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肠胆反流对胆管胆色素结石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探讨肠胆反流与胆色素结石形成间的相关性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胆囊息肉组(n=10),胆囊结石组(n= 27)和胆管结石组(n=11)患者48例,术中穿刺获得胆汁标本,行胆汁细菌培养及内毒素测定.另外,胆囊切除、胆道探查、T管引流术后患者41例根据核素检查有无肠胆反流分为反流组(n=16)及无反流组(n=25),随机选择其中26例,比较两组患者胆汁淀粉酶、脂肪酶及β-葡萄糖醛酸酶活性.结果:胆囊息肉组、胆囊结石组、胆管结石组细菌培养阳性率分别为0%,0%,81.8%;胆汁内毒素水平分别为(0.003±0.004)×10-6、 (0.01±0.02)×10-6、(10.12±4.49)×10-6 EU/L: 胆管结石组细菌培养阳性率和胆汁内毒素水平明显高于前两组(P<0.01).16/41例患者检测到十二指肠胆道反流(39.02%),反流组淀粉酶、脂肪酶和外源性β-葡萄糖醛酸酶显著高于无反流组(79 891±91 152 nkat/L vs 582 ±928 nkat/L,P<0.01:86 110±58 255 nkat/ L vs 6 124±7 500 nkat/L,P<0.01;27 789± 13 849 nkat/L vs 15 369±7 533 nkat/L,P<0.01).结论:十二指肠胆道反流可能通过细茵、内毒素、淀粉酶、脂肪酶和外源性β-葡萄糖醛酸酶活性改变,在胆色素结石的形成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胆道术后留有T型管患者十二指肠胆道反流的判定方法,探讨肠胆反流与胆管色素结石成因的关系。方法根据核素检查肠胆反流将26例胆道术后患者分为反流组和无反流组,比较两组胆汁中细菌、淀粉酶、脂肪酶和β-葡萄糖醛酸酶含量。结果有10例患者检测到十二指肠胆道反流(38.46%),其淀粉酶、脂肪酶和外源性β-葡萄糖醛酸酶显著高于无反流组〔淀粉酶由(4 792.50±5 468.05)U/L减至(34.94±55.67)U/L(P<0.01),脂肪酶由(5 165.57±3 494.60)U/L减至(367.35±449.93)U/L(P<0.01),外源性β-葡萄糖醛酸酶由(1667.01±830.76)F ishman单位减至(921.98±451.88)F ishman单位(P<0.01)〕。结论核素检查是判定肠胆反流的新方法,胆色素结石与十二指肠胆道反流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不同部位及性质胆石症患者肠黏膜通透性的改变,并探讨肠屏障功能在胆石形成中的作用。方法选择2011年3月-2013年3月收治的108例胆结石患者,健康对照者20例,按结石部位不同分为4组:健康对照组(A1组)、胆囊结石组(B1组)、胆管结石组(C1组)、胆囊结石合并胆管结石组(D1组);所有入选患者全部行手术治疗,收集胆石进行化学分析,根据结石不同性质分为健康对照组(A2组)、胆固醇结石(B2组)、胆色素结石(C2组)、混合性结石组(D2组)。分别用分光光度法测定各组血浆及回肠末端黏膜组织中D-乳酸浓度、二胺氧化酶(DAO)活性,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和LSD-t检验。结果 (1)不同部位结石患者(A1、B1、C1、D1 4组)之间血浆及肠黏膜组织D-乳酸及DAO活性水平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术后对胆石进行化学分析,胆固醇结石40例(37.04%)、胆色素结石52例(48.15%),混合性结石16例(14.81%);与A2组及B2组比较,C2组血浆及肠黏膜组织D-乳酸及DAO活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D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2组与A2、D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胆色素结石患者存在肠黏膜通透性的改变,胆色素结石形成与肠屏障功能损伤有一定的关系,肠屏障功能损伤可能在促进胆色素结石的形成中发挥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益生菌对肝硬化患者肠黏膜通透性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肠黏膜屏障功能及双歧杆菌等三联活菌胶囊(培菲康)对肝硬化患者肠黏膜通透性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肝硬化门脉高压、肝功能Child-pugh分级为B级的患者3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双歧杆菌等三联活菌胶囊(培菲康)治疗组,两组均给予常规对症治疗,治疗组加用培菲康,每次420 mg,每日3次,口服2 wk.所有患者均于治疗前后测定血清二胺氧化酶(DAO)及内毒素(ETX)含量.另选12例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结果:肝硬化患者治疗组及对照组血清DAO及ETX含量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2502±0.0969 kU/L,0.2263±0.1145kU/L vs 0.1145±0.0680 kU/L,P<0.01;0.3801±0.1929 EU/mL,0.3283±0.1251 EU/mL vs0.2338±0.0843 EU/mL,均P<0.05);血清DAO及ETX两指标呈线性相关(r=0.800,P<0.01);培菲康组治疗后血清DAO及ETX水平较治疗前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0.1635±0.0592kU/L vs 0.2502±0.0969 kU/L,0.2445±0.1219EU/mL vs 0.3801±0.1929 EU/mL,P<0.05);对照组治疗后血清DAO及ETX水平较治疗前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血清DAO及ETX水平可作为肝硬化Child-pugh分级B级患者肠黏膜屏障功能的监测指标;补充肠道益生菌可帮助改善肠黏膜屏障功能.  相似文献   

5.
肠黏膜屏障功能异常与炎症性肠病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曹霞 《胃肠病学》2011,16(6):379-381
正常肠黏膜屏障由机械屏障、化学屏障、免疫屏障、生物屏障构成,能有效阻止肠道内细菌和内毒素易位。检测肠黏膜通透性可反映肠黏膜屏障功能。肠黏膜屏障受营养、感染、损伤等多种因素影响。研究表明肠黏膜屏障功能损伤与炎症性肠病(IBD)密切相关,然而其为IBD的病因还是继发性改变目前仍存在争议。保护和恢复肠黏膜屏障功能对IBD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肠内免疫微生态营养(EIN)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模型猪肠道屏障功能的影响.方法 家养猪20头注入5%牛磺胆酸钠和胰蛋白酶建立SAP模型.24 h后将18头成功造模猪均分为肠外营养(PN)组、肠内要素营养(EEN)组和EIN组,分别进行相应营养支持8 d.分别于造模前、后各时间点检测各组血淀粉酶、外周血内毒素及肠道通透性.8 d后处死动物取外周静脉血、胰、脾、肝、肺和肠系膜淋巴结进行细菌定性及定量检测,同时观察回肠末端黏膜形态及胰腺组织病理学改变并作病理评分.结果 各组血淀粉酶均明显升高,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营养8 d后EIN组外周血内毒素为(1.50±0.18)EU/L,肠道通透性为(42.8±20.0)×10-3,明显低于EEN组[(1.98±0.20)EU/L,(67.4±23.0)×10-3]和PN组[(3.96±0.40)EU/L,(197.2±47.4)×10-3](P值均<0.05).EIN组胰腺和远隔脏器细菌数及细菌移位率亦明显低于PN组和EEN组(P<0.05);三组间胰腺病理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IN组小肠绒毛高度、隐窝深度、黏膜厚度和绒毛形态正常率分别为(398.27±52.93)μm、(269.72±41.66)μm、(681.98±58.33)μm和79%,EEN组分别为(305.70±42.72)μm、(1 92.52±38.17)μm、(507.31±68.23)μm和47%,PN组分别为(218.32±35.81)μm、(145.76±23.34)μm、(376.20±48.23)μm和13V0,EIN组以上指标值均高于EEN组和PN组(P值均<0.05).结论 EIN能保护SAP猪肠道屏障功能,降低肠道通透性,减少细菌及内毒素移位.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胆宁片治疗豚鼠胆色素结石的作用及机制。[方法]构建豚鼠胆色素结石模型,给予胆宁片小、中、大剂量治疗,治疗后观察豚鼠成石率,并用ELISA法测定血清中IL-15、IL-1β及胆汁中IL-15含量。[结果]胆宁片中、大剂量治疗后的豚鼠成石率较模型组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比较,胆宁片各剂量组血清中IL-15、IL-1β及胆汁中IL-15含量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胆宁片各剂量组间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胆宁片能有效治疗豚鼠胆色素结石,其机制与减少IL-15、IL-1β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8.
本文复习有关色素性胆石病的若干进展。色素性胆石可分为棕色和黑色两大类。前者又称为胆红素性结石或胆色素钙结石,多见于东方人。与胆固醇结石比较,色素性结石在女性中发病率较低。棕色和黑色结石的主要成分是胆红素钙,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后者含有的胆红素钙聚合程度较高。50%黑色结石不透X线,而棕色结石可透X线。正常胆汁中某些成分增加并超过其溶解度、促溶物质成分减少或有外来物质存在均可引起胆汁成分的析出和聚集。溶血、胆汁中胆红素IXα、钙离子、卵磷酯以及细菌合成的β-葡萄糖醛酸酶对本病的发生可能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9.
胆红素钙结石患者胆汁与正常胆汁最大差异在于非结合胆红素(UCB)过饱和及β-葡萄糖醛酸酶(β-G)高活性。由于β-G能分解胆汁中的结合胆红素(CB)为UCB,使之与钙离子形成难溶性胆红素钙盐沉淀,此被公认是胆红素钙结石形成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养肝利胆颗粒对胆色素结石炎症反应环节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养肝利胆颗粒(YGLD)对豚鼠胆色素结石形成过程中炎症环节的影响。[方法]应用雄性豚鼠皮下注射林可霉素联合喂养致石饲料建立胆色素结石模型,观察YGLD对该模型成石率、胆囊容积、胆汁中黏蛋白及C反应蛋白(CRP)浓度的影响。[结果]YGLD组与模型组比较成石率显著降低(P〈0.01),胆囊容积明显减小(P〈0.05),胆汁中黏蛋白及CRP浓度明显降低(P〈0.05)。[结论]YGLD通过降低胆汁中黏蛋白、CRP水平来发挥逆转成石胆汁及降低胆色素结石成石率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