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对高胆红素血症的治疗,一直是比较棘手的问题。我院自2000年以来先后对30例高胆红素血症的重型肝炎患者进行血浆置换(PE)治疗。在缩短治疗时间、加快黄疸消退、提高患者生存率方面取得较好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材料与方法 一、病例资料全部病例为2000~2002年住院患者,临床诊断按1995年北京全国传染病与寄生虫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血浆置换治疗高胆红素血症的疗效。方法 采用免疫吸附系统 (KM - 890 0系统 )对 5例高胆红素血症患者进行血浆置换 ,血浆交换速度 30ml/min ,以等量的同型血浆或 4 %白蛋白稀释液为置换液 ,每次血浆交换量 2 5 0 0~ 30 0 0ml,每例血浆置换次数为 1~ 3次。结果 血浆置换前直接胆红素 (2 78.3± 74 .2 ) μmol/L ,间接胆红素为 (6 37.4± 1 2 2 ) μmol/L ,总胆红素 (91 5 .8±1 82 .8) μmol/L ,血浆置换后直接胆红素 (2 2 8.4± 78.3) μmol/L ,间接胆红素 (4 2 8.4± 1 75 .8) μmol/L ,总胆红素 (6 5 6 .8± 1 78.2 ) μmol/L ,治疗后明显低于治疗前(P <0 .0 5 )。结论 血浆置换可有效治疗高胆红素血症。  相似文献   

3.
血浆置换疗法清除体内各种致病因子,是治疗重症胰腺炎的有效手段之一,能够提高急性重症胰腺炎的治愈率。本文就采用血浆置换治疗1例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发现对于急性重症胰腺炎,尤其对伴有顽固性高胆红素血症的患者而言,血浆置换是重要的治疗手段之一,而在治疗过程中将强中密切观察病情、及时处理不良反应等护理措施是保证血浆置换治疗顺利进行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浆置换治疗高胆红素血症的疗效.方法采用免疫吸附系统(KM-8900系统)对5例高胆红素血症患者进行血浆置换,血浆交换速度30 ml/min,以等量的同型血浆或4%白蛋白稀释液为置换液,每次血浆交换量2 500~3 000ml,每例血浆置换次数为1~3次.结果血浆置换前直接胆红素(278.3±74.2)μmol/L,间接胆红素为(637.4±122)μmol/L,总胆红素(915.8士182.8)μmol/L,血浆置换后直接胆红素(228.4士78.3)μmol/L,间接胆红素(428.4士175.8)μmol/L,总胆红素(656.8士178.2)μmol/L,治疗后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结论血浆置换可有效治疗高胆红素血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浆置换治疗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意义。方法:67例高胆红素血症患者行血浆置换,分析其置换前后临床表现、血肝功能、血浆氨、凝血酶原时间变化。结果:血浆置换前、后患者临床表现、肝功能、血浆氨、凝血酶原时间改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置换可以作为临床治疗高胆红素血症的有效措施之一,且可以为等待肝脏移植的患者赢得时间。  相似文献   

6.
综合疗法加血浆置换治疗高胆红素血症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应用血浆置换对重度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治疗组 89例共行血浆置换治疗 2 85次 ,平均 3 2次 ,比较治疗前后临床表现 ,主要实验室检查指标及不良反应。设同期住院病情相似的病例 76例为对照组。结果 :治疗组症状明显好转 ;血TBIL、DBIL、ALT、AST明显下降 ,PTA、ALB升高 ;治愈好转率 86 5 2 %,不良反应率 3 2 63 %。对照组治愈好转率 64 47%。治愈好转病例住院时间 :治疗组 ( 2 6 5 8± 14 2 7)天 ,对照组 ( 5 1 3 9± 16 45 )天 ,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结论 :血浆置换为高胆红素血症患者提供了较为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7.
谷红霞 《临床医学》1995,15(6):48-49
临床上高胆红素血症的处理多注意其病因的治疗,而能否尽快地消除其症状,减少其毒副作用。我们应用血液滤过法进行了尝试.结果如下: 例1,患者男,51岁。发热、皮肤黄染2月,双下肢浮肿、纳差15天入院。查体:体温38.5℃。精神萎靡,皮肤、巩膜重度黄染。肝肋下4cm,脾肋下未触  相似文献   

8.
血液滤过治疗高胆红素血症9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血液滤过治疗高胆红素血症9例高鑫谷红霞冯增堂我们对9例患高胆红素血症的患者用血液滤过进行治疗,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病例:9例中男6例,女3例,年龄20~45岁。高胆红素血症病因:甲型急性重症肝炎3例,药物性肝损害4例,乙型肝炎1例,丙型肝炎1...  相似文献   

9.
目的 前瞻性观察以人体新鲜冰冻血浆作透析液行血液透析(HD-PBD)后继续进行高容量血液滤过(HVHF),评价其对高胆红素血症患者血清胆红素的清除机制.方法 选择第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15例肝衰竭患者行HD-PBD治疗6h后,应用同一滤器(AV600)继续行HVHF治疗24h.全部患者分别在HD-PBD治疗初始(0h)及开始后2h、4h和6h取滤器动脉端和静脉端血液、流入端和流出端透析液,HVHF治疗0h、6h、12h和24h取滤器前及滤器后血液,同时留取滤液.观察治疗前后胆红素水平的变化.结果 ①HD-PBD对胆红素的清除较HVHF明显(P<0.05).②HD-PBD治疗初始的TB溶质清除率(Kd)为(23.0±3.4)ml/min,滤器使用4~6h后弥散作用下降.③HD-PBD治疗初始通过弥散和吸附的体外清除量分别为(15.6±5.6)mmol/min和(10.3±3.2)mmol/min,滤器使用4~6 h后作用下降.④HVHF以吸附清除为主,其中治疗初始吸附清除量最大,12h以后吸附清除量而滤过清除量相对恒定.⑤HD-PBD治疗初始的体外清除总量高于HVHF[(25.9±8.2)mmol/min vs(7.17±3.34)mmol/min,P<0.05.结论 HD-PBD联合HVHF治疗对血清胆红素有明显降低作用,其清除机制主要为弥散和吸附,对流作用较小.  相似文献   

10.
血液灌流治疗肝性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血液灌流治疗肝性高胆红素血症(总胆红素大于或等于171μmol/L)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肝性高胆红素血症患者25例,采用内科常规治疗联合HA330一U型树脂血液灌流器进行血液灌流,比较灌流前后患者的症状、体征、肝功能和血常规指标的变化情况,并监测灌流过程中的不良反应。结果灌流后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肝功能指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亦较灌流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常规指标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较灌流前略有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整个灌流过程中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血液灌流治疗肝性高胆红素血症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血液灌流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07年1月至2008年12月新生儿重症高胆红素血症19例,采用内科常规治疗联合HA230型树脂血液灌流器进行血液灌流,比较灌流前后患儿的症状、体征、肝功能、血常规和血生化指标的变化情况,监测灌流过程中的不良反应。结果灌流后患儿的临床症状、体征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直接胆红素、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氨酸氨基转移酶(AST)、ALB(白蛋白)、血小板和iCa2+较灌流前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红细胞、白细胞、血钠、血钾、血葡萄糖(Glu)灌注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整个灌流过程中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常规治疗联合血液灌流治疗重症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以人体新鲜冰冻血浆作透析液行血液透析(HD-PBD)后继续进行高容量血液滤过(HV-HF),观察其对高胆红素血症的治疗效果。方法7例高胆红素血症患者行HD-PBD治疗6h后,应用同一滤器继续行HVHF治疗24h。另选取6例行MARS治疗6h的高胆红素血症患者作为对照。各组患者治疗前后测定血清胆红素水平,并监测动脉血气分析和电解质浓度的变化。结果HD-PBD对胆红素的清除较HVHF明显(P<0.05),HVHF在纠正电解质和酸碱失衡方面比HD-PBD更显著(P<0.05)。停止HD-PBD后继续行HVHF治疗24h,胆红素仍有所下降(P<0.05);停止MARS治疗后的1~2天内胆红素显著升高(P<0.05)。结论HD-PBD联合HVHF治疗高胆红素血症患者,结合了二者在清除肝源性毒素和调节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方面的优势,并且安全、简便、易行和成本低廉,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胆红素血浆吸附治疗高胆红素血症12例护理体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免疫吸附是利用吸附材料从血液中特异性地或有选地吸附并去除致病物质,它与血浆置换同是清除体内致病因子,使病情改善,但免疫吸附的临床效果明显优于血浆置换,而且不浪费血浆,在血浆缺乏或对血浆过敏的患者,免疫吸附是最佳治疗方案,胆红素吸附与血浆置换作为“人工肝”的两种治疗方法同是治疗高胆红素血症的在效措施,但因价格昂贵不能做为常规治疗。我科2000年11月~2002年5月应用日本旭化株式会社制造的全电脑自动控制Plasauto iQ血液净化机对高胆红素血症患者行胆素血浆吸附术(PA)治疗12人次,收到较好的结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树脂吸附血液灌流器治疗肝性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王堂明  邱波 《中国血液净化》2005,4(2):96-97,102
目的 观察用丽珠HA型树脂吸附血液灌流器行血液灌流 (HP)治疗肝性高胆红素 (TBil≥ 171μmol/L)血症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 选择肝性高胆红素血症患者 4 8例 ,观察血液灌流治疗前后的胆红素变化情况 ,评价灌流术的安全性。结果 血液灌流术后TBil较术前明显下降 ,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差异 (P <0 .0 1) ;血液灌流术不良反应发生率为 35 .4 % (主要是血压下降 2 0 .83% ,恶心 /呕吐 16 .6 7% )。结论 树脂吸附血液灌流器治疗肝性重度高胆红素血症有较满意疗效和较好安全性 ,可明显改善症状及缩短平均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5.
血浆吸附治疗高胆红素血症临床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高胆红素血症是肝细胞大量坏死的危险信号。长期高胆红素血症极易发展为重型肝炎。为尽快降低肝病患者的血清胆红素含量,减少重型肝炎的发生率,我院采用血浆吸附疗法治疗40例高胆红素血症患者,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高通量透析联合血液灌流治疗肝性高胆红素血症的效果及护理措施。方法:选择2008年1月~2011年12月在我院住院的58例高胆红素血症患者,在内科综合治疗的同时采用高通量透析(HPD)联合血液灌流(HP)治疗,并进行精心的护理,观察治疗效果。结果:58例患者共治疗203次,平均3.5次/例。治疗后患者精神、食欲、乏力等症状明显好转,皮肤黄染明显消退。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高通量透析联合血液灌流治疗肝性高胆红素血症安全有效。治疗过程中护理人员的严密监测和精心护理,是治疗顺利进行并达到治疗预期目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血浆置换、血液灌流在人工肝支持治疗中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血浆置换、血液灌流在人工肝支持治疗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对70例重症肝功能衰竭患者予以血浆置换、血液灌流两种模式的人工肝支持治疗,观察患者临床症状的变化,比较治疗前后电解质、肝肾功能、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的变化。结果:经过上述两种模式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血清总胆红素、血清肌酐、血清尿素氮、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均明显下降(P〈0.01);血浆置换组治疗结束时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均明显下降(P〈0.01)、血清白蛋白明显升高(P〈0.01)。二种模式治疗的不良反应均较轻。结论:两种治疗模式均能有效清除肝功能衰竭或合并肾功能衰竭产生的各种有毒物质。血浆置换治疗能调节水电解质平衡,血浆置换治疗后患者血清白蛋白浓度明显提高,出凝血功能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连续静-静脉血液滤过联合胆红素吸附系统治疗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应用及护理。方法 2009年8月至2011年3月对16例高胆红素血症患者行连续静-静脉血液滤过联合胆红素吸附系统治疗,单次治疗时间8h,共治疗33例次,治疗前后监测血浆总胆红素(TB)、直接胆红素(DB)、间接胆红素(IDB)、肌酐(Scr)、尿素氮(BUN)等,将分离器与吸附柱预处理、体外循环管路设计连接、机器管理、容量管理和抗凝管理作为护理重点实施全程监护。结果单次治疗前TB为(266.8±87.6)μmol/h,治疗后为(120.3±36.4)μmol/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次治疗前后胆红素、肌酐、尿素氮下降率分别为TB(54.2±9.8)%、DB(54.8±9.9)%、IDB(46.3±19.9)%、Scr(31.4±10.6)%、BUN(36.3±9.2)%,无一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结论连续静-静脉血液滤过联合胆红素吸附系统对胆红素清除效果好,可清除中小分子水溶性毒素,调节水、电解质与酸碱平衡,方法简单、成本合理,是治疗高胆红素血症的理想选择,针对性的全程监护保证了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血浆置换并联或串联血液滤过治疗肝衰竭疗效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比较血浆置换(PE)并联或串联血液滤过(HF)治疗慢加亚急性肝衰竭的疗效.方法 将2006年1月-2007年8月住院的77例肝衰竭患者随机分为单纯PE组(39例)以及PE并联或串联HF组(PE+HF组,38例),并与同期住院未行人工肝支持治疗的患者(对照组,41例)进行对照,比较3组患者的存活率和生化指标改善情况.结果 3组患者治疗前生化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E组和PE+HF组治疗后血白蛋白(Alb)、胆碱脂酶(ChE)、凝血酶原活性(PTA)均升高,总胆红素(TBIL)、丙氨酸转氨酶(ALT)及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均下降(P<0.05或P<0.01),提示生化指标均改善明显.PE组存活率为48.7%(19/39),PE+HF组为68.4%(26/38),对照组为29.3%(12/41),其中PE+HF组存活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2.11,P<0.01).且PE+HF组治疗后肝性脑病患者意识转清率明显高于PE组(42.8%比0,P<0.05).PE+HF组内环境紊乱纠正比例(19/23)较PE组(0/21)高(P<0.05).结论 PE并联或串联HF治疗肝衰竭的疗效优于单用PE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 通过文献回顾,系统评价单纯血浆置换(PE)与PE联合胆红素吸附(PE+PBA)治疗重型肝炎的疗效.方法 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CNKI、万方数据库和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收集有关PE与PBA+PE治疗重型肝炎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文献.结果 共纳入6篇文献,594例患者,其中297例患者采用单纯PE治疗,2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