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HIV-1进入细胞机制及进入抑制剂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关于HIV-1进入抑制剂的研究是HIV研究领域近年来的一个新进展,为人类深入了解HIV发病机理,开发新的抗病毒治疗药物,并最终战胜HIV带来了新的曙光。处于临床应用和试验阶段的HIV-1进入抑制剂包括:阻断gpl20与CD4连接的抑制剂;作用于gpl20-CCR5或gpl20-CXCR4的抑制剂;直接作用于gp41介导的膜融合抑制剂。最近发现一种细胞表面蛋白即细胞表面蛋白即二硫化异构酶(PDI)在HIV-1进人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PDI参与病毒进入的3个步骤:1)表面PDI活化;2)PDI与CD4连接;3)CD4-PDI进入gpl20二硫键。新型PDI抑制剂主要针对这3个步骤,也是这类药物与以往药物作用信点不同的地方。  相似文献   

2.
HBV入侵人体时,天然免疫首先发挥重要的作用。成人感染HBV后,常常会被自发清除,然而在出生或者年幼时期感染HBV时,病情更容易慢性化并且迁延终生。在HBV感染初期,天然免疫应答对病毒复制的抑制发挥了重要作用,HBV感染的转归取决于宿主和病毒共同作用。简述了近年来有关HBV与宿主天然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的细胞类型、细胞因子、信号通路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并指出了其在临床治疗方面的潜在价值。  相似文献   

3.
HBV感染是一个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父婴垂直传播(P-FT)是HBV持续感染的主要来源之一,其传播率与母婴垂直传播相当,近几年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成为一个国内外研究的热点。P-FT通过精子途径传播已得到证实,但相关机制尚未阐明。研究显示父方血清、精液HBV DNA高载量及血清HBe Ag阳性是P-FT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HBV DNA一旦随机整合入精子后可影响精子质量,引起男性不育,甚至可能影响母亲妊娠结局。目前孕前干预是阻断P-FT的最主要措施,包括父亲抗病毒治疗及母亲主动免疫。  相似文献   

4.
HBV由于其较强的种属特异性,目前尚缺乏理想的实验动物模型来阐明其具体的发病机制。目前有关HBV感染模型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小鼠方面,并已取得了很大进展。综述了HBV转基因小鼠、HBV转染小鼠和人鼠嵌合肝脏HBV小鼠等模型的优缺点,提出合理使用这些模型有助于更好地阐明HBV的致病机制。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母婴传播是人群感染HBV或HCV的重要途径之一。对HBV感染产妇所娩新生儿,我国目前采取注射乙型肝炎疫苗联合免疫球蛋白的方法进行预防接种,其中约有10%新生儿阻断失败;而对HCV感染产妇所娩新生儿,尚无可用的阻断方法。主要介绍了HBV和HCV母婴传播的发生途径、机制、影响因素以及具体阻断措施的最新进展,指出随着对肝炎病毒的进一步探索和发现,实现肝炎病毒母婴阻断将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6.
HBV相关肾小球肾炎(HBV-GN)是慢性HBV感染最常见的肝外损伤之一,近年来受到众多学者重视。阐述了HBV-GN相关危险因素、发病机制、病理特点及治疗等方面取得的进展。目前HBV-GN诊断率低、样本量少,认为该病具有较大的研究空间,未来需要更多、更优质的临床试验去探索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7.
<正>本指南旨在转述美国胃肠病学会(AGA)关于免疫抑制应用患者HBV再激活的预防及治疗策略,由临床实践和质量管理委员会(美国临床实践指南委员会)编制,并得到AGA理事会授权。本指南是由AGA参考一份已发表指南的相关流程制订的[1]。简而言之,本指南中包括了对推荐等级的评估、制订与评价方法(GRADE)[2]以及医学研究机构的最佳临床实践[3]。按照GRADE方法的要求,准备及收集指南相关的文献资料,  相似文献   

8.
慢性乙型肝炎(CHB)是全球公众健康的首要危险因素,并且是潜在疾病进展为肝硬化和肝细胞癌(HCC)的主要病因。但迄今为止治疗这种致死性病毒感染的方法却极少,且治疗效果尚不理想。目前人们已经意识到发展新型药物的必要性,综述了目前市场上所有可用的及处于临床试验的药物,介绍了每类抗HBV药物中未来发展前景可能可观的几种治疗药物。指出未来抗HBV药物多效联合用药的发展方向,并为HBV研究者或从事卫生保健工作的专家提供最新的HBV治疗进展。  相似文献   

9.
HBV是一种嗜肝DNA病毒,HBV DNA和HBV特异P蛋白由核壳包裹成为核心颗粒,再由脂蛋白外膜包裹成完整的病毒颗粒。HCV是黄病毒科病毒,为单股正链RNA。HBV和HCV均由肠道外途径传播,2种病毒常可由相同途径发生感染。归纳了HBV/HCV重叠感染的发病机制、与隐匿性HBV感染和肝细胞癌以及器官移植、HBV疫苗之间的关系,同时介绍了重叠感染的治疗。指出存在于患者体内的HBV和HCV在病毒学方面相互干扰,在病变方面相互叠加。  相似文献   

10.
艾滋病病毒(HIV)进入抑制剂,是继抑制HIV复制药物,如逆转录酶抑制剂和蛋白酶抑制剂之后的新一类抗HIV药物,主要作用在HIV进入细胞环节,是抗HIV新药研究中最活跃的领域.HIV进入细胞需经过多个步骤,因此各类进入抑制剂的作用靶点各不相同.由于HIV的高度变异性,如同可产生对抗其他类抗病毒药物一样,HIV亦可产生针对各类进入抑制剂的耐药毒株.鉴于HIV进入抑制剂除T-20和Maraviroc外,多处于临床前研究,缺乏临床阶段的数据.该文将主要对各类HIV进入抑制剂的作用靶点,以及进入抑制剂耐药毒株产生的可能原因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11.
HBV进入宿主体内后,多种免疫细胞及其分泌的细胞因子参与了机体的免疫应答。白细胞介素是一类对免疫应答各个环节都有重要调节作用的细胞因子,介绍了几种在乙型肝炎发生、发展及转归中作用较大的白细胞介素及其与HBV感染的相关性,分析表明对白细胞介素免疫调节机制的深入研究可为各种类型乙型肝炎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依据和方法。  相似文献   

12.
Bartosch B  Dubuisson J 《Viruses》2010,2(3):692-709
More than 170 million patients worldwide are chronically infected with hepatitis C virus (HCV). Prevalence rates range from 0.5% in Northern European countries to 28% in some areas of Egypt. HCV is hepatotropic, and in many countries chronic hepatitis C is a leading cause of liver disease including fibrosis, cirrhosis and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V persists in 50-85% of infected patients, and once chronic infection is established, spontaneous clearance is rare. HCV is a member of the Flaviviridae family, in which it forms its own genus. Many lines of evidence suggest that the HCV life cycle displays many differences to that of other Flaviviridae family members. Some of these differences may be due to the close interaction of HCV with its host's lipid and particular triglyceride metabolism in the liver, which may explain why the virus can be found in association with lipoproteins in serum of infected patients. This review focuses on the molecular events underlying the HCV cell entry process and the respective roles of cellular co-factors that have been implied in these events. These include, among others, the lipoprotein receptors low density lipoprotein receptor and scavenger receptor BI, the tight junction factors occludin and claudin-1 as well as the tetraspanin CD81. We discuss the roles of these cellular factors in HCV cell entry and how association of HCV with lipoproteins may modulate the cell entry process.  相似文献   

13.
HBV属嗜肝DNA病毒科,可引起人类急性和慢性肝炎,甚至肝硬化、肝癌。目前的抗病毒药物因不能彻底清除肝细胞内HBV,故很难达到治愈的效果。近年来,HBV持续感染的机制受到广泛关注,主要涉及宿主与病毒两方面,从病毒方面展开,主要阐述了cccDNA、HBV颗粒和HBV自身组分维持HBV持续感染的相关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4.
目前核苷和核苷酸类药物及IFNα对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的治疗效果仍有限,因此,开发更有效的治疗策略来提高CHB的疗效至关重要。介绍了CHB的免疫治疗,包括治疗性疫苗(蛋白类疫苗、DNA疫苗、树突状细胞疫苗)和细胞调节治疗。认为免疫治疗是治疗HBV感染的一个很有前景的治疗方案。随着对HBV感染后临床转归机制的进一步深入研究,CHB的免疫治疗研究也取得了显著进展。  相似文献   

15.
调节性T淋巴细胞是抑制机体免疫应答,诱导机体免疫耐受的一种T淋巴细胞亚群,是近年来免疫学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调节性T淋巴细胞功能紊乱和数量上的变化与自身免疫性疾病、感染性疾病、肿瘤免疫耐受、移植排斥以及过敏性疾病的进程和治疗密切相关。归纳了近几年调节性T淋巴细胞的表面标志、免疫机制及其与乙型肝炎发病和抗病毒治疗过程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Toll样受体(TLR)4是一种重要的模式识别受体,在抑制HBV感染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TLR4识别HBV相关蛋白分子,经髓系分化因子88(My D88)和非My D88途径,产生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IL)6、IL-12等炎症因子和Ⅰ型干扰素而发挥抗病毒作用。同时发现TLR4可通过调节辅助性T淋巴细胞(Th)1与Th2间的平衡,促进CD8+T淋巴细胞在肝脏粘附及诱导一氧化氮合酶发挥抑制HBV作用。若TLR4过表达,会通过机体免疫系统过度激活,加重肝脏的缺血再灌注及肝星状细胞激活而加重肝脏炎症。回顾了国内外近年相关文献,探讨了TLR4在乙型肝炎发病中的相关机制,总结了TLR4与乙型肝炎的相关性,以期通过TLR4与乙型肝炎相关性的研究,发现治疗乙型肝炎及延缓其向肝硬化和肝癌进展的新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