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目的观察单纯血清抗-HBc阳性CHC患者隐匿性HBV感染的状况及意义。方法采用FQ-PCR法对62例单纯血清抗-HBc阳性的慢性丙型肝炎(CHC)患者进行血清HBV DNA定量检测;常规进行肝脏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在62例CHC患者中,血清HBV DNA阳性16例(25.81%);血清HBV DNA阳性较阴性患者肝组织炎症活动度及纤维化程度明显加重(P〈0.05);在62例CHC患者中,HCV RNA阳性41例(66.13%);41例HCV RNA阳性患者HBV DNA定量水平(3.22±1.35lgcopies/ml)显著低于21例HCV RNA阴性患者(4.53±2.06lgcopies/ml,P〈0.05)。结论单纯血清抗-HBc阳性CHC患者隐匿性HBV感染并不少见。隐匿性HBV感染的CHC患者肝脏病变较重。 相似文献
2.
据Medscape.com5月10日报道(原载J Infect Dis 2005:191:1435-1441),对乙型肝炎核心抗体(抗-HBc)检测阳性的一些HIV感染的病人,没有分离出记忆性抗体或对乙肝疫苗产生快速应答。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无偿献血人群中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OBI)献血者的KIR基因多态性及其特征分析。方法筛选2016年6月-2019年6月重庆市血液中心无偿献血人群中OBI献血者105例,采集外周血样提取DNA并作KIR基因分型;通过与国际等位基因网站公布的KIR基因型数据库对照分析,判断KIR基因型ID及单体型,计算基因表型频率(某种基因出现例数/总例数)、基因型频率(某中基因型出现例数/总例数)和基因频率(F)=√1-基因表型频率)。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105例OBI献血者均含有的KIR基因有2DL4、3DL2、3DL3和假基因3DP1;F>70%的KIR基因有2DL1、2DL3、3DL1、2DS4和假基因2DP1,其中KIR 2DS4第5外显子存在缺失的F为26.32%。F<30%的基因有2DL2、2DL5、2DS1、2DS2、2DS3、2DS5、3DS1。OBI献血人群分别与重庆汉族、河北汉族、江苏汉族和拉萨藏族比较,KIR 2DL3基因频率均降低(χ^2分别为9.598、12.236、13.719、10.974,P值均<0.05);OBI献血人群2DL2、2DL5、2DS2、2DS3与乌市维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6.215、6.981、19.498、11.819,P值均<0.05);OBI献血人群2DL2、2DS1、2DS2、2DS3、2DS4与高加索人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为22.477、3.877、34.937、6.909、4.271,P值均<0.05);OBI献血人群与重庆汉族相比,KIR 2DS4*del频率升高(χ^2=12.911,P<0.05)。OBI献血人群与长期慢性HBV感染组相比,2DS2、2DS3频率降低(χ^2分别为13.005、8.289,P值均<0.05),但2DS4、3DL1频率升高(χ^2分别10.032、3.865,P值均<0.05);OBI献血人群与强直性脊柱炎组相比,2DL3、2DS3基因频率降低(χ^2分别为7.851、16.504,P值均<0.05);OBI献血人群与男男同性恋HIV-AIDS组相比,2DS4、3DL1基因频率升高(χ^2分别为15.491、4.475,P<0.05);OBI献血人群与散发性急性戊型肝炎组相比,2DL1、2DL2、2DL3、2DL4、2DL5、2DS4、3DL2、3DL3、2DP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为4.448、30.934、17.942、15.638、4.227、13.802、32.667、35.653、36.566,P值均<0.05)。共发现21种KIR基因型,其中基因型AA1(49.52%)最为常见,其次为BX2(18.1%)。结论OBI献血人群的KIR基因多态性具有自身特征,KIR 2DL3是OBI的潜在保护基因,KIR 2DS4*del则是OBI的潜在易感基因。 相似文献
4.
5.
目的 探讨采用高敏检测技术检测血清乙型肝炎病毒(HBV)DNA筛选低病毒血症(LLV)的无偿献血人群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OBI)的价值。方法 2017年2月~2021年12月我市收集的11352份血清HBsAg阴性的无偿献血人群血液标本,采用电化学发光法定性检测血清HBeAg、HBeAb和HBcAb),定量检测血清HBsAb,使用AU5800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生化指标,使用ABI ViiA7型荧光定量PCR扩增仪,采用高敏PCR法检测血清HBV DNA载量,对所有经高敏PCR法检测为HBV DNA阳性的血清再使用Cobas AmpliPrep/Cobas TaqMan全自动核酸定量检测系统复核。结果 以全自动核酸定量检测系统检测结果为金标准,发现高敏PCR检测为HCV DNA阳性的67例(0.59%)为LLV人群,结果显示,该方法诊断OBI人群LLV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均为100.0%和100.0%;金标准方法与高敏PCR检测血清HCV DNA载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10.7±20.2)IU/ml对(108.2±19.6)IU/ml,P>0.05】;经高敏PCR法检验发现... 相似文献
6.
目的 调研自身免疫性肝炎(AIH)患者隐匿性乙型肝炎(OBI)的患病率并分析其病毒学特征。方法 连续选取2015年1月—2022年8月期间海安市人民医院收治的AIH患者69例,其中男性7例、女性62例,年龄50(30, 73)岁。AIH诊断符合要求。检测血生化指标、血清学标志物、自身抗体,提取HBV DNA,半巢式PCR方法扩增HBV DNA阳性样品中S区(122个核苷酸结合位点:84至205),获得PCR产物序列,经电泳鉴定、回收纯化后进行测序,序列输入HBVseq数据库,得到核苷酸替换位点以及基因分型结果。结果 OBI阳性、阴性病例分别为14例、55例,AIH患者OBI阳性率为20.3%。OBI阳性、阴性AIH患者抗-HBc、抗-HBs及抗-HBe(+)例数分别为5例(35.7%)、7例(12.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患者肝功能、自身抗体及肝硬化等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为评估AIH患者OBI隐匿状态与HBV基因突变的关系,我们分析了S区核苷酸结合位点替换情况。HBV基因分型结果显示,14例OBI阳性AIH患者中B型、C型分别为6... 相似文献
7.
用于HCV或嗜肝DNA病毒隐匿性感染诊断的临床标本
尽管肝组织是诊断HBV或HCV隐匿性感染的首选标本,但对于健康人群或已治愈的患者以及缺乏临床症状、生化检查未提示肝脏有明确病变的隐匿性感染者实行肝活检比较困难。近些年的研究表明,HBV和HCV均具有嗜淋巴细胞性,因此,此两种病毒都能侵犯并定居于免疫系统,对有症状感染者的研究发现,淋巴细胞内病毒含量明显少于肝细胞内,但是对于隐匿感染者还没有详细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是指血清学检测HBsAg阴性,而血清和(或)肝组织HBV DNA阳性的一种HBV感染状况[1],这种感染状态可发生于抗-HBc和(或)抗-HBs阳性的患者,也可见于HBV血清标志物均阴性的个体[2]。 相似文献
9.
目的 调查南宁市区乙型肝炎病毒(HBV)阳性孕妇的新生儿HBV感染情况.方法 将511例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的孕妇按HBsAg、HBeAg、抗-HBc三项指标阳性者分为"大三阳"组,共191例,HBsAg、抗-HBe、抗-HBc三项指标阳性者为"小三阳"组,共320例,并对其所生的新生儿在出生后24 h内进行乙肝两对半的检测.结果 "大三阳"组孕妇的新生儿HBV感染92例,感染率48.17%;"小三阳"组孕妇的新生儿HBV感染12例,感染率3.75%;两组比较χ2=145.575,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孕妇乙肝"大三阳"是新生儿发生HBV感染的高危因素,应加强HBV阳性孕妇的宫内阻断,减少新生儿发生HBV感染. 相似文献
10.
乙丁型肝炎病毒重叠感染时HDV与HBV DNA定量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明确在乙、丁型肝炎病毒重叠感染时HDV对HBV复制和HBVM表达有无抑制作用。方法:HBV DNA定量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法,抗HD IgM采用CIA抗体捕获法,抗HD采用EIA竞争法,HDAg采用EIA夹心法,HBVM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结果:重叠感染组和单纯乙肝组的HBV DNA定量高滴度(≥10~6cps/ml)病例数比率分别为75%和67.74%,各型肝炎(慢性肝炎、肝硬变、慢性重型肝炎)HBV DNA定量高滴度病例数比率,重叠感染分别为68.42%、71.43%、100%,单纯乙肝组分别为65.38%、66.67%、100%。两组病例HBVM主要表达模式均为HBsAg( )、HBeAg( )、抗HBc( )或HBsAg( )、抗HBe( )、抗HBc( ),重叠感染组分别为57.14%、17.86%,单纯乙肝组分别为54.84%、16.13%,两组主要表达模式的HBV DNA定量高滴度病例数比半,重叠感染组分别为87.5%、60%,单纯乙肝组分别为88.24%、60%,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HDV对HBV的复制和HBVM表达无明显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1.
糖尿病患者因其特殊体质及需长期应用护理设备,增加了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概率。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工作组发现,与非糖尿病者相比,年龄在23~59岁的糖尿病患者进展为急性乙型肝炎的危险增加约两倍。美国免疫接种咨询委员会(ACIP)推荐之前未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年龄在19~59岁的所有糖尿病患者,确诊后都应尽快接种乙型肝炎疫苗。此文就糖尿病患者HBV感染的高危性以及防治方面的特殊性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乙型肝炎病毒(HBV)和丙型肝炎病毒(HCV)分别属于嗜肝DNA病毒科及黄病毒科,均能引起慢性肝脏疾病,全球约有5.5—6亿人口因感染HBV或HCV而危及生命。尽管两种病毒分子组成、复制过程及结构蛋白功能不尽相同,HBV及HCV仍具有许多共同特点。两者均有明确的嗜肝性、能在淋巴系统内感染并复制; 相似文献
13.
1临床资料患者女,65岁,已婚,广东顺德人。2006年8月因无明显诱因出现左颧部肿物就诊于口腔科。起病时不伴发热、流涕等感染症状。既往曾有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e抗体(抗-HBe)和乙型肝炎核心抗体(抗-HBc)阳性病史,无乙型肝炎急性发作史。入院后乙型肝炎病毒(HBV)血 相似文献
14.
HBeAg阴性和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 DNA水平与肝组织炎症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HBeAg阴性和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B)HBVDNA水平和肝组织炎症损害的关系.方法: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分别对331例CHB(101例HBeAg阴性和230例HBeAg阳性)患者进行血清HBVDNA定量检测和肝组织活检病理炎症分级,对比分析结果.结果:331例CHB患者血清HBVDNA水平与肝组织炎症活动度及肝纤维化程度之间无明显相关性;101例HBeAg阴性CHB患者中31例(31%)血清HBVDNA>108copies/L,随着G1-G4肝组织炎症损害级别的增高其所占例数也相应增高.HBVDNA水平与肝组织炎症病理分级的相关性有显著意义(r=0.271,P<0.005);在230例HBeAg阳性的患者中,血清HBVDNA水平与肝组织炎症呈明显的负相关(r=-0.659,P<0.001).结论:血清HBVDNA水平可作为判断HBeAg阴性CHB患者肝组织炎症损害程度的指标,在HBeAg阳性的患者中,血清HBVDNA水平与肝组织炎症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抗-HBe单项阳性患者中隐匿性HBV的感染情况及发生的可能原因.方法 收集HBV血清学标志物检测结果中抗HBe单项强阳性[吸光度(A)值≤0.1]的新鲜血清标本61份,采用实时定量PCR进行HBV DNA含量检测.对于HBV DNA定量阳性的标本,采用雅培试剂复测HBV血清学标志物,采用PCR扩增,并进行克隆测序.结果 61份标本中,2份HBVDNA定量阳性,HBsAg血清学漏检率为3.3%.其中l份标本经雅培试剂复测为抗-HBc单项阳性,其前S区缺失突变和前S2区起始密码子突变,并存在不同突变株混合感染;另1份标本经雅培试剂复测发现,除抗HBe强阳性外,HBsAg和抗- HBc为极弱阳性,未发现前S/S区突变.结论 抗HBe单项阳性患者中存在隐匿性HBV感染和HBsAg血清学漏检情况,后者不仅与前S/S区突变有关,而且与外周血中HBsAg低水平也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6.
17.
IL-10-1082位基因多态性与甘肃地区HBV感染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研究IL-10-1082基因多态性与甘肃地区HBV感染的关系.选择汉族慢性乙型肝炎156例及88例正常对照,采用等位基因特异引物聚合酶链反应(ASPCR)方法,分析甘肃地区IL-10-1082启动子基因多态性.结果发现IL-10-1082位各基因型频率在HBV感染者中和在健康对照者中的差异无显著性.对抗病毒治疗应答组与无应答组基因型频率相比差异有显著性,对抗病毒治疗的反应与G等位基因有一定的相关性.HBV DNA定量中高载量组与低载量组IL-10-1082位基因型频率及等位基因频率相比,差异均无显著性.结论为甘肃地区HBV感染者IL-10-1082位基因多态性与对抗病毒治疗的反应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据《Hepatology》2014年10月报道】题:细胞内HBV DNA可作为国内HBe Ag阴性的肝癌患者HBV潜伏感染临床诊断的新颖、敏感性生化指标(作者Wang H等)为了探讨国内HBeAg阴性的肝癌患者的肝脏病毒状态(包括肿瘤组织及邻近的非肿瘤组织)、临床特点及HBV隐匿感染对术后患者预后的影响,来自中国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的Wang H等做了如下研究。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 研究肝病人群中隐匿性HBV感染(occult hepatitisB virus infection,OBI)患者HBVS基因主要亲水区(major hydrophilic region,MHR)的突变特点及突变病毒株的致瘤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9月—2016年3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血清库中收集的10359例样本及其患者临床资料,分析OBI检出率及其HBVS基因MHR突变特点。通过细胞增殖、平板克隆、细胞划痕、细胞小室迁移和细胞周期等实验方法,分析1株典型的新型突变病毒株的致瘤性。结果 筛查出血清HBsAg阴性及HBVDNA阳性的OBI患者14例,OBI检出率为0.191%(14/7323)。14例患者中检出9种MHR突变类型,其中新发现126-127“RPCMNCTI”插入和F161S2种突变。细胞肿瘤表型实验结果显示,与空载体对照组和野生组细胞相比,突变组细胞的增殖、克隆形成和迁移能力均明显增加(P均<0.05)。结论 本研究显示肝病人群中有较高的OBI检出率,且多数患者可检出文献报道的OBI相关突变。HBVS基因126-127“RPCMNCTI”插入新型突变具有促进肿瘤生长的细胞生物学特点,可能会增加慢性HBV感染患者向肝癌进展的潜在风险。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