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和比较人晶状体上皮细胞(human lensepithelial cell,HLEC)在以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methacrylate,PMMA)、硅凝胶(silicone,SI)和丙烯酸酯(acrylic,ACRY)为光学部材料的人工晶状体(intraocular lens,IOL)表面的粘附情况,以比较三种不同的人工晶状体材料的细胞粘附特性。方法:原代HLEC体外培养取材于角膜移植供体眼的晶状体。经过细胞鉴定后,将培养的第二代细胞以5×10~4/ml的密度接种到三种IOL表面培养。1d、3d、7d和14d后分别在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并记数各种材料表面粘附的HLEC。记数结果进行方差分析。结果:细胞记数结果是,三种不同材料IOL表面粘附的HLEC数量不同:ACRY表面粘附的HLEC数量最多,1 d为(336.33±15.22)个/mm~2,3 d为(342.67±12.6)个/mm~2,7 d为(320±13.6)个/mm~2,14 d为(292±11.7)个/mm~2;SI最少,1 d为(10.67±2.26)个/mm~2,3 d为(6±3.92)个/mm~2,7 d为(2±1.57)个/mm~2,14d时细胞完全消失;PMMA界于两者之间,1d为(52±1.96)个/mm~2,3 d为(60.67±9.86)个/mm~2,7 d为(32.33±2.24)个/mm~2,14 d为(6.33±3.12)个/mm~2。不同材料表面粘附的细胞数量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三种材料表面粘附的细胞形态亦有明显差异:ACRY表面的细胞伸展良好,2w后形态  相似文献   

2.
晶状体后囊膜混浊(posterior capsular opacification,PCO)是白内障摘除术后影响患者远期视力的常见并发症。其发生机制为术后晶体前囊膜下残留的晶体上皮细胞向后囊膜多行、增殖,分泌大量细胞外基质成分,致使晶状体后囊膜混虫、纤维化。我们休外培养人晶状体上皮细胞(human lens epithelial cells,HLES),比较其在聚甲基丙烯酸  相似文献   

3.
Wu R  Yao K  Ye J  Xu W  Sun Z  Shentu X 《中华眼科杂志》2002,38(11):688-690,I001
目的 体外比较研究低相对分子质量肝素 (lowmolecularweightheparin ,LMWH)和普通肝素影响牛晶状体上皮细胞 (bovinelensepithelialcell,BLEC)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polymethylmethacrylate,PMMA)人工晶状体表面增殖的作用。方法 体外将BLEC接种到PMMA人工晶状体表面培养 ,LMWH组和肝素组培养液中分别含LMWH(1× 10 5U/L)和普通肝素 (1× 10 5U/L) ,对照组培养液中不含上述药物。 72h后用流式细胞仪对人工晶状体表面黏附的细胞进行计数分析。结果 经LMWH和普通肝素处理的PMMA人工晶状体表面BLEC形态幼稚 ,对照组BLEC呈纤维化趋势 ;细胞计数对照组为(878 2± 10 7 8)个 /ml,肝素组为 (5 4 5 5± 5 8 2 )个 /ml,LMWH组为 (40 7 8± 36 6 )个 /ml,3个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 (P <0 0 0 1)。结论 LMWH可显著抑制晶状体上皮细胞在人工晶状体表面的黏附和增殖 ,有望成为更为安全、有效的防治后发性白内障的药物  相似文献   

4.
姜黄素诱导牛晶状体上皮细胞凋亡的机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天然药物姜黄素对晶状体上皮细胞(LEC)凋亡的诱导效应及其机制。方法通过透射电镜观察姜黄素对体外培养的牛LEC超微结构的影响;采用流式细胞术(FCM)观察姜黄素对LEC的DNA含量及线粒体跨膜电位(AΨm)的影响。结果透射电镜下可观察到姜黄素组LEC呈现核染色质凝聚、固缩、边集、核碎裂等典型的细胞凋亡形态学改变。经FCM检测显示,姜黄素组作用早期(24 h)LEC细胞核的DNA量没有改变,在作用的中、晚期(48、72 h)细胞核内DNA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DNA含量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组(P<0.01);而姜黄素作用早期线粒△Ψm已经开始下降,8 h时△Ψm下降的细胞数占(4.13±0.52)%;作用72 h后达高峰,占(46.91±3.71)%。各期与正常对照组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姜黄素可通过细胞核和细胞质两种途径诱导LEC凋亡。诱导LEC凋亡可能是姜黄素减少晶状体后囊膜混浊的细胞和分子机制,姜黄素可能成为一种新型的、高效低毒的防治后发性白内障的药物。  相似文献   

5.
目前认为白内障的发生、发展与晶状体氧化损伤有关。本研究采用MTT法研究H2O2对体外培养的牛晶状体上皮细胞(BLEC)生长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比较在丙烯酸酯(acrylic,Acrysof)、硅凝胶(sili-cone,SI)、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methacrylate,PM-MA)三种人工晶状体光学表面,表皮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肠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的粘附情况。方法: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方法观察在3种人工晶状体(IOL)光学表面,4种细菌粘附的情况。结果:3种IOL光学表面各种细菌的粘附数量情况,表皮葡萄球菌组:SI>Acrysof>PMMA(P<0.05);金黄色葡萄球菌组:三者差异无显著性;肠球菌组:SI>Acrysof>PM-MA(P<0.05);铜绿假单胞菌组:SI>Acrysof>PMMA(P<0.05)。结论:在研究中发现SI粘附的细菌数明显较Acrysof及PMMA多,这对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后眼内炎的发生及处理方面有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老年性白内障晶状体上皮细胞的超微结构。探讨老年性白内障与晶状体上皮细胞凋亡关系。方法 用透射电镜对20例老年白内障及10例正常透明晶状体上皮细胞的超微结构进行观察。拍照。结果 老年白内障组晶状体上皮细胞中发现了典型的凋亡小体。正常对照组未见凋亡细胞。结论 老年性白内障的发生与晶体上皮细胞的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8.
牛磺酸抑制过氧化氢诱发牛晶状体上皮细胞凋亡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Chen F  Chen C 《中华眼科杂志》2000,36(4):272-274,I017
观察牛磺酸对对过氧化氢(H2O2)诱发牛晶状体上皮细胞凋亡的抑制作用。方法采用牛晶状体器官培养及DNA缺口末端原位标记法检测牛磺酸对H2O2诱发的牛晶状体上皮凋亡细胞数量的影响,并进行相关比较及统计学分析。结果晶状体上皮细胞凋亡发生于晶状体混浊之前;牛磺酸可明显抑制H2O2所致的牛晶状体上皮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9.
保留晶状体前囊的晶状体玻璃体切除术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晶状体玻璃体切除术联合人工晶体一期植入术的效果,评估白内障合并玻璃体病变的联合手术效果,方法 采用保留晶体状前囊的晶状体玻璃体切除联合人工晶状体一期植入术。结果 术后随访12~38周。视力提高者19眼(90.49%),0.05~0.2者3眼(14.3%)。结论 这种手术方式由于保留了晶状体前囊,为一期植入人人工晶状体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是一种较理想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0.
以氟-肝素对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人工晶状体进行表面修饰,并测定其物理光学性能。方法利用载能离子束联合低温等离子体技术对PMMA人工晶状体进行氟-肝素表面修饰,通过物理光学方法对不同剂量表面修饰的人工晶状体进行透光率、分辨、屈光度及袢的抗拉强度的测定。  相似文献   

11.
随着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广泛应用,许多白内障患者都恢复了有效视力。术后人工晶状体混浊是评价生物相容性的重要指标,它会影响患者的视觉质量,不同材料人工晶状体混浊的表现及危险因素是不同的。然而,获得较好的视觉质量不是由单一因素决定的,人工晶状体的材料、患者对人工晶状体的反应等都是影响术后视觉质量的因素。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新材料在人工晶状体领域得到应用,充分了解不同人工晶状体材料的特性,为患者选择合适的人工晶状体,减少材料导致的并发症,将为患者带来福音。本文就不同人工晶状体材料的特性与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发生混浊的表现及危险因素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小切口晶状体异物摘出白内障摘出联合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的方法疗效。方法 根据异物部位不同采用不同摘出方法。结果 术后视力1.0者2眼,0.8者4眼,0.6者2眼,结论 采用此手式可废除分次手术的方法,住院时间短,及早恢复双眼单视功能,切口不缝合,散光小,视力提高快。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表面麻醉在晶状体乳化吸出入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中应用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对398例486眼白内障在表面麻醉下行晶状体乳化及人工晶状体乳化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结果:表面麻醉效果安全可靠,12%患者稍感疼痛,较疼痛患者仅占4.7%;术后1天和1周内裸眼或矫正视力≥0.5者分别为53.6%和78.5%,其主要并发症为角膜水肿和后囊破裂。结论:表面麻醉可以在手术娴熟的情况下安全地应用于晶状体乳化吸出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兔晶状体上皮细胞和人胚肺成纤维细胞在雷帕霉素联合可降解高分子材料PLGA涂层的人工晶状体表面的生长分布状况,为将雷帕霉素涂层人工晶状体植入体内抑制后发性白内障奠定基础。方法:采用专利技术将雷帕霉素联合PLGA或单独PLGA作为对照组喷涂至人工晶状体光学区的外围,制备出药物涂层人工晶状体。将兔晶状体上皮细胞和人胚肺成纤维细胞悬液(3×105)分别接种于人工晶状体的表面,雷帕霉素+PLGA涂层人工晶状体组(与兔晶状体上皮细胞同培养的为A组,与人胚肺成纤维细胞共培养的为a组),高分子材料PLGA组(B和b),普通人工晶状体组(C和c),对人工晶状体表面不同区域细胞的分布疏密程度进行分级,应用MTT法对人工晶状体表面的细胞数量进行间接计数。结果:雷帕霉素+PLGA或PLGA能够均匀地喷涂在人工晶状体的外周,无涂层的开裂。无论是直接通过相差显微镜下对细胞分布疏密进行分级还是MTT法间接计数活细胞数量,两种细胞在6组人工晶状体表面分布不同,A和a组细胞数量明显减少,与其它组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b、C和c组相比细胞数量无统计学差异。各涂层人工晶状体表面涂层区和非涂层区域细胞分布无明显差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高分子缓释材料PLGA联合抗增殖药物雷帕霉素涂层至人工晶状体的外周制备出生物相容性佳的涂层人工晶状体,起到抑制兔晶状体上皮细胞和人胚肺成纤维细胞生长的作用,有望成为能够抑制后发性白内障发生的新型人工晶状体。  相似文献   

15.
不同材料人工晶体表面细菌粘附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比较研究表皮葡萄球菌(表葡萄)、金黄色葡萄球菌(金葡萄)和绿脓杆菌在取内烯酸甲酯(polymethylmethacrylate,PMMA)硬性人工晶体(intraocular lens,IOL)及聚丙烯酸甲酯(acrylic,ACRY)、水凝胶(hydrozyethylmethacrylate,HEMA)、硅凝胶(silicone,SI)3种软性IOL表面粘附为情况,为IOL的选择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晶状体异物及白内障摘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时机、方法及效果。方法收治15例15眼晶状体铁性异物并发白内障,全部实施异物及白内障摘出保后房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并随访至少半年。结果 手术全部成功,术后半年视力>0.8者占60.0%,>0.5占86.7%。结论 手术效果满意,强调在炎症控制的前提下,应尽早手术。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硝普钠对体外培养的牛晶状体上皮细胞生长的影响,为后囊混浊的药物预防提供新线索。方法传代培养的晶状体上皮细胞经硝普钠处理后,观察细胞生长情况,并采用MTT法测定硝普钠对其增殖的影响。结果 硝普钠对晶状体上皮细胞的增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硝普钠浓度在2.0 mmol/L以下时,作用12 h,其抑制作用呈剂量依赖性(P<0.05);当硝普钠浓度为1.0 mmol/L时,作用 24 h内呈时间依赖性(P<0.01)。ON清除剂N-乙酰半胱氨酸能明显清除硝普钠的抑制效应。 结论 硝普钠能抑制晶状体上皮细胞的生长,其抑制效应主要是通过ON发挥作用的。  相似文献   

18.
我们自1991年~1995年收治晶状体异物11例(11眼),采用现代白内障囊外摘出及晶状体异物摘出联合后型人工晶状体植入,获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一般资料:11例11眼晶状体异物中,年龄最小12岁,最大53岁,平均26.4岁,20~45岁7例,占64%。男10例,女1例,右5眼,左6眼。手术方法:(1)术前检查:11例11眼视力均为眼前指数或手动,经X片与眼B超检查证实均为晶状体磁性异物。异物从角膜瞳孔区穿入3眼,角膜瞳孔区外穿入8眼。异物位于晶状体前皮质3眼,位于晶状核3眼,晶状体后皮质2眼,晶状体赤道部3眼。裂隙灯检查晶状体不均匀浑浊5眼…  相似文献   

19.
Wu R  Yao K  Sun Z  Xu W  Chen P 《中华眼科杂志》2000,36(5):348-350
】  相似文献   

20.
樊映川  胡建斌 《眼科》2000,9(6):331-333
回顾性分析使用全层巩膜缝线睫关沟固定二期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114例无后囊支撑的无昌状体眼的疗效情况,所有病眼均未做巩膜瓣,其中10例行缝线原位结扎,104例行线后徒,所有病人随访3个月。结果表明全层巩膜缝线固定后房型人工晶状体并线结后徒在治疗无晶状体眼中,无一例发生严重并发症,无一例发生线头外露,术后视力达到或超过术前最佳矫正视力。该术式安全,简便,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