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江苏省常州市输血性疟疾防治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2.
常州市位于东经 119°0 8′~ 12 0°12′,北纬 31°0 9′~ 32°0 4′,地处江苏省东南部。属间日疟轻度流行区 ,中华按蚊为唯一的传播媒介。经过采取以控制传染源为主 ,结合防蚊灭蚊等的综合性防治措施 ,全市疟疾疫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至 1987年全市疟疾发病率已控制在 1 以下 ,并继续逐年下降。 1986~ 1989年对疟疾病人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发现 ,输血传播疟疾 19例 ,严重影响了全市疟疾疫情的稳定。针对这一情况 ,我市及时制定了防治方案 ,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开展献血员疟疾防治 ,取得了显著成效。防治对策1 流行病学调查开展全市血站、采血…  相似文献   

3.
深圳市宝安区地处珠江口,属亚热带气候,疟疾的流行历经上升-暴发期、逐渐下降期与控制期,现将本区的疟疾发病情况及防治效果作一报道。资料和方法疫情资料来源于本区1984-1994年传染病疫情报表[1],人口资料来源于我区统计局年鉴。疟疾发病情况11年来,疟疾的流行历经上升-暴发期(1984-1986年)、逐渐下降期(1987-1989年)与控制期(1990-1994年)等3个期,各期形成与市政建设进展、人群流向及抗疟工作成效均有密切关系。1984-1994年逐年发病率依次为36.065,37.888,17.082,7.878,3.763,2.602,2.736,2.380,9.846,4.890及2.454。患者以外地青壮年为主…  相似文献   

4.
疟疾是重庆市常见的寄生虫病,曾广为流行,危害严重。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起,即开展大规模防治,随着防治工作的进程流行强度逐渐减弱,发病人数逐年减少。但是,进入70年代,尽管防治工作未间断,但发病下降缓慢,甚至疫情回升。如此反反复复延续到80年代。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使疟疾防治工作深入发展,我们深入调查发病和防治情况,认真总结经验,针对存在的问题,在上级的支持下,1986年调整防治策略,实行因地制宜,分类防治,使疟疾防治工作前进了一步,彻底扭转了徘徊不前的局面,抗疟效果显著,发病持续下降。为了总结经验,把疟疾…  相似文献   

5.
6.
本文分析了漳州市1950~2007年疟疾流行情况及防治成效.疟疾发病高峰主要集中在1953~1955年和1972年.1975年后疫情处于下降稳定期,1996年后发病率降至1/10万以下.2003年后未出现本地感染的病例.  相似文献   

7.
应用间接荧光抗体试验观察嵊泗县疟疾的防治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嵊泗县马关乡疟疾的防治效果,于1979~1984年,应用间接荧光抗体(IFA)试验,进行调查。 监测点概况 嵊泗县马关乡位于舟山群岛北部,有7个自然村,总人口6987人。以渔业生产为主,系单纯的间日疟疟区。1963年该乡疟疾发病率为146。经过多年综合性防治,1979年发病率已降至4.07,原虫率为0.37。 材料与方法 在1979~1984年,于每年疟疾传播季节前后(5月和10月),对观察区人群随机抽样260~400人。耳垂取血涂制厚血膜,吉氏染色后镜检原虫。同时涂  相似文献   

8.
深圳市疟疾暴发流行及防治效果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深圳市在1983年开始发生了间日疟暴发流行,发病4341人,发病率为89.92(?),1984年流行更为严重,病人数增至7427例,发病率为109.39(?),严重地影响特区经济建设。经过1985~1987年连续三年的积极防治,有效地控制了暴发流行,大幅度地降低了发病率,收到良好的防治效果。 一、流行因素分析 深圳原为疟疾流行区,经过50和60年代防治,至70年代发病率已降至1(?)以下,但传疟媒介仍然存在,是一个可接受性的低  相似文献   

9.
10.
献血员疟疾监测与防治效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因输血感染间日疟病例不断出现,献血员疟疾发病已严重影响疟防成果的巩固[1]。献血员疟疾高发已成为重点和难点问题[2]。为控制献血员疟疾发病及血源性传播,我们于1988~1997年应用间接荧光抗体试验(IFAT)和“三热”病人血检对献血员进行疟疾监测,并将献血员作为疟防重点人群,开展献血前顿服氟隆和每年反复休根效果观察。现报告如下。1材料和方法1.l监测对象本市3个血站的献血员于疟疾传播期末的9月下旬至10月中旬进行IFAT。在疟疾流行季节6~9月份对献血员中的“三热“病人进行血检,并以本市同期非献血员作对照。献血员…  相似文献   

11.
黔桂疟疾联防区24个县,是两省(区)的边陲山区,也是两省(区)最严重的恶性疟和间日疟混合流行的疟疾高发区。经过联防20年的同步防治,疟疾发病率从1975年的111.94降至1995年的1.87,年带虫发病率也降至1.47,已无当地感染的恶性疟病例,经考核有8个县达到卫生部《基本消灭疟疾标准》  相似文献   

12.
黔桂疟疾联防区20年疟疾防治效果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黔桂疟疾联防区24个县,是两省的防陲山区,也是两省最严重的恶性疟的间日疟混合混行的疟疾高发区。经过联防20年的同步防治,疟疾发病率从1975年的11.94‰降至1995年的1.87‰,年带虫发商率也降至1.47‰,已无当地感染的恶性疟疾病例,经考核有8个县达到卫生部《基本消灭疟疾标准》。  相似文献   

13.
绵阳市涪城区曾是疟疾流行区,部分乡镇多次出现局部暴发流行,为控制疟疾流行,涪城区经历了几十年的反复斗争,发病率从五十年代初期的169.808/万,降至1997年的0。1997年至2003年连续7年没有疟疾疫情报告。2003年10月,经省、市专家考核,达到了卫生部颁布的“基本消灭疟疾标准”。现将涪城区历年来的疟疾流行概况及防治对策与效果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4.
收集1997~2005年徐州市疟疾发病情况、控制措施及防治效果等资料,分析疟疾流行特点、评价防治效果。结果显示,徐州市疟疾发病率略有升高,且受流动人口影响;疟疾发病集中在6~10月份,发病年龄集中在40~岁、50~岁组。由于采取各种措施疟疾发病率在1997~2003年较稳定,2004年、2005年略有上升。表明目前采取的措施可行而有效。  相似文献   

15.
清流县疟疾流行特征及防治效果评价福建省清流县卫生防疫站(365300)邹水祯清流县位于福建省西部,武夷山南侧,九龙溪上游。东经116°38′~117°10′,北纬25°46′~26°22′之间。境内山峦起伏,溪流密布,为典型的内陆亚热带季风气候山区。...  相似文献   

16.
清流县疟疾流行特征及防治效果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相似文献   

17.
永城市疟疾疫情分析及防治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2007年永城市疟疾疫情进行分析,并对不同的防治对策进行效果评价。方法收集、分析2006年和2007年永城市疟疾疫情报告数据,分别采用间接荧光抗体方法与传统媒介调查方法评价当地人群疟疾感染水平及媒介相关数据,进一步采取针对传染源与媒介防治的措施并对其进行效果评价。结果2007年永城市疟疾发病率为0.16‰,比2006年的0.52‰下降45.02%,人群疟疾抗体阳性率与GMRT显著高于2006年;中华按蚊是永城市唯一传疟媒介,叮人率裴桥乡为5.8867只/(人·夜),马桥乡为3.7500只/(人·夜),经产蚊比率为54.55%,人血指数为0.6667,媒介能量与基本繁殖率为0.689和1.4536;不同的休止期治疗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采用球形芽孢杆菌生物灭蚊蚴措施后,发病率较上年下降51.0%,与未实施生物灭蚊蚴措施的行政村相比,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永城市疟疾仍处于流行之中,采取有针对性地防治对策可有效遏制疟疾疫情回升。  相似文献   

18.
疟疾是危害我市人民身体健康的主要传染病之一。历史上疟疾流行十分猖獗,曾出现两次大流行和两次小回升,给全市经济发展带来负面影响。经采取以消灭传染源为主和加强防蚊灭蚊的综合性措施,在各级有关部门几十年的不懈努力下,全市疟疾得到了有效控制。为了探索疟疾流行因素,巩固疟防成果,防止疟疾死灰复燃,给疟防后期管理提供借鉴,现将流行因素和防治效果报告于后。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苏州市基本消灭疟疾后监测工作的内容和方法,为今后制定疟防对策提供决策依据。方法对"三热"病人及外来流动人口作血检侦察,涂制厚、薄血片,姬氏染色,镜检疟原虫;现症病人采用氯喹 伯喹8天疗法治疗。每年4~5月份对2年疟史者进行休根治疗;流行季节对小学生和来自疟区的流动人口进行IFAT检测。结果2002~2006年本地居民与流动人口病例的构成有差异(χ2=16.61,P<0.05);2002~2006年发热病人血检阳性率逐年上升,各年度间血检阳性率有差异(χ2=67.24,P<0.05);IFAT检测儿童与成人的阳性率有差异(χ2=12.05,P<0.05)。结论对流动人口、出入非洲等国家的劳务人员实施行之有效的抗疟措施,是当前和今后抗疟工作面临的新问题;加强流动人口疫情监测,密切关注本地区的疫情动态,防止疟疾的爆发流行。  相似文献   

20.
应用间接荧光抗体试验考核疟疾防治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间接荧光抗体试验对江苏省两个采取不同抗疟措施地区的人群在1982年间进行了连续4次的纵向观察。单纯采取现症病人治疗措施的对照组178例,治疗病人加上室内滞留喷洒与孳生地灭蚊的灭蚊组182例。在措施期间的3、6、8及10月各调查1次。结果,两组的抗体阳性率与几何平均倒数滴度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3月份两组抗体阳性率差异不显著,在其他三次调查中,灭蚊组均低于对照组,4~15岁年龄组尤明显。提示药物治疗加灭蚊对控制疟疾的效果较好。间接荧光抗体试验的结果与疟原虫调查及随访结果相符,而低年龄组的血清学资料较易反映这一变化。同时证明间接荧光抗体试验可用于评价抗疟措施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