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浓度、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与预后的关系。方法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47例,以住院期间死亡为观察终点,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两组患者分别于中毒后第1天、第3天及第7天检测血清C-反应蛋白浓度及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两组间比较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死亡组中毒后第1天、第3天及第7天血清C-反应蛋白浓度明显高于存活组(P〈0.01);死亡组中毒后第3天及第7天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明显高于存活组(P〈0.01)。结论血清C-反应蛋白浓度及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是判断急性百草枯中毒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可靠指标,且C-反应蛋白浓度的敏感性更高。  相似文献   

2.
米慧  郭景瑞  李爱红  王玲玲 《医学综述》2011,17(19):3012-3014
目的探讨急性百草枯(PQ)中毒患者血清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水平与预后的关系。方法急性PQ中毒患者62例,以住院期间死亡为观察终点,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两组患者分别于中毒后第1天、第7天与第14天检测HMGB1水平,另择4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各组之间比较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死亡组于中毒后第1天、第7天与第14天血清HMGB1明显高于存活组(P<0.01),存活组于中毒后第1天、第7天与第14天血清HMGB1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血清HMGB1作为重要的晚期炎性介质参与急性PQ中毒的病理生理过程,动态观察其水平有助于急性PQ中毒病程检测及患者预后的判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影响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为临床防治急性百草枯中毒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5月至2013年10月我院收治的76例资料完整的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的临床资料。按中毒后14d预后将患者分成存活组(n=38)和死亡组(n=38),患者入院后均给予内科常规治疗。结果:死亡组的年龄、性别、中毒一洗胃时间间隔、中毒一血液灌流时间间隔、尿素氮(BuN)、pH、二氧化碳分压(PaCO2)与存活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死亡组的中毒剂量、外周血白细胞(WBC)、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肌酐(Cr)均明显高于存活组(均P〈0.05),而动脉血氧分压(Pa02)、碳酸氢根(HCO。)均明显低于存活组(均P〈0.05)。存活组中毒后14d内肺CT平扫检查发现肺部异常影像改变15例,阳性率为39.5%;而死亡组中有23例,阳性率为60.5%出现肺部异常影像改变,明显多见于存活组(P〈0.05)。结论:急性百草枯中毒后,中毒剂量、WBC计数、肝肾功能指标、动脉血气分析指标、肺部异常影像改变等均可作为评估百草枯中毒患者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肌钙蛋白Ⅰ(CTnⅠ)与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预后的关系及临床价值。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137例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中毒时间〈6 h)入院的第1、2、3、5天血清CTnⅠ水平。根据患者的临床结局分为死亡组(生存时间≤2周)和存活组(生存时间≥2周)。分析两组患者的血清CTnⅠ、心肌酶、肝、肾功能、动脉血氧分压的关系。结果死亡组患者血清CTnⅠ水平较存活组明显升高(P〈0.01);死亡组患者口服百草枯的剂量较存活组明显升高(P〈0.01);CTnⅠ水平与口服百草枯的剂量、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血尿素氮(BUN)、血肌酐(SCr)呈显著正相关(P〈0.05或P〈0.01);与氧分压呈显著负相关(P〈0.01)。结论急性百草枯中毒后死亡组患者CTnⅠ水平显著增高,且与口服百草枯的剂量呈显著正相关;中毒后血清CTnⅠ水平可作为急性百草枯中毒后患者预后的预警指标之一,指导临床治疗与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5.
刘睿 《当代医学》2013,(5):107-108
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和白细胞计数与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相关性,分析两指标对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 2010年1月~2012年6月收治的1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试验组。患者入院后均给予详细检查确诊,跟踪随访患者,根据患者的存活情况分为存活组(99例)与死亡组(21例)。以同期进行健康体检者120例作为对照组。被检者均检测C反应蛋白和白细胞计数,观察对比实验组与对照组检测结果;存活组与死亡组的检测结果。结果 (1)试验组患者白细胞计数明显高于对照组,C反应蛋白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试验组中,存活组患者白细胞计数和C反应蛋白明显低于死亡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反应蛋白和白细胞计数与急性脑梗死预后存在一定相关性,可以用于临床对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判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报告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的临床表现,评价影响其预后的因素。方法对该院收治的20例百草枯中毒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0例中,14例死亡,6例存活出院者经跟踪随访仍生存,最终病死率为70%。14例死亡患者血白细胞数增高,为(17.7±5.93)×109/L;而存活的6例患者白细胞数为(7.07±2.33)×109/L。死亡组血白细胞数明显高于存活组(P〈0.05)。存活组6例患者服毒剂量小于死亡组(P〈0.05);APACHEⅡ评分死亡组为(16.93±5.72)分,明显高于存活组的(8.67±4.08)分(P〈0.05)。结论急性百草枯中毒病死率极高,病死率与患者的服毒剂量及白细胞数量、APACHEⅡ评分成正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脓毒症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与炎症状态动态变化之间的关系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106例脓毒症患者作为观察组、4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比较对照组体检当天与观察组入院第1天的T淋巴细胞亚群(CD4+、CD8+、CD4+/CD8+)、炎症状态指标[体温、心率、呼吸频率、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评价系统Ⅱ(APACHEⅡ)评分及外周血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内毒素]水平;根据观察组入院后28 d的转归情况分为存活组(n=76)与死亡组(n=30),比较存活组与死亡组患者入院第1天、第4天、第7天的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炎症状态指标水平及APACHEⅡ评分;采用Pearson检验分析脓毒症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与炎症反应水平指标及APACHEⅡ评分的相关性.结果(1)对照组患者入院第1天的外周血CD4+、CD4+/CD8+水平均高于观察组,而体温、心率、呼吸频率、APACHEⅡ评分及外周血白细胞计数、血清CRP、血清降钙素原、血清内毒素、外周血CD8+水平均低于观察组(均P<0.05).(2)入院第7天,存活组患者的外周血CD4+、CD4+/CD8+水平均高于死亡组,外周血CD8+水平低于死亡组(均P<0.05);入院第4天及第7天,存活组患者的心率、呼吸频率、APACHEⅡ评分及外周血白细胞计数、血清CRP、血清降钙素原水平均低于死亡组,且入院第1天存活组的心率及APACHEⅡ评分、入院第7天存活组患者的体温及血清内毒素水平亦低于死亡组(均P<0.05).(3)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脓毒症患者的体温、心率、呼吸频率、APACHEⅡ评分及外周血白细胞计数、血清CRP、血清降钙素原、血清内毒素水平与外周血CD4+、CD4+/CD8+水平均呈负相关,与外周血CD8+水平均呈正相关(均P<0.05).结论 脓毒症患者发病早期即存在免疫功能紊乱及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两者共同影响疾病预后,动态监测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及全身炎症状态动态变化可评估脓毒症患者的临床诊疗效果及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尿百草枯浓度和α-L-岩藻糖苷酶(AFU)在急性百草枯中毒预后评估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55例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检测其尿液百草枯浓度和血清AFU水平,采用受试者特征曲线评估其在预后评估中的价值。结果急性百草枯中毒所致死亡组患者口服量、尿百草枯浓度和血清AFU浓度均高于存活组(P<0.05)。尿百草枯浓度和AFU均可用于百草枯中毒患者预后的评估,但前者的预测价值高于后者,ROC曲线下面积及95%CI分别为0.976(0.961,0.991)和0.630(0.550,0.710)。结论尿百草枯浓度比血清AFU水平在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预后评估中有更高的预测能力,有利于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的治疗措施选择、病情观察及治疗效果评价。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清肌酐值对百草枯中毒患者的预后判断价值。方法入选2009年7月—2011年5月45例百草枯中毒患者,检测其入院时和入院后24 h的全血白细胞计数、血清总胆红素、血清肌酐值。30 d后统计45例中毒患者死亡和存活例数。分别计算白细胞计数、血清总胆红素、血清肌酐值异常作为判断中毒患者预后指标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 45例百草枯中毒患者30 d后随访,死亡28例,生存17例,存活率为37.8%。死亡组入院后24 h白细胞计数、血清总胆红素、血清肌酐值较存活组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时白细胞计数、血清总胆红素、血清肌酐值的检查结果作为对中毒的预后判断指标其敏感性均较低,分别为35.7%、32.1%和7.1%,入院后24 h的白细胞计数结果的敏感性也较低(67.8%),入院后24 h的总胆红素结果的敏感性虽高(96.4%),但特异性较低(70.5%),入院后24 h血肌酐值和百草枯中毒的预后有较好的依从性,其敏感性为100.0%,特异性为88.2%,阳性预测值为93.3%,阴性预测值为100.0%。结论入院后24 h的血清肌酐值是判断百草枯中毒预后的较好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影响百草枯中毒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收集60例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随机接受血液灌流联合血液透析(HP-HD)或血液灌流联合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HP-CVVH)治疗,分析性别、年龄、服毒量、血浆百草枯浓度、服毒至入院时间、百草枯中毒严重指数(SIPP)、APACHEⅡ评分、血清尿素氮、肌酐、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肌酸激酶同工酶、钾、二氧化碳结合力、动脉血pH、动脉血氧分压、动脉二氧化碳分压、白细胞计数等指标与预后的关系。同时评价两种不同血液净化方式的疗效。结果:60例百草枯中毒患者病死率为70%(死亡42例)。存活组和死亡组比较,服毒量[(21.67±15.01)mL vs(86.07±36.49)mL]、血浆百草枯浓度[(6.82±3.58)mg/L vs(12.45±4.67)mg/L]、服毒至入院时间[(3.75±1.04)h vs(9.93±4.25)h]、SIPP[(15.78±8.71)h.mg/L vs(105.54±55.48)h.mg/L]、白细胞计数[(8.84±2.54)×109/L vs(13.42±2.99)×109/L]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P-CVVH组病死率低于HP-HD组(62.9%vs 8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服毒量、血浆百草枯浓度、服毒至入院时间、SIPP、白细胞计数是影响急性百草枯中毒预后的因素。与HP-HD比较,HP-CVVH不能明显改善百草枯中毒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1.
林华  谭光林  李四新  杜平 《西部医学》2014,(8):1059-1060
目的 分析影响急性百草枯(PQ)中毒的预后因素,探讨合理的救治方案.方法 将36例PQ中毒患者分为存活组(12例)和死亡组(24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6例患者中死亡24例,死亡率66.67%.死亡组的服毒剂量、就诊时间、白细胞计数、并发症发生率、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评分Ⅱ(APACHEⅡ)均明显高于存活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性PQ中毒病死率极高,及早就诊及洗胃,适时反复血液净化,早期应用抗氧化损伤药物和肾上腺皮质激素等综合治疗措施,可改善预后及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2.
时晔  高路  郭伟  王甜 《基层医学论坛》2009,13(28):879-881
目的探讨血必净注射液治疗百草枯中毒的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05年1月-2008年12月百草枯中毒患者31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血必净治疗组(A组n=16)和对照组(B组n=15),A组在B组的基础上应用血必净注射液50ml静脉点滴,每日2次,连用1周。结果A组患者治疗3d后动脉SaO2高于B组(P〈0.05)。治疗7d后(P〈0.01)和21d后(P〈0.001)这种趋势就更加明显;A组患者肝肾损害程度明显降低、CRP含量明显低于B组(P〈0.05);A组器官功能衰竭总教较B组减少,生存时间明显延长,病死率降低,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早期应用血必净可显著减少患者的急性炎性反应损伤,减少器官功能衰竭,降低病死率,对百草枯中毒的抢救治疗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 Depmas 血浆双重灌流在急性百草枯中毒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2年3月-2013年12月的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分为两组,常规治疗组采用药物治疗;Depmas 组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通过百特血滤机对分离的血浆再串联 HA230/330及 BS 330行灌流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存活率,死亡患者的平均存活时间,外周血液中的百草枯浓度、胆红素及炎性介质的变化。结果 Depmas 组较常规治疗组存活率提高,死亡患者的平均存活时间延长,外周血中的百草枯、胆红素及炎症介质浓度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1)。结论 Depmas血浆双重灌流治疗急性百草枯中毒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液灌流联合血浆置换治疗重度急性百草枯中毒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4年10月~2010年10月收治的27例重度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在药物治疗基础上再进行血液灌流联合血浆置换(实验组),与25例仅进行基础药物治疗的患者(对照组)进行生存时间及死亡率对比。结果实验组平均生存时间为(15.5±5.3)天,对照组为(7±3.5)天,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组死亡率为88.9%,对照组为92%,两者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采用血液灌流对于治疗重度急性百草枯中毒能有效延长生存时间,但不能较好的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百草枯中毒患者心、肺、肝、肾、胰腺功能损害的变化,探讨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将我院救治的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77例根据入院30 d时的结局,分成存活组和死亡组;检测中毒患者不同时间心、肺、肝、肾、胰腺功能的多项指标,比较两组患者指标的差异。结果中毒时间及预后是器官功能损害的影响因素。CKMB、LDH、Cr、Amy入院第3天达到峰值;ALT、TBIL、Lactic Acid 1周达到峰值;Pa CO2第3天达到谷值。两组患者的Lactic Acid差异在1周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周后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指标在各个时间节点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早期出现多器官功能损害,重要器官的严重损害可能是预后不良的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联合孟鲁斯特治疗对急性百草桔中毒患者C-反应蛋白(CRP)与白介素6(IL-6)的影响.方法:60例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对照组)及孟鲁斯特联合治疗组(观察组)各30例,两组患者均采用洗胃、导泻、补液及0.5g甲强龙冲击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再给予孟鲁斯特钠片治疗(每次10 mmg/d),观察患者入院当天以及给予治疗后第7天血清CRP与IL-6水平,同时观察两组的症状改善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CRP及IL-6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7天,两组患者CRP及IL-6水平均明显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降低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过程中仅有2例出现不良反应,停药后症状消失.结论:联合孟鲁斯特治疗可更有效降低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血清CRP与IL-6水平,CRP与IL-6与百草枯中毒患者病情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急性百草枯中毒(APP)患者肝功能变化与预后的关系。方法:APP患者46例,以住院期间临床死亡作为观察终点,分为存活组24例、死亡组22例。分别采集患者入院第1、3、7天空腹静脉血进行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和白蛋白(ALB)检测,两组比较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存活组入院第1天ALT、AST、DBIL、ALB,第3、7天ALT、AST、TBIL、DBIL明显低于死亡组(P〈0.05);存活组入院第1、3、7天ALT逐渐升高(P〈0.05),ALB逐渐降低(P〈0.05),而AsT未见明显变化(P〉0.05);死亡组入院第3天A1月、AST、TBIL、DBIL较入院第1天显著升高(P〈0.01),入院第3天ALB较第1天显著降低(P〈0.01)。结论:APP患者的肝功能指标变化与中毒程度有关,是判断APP病情严重程度,肝脏损伤情况及预后的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