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微量白蛋白尿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根据24h尿蛋白测定结果,将143例患者分为正常白蛋白尿组(NAU)96例,微量蛋白尿组(MAU)47例。应用高频多普勒超生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IMT)及颈动脉粥样斑块,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颈动脉IMT增厚的危险因素。结果143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微量蛋白尿的阳性率为33%,MAU组颈动脉IMT明显增厚(1.04±0.25),NAU组颈动脉IMT(0.79±0.18),两组相比较有明显的差别。MAU与颈动脉IMT增厚有明显的相关性。结论MAU是高血压患者颈动脉IMT增厚的一个预测指标,可作为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超声诊断价值。方法应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58倒高血压患者,观察其颈动脉内一中膜厚度(IMT),有无斑块形成及斑块的情况,并以52例无高血压的健康体健者作为对照组。结果高血压组IMT大于对照组(P〈0.01),颈动脉内径、粥样斑块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高频彩色超声检查颈动脉粥样硬化是高血压患者防治脑血管疾病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3.
薛为民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21):597-598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血尿酸、尿白蛋白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相关性。方法通过对本院2008年1月至2011年2月189例高血压患者进行血尿酸、尿白蛋白、双侧颈总动脉内膜等指标的检测,按照血尿酸、尿白蛋白的水平分成血尿酸组、尿微量白蛋白组、正常组、混合组4个组别,比较4个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的高低。结果血尿酸组、尿微量白蛋白组、混合组的颈动脉内膜增厚以及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均高于正常组(P<0.05),混合组的颈动脉内膜增厚以及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高于血尿酸组、尿微量白蛋白组(P<0.05),血尿酸组、尿微量白蛋白组颈动脉内膜增厚以及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无差别(P>0.05)。结论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膜的变化与血尿酸及尿微量白蛋白水平呈正相关,说明血尿酸及尿微量白蛋白水平可作为早期诊断动脉粥样硬化的指标,降血压的同时应重视血尿酸及尿微量白蛋白水平的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维吾尔族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血尿酸、同型半光氨酸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0例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及50例正常对照者的血清标本,检测血尿酸、同型半胱氨酸,同时行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颈动脉IMT正常组、增厚组和斑块组uA分别为(303.85±78.59)、(372.30±95.35)和(436.51±61.16)μmol/L,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EH患者UA及HCY水平与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有密切相关性。斑块形成组的血尿酸及同型半胱氨酸的浓度显着高于内膜正常组和中膜增厚组(P〈O.05),血尿酸亦与同型半胱氨酸里正相关(FO.45,P〈0.01)。结论血尿酸及同型半胱氨酸浓度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5.
杨冬 《河北医药》2011,33(21):3267-3268
目的探讨代谢异常与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09年6月至2010年12月住院的高血压患者440例,根据2007年代谢综合征(MS)量化指标分为MS组208例(具有3—5项组分者),MS亚临床组112例(具有2项组分者)以及对照组120例(具有1项组分者)。应用多普勒超声检测颈总动脉(CCA)内膜中层厚度(IMT)。比较3组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结果CCA.IMT在代谢综合征组和代谢综合征亚临床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1);CCA.IMT与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hPG)以及三酰甘油(TG)呈正相关(P〈0.01)。结论高血压伴MS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较不伴MS的高血压患者更为严重,代谢异常的组分越多,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越严重。代谢异常可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可以颈动脉检查早期预测心血管事件。  相似文献   

6.
目的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探讨原发性高血压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对133例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观察组)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并以111例同期非高血压病患者(对照组)的颈动脉超声检查作为对照。结果观察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为(1.11±0.25)mm,斑块检出率为88.72%,对照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为(0.77±0.21)mm,斑块检出率为18.02%,两组比较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原发性高血压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可为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预防和治疗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7.
缺血性脑血管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琚双五  韩诚 《安徽医药》2008,12(10):941-942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彩超检测12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颈动脉后壁IMT,观察斑块的有无及形成情况,同期检查100例非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作为对照组。结果缺血性脑血管病组IMT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两组斑块检出率差异有显著性(P〈0.01),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最常见于颈动脉分叉处(P〈0.05),但左右两侧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颈动脉硬化程度明显重于非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彩超技术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代谢综合征合并高血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代谢综合征(Ms)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32例研究对象根据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CDS)关于MS的诊断建议列为MS组并且血压升高的患者列为MS并高血压组,对照组(普通高血压患者)30例。应用多普勒超声检测颈总动脉(CCA)与颈内动脉(ICA)内膜中层厚度(IMT)并观察颈动脉系统有无斑块存在。比较两组间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结果CCA.IMT、ICA.IMT在MS合并高血压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与代谢综合征密切相关。颈动脉超声检查可早期发现动脉粥样硬化。  相似文献   

9.
杨国文 《重庆医药》2009,38(13):1647-1648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左心室肥厚(LVH)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系。方法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方法检测80例EH患者的左心室各有关指数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计算左室重量指数(LVMI)。根据LVMI,将EH患者分为LVH组和非左室肥厚(NLVH)组。结果EH伴LVH组,颈动脉IMT及斑块检出率明显高于NLVH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EH患者IMT与LVMI呈显著正相关(γ=0.302,P〈0.05)。结论EH患者左心室肥厚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青中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血尿酸及血脂的关系。方法:选择同期体格检查青中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90例,采用颈动脉多普勒超声检测,根据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斑块、狭窄,分为颈动脉硬化组56例、颈动脉正常组34例,另选25名体格检查正常者为对照组。分别测定其血尿酸(UA)、血脂的水平。结果:颈动脉硬化组、颈动脉正常组与对照组比较:血尿酸、血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LDL)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颈动脉硬化组与颈动脉正常组的血尿酸、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水平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结论:血尿酸、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增高是青中年高血压患者发生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与血高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的相关性。方法选择医院老年患者120例,按其原发病分为单纯高血压病组(HBP组)、单纯糖尿病组(DM组)、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组(HBP+DM组)各40例,另选择年龄、性别相匹配的无高血压、糖尿病患者40例为对照组,测定4组Hcy、动脉壁内膜—中膜厚度(IMT),计算斑块检出率并进行比较。结果 HBP组、DM组、HBP+DM组Hcy水平、IMT、斑块检出率较对照组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cy升高水平与颈动脉硬化程度相一致。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应用超声技术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颅外段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及斑块形成的程度.方法 对102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及31例健康人进行彩色血管超声检查,比较其动脉硬化程度.结果 ①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颅外段硬化较严重.②各类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斑块发生率(>60%)及狭窄发生率(>40%)均较高.结论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颅外段动脉粥样硬化较严重,进行颈动脉颅外段超声检测,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诊治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高血压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CRP与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的关系。方法对我院2010年8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136例高血压患者,行彩超检查其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分为正常组和颈动脉斑块组。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法检测患者动脉血中CTGF的表达水平。结果颈动脉斑块组CRP较正常组有明显增高,且CTGF也处于高表达水平(P<0.05)。结论高血压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CRP与结缔组织生长因子有密切的联系,并且高于未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高血压患者。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应用回声追踪技术评价原发性高血压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左心室重构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原发性高血压患者90例,所有患者均经过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并除外颈动脉斑块形成.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测量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Ds)、左心室后壁厚度(LVPW)、室间隔厚度(IVS),计算左心室心肌重量指数(LVMI).根据LVMI将所有患者分为左心室肥厚(LVH)组(31例)与非左心室肥厚(NLVH)组(59例).应用回声追踪技术测量患者颈动脉压力应变弹性系数(Ep)、硬化度、顺应性、膨大系数、脉搏波传导速度(PWV),并与LVMI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高血压LVH组的颈动脉硬化度、Ep与PWVβ明显高于高血压NLVH组,而颈动脉顺应性明显低于高血压NLVH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10.00±3.40)比(7.23±1.28),(141.30±43.60) kPa比(110.90 ±35.10) kPa,(8.20±2.60) m/s比(6.05±0.78) m/s,(0.52±0.33) mm2/kPa比(0.85±0.41) mm2/kPa] (P<0.05).LVMI与硬化度、Ep呈明显正相关(r=0.683,0.556,P<0.05),与顺应性呈明显负相关(r=-0.706,P<0.05).结论 高血压患者的左心室重构与颈动脉硬化度、Ep、顺应性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应用颈动脉回声追踪技术参数能很好地评价高血压患者靶器官损害的程度,具有较高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殷本洋 《安徽医药》2012,16(4):517-519
目的研究老年高血压患者C反应蛋白水平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相关性及辛伐他汀的干预作用。方法入选20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对照组(安慰剂)、辛伐他汀组(辛伐他汀20 mg,qn)、非洛贝特组(非洛贝特200 mg,bid),分别于服药前、服药后3个月和6个月检测血浆C反应蛋白水平、颈动脉内中膜厚度、血浆胆固醇及甘油三酯浓度,探讨不同程度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患者的C反应蛋白水平。并且通过比较不同药物治疗前后的C反应蛋白水平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研究辛伐他汀对老年高血压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干预作用。结果老年高血压患者随着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的增加,C反应蛋白水平相应升高。应用辛伐他汀可降低老年高血压患者的C反应蛋白水平和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结果表明辛伐他汀能够有效控制老年高血压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炎症反应。结论对于老年高血压患者,C反应蛋白水平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具有明显相关性,可以作为评价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简便指标进行推广。而辛伐他汀可明显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炎症反应,降低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动脉粥样硬化水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高血压前期患者血清尿酸(uA)水平的变化及其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变关系,总结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2010年8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高血压前期患者56例,设为观察组A;选取同期原发性高血压患者68例,设为观察组B:再选取同期血压正常的人70例,设为对照组.观察、比较三组血清中的uA水平、血脂水平、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其相关性.结果 观察组A、B血清中的uA水平、低密度脂蛋白(LDL-C)、IMT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A、B间的IM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A患者血清中的uA水平、IMT与患者的血压呈现出明显的正相关关系( r=0.47、0.46,P<0.05);血清中的uA水平与IMT也呈现出明显的正相关关系(r=0.51,P< 0.05).结论 高血压前期患者血清尿酸水平升高,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也同步增高,并会随着uA的不断升高,发展为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性也增高;因此,临床上应重视对高血压前期患者进行筛查及早期防治,这对减少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与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硬化的关系。方法选择120例高血压患者采用超声法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用免疫学方法测定血清中hsCRP浓度,然后分析超声结果与血清hsCRP浓度的关系。结果 IMT增厚组与斑块形成组(颈动脉粥样硬化组)血清hsCRP平均水平都明显高于超声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sCRP在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合并高血压患者颈动脉超声检查的意义。方法应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对120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合并高血压患者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测量颈动脉血管内径、内一中膜厚度。选取113例单纯性高血压患者为对照组。结果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合并高血压患者的颈动脉斑块检出率、内一中膜增厚率分别为82.5%和75.4%,与单纯高血压组的30.7%和41.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左、右侧内一中膜厚度方面,前者分别为(0.96±0.13)mm.和(0.98±0.10)mm,与单纯高血压组的(0.68±0.07)mm和(0.70±0.08)mm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在左、右侧颈总动脉内径方面,前者分别为(0.77±0.12)mm和(0.73±0.10)mm,与单纯高血压组的(0.68±0.06)mm和(0.69±0.07)m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合并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增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变化与超敏C反应蛋白、颈动脉斑块的关系。方法将95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按照24h动态血压检测结果分为A、B两组:A组为杓形组,共30例;B组为非杓形组,共65例,分别检测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超声测定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程度。结果B组的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明显高于A组(P〈0.01),B组的颈动脉斑块分级明显高于A组(P〈0.01)。结论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变化与炎症反应、颈动脉粥样硬化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高血压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脉压(PP)与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的关系。方法对我院2010年8月—2011年12月收治的136例高血压患者,行彩超检查其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分为正常组和颈动脉斑块组,并实施24h动态血压监测,计算出平均PP。同时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法检测患者动脉血中CTGF的表达水平。结果颈动脉斑块组PP较正常组有增高,且CTGF也处于高表达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血压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脉压与结缔组织生长因子有密切的联系,在一定程度上高水平的CTGF导致了高血压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脉压的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