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初步探讨儿童胃黏膜脱垂症的X线表现特征.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9例儿童胃黏膜脱垂症的上消化道造影表现.结果 胃影增大7例,胃蠕动波弱、少8例.幽门管内见条形黏膜皱襞越过幽门环进入十二指肠球部9例.十二指肠球基底部压迹:单弧状2例,双弧状1例,多弧状或全边样5例;2例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术后患儿中,1例未见球基底部压迹,1例压迹位于幽门管一侧.结论 当X线上消化道造影发现胃黏膜纹通过幽门进入十二指肠球部和/或十二指肠球基底部充盈缺损为胃黏膜皱襞所致时,应考虑儿童胃黏膜脱垂症.  相似文献   

2.
球部粘膜幽门螺杆菌根除对中性粒细胞浸润的影响210015南京解放军第414医院王盛根王寿九涂金兰①关键词螺杆菌,幽门;球部;中性粒细胞;十二指肠溃疡;愈合;质量中国图书资料分类号R573.1球部HP阳性的十二指肠溃疡(DU),其边缘粘膜常伴活动性炎症...  相似文献   

3.
患者,男,73岁。以上腹胀痛二月来查胃镜。进镜后食道,贵门粘膜未见异常,胃粘膜呈萎缩性改变。胃窦部见相邻两个幽门口,胃镜均能插入十二指肠球部,靠胃窦前壁侧幽门口边缘不规则。其球腔内前壁见一直径约0.8cm较深溃疡。讨论:双幽门口极罕见、病因可能有:先天性畸形及球部溃疡继发性改变。本例靠胃窦前壁侧幽门口边缘不规划、并且球腔前壁有一探溃疡,估计先有球部溃疡向肌层逐渐穿透,在其球腔外有炎性增生性包裹,致使溃疡较深而未形成球部溃疡穿孔的急症,球部溃疡向前、胃窦侧穿透而形成继发性改变。双幽门管畸形1例报告@潘春生…  相似文献   

4.
<正>病人,男,45岁。2年前因肝内占位于当地医院行肝左外侧叶切除术。术后病理:转移性肝鳞状细胞癌。术后未进一步查明原发病灶。2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上腹痛,排黑便,当地医院胃镜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样新生物。病理示:(十二指肠球部)鳞状细胞癌(中度分化)。入院后再次复查胃镜提示幽门已梗阻,胃镜未能通过。遂行外科手  相似文献   

5.
先天性幽门隔膜畸形伴幽门前溃疡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天性幽门隔膜畸形伴幽门前溃疡一例张伟林钱瑞菱患者男,38岁。间断呕血、排黑便伴上腹部疼痛3年,近1个月病情加重。钡餐造影检查:胃幽门小弯侧可见一0.8cm×1.2cm大小龛影(图1)。钡剂通过大弯侧和小弯侧两个管腔进入十二指肠球部,其管径分别为2....  相似文献   

6.
目的:提高对胃粘膜脱垂症在胃肠钡餐中的诊断。方法:分析本院的24例胃粘膜脱垂症胃肠钡餐检查。结果:这24例胃粘膜脱垂症均为胃粘膜由胃幽门区移向十二指肠球部,其主要X线表现为:1.幽门管增宽;2.十二指肠球部的充盈缺损;3.合并胃窦炎、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等并发症。结论:胃肠钡餐检查可对胃粘膜脱垂症做出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7.
<正>成人肥厚性幽门狭窄少见,我们曾遇2例,报告如下:例1:男65岁.因上腹疼10年,腹胀呕吐3年于1988年11月入院.腹痛在空腹和夜间加重伴反酸、嗳气,餐后腹胀加重,有时伴呕吐,吐后腹胀减轻.体检:右上腹压痛、胃震水声阳性.钡透示幽门管狭窄呈0.4cm×0.7cm裂隙状,钡剂通过缓慢,十二指肠球部形态正常.B超示幽门区胃壁增厚.胃镜见胃内较多潴留液,幽门管椭圆形狭小,P_3型胃镜加压后仍不能通过.临床诊断:幽门不全梗阻.于1988年11月19日行胃大部切除,胃空肠吻合术.病理检查:胃幽门管部壁厚,管腔狭小裂隙状,切面肌层明显增厚达10mm,小弯粘膜条索状裂迹,切面陈旧性瘢痕状.十二指肠球部无异常.显微镜下幽门管平滑肌增生,溃疡为愈合性.病理诊断:1.胃幽门管肌性肥厚性狭窄.2.胃小弯溃疡愈合.术后切口Ⅰ期愈合治愈出院.  相似文献   

8.
患者男,64岁,因左侧肢体乏力、头痛3 d就诊,行CT发现右顶枕叶占位.入院行手术及病理诊断为脑脓肿,术后第6天患者出现呕血、黑便等消化道出血症状.行胃镜检查示:胃窦畸形,无法找到幽门孔,胃黏膜充血水肿.上消化道X线钡餐造影示:幽门开口位置异常,位于胃体小弯侧中部,距贲门口约3 cm,胃黏膜肥厚、粗大、迂曲,胃窦部呈囊袋状盲端,幽门管变短,全胃外形似酒壶;十二指肠上提,十二指肠球部缺如,呈管状,十二指肠圈扩大;十二指肠降部内侧见一2.0 cm×1.5 cm憩室.  相似文献   

9.
<正> 我们遇到因十二指肠球部穿孔修补术后,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毕氏Ⅱ式术后,残留线引起上消化道不全梗阻2例。报告如下: 例1:刘某,男,36岁,因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穿孔于1989年9月行十二指肠修补术。术后经常上腹部胀痛,口服解疼药物效果不明显。1990年3月开始经常呕吐,同年4月行上消化道钡餐透视,提示幽门不全梗阻。即洗胃经纤维胃镜检查见十二指肠球部有数根残留线,其表面附有较多食物残渣,残留线根部粘膜糜烂充血、水肿。诊断:残留线性不全梗阻。在胃镜下先后两次拔除8根残留线。患者上腹部胀痛及呕吐消失。复查钡餐透视及胃镜未  相似文献   

10.
徐原平 《民航医学》1998,8(1):21-22
近年来的大量临床研究表明,幽门螺旋杆菌与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的发生有密切关系。在治疗消化性溃疡中加强清除幽门螺旋杆菌,可明显提高治愈率。笔整理了采用硫糖铝、黄连素、甲硝唑联合用药治疗的76例病例资料,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张青  李明 《军队医药》2000,10(1):26-27
本调查了我院1997年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病例67例,对其中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药物的使用频度,DUI值及联合用药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大多数药物的应用是合理的,但亦存在不合理用药现象。  相似文献   

12.
用三钾二枸椽酸(TDB)与泰胃美两组分别治疗51例经胃镜证实的活动期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并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疗效结果,并观察治疗前后幽门螺旋杆菌(HP)的消长变化,二组相比溃疡愈合率、HP消除率则TDB组明显优于胃镜组。  相似文献   

13.
胃粘膜脱垂多见于胃幽门区移向十二指肠球部,而胃底粘膜通过贲门逆行向上,移入食道下端则比较罕见。我们遇到二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奥克是我国首创的第一个质子泵抑制剂国产奥美拉唑的商品名。对胃与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的治疗均为首选药物。我院从 1997年 10月至 1999年 10月共选择 10 0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并HP(幽门螺杆菌 )阳性的病例。分为两组进行三联治疗。现将疗效观察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所选病例为 1997年 10月至 1999年 10月门诊患者。男 87例 ,女 13例。年龄 14~ 50岁。全部经胃镜明确诊断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且HP阳性。溃疡大小 <1.5cm ,>0 .4cm ,溃疡数在1~ 3个。其中溃疡在 1.0~ 1.5cm者经胃镜活检病理无恶变。病程半个月至 5年。选择病例中…  相似文献   

15.
十二指肠溃疡好发于十二指肠球部 ,约占 90 %。而十二指肠Brunner是罕见的一种疾病 ,亦多发生于十二指肠球部 ,病因不明。我们发现 1例二者合并症 ,现报告如下。  患者 ,男性 ,30岁。反复右中上腹部节律性疼痛 2月 ,以夜间为主 ,餐后减轻 ,上述症状加重 1d且伴黑便而来院就诊 ,门诊考虑消化性溃疡 ,随及行钡餐检查助诊。  X线所见 ,十二指肠球部见直径约 0 .5cm的钡斑 ,仰卧时清晰 ,俯卧时消失 ,周围粘膜纠集 ,十二指肠球部粘膜增粗紊乱 ,加压后钡斑不弥散。十二指肠球基底部近幽门开口处见通过的钡剂向两侧穹窿部分流 ,形成黄豆大小的…  相似文献   

16.
在内镜下幽门管溃疡是指发生在幽门通向十二指肠球部的一段长约0.5~1.0cm管腔的溃疡,属消化性溃疡的特殊类型。1983~1987年我们经内镜检出206例。现将内镜下特点总结如下: 一、一般资料:本组男139例,女67例;年龄17~84岁,其中17~20岁14例,21~30岁21例,31~40岁38例,41~50岁70例,51~60岁46例,61岁以上17例。病程1年以下57例,2~5年102例,6~10年33例,10年以上14例。 二、临床特点:无规律上腹痛147例,呕血、黑便62例,反酸、暧气78例,呕吐67例,上腹胀满不适47例。典型体征为剑突下及右上腹压痛。 三、内镜检查:本组206例共检出幽门管溃疡213个,其中有8例幽门管变形、狭窄、充血水肿  相似文献   

17.
<正>病人,男,62岁。5年来反复出现上腹隐痛,进食后加重,伴有恶心、反酸、饱胀感,无黑便、消瘦、贫血,既往未作特殊检查,无服用甾体类药物史。查体:腹平软,剑突下压痛,无反跳痛及肌紧张,未扪及包块。胃镜检查示:食管、贲门未见异常。胃窦前壁近幽门口处可见一溃疡,大小约为2.0 cm×1.5 cm,深凹陷,被覆黄白苔。溃疡底部已穿透,呈"假幽门"征,形成一内瘘至十二指肠球部,内镜可通  相似文献   

18.
临床上十二指肠结核并发幽门梗阻比较少见,我院于1984年经胃镜检查,手术与病理证实者2例,报告如下: 例1,男性,48岁。1984年12月25日入院。上腹胀痛一年余,呕吐20天,呕吐物含宿食,量多。20岁曾患肺结核。体检:慢性消耗病容。心肺(一)腹部可见胃型及逆蠕动波。胸片示右肺结核球。胃镜见胃体大弯有2个脐样隆起病灶和1个约0.5cm圆形溃疡。球部大弯前壁侧有1个半球状隆起,约1.2×1.5cm,偏心状嵌于幽门内。病理检查球部粘膜慢性炎症,胃粘膜符合胃溃疡及疣状胃炎。血沉  相似文献   

19.
克隆氏病最常见的病变部位为迥肠和升结肠。侵犯十二指肠者国内报告极为少见。我院于1979年6月曾收治十二指肠克隆氏病一例,经用病灶旷置捷径手术而治愈。现报告如下。 患者,女,38岁,铁路职工。于1978年10月一次受凉后,经常出现上腹部痛疼,多出现在饭后2~3小时,偶有反酸。同年11月20日钡餐透视,发现有“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药物治疗两个月无效。1979年3月上述症状加重,先后出现柏油样便3次,但无呕血。住职工医院再次钡餐透视发现“十二指肠球部变形”,胃镜检查报告幽门管移位,系溃疡所致”。继续中西医结合治疗仍然无  相似文献   

20.
十二指肠憩室较常见,80%位于十二指肠第二部的内后壁,开口于Vatey氏壶腹的邻近,部分位于三、四部,发生于球部的憩室很少见。我院经X线和手术证实一例,特报告如下。 患者男性,32岁,因上腹部时有胀满、呃逆近三月而作上消化道钡餐检查。食道、胃正常。十二指肠球部大弯侧见一囊袋状突出影(见图1、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