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扩张型心肌病的诊断目前缺乏特异性诊断指标,在临床上看到心脏增大、心律失常和充血性心力衰竭时,如超声心动图证实有心脏扩大与心脏弥漫性搏动减弱,即应考虑有本病的可能。但应排除各种器质性心脏病如急性病毒性心肌炎、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先天性心血管病、及各种继发性心肌病后方可确立诊断。  相似文献   

2.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病毒性心肌炎48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3例急性病毒性心肌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8例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3个月;对照组45例单纯采用西医治疗,分别观察两组的疗效及改善主要症状、体征、心肌酶谱、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在总的疗效及改善主要症状、体征、心肌酶谱、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变化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病毒性心肌炎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3.
病毒性心肌炎是指嗜心肌性病毒感染引起的,以心肌非特异性间质性炎症为主要病变的心肌炎。病毒性心肌炎可为流行发病,在病毒流行感染期约有5%的病人发生心肌炎,也可为散在发病。临床谱包括心肌局灶性炎症引起的无症状心肌炎到心肌弥漫性炎症所致的重症心肌炎。临床上大约有12.5%急性病毒性心肌炎可以转化为扩张型心肌病。因此,加强对急性病毒性心肌炎的有效防治,具有重大的临床意义。近三年来,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63例病毒性心肌炎患者,取得较好疗效,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4.
中西医综合治疗病毒性心肌炎患儿29例张志敏,潘亚萍,孙蕊我们于1988年开始运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病毒性心肌炎29例,并与单用西药治疗的28例比较,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均为1988~1994年间住院患儿,均符合病毒性心肌炎诊断标准(中级医刊...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心乐胶囊治疗病毒性心肌炎气阴两虚型的临床疗效.方法:将诊断为病毒性心肌炎气阴两虚型的8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均给以静脉滴注能量合剂.治疗组口服心乐胶囊,对照组口服玉丹荣心丸.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主要症状、体征、心电图及动态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的变化.结果:治疗组主要症状、体征、心电图及动态心电图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本观察表明心乐胶囊治疗病毒性心肌炎气阴两虚型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心肌肌钙蛋白Ⅰ(cTnⅠ)、C反应蛋白(hs-CRP)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联合检测在儿童病毒性心肌炎(VMC)中的诊断价值.方法:病毒性心肌炎组(VMC)41例;健康对照组40例,测定两组儿童血清cT:Ⅰ、CK-MB和hs-CRP结果:病毒性心肌炎组患儿血清cTnⅠ、hs-CRP和CK-MB均明显高对照组(P<0.05),三个指标联合检测的灵敏度(93.2%)、特异度(96.4%)、准确率最高(94.8%),明显高于单纯检测cTnⅠ、CK-MB和hs-CRP(P<0.05).结论:联合检测cTnⅠ、CK-MB和hs-CRP可以儿童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急性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诊断方法与结果。方法:从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几种检测方式入手,分析其对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断价值。结果:病毒性心肌炎确诊的难度很大,例如心肌活检、病毒分离等均需要很高的技术与设备支持,因此此类检测方法目前还不能普及。现阶段对该病的诊断主要依靠对临床症状的判断,一般符合2项或以上临床症状即可做出诊断。结论:及时确诊是治疗该病的关键。另外,患者应当保证充分的休息,并采用改善心肌营养、抗病毒药物辅助治疗,控制并发症的产生,一般治疗后恢复情况均良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症状表现与诊治方法.方法:回顾分析我院收治的58例病毒性心肌炎患儿的临床诊治资料.结果:小儿病毒性心肌炎临床症状表现不一,应尽早进行规范诊治.结论:加强临床规范诊治并为患儿家长普及用药知识确保儿童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9.
于萍  那坤 《中国中医急症》2011,20(3):466-467
目的观察曲美他嗪联合稳心颗粒治疗病毒性心肌炎合并心力衰竭的疗效。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同时口服曲美他嗪;治疗组加服稳心颗粒。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心功能及超声心动图结果的变化。结果治疗组心功能及超声心动图结果的改善均优于对照组。结论曲美他嗪联合稳心颗粒治疗病毒性心肌炎合并心力衰竭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0.
小儿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起病急,病情进展迅猛,可突然发生严重心律失常,急性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治疗有一定难度,病死率极高,同时其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早期诊断有困难。现将我院2003年1月~2010年6月收治的8例小儿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治分析情况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心肌炎指心肌本身的炎性病变 ,在尸检中出现率约为 5 %。近年来风湿或白喉等所致心肌炎逐渐减少 ,原因不明即所谓特发性心肌炎 ,其病因现在多认为是病毒感染所致 ,即病毒性心肌炎。观察病毒性心肌炎心功能减退患者静脉滴注黄芪注射液后血液动力学变化 ,并与安慰剂组作对照 ,用M型和二维超声心动图 (UCG)估价该药对患者的心功能效应。1 临床资料   66例病毒性心肌炎系住院病人 ,诊断按 1 987年“全国心肌炎、心肌病专题座谈会纪要”所订的参考标准。剔除单纯心律失常型且临床上无心功能不全表现者。  随机将患者分成两组 :黄芪组 3 …  相似文献   

12.
彭威 《新中医》2011,(8):77-78
目的:观察黄芪颗粒对急性病毒性心肌炎患儿血清中白细胞介素(IL)-17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影响。方法:将82例患儿随机分为2组。常规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组的基础上联合黄芪颗粒治疗。评价2组患儿临床疗效。检测患儿治疗前后血清中IL-17和TNF-131.浓度。结果:治疗组临床治愈率为24.32%,总有效率为89.19%,常规组分别为8.57%和71.43%,2组临床治愈率、总有效率分别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前常规组和治疗组IL-17和TNF-d均明显高于健康组,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治疗后2组分别与治疗前比较,各项指标明显改善,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2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黄芪颗粒可能通过下调急性病毒性心肌炎患儿血清中IL-17和TNF-d浓度,抑制炎症反应,提高急性病毒性心肌炎患儿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黄芪注射液治疗病毒性心肌炎(VMC)的疗效。方法:VMC50例分为两组,治疗组用地奥黄芪注射液静滴一疗程,对照组用三磷酸腺苷+维生素C静滴一疗程。结果:临床症状、心电图及血清酶谱正常、超声心动图正常及ST段压低在治疗后回升0.05mv的总有效率为:治疗组88%,对照组52%,治疗给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黄芪注射液对VMC有一定的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50例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治经验。方法:对50例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根据是否伴随有心源性休克分为A、B组。A组临床缓解率87.5%,B组临床缓解率60%,10例出现心源性休克,其中3例死亡。结论: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病情凶险,病死率高,须及时诊断和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对有心源性休克者采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治疗可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扩张型心肌病(DCM)的患病因素、临床表现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对2006年--2008年在我院住院的28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病毒性心肌炎与DCM的发生密切相关,体液、细胞免疫反应所致心肌炎亦可导致和诱发扩张型心肌病。此外,遗传、代谢异常、中毒、药物等亦可引起本病。28例DCM临床均表现为心脏扩大、心律失常和发生充血性心力衰竭,3例发生猝死。联合应用胸部x线、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有助于诊断,首选超声心动图检查。结论DCM近年发病率呈增加趋势,治疗上应减轻心脏负荷,预防和控制充血性心力衰竭,纠正各种心律失常和减少栓塞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16.
病毒性心肌炎是病毒侵犯心脏以心肌炎性病变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可伴有心包或心内膜的炎症。几乎所有病毒均可引起心肌炎,其中柯萨奇B组1-5型最易引起心肌炎,占所有病毒性心肌炎的60%。其病因现意见不一,现有学者对病毒感染与细胞免疫异常哪些起主要作用有不同意见。在病毒性心肌炎的心肌中见到细胞凋亡也引起了许多人的注意。对于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断有1999年制定的小儿病毒性心肌炎诊断标准,其治疗措施是综合性多方面的,包括抑制病毒、降低自由基、纠正心率紊乱、水电解质平衡和酸碱平衡。中药治疗也是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的重要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17.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2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国校  闫淑义 《陕西中医》2009,30(3):323-323
病毒性心肌炎目前尚无特效的治疗措施,我院儿科2001-2007年收治的40例病毒性心肌炎患儿,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疗效较满意,现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8.
病毒性心肌炎即由病毒侵犯心脏所引起的以心肌炎性病变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其病理特征为心肌细胞的坏死或变性,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轻重不一,且特异性较差,易误诊、漏诊,为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做到早期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心电图表现特征,提高临床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1月—2009年12月收治的106例病毒性心肌炎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106例患儿经过心电图测量发生心电图改变者为106例,占100%。其中心律失常者42例,占39.6%,S-T段改变者37例,占34.9%,房室传导阻滞者18例,占16.9%,P波改变者8例,占7.5%,束支传导阻滞者1例,占0.9%。结论:心电图检查在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诊断中起到重要的辅助诊断作用,但心电图表现缺乏特异性,需结合其他检查方法进行确诊。  相似文献   

20.
病毒性心肌炎属祖国医学“怔忡”的范畴.其发病与感受外邪有关。患儿心中动悸不宁,病情较重.病程较长。 案1:胡某,女,14岁。初诊时间:1999年4月15日。患儿心悸胸闷2个月。曾在外院作心电图检查,诊断为病毒性心肌炎。静脉注射青霉素和能量合剂,病情无明显好转。诊时患儿仍觉心慌心悸,胸闷憋气,夜寐不安,盗汗.咽红,舌质红,苔薄黄,脉促,心率 110次/min.心电:心律失常,频发室早,S-T段偏移,T波低平。中医诊断:怔仲(心阴不足型)。治宜补益心阴之法,方用生脉饮加减:麦冬10g,五味子10g,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