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大鼠延髓和脊髓背角的RKCγ阳性神经元向孤束核投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吴利平  李辉等 《医学争鸣》2001,22(23):2171-2174
目的:观察延髓和脊髓背角内蛋白激酶Cγ亚单位(PKCγ)阳性神经元向孤束核的投射。方法:荧光金(FG)逆行追踪与PKCγ的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相结合的双标记技术。结果:PKCγ阳性神经元主要分布于延髓和脊髓背的Ⅰ,Ⅱ,Ⅲ层及脊髓的外侧脊核,将FG注入孤束核后,在延髓和背髓背角的Ⅰ,Ⅱ,Ⅲ层及脊髓的外侧脊核内可见FG标记神经元;部分FG标记神经元呈PKCγ阳性;FG/PKCγ双标神经元也主要见于延髓和脊髓背角的Ⅰ,Ⅱ,Ⅲ层及脊髓的外侧脊核。结论:延髓和脊髓背角的PKCγ阳性神经元可能参与将躯体和内脏伤害性刺激信息向孤束核的传递。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大鼠延髓背角和脊髓背角浅层内蛋白激酶Cγ亚单位(PKCγ)阳性神经元向中缝隐核(NRO)的投射。方法应用荧光金(FG)逆行追踪和PKCγ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相结合的双标记方法,观察大鼠延髓背角和脊髓背角内PKCγ阳性神经元向中缝隐核的投射。结果将FG注入NRO,在延髓背角和脊髓背角的Ⅰ-Ⅲ层内可见FG逆标神经元;PKCγ阳性神经元主要分布于延髓背角和脊髓背角的Ⅱ层内侧部及Ⅱ、Ⅲ层交界处,Ⅰ、Ⅲ层内较少;延髓背角Ⅰ层和脊髓背角Ⅰ-Ⅲ层可观察到FG逆标并呈PKCγ阳性的双标神经元。结论延髓背角和脊髓背角浅层向NRO投射的神经元为PKCγ阳性神经元,其在向NRO传递信息的通路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大鼠延髓和脊髓背角的PKCγ阳性神经元向孤束核投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延髓和脊髓背角内蛋白激酶Cγ亚单位(PKCγ)阳性神经元向孤束核的投射. 方法荧光金(FG)逆行追踪与PKCγ的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相结合的双标记技术. 结果 PKCγ阳性神经元主要分布于延髓和脊髓背角的Ⅰ,Ⅱ,Ⅲ层及脊髓的外侧脊核;将FG注入孤束核后,在延髓和脊髓背角的Ⅰ,Ⅱ,Ⅲ层及脊髓的外侧脊核内可见FG标记神经元;部分FG标记神经元呈PKCγ阳性,FG/PKCγ双标神经元也主要见于延髓和脊髓背角的Ⅰ,Ⅱ,Ⅲ层及脊髓的外侧脊核. 结论延髓和脊髓背角的PKCγ阳性神经元可能参与将躯体和内脏伤害性刺激信息向孤束核的传递.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大鼠延髓背角和脊髓背角浅层内蛋白激酶C的γ亚单位(PKCγ)阳性神经元向中缝苍白核(NRP)的投射。方法采用荧光金(FG)逆行追踪和PKCγ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相结合的双标记方法。结果将FG注入NRP,在延髓和脊髓背角的Ⅰ-Ⅲ层内可见FG逆标神经元;PKCγ阳性神经元主要分布于延髓和脊髓背角的Ⅱ层内侧部及Ⅱ、Ⅲ层交界处,Ⅰ、Ⅲ层内较少;延髓背角Ⅰ层和脊髓背角Ⅰ-Ⅲ层可观察到FG逆标并呈PKCγ阳性的双标神经元。结论延髓和脊髓背角浅层向NRP投射的神经元是PKCγ阳性神经元,提示其在向NRP传递的信息通路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闫励  赵华  李云庆 《医学争鸣》2001,22(10):868-872
目的:观察GABAB受体(GABABR)与5-HT在大鼠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AG),中缝核簇和巨细胞网状核a(部(GiA)神经元内的共存,方法:GABABR和5-HTGABABR5-HT和GABA特异性抗体的免疫荧光组织化学双重及三重染色技术,结果:GABABR/5-HT双标神经元胞体较密集地见于中缝背核,中缝正中核,中缝桥核,中缝大核,中缝苍白核,中缝隐核,此外,PAG和GiA内也可见双标神经元,GABA样阳性终末与GABABR/5-HT双标神经元的胞体和树突形成密切接触,结论:PAG,K中缝核簇和GiA内的5-HT能神经元几乎均呈GABABR样阳性,GABA能终末与GABAB受体/5-HT双标神经元形成密切接触,GABA可能通过GABAB受体调节5-HT能神经元的活动,参与对伤害性信息传递的的调控。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大鼠延髓背角和脊髓背角浅层内蛋白激酶Cγ亚单位(PKCγ)阳性神经元向中缝大核(NRM)的投射。方法 荧光金(FG)逆行追踪和PKCγ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相结合的双标记方法。结果 将FG注入NRM,在延髓和脊髓背角的Ⅰ-Ⅲ层内可见FG逆标神经元;PKCγ阳性神经元主要分布于延髓和脊髓背角的Ⅱ层内侧部及Ⅱ、Ⅲ层交界处,Ⅰ、Ⅲ层内较少;延髓背角Ⅰ层和脊髓背角Ⅰ-Ⅲ层可观察到FG逆标并呈PKCγ阳性的双标神经元。结论 延髓和脊髓背角浅层向NRM投射的神经元含PKCγ,提示PKCγ在向NRM传递痛信息的通路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用放射自显影术观察大鼠脑中巨细胞旁网状外侧核(pgcl)和巨细胞网状核(rgi)的传出。上述核团发纤维于双侧下行至脊髓,终止于包括脊髓各段背角浅层在内的各板层。脑干中标记位于极后区、舌下神经核、迷走背核、孤束核联合核、三叉神经脊束核、疑核、臂旁复合体、楔状核、上、下丘和中缝核群。标记物也见于脚间核和蔡氏被盖腹侧区,室周附近,包括蓝斑复合体、导水管周围灰质(PAG)和Gudden被盖背核。丘脑的标记见于中线核群与板内核群。下丘脑有广泛标记。端脑部标记见于隔区、扣带皮质和海马中。  相似文献   

8.
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研究了大鼠中缝核及其邻近网状结构的细胞构筑,5-羟色胺免疫阳性细胞见于以下核团:中缝大核、中缝隐核、中缝苍白核、中缝背核、中缝脑桥核、巨细胞网状核和外侧网状核。其中中缝大核、巨细胞网状核和外侧网状核的神经元突起多在脑干横断面上连结成网,而中缝脑桥核和中缝背核在脑干横断面上的突起却很少。对中缝核群及其邻近网状结构5-羟色胺能神经元的细胞构筑和功能的关系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大鼠面神经后核内侧区与脑干呼吸相关区间的纤维联系。方法于13只成年SD大鼠的面神经后核内侧区内注射辣根过氧化物酶(HRP)0.5-1.0μl,5只注射30%麦角HRP 20-60 nl,并以7只成年SD大鼠为对照,逆行/顺行迫踪mNRF神经元。结果发现HRP标记神经元胞体主要位于双侧延髓孤束核、疑核、巨细胞网状核。旁巨细胞背侧网状核、中间网状核、外侧网状核、中缝核群(raphe nuclei)、桥脑臂旁核、K-F核、脊髓中间区(Spinal intermediate zone)、脊髓后角、延髓及桥脑网状结构;WGA-HRP标记神经纤维主要存在双侧于孤束核、疑核、脊髓中间区、延髓网状结构。结论mNRF(神经元与脑干不同呼吸相关核团之间具有广泛的纤维联系,基本呼吸节律起源及维持过程中可能通过这些神经结构进行调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网状结构与运动调控密切相关的伸肌抑制区内的重要核团-巨细胞网状核与颈段脊髓神经元的纤维联系。方法采用麦芽凝集素-辣根过氧化物酶在巨细胞网状核的微量注射,48h后用TMB显色方法检测巨细胞网状核和颈段脊髓灰质内麦芽凝集素-辣根过氧化物酶的表达情况。结果在巨细胞网状核内注射麦芽凝集素-辣根过氧化物酶,可在颈段脊髓灰质Ⅰ、Ⅱ板层发现顺行标记,在Ⅶ、Ⅷ板层发现逆行标记。结论通过对WGA-HRP示踪的检测,说明以巨细胞网状核为主的脑干网状结构抑制区和颈段脊髓神经元之间存在纤维联系。从巨细胞网状核到脊髓的投射纤维多经由颈段脊髓灰质的Ⅰ、Ⅱ板层,而颈段脊髓灰质向巨细胞网状核的投射纤维多起源于Ⅶ、Ⅷ板层。  相似文献   

11.
目的确定与痛觉调节有关的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AG)至脊髓(SpC)背角的五羟色胺(5-HT)能神经元通路。方法用辣根过氧化物酶(HRP)逆行追踪与免疫细胞化学相结合的方法对大鼠PAG至SpC背角的5-HT能投射纤维予以标记。结果在大鼠PAG和延髓中缝核(NR)内观察到HRP阳性与5-HT阳性的双标记神经元,该纤维可投射到颈、胸、腰段SpC;双标细胞以同侧为主,对侧较少。结论实验结果表明,从PAG-NR-SpC背角形成一条间接通路;另一条为PAG直接向SPC背角投射而成的直接通路。  相似文献   

12.
本文用HRP轴突逆行输送法,对猫下丘脑和脑干一些核向迷走神经背核的传出投射进行了研究。将HRP注射至迷走神经背核后,较多的标记细胞见于同侧下丘脑的室旁核、背内侧核以及中脑的中央灰质和被盖腹内侧区。将HRP注入迷走神经背核的尾侧段后,主要见于同侧网状结构的内侧区和中缝核群:脑桥嘴、尾侧网状核、巨细胞网状核、中缝大核、中缝苍白核,中缝背核,蓝斑、蓝斑下核。另外,对下丘脑和中脑旁中央区、中缝大核、巨细胞网状核以及蓝斑复合体传出纤维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大鼠面神经后核内侧区与脑干呼吸相关区间的纤维联系,方法:于13只成年SD大鼠的面神经后核内侧区内注射辣根过氧化物酶(HRP)0.5-1.9ul,5只注射30%麦角HRP20-60nl,并以7只成年SD大鼠为对照,逆行/顺行追踪mNRF神经元。结果:发现HRP标记神经元胞体主要位于双侧延髓孤束核,疑核,巨细胞网状核,旁巨细胞背侧网状核,中间网状核,外侧网状核,中缝核(raphe nuclei),桥脑臂旁核,K-F核,脊核中间区(spinal intermediate zone),脊髓后角,延髓及桥脑网状结构;WGA-HRP 标记神经纤维主在存在双侧于孤束核,疑核,脊髓中间区,延髓网状结构,结论:mNRF 神经元与脑干不同呼吸相关核团之间具有广泛的纤维联系,基本呼吸节律起源及维持过程中可能通过这些神经结构进行调控。  相似文献   

14.
<正> 延脑下部网状外侧核(A_1),网状巨细胞核(NRGC),中缝大核(NRM)都有下行纤维投射至脊髓背角,参与痛觉信息传递的控制;而且以上核团又分别属于不同的神经递质系统,如去甲肾上腺素(NA)或5羟色胺(5—HT)等。由于脊髓背角有阿片受体,且中央灰质(PAG)及NRGC 的α部分有许多肽能神经元,并有纤维直接投射至脊髓背角,而这些神经元在下行抑制及电针镇痛中的作用的研究很少报道。  相似文献   

15.
表皮生长因子在成年恒河猴中枢神经系统的分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表皮生长因子(EGF)在成年恒河猴中枢神经系统(CNS)的分布。方法 取成年雄性恒河猴CNS制作冰冻切片,用EGF特异性抗体的免疫组织化学SP法染色,观察EGF免疫物质在成年恒河猴CNS的分布。结果 EGF免疫阳性物质主要位于神经元胞浆内,这些具有较强免疫阳性信号的神经元见于大脑皮质、小脑皮质、小脑内的核团、海马各区、尾状核、豆状核、屏状核、间脑核群、黑质、脑神经核群、脑干网状结构、脑桥核、红核、上下橄榄核、薄束核、楔束核,脊髓的腹角、背角、侧角以及中央灰质。此外,在CNS各部位的白质中可见部分EGF阳性胶质细胞和神经纤维。结论 EGF免疫阳性物质在恒河猴CNS有广泛的分布,提示其功能可能涉及多种神经元和非神经细胞。  相似文献   

16.
动物实验发现,5-羟色胺(5-HT)递质系统的神经元主要位于低位脑干近中线区的中缝核内,其下行部分的神经纤维下达脊髓背角的胶质区、侧角和前角;5-HT递质系统通过广泛的纤维投射和多种受体的介导,  相似文献   

17.
应用辣根过氧化物酶(HRP)逆行追踪法结合免疫细胞化学双重标记法,观察了大鼠脑子5-羟色胺(5-hydroxytryptmine,5-HT)神经元向脊髓腰6(L6)和骶1(S1)节段的纤维投射。结果表明:在脑桥尾侧网状核、前庭神经外侧核、巨细胞网状核、外侧旁巨细胞网状核、外侧网状核三叉下亚核、中缝大核及中缝苍白核出现HRP-5-HT双标记细胞。提示L6和S1节段的5-HT传入纤维起源是广泛的,不仅延髓网状结构,而且脑桥网状结构和脑神经核内的5-HT能神经元也向L6和S1投射。  相似文献   

18.
<正> 痛觉的调制是十分复杂的过程。从脊髓,脑干以至端脑内有一个痛觉的调制系统,或称内源性镇痛系统。自60年代以来,陆续证明,低位脑干的中缝核群,网状巨细胞核,兰斑核,中脑网状结构,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AG),中脑盖,黑质等结构对痛觉都有一定的调制作用。其中的 PAG 接受外周信息,也接受高级  相似文献   

19.
中缝核5-羟色胺能系统在针剌镇痛过程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已有若干报导,但是脑干中缝核群神经元的轴突在中枢神经系统内的分布较广泛,其上行纤维到达端脑和间脑,下行纤维进入脊髓,在脑干内部还和网状结构中的一些核团如兰斑核,巨细胞核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大脑皮质向脊髓及延髓巨细胞网状核的投射并探讨是否有分支投射。方法:将颗粒蓝(GB)及核黄(NY)分别注入大鼠的脊髓和延髓的巨细胞网状核,在大脑皮质观察标记细胞出现的部位。结果:GB标记细胞出现在24,10,8,6,4,3,1,2,23,29b,29c,18,7,13,39区。NY标记细胞出现于24,6,4,3,1,2区。4,3区内发现少量双标记细胞。结论:大鼠大脑皮质向巨细胞网状核发出投射的神经元的分布区域,重叠于皮质脊髓神经元的分布区域内,4区和3区内有少量向2者发出分支投射的神经元,约占同区内皮质脊髓神经元的5%~1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