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患者男性,40岁,因发作性心悸、气促2年余,伴下肢浮肿加剧12天来诊。临床诊断。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Ⅱ度。入院后患者出现阵发性室上速共4次,先后应用多巴胺、阿拉明及异搏定静注后转为窦性心律,在第2次静注阿拉明5mg转为窦性心律后,出现A型WPW与窦房结内节奏点游走,均呈间歇性出现,持续1小肘后自行消失。此后几次阵发性室上速经药物转复后均未再出现。图1(见第103页,后同)Ⅲ导联的第3个P-QRS与aVF、V_1导联全部P-QRS均呈现典型的A型WPW。图2为Ⅱ导联,第2—4行是连续描记。第一行为患者入院后第1次心动过速静注阿拉明5mg后,从发作开始的心室率200次/分到逐渐减慢为176—166次/分,中问有1.88秒的心电活动暂停后再恢复窦性心律不齐(心率变动于83—107次/分之间)。第2行中P_(2-4、12-14),第3行中P_1及第4行中P_(2-4,0-12)的形态明显矮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心肌梗塞后室性早搏与猝死的关系,以求早期防治。我们对10多年来收治的119例心肌梗塞患者进行了定期心电监测,并作了随访,现将结果报道如下。一、对象与方法:对象均为住院心肌梗塞患者,  相似文献   

3.
关于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国内各家报道较多,但按照SSS分型进行治疗少有报道,本文将SSS按病因及病理生理进行分型,根据分型进行治疗,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本组中男74例,女36例,年龄<40岁者12例,40~50岁者38例,50-60岁者51例,>60岁者9例。 诊断标准①持久而严重的心动过缓。②窦性停搏,短期内无逸搏心律出现,或稍久后才由房性或交接  相似文献   

4.
陈旧性心肌梗塞(OMI)患者,仍有发生冠心病的危险如心绞痛、再次梗塞和猝死。有些报告指出梗塞后期动态心电图(Holter)记录发现,室性早搏和以后发生的冠心病呈正相关。然而也有报告认为两者无一定关系。据此本文用Holter对120例OMI患者进行了24小时监测,并对其中大部分患者进行了随访,以探讨2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与冠心病发作的关系及其预后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隐匿型冠心病阵发性出汗与心肌缺血之间的关系。方法:从有阵发性出汗且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的病例中,回顾Holter检查,了解心肌缺血发作与阵发性出汗的关系。结果:13例病人作Holter检查期间,阵发性出汗28例次,其中23次有心肌缺血发作。结论:隐匿型冠心病病人突然出汗与心肌缺血发作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窦房结动脉的影像学评价及其与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冠状动脉(冠脉)造影下窦房结动脉(sinusnodeartery ,SNA)的形态与起源,明确窦房结动脉相关病变与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icksinussyndrome ,SSS)的关系。方法 连续观察51 1人的冠脉造影资料,比较有无窦房结动脉相关病变的两组各2 9人的心率和SSS发病情况,以及有无SSS和(或)窦性心动过缓的两组各34人的窦房结动脉相关病变情况。数据采用SPSS1 0 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处理。结果 51 1人中观察到50 6人的窦房结动脉共56 1支,其中53人( 1 0 . 1 7% )有双SNA ,1人有三支SNA。右、左和后窦房结动脉分别为2 75支( 4 9. 0 2 % )、2 0 5支( 36 . 54% )和81支( 1 4 . 4 4% )。有无窦房结动脉相关病变的两组平均心率( 71 . 59±7 .4 5次 分vs 73 .76±6 . 6 7次 分)及患SSS患者数量( 1人vs 0人)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 5)。SSS组和非SSS组窦房结动脉受累情况(SSS组34人有2人狭窄4 0 %和90 % ,非SSS组34人有2人狭窄4 5%和2 0 % )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 5)。结论 冠脉造影下基本可以清晰地看到窦房结动脉。窦房结动脉相关病变与SSS关系不大。  相似文献   

7.
8.
某男,74岁,以“肺心伴冠心”收入院。ECG示:心律明显不齐、频率逐渐减慢与逐渐增快交替出现。慢频率部分、P波小、平坦以至倒置P—R在0.10—0.12S之间,在快频率的部分,P多呈高尖、似乎可见提前出现的酷似交界性早搏的P′—ORS—T波群,其代偿不完全,但仔细分析后发现慢频率的部分也有与其相似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心房颤动(Af)与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进行相关性分析。方法对166例常规心电图检查为阵发性Af的住院者依次于第1次、24h动态心电图(DCG)检查后半年、1年、2年、3年分别再次进行24h检查。观察其SSS患病率。结果166例阵发性Af者检出SSS数逐年递增。结论阵发性Af明显增加SSS患病率。  相似文献   

10.
对74例出院老年心肌梗塞患者的随访结果表明,心肌梗塞后残余心肌缺血与猝死关系密切。经统学分析证明,老年心肌梗塞后有残余心肌缺血患者较无残余心肌缺血患者,残余心肌缺血合并室性早搏患者较无合并室性早搏患者,合并左心机能不全患者较无合并左心机能不全患者,其猝死的发生率均显著升高(P<0.025~0.005)。分析残余心肌缺血患者猝死发生率较高的原因可能为:1.存在持久的心肌梗塞病灶;2.急性心肌缺血的再发作,甚至有再次发生心肌梗塞的可能;3.室性早搏与左心机能不全的发生率较高。故预防老年心肌梗塞后残余心肌缺血患者发生猝死的关键是改善残余心肌的缺血性改变、预防急性心肌缺血的再发作及再次心肌梗塞的发生,并及时防治室性早搏与左心机能不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冠心病(CHD)病人无症状心肌缺血(SMI)与心率变异性(HRV)的关系.方法对97例冠心病病人应用24 h动态心电图(DCG)进行检测分析.结果共检出心肌缺血762阵次,其中SMI 687阵次,显著高于有症状心肌缺血,占90.16%.HRV的降低与ST段压低幅度呈正相关.结论冠心病病人SMI相当常见,心脏自主神经受损程度随着心肌缺血程度的加重而加重.  相似文献   

12.
李贞  王红艺  李琳 《山东医药》2007,47(22):112-112
为探讨早搏指数、早搏易损指数对器质性心脏病的临床诊断价值,1997年5月~2007年3月,我们对有心脏器质性病变和无器质性病变的1000例早搏患者的早搏指数和早搏易损指数进行了观察比较。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为了验证QT离散度(QTd)预测心肌缺血的价值,作者测定了输入三磷酸腺苷(ATP)前、后的QTd,旨在探讨QTd与ATP应激~(201)铊单光子断层显像检测的心肌缺血及疤痕之间的关系。对象与方法选择169例患者,平均年龄64±10岁。选择患者时己剔除心房颤动、传导阻滞、严重左室肥厚、严重瓣膜性心脏病、心肌病及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者。全部患者停用所有药物后,按Miyagawa等的方法,以0.16mg·min~(-1)·kg~(-1)的速率静脉滴注ATP5min。滴注ATP3min时,静脉注射~(201)铊148MBq,而后再滴  相似文献   

14.
生长因子与心肌缺血及血管再生关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础与临床研究均表明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必然导致程度不同的心肌缺血。在冠心病自然病程中 ,心肌能够逐渐建立起自身的侧枝循环 ,靠部分代偿性血管再生 ,适应或抵御心肌局部的缺血缺氧 [1] 。心肌缺血时的血管再生 ,现在认为 ,是由生长因子引起的血管新生。这些生长因子绝大部分是肽类生长因子家族的成员 [2 ] 。临床研究证明 ,靠再生新的血管以适应缺血变化的过程非常缓慢 ,且一般情况下 ,只能部分代偿冠状动脉阻塞引起的心肌缺血。因此 ,在血管成形术、冠状动脉旁路术不能奏效的时候 ,人为的增加心肌局部生长因子的浓度 ,对缓解以致解…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与冠状动脉病变的相关性。方法 对107例接受起搏器治疗的患者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对病变冠状动脉行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和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治疗。结果 41例显示冠状动脉显著狭窄,但狭窄未累及窦房结动脉起源的冠状动脉或狭窄在窦房结动脉发出以远血管段。其中27例患者接受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和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治疗,6个月后的随访造影无再狭窄,患者的心功能改善,临床缺血症状消失或明显减轻,但窦房结功能并未改善。结论 冠状动脉性心脏病(冠心病)并非是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主要原因。合并冠状动脉狭窄的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和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治疗可以改善心肌缺血和心脏功能,但难恢复窦房结的正常功能。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关于窦房结病变 (SND)和心房颤动(房颤,AF)之间发病的离子和分子机制研究很受关注。大量临床和动物实验已经证明窦房结和心房的电-解剖重构与SND和AF相关。心房结构重构与RAS激活有关;窦房结自主节律超极化激活起搏电流If和Ca2 电流异常,认为是SND和AF的一种关联;Cx40、Cx43和Cx45缝隙链接改变,可能是SND和AF的另一种关联。Emerin、SCN5A和HCN4等基因突变也与SND和AF的发病有关。本文简要概述了这方面的进展。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经动态心电图检测有心肌缺血改变的773例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住院患者进行分析,以探讨不同类型冠心病无症状心肌缺血(SMI)的发病率及SMI与室性心律失常及左心功能不全的关系。  资料和方法 全部患者根据临床症状、心电图改变均符合世界卫生组织(WHO)及我国冠心病诊断标准。住院期间均经24h动态心电图监测。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均于发病两周进行监测。按冠心病类型分成两组:1心绞痛组619例,男性369例,女性250例,年龄<60岁229例,≥60岁390例,平均年龄为60.4±11.2岁。其中稳定性心绞痛(SAP)254例,不稳定性心绞痛(U…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患者Q-T和R-R间期的关系,观察了动态心电图出现长R-R间期(≥2.0s)的32例SSS患者按直线回归方程式确定的Q-T/R-R关系的斜率(S):S1,R-R间期≤1.4s;S2,R-R间期>1.4s。结果表明:(1)当R-R间期延长时,Q-T和R-R关系相对平坦(S相应增大);(2)和Q-T间期正常的患者比较,Q-T问期延长的患者,随着周期长度(CyeleLengths)的延长,表现为Q-T间期的过度延长.  相似文献   

19.
<正> 无痛性心肌缺血在临床各类冠心病中是常见的。动态心电图监测已经为无痛性缺血提供了最客观证据,但是这种现象也可通过运动诱发缺血性ST段改变、心肌闪烁显象灌注缺损及左室壁运动异常的分析而查出来。无痛性心肌缺血常发生于稳定性心绞痛、不稳定性心绞痛、心肌梗塞以及完全无症状的冠心病患者、在一述各组患者中,无痛性心肌缺血者预后均差。如:稳定性心绞痛患者中37例心电监测示缺血者中半数临床状况恶  相似文献   

20.
高血压左室肥大与心律失常及心肌缺血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高血压(EH)并左心室肥大(LVH)与心律失常及心肌缺血的关系。方法应用24h动态心电(DCG)监测对130例EH并LVH者(A组)和150例非左心室肥大患者(B组)心电参数进行对比。结果室性心律失常发生例数及室早≤Ⅱ级,两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而室早≥Ⅲ级及缺血性ST—T改变两组间比较有显著差异。结论A组心肌缺血及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显著增多,且发生率与LVH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