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分析肝结核的CT表现,探讨CT在肝结核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经手术、穿刺活检或临床证实的肝结核的CT资料。结果10例肝结核中,局限型肝结核6例,共12个病灶,均为低密度病灶,增强扫描:动脉期10个病灶无强化或边缘轻度强化,门脉期和(或)延迟期病灶均有不同方式的强化,10个病灶为边缘环形强化,2个病灶为分隔强化;粟粒型肝结核4例,表现为肝弥漫性肿大、密度减低或肝肿大伴有多发性粟粒状低密度灶,增强扫描无明显强化。本组6个病灶内或边缘见不同形状钙化。结论螺旋CT平扫及多期动态扫描是诊断肝结核的有效影像检查方法之一,结合临床资料及其他影像检查结果综合分析;可明显提高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原发性弥漫结节型肝癌与多发结节型转移性肝癌的CT表现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分析经病理及随访证实的13例原发性弥漫结节型肝痛及36例多发结节型转移性肝癌的CT与临床资料。结果:原发性弥漫结节型肝癌的CT表现:肝脏各叶体积不成比例,平扫肝脏各叶弥漫低密度或等密度小结节,边界欠清晰,增强扫描,肝脏病灶呈环状强化或无强化。易发生腹膜后淋巴结转移,8例,占61.0%。门静脉瘤栓11例。占84.6%。多发结节型转移性肝癌的CT表现:CT平扫,肝脏多发混杂密度结节影,边界模糊,增强后,病灶边缘有环状强化,而最外层低密度无强化,即“牛眼征”,30例,占83.3%,门静脉痛栓3例,占8.3%,有确切原发肿瘤者32例,占88.9%。结论:原发性弥漫结节型肝癌与多发结节型转移性肝癌征CT表现,结合临床资料有利于鉴别。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肝动脉灌注栓塞后非坏死低密度区血供的多层螺旋CT分型及其临床意义.方法:32例肝癌患者肝动脉灌注栓塞后行多层螺旋CT肝脏增强双期扫描,6例同时行肝动脉、门静脉容积重建技术、曲面重建技术、表面成像和最大密度投影三维重建.结果:32例肝癌患者肝动脉灌注栓塞后非坏死低密度区CT平扫表现分为三个类型:周边型16例、侧边型5例、混合型11例;其血供分为四种类型:肝动脉供血型20例、门静脉供血型5例、双重供血型5例、少血供型2例.6例肝动脉和门静脉三维重建较好地显示了血管与非坏死低密度区之间的关系.结论:多层螺旋CT双期扫描及血管三维重建对肝癌肝动脉灌注栓塞后肿瘤内非坏死低密度区血供的诊断有重要价值,并对继续治疗方案的选择与制定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螺旋CT对肝脏炎性假瘤、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某院在2014年12月~2018年12月期间收治的100例肝脏肿瘤患者,经手术及病理检查证实,分为肝脏炎性肿瘤患者44例与原发性肝癌患者56例,对患者行螺旋CT扫描,比较两组检出情况。结果:肝脏炎性假瘤经螺旋CT平扫检出率为86.36%,增强扫描检出率为95.45%,原发性肝癌经螺旋CT平扫检出率为91.07%,增强扫描检出率为98.2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病灶类型、病灶形态及病灶最大直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螺旋CT可充分表现肝脏炎性假瘤、原发性肝癌图像特征,诊断价值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 总结外生性肝癌临床特点及其CT特征,提高CT诊断水平.方法 收集经临床证实的12例外生性肝癌患者的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2病例均为乙型肝炎后肝硬化病人,AFP阳性,8例出现腹部包块,CT扫描10例动脉期见肝动脉期肿瘤内可见增粗、纡曲,条状及斑点状强化,11例门静脉期及实质期肿瘤强化减退,呈低密度,呈现"快进快出"的特点;6例有明显的蒂部,1例见腹腔动脉参与肿瘤供血.结论 外生性肝癌具有特殊的病理、临床特点,CT肝双期扫描对外生性肝癌诊断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MSCT)对硬化型肝癌的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提高对硬化型肝癌的CT影像特征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经病理证实的硬化型肝癌患者,均行64层螺旋CT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注射造影剂后行动脉期25—30s、门脉期55—60s、延迟期3-4min扫描,分析其CT影像特征。结果CT平扫均见不均匀低密度无包膜病灶,病灶最大径1.8—6.3cm,平均4.7cm,边界清晰或模糊;增强扫描3例动脉期病灶边缘呈不规则、厚薄不均的环形强化,门脉期和延迟期呈不规则结节状强化或向心性强化,5例动脉期病灶无明显强化或内部出现不同程度不均匀强化,门脉期和延迟期病灶边缘呈不规则环形强化和(或)内部不规则的分隔样强化。结论硬化型肝癌诊断困难,CT影像表现特征以无包膜、早期轻度强化、门脉期和延迟期呈延期强化为主,CT增强扫描结合MRI有助于对其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高原地区肝泡状棘球蚴病CT表现,提高对该病的影像诊断水平。方法回顾分析16例肝泡状棘球蚴病的CT征象和特征。结果巨块型(实性肿块型、肿块液化型、钙化型)为最多见(占62.5%),混合型、结节型次之。结论肝脏泡状棘球蚴病以巨块型和混合型肿块为主,比较具有特征性的CT表现,认真分析和掌握其特征有助于提高本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肝脏上皮样血管内皮瘤(EHE)的CT及MRI表现,旨在提高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肝脏EHE7例,均行多排螺旋CT平扫和动态增强扫描;其中4例行MR检查,包括平扫和动态增强成像,3例行选择性肝动脉造影。结果:共检出病灶162个,最大直径3.0-150mm,病灶分布于肝脏各段,其中75个病灶紧邻肝包膜下生长。CT平扫7例患者共162个低密度灶,其中47个出现融合。1例患者病灶内见钙化,6例见"包膜回缩征",增强扫描64个病灶呈晕征,且门脉期显示更清晰。4例患者MR检出66个病灶,T1WI均低信号,T2WI中高信号。4例均可见"包膜回缩征",增强后43个病灶呈晕征。3例选择性血管造影显示肝实质边缘斑片状染色伴周围细小血管。结论:肝脏EHE表现为多发弥漫结节,多位于肝包膜下生长,结节可融合,可具有晕征及包膜回缩征,MRI对晕征的显示较CT好。  相似文献   

9.
中央型肺癌的螺旋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跃元 《中国基层医药》2009,16(8):1510-1510
目的观察螺旋CT对中央型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80例中央型肺癌患者的CT表现,并与病理诊断结果相比较。结果80例中央型肺癌CT见肺门区肿块40例,阻塞性改变32例,8例诊断为肺门淋巴结核。肿块大多有分叶征,病灶边沿凹凸不平,呈脐凹样改变,边缘长短毛刺征;伴有阻塞性改变30例;CT诊断与病理诊断符合率95.0%(76/80),CT临床T分期中的T1、T2、L、T4各期诊断结果与病理诊断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螺旋CT检查可作为中央型肺癌的无创性诊断方法,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IHPCC)的螺旋CT表现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17例经病理证实的肝内胆管细胞癌的螺旋CT扫描资料.所有病例均行平扫及三期动态增强扫描.结果 病灶位于肝左叶10例,右叶7例.病灶呈肿块型11例,浸润狭窄型4例,腔内生长型2例.平扫均呈低或略低密度,增强后6例病变动脉期边缘强化显著,门脉期和延迟期呈渐进性、向心性强化;4例三期均示不均匀强化;7例动脉期强化不明显,门脉期和延迟期以周边强化为主,中心可见条索状、网状强化.10例可见病变局部肝叶萎缩,12例可见肝内胆管扩张,淋巴结转移5例,肝内血管受侵7例,肝内转移2例.结论 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动态增强CT扫描是诊断该病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肝脓肿螺旋CT三期动态增强扫描的表现和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经临床或病理证实的7例肝脓肿的CT表现,所有患者均经CT平扫和肝动脉期、门脉期、平衡期三期动态增强扫描检查,其中1例再延时7rain扫描。结果7例共10个肝脓肿,三期动态增强扫描征象:6个典型脓肿中4个见“双环征”;1个脓肿三期增强始终无强化表现,只是平衡期边缘变清;1个边缘强化呈“肿块缩小征”。4个不典型脓肿中3个呈现“花瓣”征及“肿块缩小征”;1个呈现“簇状征”及“持续强化征”,同时边界变清楚、锐利。10个脓肿中4个脓肿周围肝实质动脉期见一过性肝段强化。结论螺旋CT三期动态增强扫描对肝脓肿,特别是不典型肝脓肿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螺旋CT多期扫描在小肾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分析20例小肾癌的螺旋CT表现及其病理基础。结果:小实性肾癌17例,增强扫描皮质期13例呈明显强化,4例呈轻中度强化;小囊性肾癌3例,增强后皮质期囊壁、壁结节、囊内分隔明显强化。实质期及肾孟期强化迅速减退,呈“快进快退”改变。病理上所有病例血窦丰富(3例小囊性肾癌囊变明显,但实性部分血窦丰富)。结论:螺旋CT多期扫描在小肾癌的诊断中较常规CT有明显优越性;多数小肾癌皮质期强化明显、实质期强化迅速减退,呈“快进快退”表现,这一强化形式有定性意义;皮质期扫描应纳入小肾癌CT检查的常规步骤。  相似文献   

13.
李晓  左敏静 《江西医药》2004,39(5):313-314
摘要目的通过对21例单发性肝转移瘤及34例单发性原发性肝癌的CT表现的对比分析,寻找到两种肿瘤的影像学上的异同点,以期提高两种肿瘤的认知水平及其CT鉴别诊断水平。方法收集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单发性肝转移瘤2例和原发性肝癌34例,男47例,女8例,平均年龄52岁,最小的38岁,最大的66岁。采用螺旋CT平扫和动态增强扫描。结果21例单发性肝转移瘤的平扫表现为边缘清楚的低密度肿块影,呈“环靶征”或“牛眼征”改变;3例位于肝右后叶,形态与局部肝形态较为一致,占位效应不明显。原发性肝癌表现为边缘欠清的低密度类圆形影34例,都伴有肝硬化增强扫描,肝转移瘤于门静脉期均有强化,表现为周边强化或全瘤强化;肝动脉期强化的为较小的肿块。肝癌26例动脉期有强化,门静脉期强化迅速消退;有肝动脉-门静脉短路的6例;8例有门静脉瘤栓形成,3例有下腔静脉瘤栓形成。结论单发性肝转移瘤与原发性肝癌在CT表现上各有特点,平扫肝转移瘤边界均较清楚,呈圆形,增强扫描于门静脉期有强化,有“环靶征”或“牛眼征”改变,一般不伴有肝硬化。部分转移瘤可表现为无占位效应。原发性肝癌肿块多为类圆形,边界不清;增强发生在动脉期。大部分肝癌都伴有肝硬化;部分伴肝动脉-门静脉分流现象及门静脉和下腔静脉瘤栓形成。  相似文献   

14.
金跃兵 《中国当代医药》2012,19(8):92-93,96
目的探讨硬化性肠系膜炎的多层螺旋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硬化性肠系膜炎患者的完整的临床资料及多层螺旋CT资料,其中7例行平扫及增强扫描,6例平扫,所有图像均行多平面重组(MPR)及最大密度投影(MIP)重建后分析。结果13例SM病变均起自肠系膜根部,且包绕肠系膜血管,有明显占位效应,平均大小约45mm×113mm,平扫呈雾状系膜,增强后强化不明显,9例有假包膜,6例肿块内可见血管周围脂肪环征。结论多层螺旋CT是诊断硬化性肠系膜炎的首选工具之一,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CT对肝内胆管细胞癌的诊断及其与肝内其他肿瘤的鉴别要点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近年来经CT诊断手术病理证实的12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CT资料,重点分析其平扫及增强扫描的CT表现。结果 12例患者中,11例为单发病灶,大小为4~11cm,1例肝内多发大小不等的病灶,伴肝内胆管扩张的8例,局部肝包膜内陷的5例,肝内胆管结石2例,肝门区及腹膜后大血管旁淋巴结肿大3例,门静脉癌栓1例;增强扫描动脉期病灶呈边缘轻度不均匀强化,静脉期及延时扫描病灶进一步强化,呈"延迟强化"。结论肝内胆管细胞癌的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应仔细观察各种征象,动态增强特征性为渐进性强化,病灶内部的分隔状强化,能与大多数肝内其他肿瘤相鉴别。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多层螺旋CT (MSCT)在肝癌动脉供血血管显示的价值.方法 50例肝癌患者行动脉化疗栓塞术前进行CT血管造影检查,并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进行对比.结果 50例肝癌患者中,45例肝动脉解剖正常,肝癌病灶动脉血液供应来源于正常的肝动脉;15例肝动脉解剖变异,肝癌病灶动脉血液供应来源于变异肝动脉.CT动脉造影(CTA)显示肝动脉血管解剖变异及肝癌动脉供血来源与DSA完全相同.结论 MSCT动脉造影对肝动脉血管解剖变异及肝癌动脉供血血管能较好的显示,对肝癌的外科手术及介入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少见结节型肝癌的螺旋CT影像表现,进一步提高结节型肝癌的诊断及鉴别诊断能力。方法 临床病理证实的18例结节型肝癌的螺旋CT平扫及增强扫描CT影像表现。结果 结节型肝癌病灶单发16例,多发2例,均表现有与常见结节型肝细胞癌的不同CT影像表现。结论 部分少见结节型肝细胞癌可分别在动脉期,门静脉期或延时期表现与常见结节型肝细胞癌的不同螺旋CT影像表现,但总体上仍服从“快进快出”这一结节型肝细胞癌的强化特征。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螺旋CT双期增强在胰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经病理证实的胰腺癌患者32例,分析胰腺癌在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中的表现。结果 32例胰腺癌患者,其中胰头部21例,胰体部8例,胰尾部3例;肿瘤与正常胰腺组织相比动脉期及实质期均表现为低密度。结论 螺旋CT双期增强在胰腺癌的诊断及手术切除性的判断上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是胰腺癌诊断的最佳方法。  相似文献   

19.
黄峥峥  郑穗生  王龙胜  相丽  赵红 《安徽医药》2015,36(12):1478-1481
目的 探讨原发性透明细胞型肝癌(PCCCL)三期增强CT表现与病理分化程度间的相关性.方法 分析9个经病理证实病灶三期增强CT表现,并与其病理分化程度进行对照.结果 1个病灶动脉期呈高密度,门静脉呈稍高密度,延迟期为低密度,病理为低分化;另3个平扫及三期增强较邻近正常肝实质为低密度,病理示1个为中分化,2个为高-中分化;余5个"快进快出"病灶均为低分化.结论 PCCCL三期增强CT相对肝实质呈低密度者多见于中高分化小肝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