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白细胞介素-1α C-889T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α(IL1α)C889T的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的关系。方法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将282例患者分为冠心病组(造影结果阳性,126例)和对照组(造影结果阴性,156例),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和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检测两组患者的IL1αC889T基因多态性分布。结果IL1αC889T在该研究人群中的频率分布基因型为CC78.7%,CT20.6%,TT0.7%,等位基因为C502(89.0%),T62(11.0%)。基因型频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定律。冠心病组CT/TT基因型比对照组有显著性升高(28.6%15.4%,χ2=7.24,P<0.01)。IL1αC889T基因多态性与心肌梗死、冠状动脉病变程度未见明显相关。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与该位点的基因多态性无关。结论中国人群中存在着IL1αC889T的多态性,T等位基因可能是冠心病的易感基因。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 1受体拮抗剂基因 (interleukin 1receptorantagonistgene ,IL 1RN)第 2号外显子 +80 0 6T C位点基因多态性在冠心病及正常人群中的分布 ,初步分析其基因型与冠心病的相关关系。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的方法 ,检测了 2 40例老年冠心病患者 (冠心病组 )和 2 2 9例老年健康对照者 (对照组 )的IL 1RN(+80 0 6T C)位点基因多态性。结果 对照组和冠心病组的 3种基因型频率分别为TT型 :0 .82 1和 0 .90 0 ;TC型 :0 .170和 0 .0 96 ;CC型 :0 .0 0 9和 0 .0 0 4。与对照组比较 ,不携带等位基因C(IL 1RN C)的基因型 ,其患冠心病的相对风险度约是携带IL 1RN C基因型的 1.96倍 ;与心绞痛组比较 ,患心肌梗死的相对风险度约是 4.0 9倍。结论 IL 1RN第 2号外显子 +80 0 6T C位点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的发生、发展及该疾病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IL 1RN C在其中可能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 1受体拮抗剂基因 (IL 1RN)内含子 2可变数串联重复多态性(VNTR)和外显子 2 ( + 80 0 6T/C)多态性与冠心病 (CHD)的相关关系 ,以及各基因型对CHD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 1受体拮抗剂 (IL 1Ra)水平的影响。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 (PCR)和PCR RFLP的方法 ,分析 2 4 5例CHD患者和 2 36例健康对照者的IL 1RN(VNTR)和IL 1RN( + 80 0 6T/C)基因型 ,并从CHD患者中随机选择 5 5例 (携带IL 1RN Ⅱ或IL 1RN C者 2 5例 ,不携带者 30例 ) ,利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其血清IL 1Ra水平。结果 与健康对照组相比 ,不携带IL 1RN Ⅱ或IL 1RN C基因型者患CHD的相对风险度增加 1 91倍 (OR =1 91,95 %CI =1 12~ 3 2 4 ) ;而与心绞痛组相比 ,其患心肌梗死的相对风险度增加 4 15倍 (OR =4 15 ,95 %CI=1 5 0~ 11 4 5 )。携带IL 1RN Ⅱ或IL 1RN C基因型的CHD患者血清IL 1Ra水平显著高于不携带者 (P <0 0 1)。IL 1RN Ⅱ总是伴随着IL 1RN C的出现而出现。结论 IL 1RN(VNTR)和IL 1RN( + 80 0 6T/C)多态间存在完全连锁不平衡 ;其基因型与CHD的发生、发展及该疾病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IL 1RN C和IL 1RN Ⅱ可能共同通过促进IL 1Ra的表达而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4.
白细胞介素-1α C-889T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研究发现白细胞介素-1α(IL-1α)C-889T的基因多态性是缺血性疾病的危险因素。本研究旨在探讨IL-1αC-889T的基因多态性在中国人群中分布及与冠心病关系。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0(IL-10)基因启动子-1082A/G、-819T/C多态性与中国早发冠心病的相关性。方法早发冠心病(病例组)92例,对照组94例,采用苯酚-氯仿法提取DNA,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PCR-RFLP)分析IL-10基因启动子-1082A/G、-819T/C多态性。结果病例组与对照组IL-10-1082A/G,AA、AG、GG基因型频率及A、G等位基因频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IL-10-819T/C,TT、TC、CC基因型频率及T、C等位基因频率差异亦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IL-10基因启动子-1082A/G和-819T/C多态性可能与中国早发冠心病的易感性无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白细胞介素1α(IL1α)基因启动子889C/T多态性和白细胞介素1受体拮抗剂(IL1Ra)第2内含子可变数目串联重复(VNTR)多态性及血清水平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检测155例脑梗死患者和170例健康对照者的IL1α(889C/T)和IL1Ra(VNTR)基因型,同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脑梗死患者和对照者的血清IL1水平。结果脑梗死组血清IL1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IL1α基因889C/T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在脑梗死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等位基因频率的相对风险分析发现,T等位基因携带者患脑梗死的风险是C等位基因的2029倍(OR=2029,95%CI1207~3410);IL1Ra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在脑梗死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与健康对照组比较,不携带IL1RaⅡ的基因型患脑梗死的相对风险度增加1853倍(OR=1853,95%CI1010~3398),携带IL1RaⅡ的基因型的脑梗死患者血清IL1Ra水平显著高于不携带者〔(142532±32392)pg/ml,(129634±29236)pg/ml,P<001〕。结论IL1α(889C/T)和IL1Ra(VNTR)基因多态性与脑梗死的发病具有相关性,其中T等位基因可能是脑梗死发病的遗传易感基因;携带IL1RaⅡ基因的个体可能通过促进IL1Ra的高度表达而对脑梗死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冠心病患者白细胞介素-18(IL-18)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血清水平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3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3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均行PCI,并于术前5min、术后即刻、术后6h、24h、术后1个月采取外周动脉血,测定IL-18、hsCRP的血清水平。结果:PCI后即刻、6h、24hIL-18、hsCRP水平均高于术前,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PCI术可能在短期内触发并加重了冠状动脉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我国汉族人群中C反应蛋白(C reactive protein,CRP)基因启动子区-390C/A/T单核苷酸多态性的分布,及其与冠心病的相关性. 方法对冠心病组(111例)和对照组(101例)利用聚合酶链反应扩增出相应目的 条带,然后运用序列特异性的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其多态性. 结果 -390C/A/T多态性的等位基因频率在冠心病组中C为64.4%(143/222),A为22.1%(49/222),T为13.5%(30/222);在对照组中,C为77.7%(157/202),A为14.9%(30/202),T为7.4%(15/2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9.30,P<0.01).基因型频率在冠心病组中CC为37.8%(42/111),CT为24.3%(27/111),CA为28.8%(32/111),TA为0.9%(1/111),TT为0.9%(1/111),AA为7.2%(8/111);在对照组中CC为60.4%(60/101),CT为11.9%(12/101),CA为22.8%(23/101),TA为1.0%(1/101),TT为1.0%(1/101),AA为3.0%(3/1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57,P<0.01).运用多元对数回归分析冠心病其他相关危险因素(体质指数、年龄、三酰甘油、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糖、糖尿病、吸烟、饮酒和高血压),排除其对CRP基因启动子区多态性的影响,发现该位点依然与冠心病相关,那些带有T等位基因个体患冠心病的概率是不带T等位基因个体的2.66倍(OR=2.66,95%CI 1.05~6.75,P<0.05).结论 -390C/A/T与冠心病相关,其T等位基因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该位点可能是潜在的冠心病基因诊断标记.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白细胞介素-6(IL-6)基因-597G/A及-572C/G多态性对冠心病(CHD)发病易感性的影响及其影响机制。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分析方法,测定245例CHD患者和260例正常对照者的IL-6基因型,探讨其与CHD的相关关系;观察基因型对血清IL-6水平的影响,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了解基因型与CHD其他危险因素间的相互作用。结果 两组研究对象中-597位点均仅发现GG基因型。-572C/G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在两组间存在明显统计学差异(P均〈0.01),CHD组GG基因型和G等位基因频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1);CG、GG基因型人群患CHD的风险分别为CC基因型人群的1.46倍(95%CI:1.01~2.10,P〈0.05)和5.19倍(95%CI:1.69~15.89,P〈0.01);不同基因型患者间血清IL-6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572C/G基因型与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间存在一定的交互作用,OR值分别为1.76(95%CI:1.05~3.16,P〈0.05)、2.51(95%CI:1.04~6.45,P〈0.05)。结论 IL-6基因-597G/A多态性可能与中国汉族人群CHD发病易感性无关,而-572C/G多态性可能是该人群CHD发病的易感基因之一,其可能通过对组织IL-6水平的影响及与血脂的协同作用参与CHD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ACS患者48例,其中急性心肌梗塞(AMI)17例,不稳定性心绞痛(UAP)31例,稳定性心绞痛(SAP)18例,健康对照者20例,以免疫散射比浊法测定hsCRP,酶联免疫吸附法钡4定IL-10水平,ACS患者均行冠脉造影。分析冠脉病变程度与血清hsCRP、IL-10水平的关系。结果:ACS患者血清hsCRP水平明显高于SAP患者和正常对照组(P〈0.01),而血清IL—10水平明显低于SAP患者和正常对照组(P〈0.01),但AMI患者血清IL-10水平高于UAP患者(P〈0.05);ACS患者hscRP/IL-10比值(hsCRP/IL-10比值是一种表达斑块炎症及不稳定的准确指标)明显高于SAP患者和正常对照组(P〈0.01),AMI患者的高于UAP患者,UAP的又高于SAP(P均〈0.01);ACS患者hsCRP水平与IL-10水平成负相关(r=-0.52,P〈0.01),hsCRP和IL-10水平与冠脉狭窄程度均无相关性。结论:ACS患者血清hsCRP水平升高,IL-10水平降低,二者比例失衡。可能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的标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血浆白细胞介素(IL)-10,IL-18和C反应蛋白(CRP)在冠心病(CHD)发病过程中的作用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双抗体夹心法(ELISA)对106例CHD患者[急性心肌梗塞(AMI)3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30例,稳定型心绞痛40例(SAP)]和32例正常人血浆中IL-10,IL-18和CRP的浓度进行检测。并根据Gensini积分,106例CHD患者又被分为A组(Gensini积分26分)、B组(Gensini积分26~54分)和C组(Gensini积分54分),对各组上述指标进行比较。结果:CHD患者的SAP组、UAP组、AMI组血浆IL-10水平依次为[(115.56±53.11)pg/ml、(86.00±30.55)pg/ml、(72.38±19.55)pg/ml],IL-18水平依次为[(217.53±95.83)pg/ml、(327.93±80.36)pg/ml、(430.28±71.62)pg/ml]和CRP水平依次为[(0.61±0.38)mg/L、(0.84±0.44)mg/L、(1.72±0.67)mg/L],均分别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49.58±19.82),(154.97±88.65),(0.46±0.34)mg/L,P均0.05]。冠心病C组血浆IL-18(389.21±93.55),CRP(0.86±0.48)水平明显高于B组[(331.32±106.59),(0.62±0.38)]及A组[(250.20±106.89),(0.42±0.34)];B组的显著高于A组的(P均0.05)。结论:虽然IL-10作为冠心病的保护因子水平升高,但不足以阻止冠心病的发生、发展,IL-18和CRP水平与冠心病的发生发展相关,其水平的检测对冠心病诊断及病情判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与白细胞介素-6比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从临床角度结合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析不同类型冠心病(CHD)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和白细胞介素-6(IL-6)浓度差异,探讨炎症反应及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在CHD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以及两者的相互关系.方法检测13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AMI组)、4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UAP组)、32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SAP组)以及62例正常者(对照组)血清CRP、IL-6浓度,并结合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分析不同类型CHD患者血清CRP和IL-6浓度差异,对血清CRP、IL-6及冠状动脉病变积分进行相关分析.结果CHD组患者血清CRP、IL-6显著高于对照组[(5.08±2.44)∶(2.32±1.23) mg/L、(15.51±3.54)∶(11.56±3.28) ng/L],均P<0.01.AMI组与UAP组间血清CRP、IL-6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均显著高于SAP组(P<0.05),SAP组血清CRP、IL-6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血清CRP与IL-6显著性相关(r=0.55,P<0.01).血清CRP、IL-6分别与冠状动脉病变积分显著性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57和0.43,均P<0.01.结论不同类型CHD患者炎症反应水平不同,冠状动脉病变越广泛,血清CRP、IL-6水平增高越多,血清CRP、IL-6增高可能是CHD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冠心病与白细胞介素6基因-572C/G多态性的相关性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为了解冠心病与白细胞介素6基因-572C/G多态的相关关系,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长多态性分析方法测定了139例冠心病患者和168例正常对照者的白细胞介素6基因-572C/G多态性,并结合疾病临床谱、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探讨了其与冠心病的相关关系.结果发现,-572C/G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在两组间存在明显差异,冠心病组GG基因型和G等位基因频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相对于CC基因型,暴露于CG基因型、GG基因型的相对危险度分别为1.37(95%CI 0.86~2.20,P>0.05)和2.85(95%CI1.32~6.13,P<0.01),校正了血压、血糖和血脂等传统危险因素的影响后,GG基因型的相对危险度(95%CI 1.22~6.65, P<0.05)仍然具有统计学意义;但-572C/G多态性在稳定型心绞痛、不稳定型心绞痛、心肌梗死患者间以及在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三支病变组间的分布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果提示,白细胞介素6基因-572GG基因型可能是中国汉族人群冠心病发病的易感基因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与C反应蛋白(CRP)检测对比,探讨抗炎因子白细胞介素(IL)-10、促炎因子IL-6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关系。方法:冠心病患者78例,其中ACS患者40例(ACS组),稳定型心绞痛(SAP组)患者38例,33例胸痛综合征(CPS组)患者作为对照。所有患者均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采用ELISA法检测血浆IL-6、IL-10水平,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CRP值。结果:与SAP组及CPS组相比,ACS组血浆IL-10水平明显降低,IL-6、CRP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AP组IL-10水平低于CPS组,IL-6、CRP水平高于CPS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血浆IL-10水平与IL-6及CRP水平呈负相关,IL-6水平与CRP水平正相关。结论:血浆IL-10水平降低和IL-6、CRP值升高对患者ACS的发生有预测价值。抗炎因子和促炎因子水平的失衡是导致斑块不稳定、急性冠状动脉事件发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6(IL-6)与冠心病(CHD)的关系。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反应法测定血浆IL-6浓度,检验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组、稳定型心绞痛(SAP)组和对照组中IL-6血浆浓度的差异。结果:ACS组和SAP组IL-6血浆浓度均高于对照组(P<0.01);ACS组IL-6血浆浓度高于SAP组(P<0.01)。结论:CHD患者IL-6血浆浓度升高可促进动脉粥样斑块的不稳定,导致ACS的发生,参与CHD的发生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白细胞介素-6(IL-6)基因启动子-174G/C和-572C/G多态性在冠心病患者及正常人中的分布。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检测90例冠心病患者与95名健康成年体检者的IL-6基因启动子-174和-572的多态性,比较两组IL-6启动子基因型和等位基因的分布频率。结果IL-6基因启动子-174位点的GG、CG和CC基因型在冠心病患者中分别为100、0%、0;在健康成年者中分别为98.95%、1.05%、0。冠心病组与对照组基因的分布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72位点的CC、CG和GG基因型在冠心病组中分别为54.44%、43.33%、2.22%;在健康成年者中分别为71.58%、27.37%、1.05%。两组的基因分布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IL-6基因启动子的-174位点变异率极低,其变异与冠心病的发病无明显相关性;而启动子-572位点的多态性分布与冠心病的发病具有一定程度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清白细胞介素8(IL8)、C反应蛋白(CRP)以及血浆P选择素(PS)在冠心病(CHD)介入治疗(PCI)后不同时期的变化。方法:对行PCI的CHD患者(PCI组)应用免疫吸附反应法(ELISA法)测定IL8、CRP、PS在介入治疗前,治疗后5min、1h、24h、1个月的变化。结果:PCI组术前及术后各时点的血清IL8、CRP、PS水平较同时点的对照组显著增加(P<0.05);PCI组IL8、CRP水平在术后5min、1h,PS水平在术后5min较术前、术后其他时点显著增加(P<0.01);IL8、CRP与PS之间呈正相关(r=0.54,r=0.49,P<0.05);血清IL8、CRP及血浆PS水平,多支病变高于双支病变,双支病变高于单支病变。结论:血清IL8、CRP、血浆PS水平在CHD患者PCI后一过性增高;术前IL8、CRP、PS水平测定对CHD病变程度有较强的预测价值,IL8、CRP与PS之间存在着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严红 《内科》2007,2(3):432-433
冠状动脉粥样斑块形成是冠心病(cornary heart disease,CHD)的主要发病原因,血中脂质在动脉内膜沉积,引起内膜灶性纤维性增厚及其深部成分的坏死、崩解,形成粥样物,但在发展成为CHD的病人中,只有50%的人存在血脂增高。大量的临床研究证实动脉粥样硬化(AS)是一种炎症性疾病,炎症反应的激活可能是导致AS斑块不稳定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正>在没有病毒和感染证据的情况下,心力衰竭患者细胞因子也会升高,而且其升高程度跟心衰的严重程度有一定的相关性〔1〕。心肌重构和细胞凋亡与集体生物学活性分子的过度表达有密切关系,通常以细胞因子紊乱为主〔2〕。目前研究发现由激活的CD4+T淋巴细胞表达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17,可诱导表达多种细胞因子及黏附分子,这些细胞因子在造血、免疫、炎症的不同阶段发挥着多种功能,尤其在支气管哮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炎症标记物与冠心病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健康体检者 (正常对照组 ) 30例、稳定型心绞痛 (SAP组 )患者 2 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 (UAP)患者 2 5例和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 30例 ,分别测定血清中C 反应蛋白 (CRP)、白细胞介素 6 (IL 6 )和肿瘤坏死因子 α(TNF α)的浓度。结果 :①SAP、UAP、AMI与正常对照组比较 ,血清中CRP、IL 6、TNF α均显著增高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均P <0 .0 1) ;②UAP与SAP比较 ,血清中CRP、TNF α均显著增高 (P <0 .0 1) ,但与IL 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③AMI与SAP比较 ,血清中CRP、IL 6、TNF α均显著增高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1) ;④AMI与UAP比较 ,血清中CRP、IL 6、TNF α均显著增高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5 ) ;⑤血清中CRP、IL 6、TNF α在AMI发病的 72h以内有明显动态变化。结论 :炎症参与了冠心病的发病过程 ,血清中炎症因子水平的高低与冠心病的严重程度有关 ,AMI时炎症因子的动态演变可以作为病情稳定性的指标 ,对判断病情和预后具有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