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了解山西博爱医院调脂药物的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WHO推荐的限定日剂量(DDD)法,对山西博爱医院2007年--2010年调脂药物的使用情况,包括药品品种、销售金额、用药频度(DDDs)、日均费用(DDDc)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4年中阿托伐他汀的销售始终位列第一,调脂药物的销售金额逐年上升。新品种他汀类的药物不断引进,普伐他汀钠、瑞舒伐他汀先后进入山西博爱医院且增长之势迅猛,大有替代阿托伐他汀之势。他汀类药物占据了调脂药物应用的主要部分。结论:他汀类调脂药物是临床治疗高脂血症的一线药物,占据主导地位。调脂药物的临床应用应符合发展趋势。建议医师在临床实践中,单用他汀类治疗不能达到满意疗效时应考虑联合用药。  相似文献   

2.
他汀类药物即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抑制剂(HMG-CoA),是临床高胆固醇血症和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的首选药物,其竞争性抑制胆固醇合成的同时,抑制了甲羟戊酸及其衍生物的形成,因而具有多效性。大规模临床研究已证实,他汀类药物除可有效降低血脂外,还可明显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及病死率,其所带来的临床益处已远远超过其调脂作用。目前比较肯定的他汀类药物调脂外作用包括: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和迁移、诱导细胞凋亡、抗血小板聚集及血栓形成、稳定斑块和抗炎作用等。  相似文献   

3.
<正>大量研究显示,他汀类药物在治疗心血管疾病方面(例如调脂治疗)具有显著的疗效,特别是大量研究表明阿托伐他汀是一种疗效确切、安全可靠的调脂药,已在临床上普遍应用[1-2]。新型降脂药瑞舒伐他汀具有较强的肝脏选择性和低亲脂性,可避免被细胞色素P450酶大量代谢。具  相似文献   

4.
他汀类药物仍然是目前治疗高脂血症的一线用药,可以有效的降低低密度脂蛋白(LDL-C)水平,同时可以稳定和逆转斑块。但常规剂量的他汀药物在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的患者中不能达目标LDL-C水平,加大剂量不良反应则随之增加,限制了他汀在这一类患者中的使用,所以寻求作用机制与他汀不同的药物联合应用调脂治疗是一条合理的途径。临床上主要的联合调脂治疗策略包括他汀联合依折麦布治疗以及他汀药物联合PCSK9抑制剂治疗。目前,针对不同调脂策略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已进行了大量的临床研究,本文将对近年来临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氟伐他汀为人工合成的新一代调脂药物,作用显著,现已广泛用于临床.我们于2001年3月~2002年3月应用氟伐他汀(商品名为来适可)治疗高脂血症53例,临床实践证明氟伐他汀对血脂紊乱有明显的调脂作用.  相似文献   

6.
他汀类药物临床应用进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他汀类药物是公认的高效降脂药,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其降脂作用是通过抑制3-羟甲基戊二酸单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胆固醇合成途径的限速酶),从而抑制胆固醇(TC)的合成,使血液中总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含量下降。目前国内外常用的他汀类药物有5种,在相同剂量下,其调脂强度依次为阿托伐他汀、辛伐他汀、洛伐他汀、普伐他汀和氟伐他汀。近年来从基础研究到临床研究,越来越多证据显示他汀类药物除了降脂作用外,可使血管松弛,  相似文献   

7.
9种调血脂药物有效性及安全性评价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目的评估<国家基本药物目录>(2000年版)中9种调血脂药物的疗效及安全性,为2002年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的遴选与调整提供证据.方法采用卫生技术评估的方法,全面检索EMBASE、MEDLINE、Cochrane图书馆、中国生物医学文献光盘数据库和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时间截至2002年8月;同时检索中国药物不良反应检测中心和WHO乌普沙拉检测中心数据库.以药物的调脂作用、冠心病的预防作用以及毒副作用为评价指标纳入相关文献,科学、客观、真实的评价纳入文献并进行分析、比较,为每个品种的评价和品种间的相互比较提供依据.结果相互比较药物调脂作用的研究结果显示,他汀类药物的等效剂量(LDL-C降低25%)为:阿托伐他汀10 mg/d,辛伐他汀20 mg/d,普伐他汀40 mg/d,洛伐他汀40 mg/d,西立伐他汀0.3 mg/d,氟伐他汀80 mg/d;现有证据尚不能对吉非贝齐与非诺贝特比较,阿西莫司与他汀或贝特比较做出判断.调脂药物对冠心病一、二级预防的研究结果显示,普伐他汀和洛伐他汀对冠心病一级预防有效,长期应用能减少用药者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吉非贝齐一级预防虽降低心血管的死亡率,但不降低总死亡率;二级预防的研究中被证明有效的药物是:普伐他汀、辛伐他汀、阿托伐他汀、氟伐他汀、吉非贝齐和非诺贝特.多项大型临床试验及英、美等国政府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数据均提示他汀类药物的安全性与耐受性较好,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横纹肌溶解作为他汀类药物罕见的严重不良反应,属于一种偶发性疾病.综合现有数据,横纹肌溶解发生率西立伐他汀最高,普伐他汀与氟伐他汀较低,辛伐他汀、洛伐他汀、阿托伐他汀介于两者之间.世界范围内非诺贝特的不良反应事件报道明显少于吉非贝齐.结论依据现有结果,9种调血脂药物中疗效确切、安全、证据质量高、应用广泛的有普伐他汀、辛伐他汀、洛伐他汀.现有证据表明,疗效较好、较安全,但尚需更多证据支持的有阿托伐他汀、氟伐他汀、非诺贝特;安全性不如同类药物或研究证据太少的是西立伐他汀、吉非贝齐、阿西莫司.  相似文献   

8.
自1987年世界上第一个他汀类药物一洛伐他汀在美国默克公司问世以来,瑞典的辛伐他汀、日本的普伐他汀相继上市。目前全世界已上市的他汀类药物还有氟伐他汀、阿伐他汀、西立伐他汀、柏伐他汀、尼伐他汀等。1995年我国获准从国外进口的他汀类药物是洛伐他汀,现已有多种他汀类药物用于临床。他汀类药物的基本作用是调脂降压,目前国外还发现具有一些非降脂作用,现综合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他汀类(Statins)药物是羟甲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抑制剂,其降脂作用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大量有关他汀类药物临床试验,都证实他汀类药物不仅可以调整血脂水平,而且能够减少致死性和非致死性心血管事件。他汀类药物治疗带来的临床益处远远超出其调脂作用所产生的效率。本文就他汀类药物在临床上的脂调节作用与非降脂作用及其不良反应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国产小剂量辛伐他汀的调脂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权衡  刘雪琪  权栋 《临床荟萃》2001,16(9):407-408
高脂血症是冠心病 (CHD)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降低血清总胆固醇 (TC)水平可降低 CHD的患病率和病死率 [1 ] 。他汀类药物是目前最有效的一类调脂药物 ,国产辛伐他汀 (simvas-tatin,西之达 )的推荐剂量为 10 mg/ d,最大剂量可增至 40 mg/ d。鉴于国内高胆固醇血症多为轻中型 ,故本研究采用小剂量(5 mg/ d)辛伐他汀 ,以评价其调脂作用。1 临床资料1.1 病例选择  1998年 6月至 1999年 4月心内科和老年病科就诊的患者 ,TC>5 .95 mmol/ L(2 30 mg/ dl) ,排除甲状腺功能减退症、肾病综合征和肝胆疾病所引起的继发性高胆固醇血症 ,确认近 2…  相似文献   

11.
他汀类降脂药物为目前临床上疗效确切的调脂药物。我们采用体外超声治疗、单用阿托伐他汀治疗及体外超声+阿托伐他汀治疗作比较,以观察后者治疗的疗效。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符合高脂血症的诊断标准,选择2007-10/2008—03在我院住院的120例高脂血症患者为治疗观察对象。其中男79例,女41例,年龄39~81岁。其中高胆固醇血症者42例,  相似文献   

12.
高脂血症是冠心病的重要危险因素,调脂治疗可明显降低冠心病的死亡率,他汀类是目前降脂治疗最有前途的药物之一,本文通过对62例高胆固醇血症或混合型高脂血症患者使用氟伐他汀进行降脂治疗,观察氟伐他汀降脂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氟伐他汀对高脂血症患者血小板CD6 2p、CD6 3及纤维蛋白原的影响。方法 :测定 5 0例高胆固醇血症和混合性高脂血症患者 (治疗组 )降脂治疗前和治疗 (氟伐他汀 4 0mg/d) 8周后及 5 0例健康者 (对照组 )的血脂、血小板CD6 2 p、CD6 3及纤维蛋白原 (Fg)。结果 :治疗组患者CD6 2 p、CD6 3、Fg较对照组明显增高 (P <0 .0 1) ,氟伐他汀治疗 8周后CD6 2p、CD6 3及Fg较治疗前明显下降 (P <0 .0 1)。结论 :氟伐他汀治疗高脂血症患者 ,在有效调脂的同时 ,可抑制血小板活性及降低纤维蛋白原  相似文献   

14.
氟伐他汀对血脂紊乱的调脂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脂质代谢紊乱与动脉粥样硬化及冠心病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氟伐他汀为人工合成的新一代调脂药物 ,作用强大 ,现已广泛用于临床 ,本资料应用氟伐他汀 (商品名为来适可 )治疗观察高脂血症 37例 ,实践证明对血脂紊乱的调脂作用 ,效果明显 ,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1) 观察对象 :根据本院参考值标准 ,早晨空腹血浆胆固醇 >6 .1mmol/L或 (和 )低密度脂蛋白 >3.1mmol/L或(和 )甘油三脂 >18mmol/L的门诊病例作为观察对象。2 ) 性别与年龄 :男 2 6例 ,女 11例 ,年龄 37~ 6 8岁 ,平均 4 7.6岁。3) 合并症 :37例中合并高血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在基层医院冠心病调脂治疗中的应用疗效及可行性。方法将86例冠心病患者按分层抽样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43例,对照组调脂采用阿托伐他汀20 mg/d,治疗组调脂采用瑞舒伐他汀10 mg/d,随访6个月对比两组血脂改善情况及安全性。结果观察组调脂达标率69.7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9.53%,观察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明显高于对照组,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安全性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0 mg瑞舒伐他汀调脂疗效明显优于20 mg阿托伐他汀,且安全性相等,经济负担更小,可作为基层医院冠心病调脂治疗的首选药物。  相似文献   

16.
他汀类药物作为心血管疾病防治的主要药物, 其有效性和毒性反应常存在个体差异, 可能发生不同严重程度的他汀类药物相关肌病, 常导致他汀类药物依从性较差甚至停药, 进而导致心血管事件及死亡率的升高。他汀类药物相关的基因多态性是导致个体反应差异的重要原因, 其中溶质载体有机阴离子转运蛋白家族成员1B1(SLCO1B1)和载脂蛋白E(ApoE)基因多态性影响他汀类药物的安全性及有效性。SLCO1B1和ApoE基因多态性可通过实时荧光PCR、芯片杂交、测序、Sanger测序等不同方法进行检测。用药前检测SLCO1B1及ApoE基因多态性, 将有助于实现他汀类药物的精准用药, 提高调脂疗效, 减少或避免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检验医学专业委员会、浙江省免疫学会临床免疫诊断专业委员会及浙江省药理学会治疗药物监测研究专业委员会组织专家对他汀类药物相关基因多态性检测与临床应用进行了讨论, 并对一些关键问题给出了共识性观点, 形成10条建议, 以期为临床安全、合理使用他汀类药物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新型调脂药物阿托伐他汀对高胆固醇血症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高胆固醇血症组采用阿托伐他汀降脂治疗 ,于治疗前和治疗 8周后利用高分辨率超声仪评价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的变化 ,并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高胆固醇血症组患者内皮依赖舒张功能 (EDD)明显受损 (4 .8± 1.9) % ,与对照组 (12 .2± 3 .4) %比较 ,有显著性差异 (P<0 .0 1)。阿托伐他汀治疗 8周后 ,内皮功能明显改善 [(10 .3± 2 .5 ) % ] ,与治疗前 [(4 .8± 1.9) % ]比较 ,有显著性差异 (P<0 .0 1) ;与正常对照组 [(12 .2± 3 .4) % ]比较 ,无显著性差异 (P>0 .0 5 )。结论高胆固醇血症患者内皮依赖舒张功能明显减退 ,阿托伐他汀可有效降低血脂 ,恢复内皮功能。高频血管超声能准确、可靠地检测出血管内皮依赖舒张功能的损害 ,并可用于评价药物治疗对内皮功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两种他汀类降脂药对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调脂作用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春秀 《临床荟萃》2004,19(14):820-821
脂质代谢紊乱是糖尿病代谢异常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对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生、发展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故纠正血脂异常是糖尿病治疗的一个重要内容。大量前瞻性的临床研究证明,他汀类药物常为一线调脂药物。我们对96例合并血脂异常的2型糖尿病老年患者在口服降糖药有效控制血糖的基础上,分别给予阿托伐他汀与辛伐他汀.旨在探讨两种药物的调脂疗效。  相似文献   

19.
近 1 0多年来临床试验证实 ,药物性调整血脂治疗是冠心病一、二级预防的有效措施〔1、2〕。流行病学研究证明 ,他汀类药物是目前惟一能降低冠心病患者病死率和致残率的调脂药物 ,应用他汀类药物可使病人极大获益 ,远远超过其中副作用。因此 ,应大力提倡早期、合理的口服他汀类药物〔3〕。本文复习文献拟对此作一简述。1 他汀类药物的作用机制他汀类药物可特异性竞争抑制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HMG GoA)还原酶 ,使胆固醇 (TC)合成减少 ;该还原酶使HMG CoA转变为甲基二羟戊酸 ,进而合成TC。此酶活性受体内TC代谢的调节。细胞…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他汀类药物单用及联用醛固酮拮抗剂安体舒通对兔颈动脉组织ICAM-1、VCAM-1及MMP-9表达的影响。方法高脂饲养兔建立动物模型。96只新西兰兔分为对照组、高脂饮食组、氟伐他汀处理组(氟伐他汀组)以及氟伐他汀与安体舒通联合处理组(联合处理组),每组24只。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ICAM-1、VCAM-1、MMP-9表达量。结果氟伐他汀组和联合处理组ICAM-1、VCAM-1及MMP-9的表达随时间的增加而逐渐降低(P0.05),且在治疗8周和12周时降低较为显著(P0.05)。结论随着高脂饲养时间的延长,动脉组织中ICAM-1、VCAM-1及MMP-9表达量增加;他汀类药物可降低ICAM-1、VCAM-1及MMP-9表达量,延缓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及易损组织产生,联合醛固酮拮抗剂时此作用增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