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总结分析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的外科治疗效果和临床经验.方法1997年11月至2004年5月,210例CAD病人接受了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平均年龄63.1岁.合并瓣膜病变8例,合并室壁瘤10例.OPCAB实施率(即OPCAB占单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百分比)为92.6%.左室射血分数(LVEF)平均0.56±0.17.6例急诊手术,其中2例术前放置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28例在常规体外循环下手术;182例应用非体外循环不停跳技术,术中改为体外循环4例.其中5例全动脉化、2例全静脉化旁路移植术.结果平均每例远端吻合口2.95.2例左前胸部小切口单支病变旁路移植术,其余均为正中切口,多支病变的CABG手术.死亡1例(0.45%).结论OPCAB手术安全可行,早期效果满意,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OPCAB具备独特的技术特点和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高龄患者行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47例患者进行OPCAB并分析其临床特点及疗效.结果 1例改为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其余46例OPCAB手术顺利完成.远端吻合口数目2~6(3.80±0.80)个.出现并发症4例.住院死亡3例.无围手术期心肌梗死,术后无神经系统并发症和纵隔感染.随访1~12个月无心绞痛.结论 OPCAB是高龄冠心病患者血运重建的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 总结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在冠心病外科治疗的效果和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和大连大学附属新华医院自2004年3月至2009年3月共完成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143例,与同期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108例的术前、术后资料进行比较.结果 两组术前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资料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非体外循环组围手术期病死率低(2.80%),术后呼吸机使用时间短[(7.1±2.2)h],输血量少[(422.7±238.4)ml],术后住院时间短[(9.5±1.1)d].结论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是一种合理、可行、安全、有效的冠心病微创手术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总结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的围手术期处理经验.方法 总结2003年9月至2006年12月完成的35例OPCAB患者的临床资料.左主干病变7例(并三支病变4例),两支病变4例,三支病变24例.手术在全身麻醉、非体外循环下进行,平均完成血管移植3.2根.结果 全组病例均痊愈出院,无围手术期心肌梗死及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随访8~36个月,全组患者无死亡,无心绞痛复发,心功能明显改善.结论 随着心脏外科技术的发展和围手术期处理经验的成熟,OPCAB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的围手术期处理经验。方法总结2003年9月至2006年12月完成的35例OPCAB患者的临床资料。左主干病变7例(并三支病变4例),两支病变4例,三支病变24例。手术在全身麻醉、非体外循环下进行,平均完成血管移植3.2根。结果全组病例均痊愈出院,无围手术期心肌梗死及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随访8~36个月,全组患者无死亡,无心绞痛复发,心功能明显改善。结论随着心脏外科技术的发展和围手术期处理经验的成熟,OPCAB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6.
曹旭  解强  闻霞  井明  李萌  白雪涛  江宏伟 《中国医师杂志》2010,12(10):1404-1405
目的 总结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在冠心病外科治疗的效果和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和大连大学附属新华医院自2004年3月至2009年3月共完成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143例,与同期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108例的术前、术后资料进行比较.结果 两组术前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资料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非体外循环组围手术期病死率低(2.80%),术后呼吸机使用时间短[(7.1±2.2)h],输血量少[(422.7±238.4)ml],术后住院时间短[(9.5±1.1)d].结论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是一种合理、可行、安全、有效的冠心病微创手术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70岁以上冠心病患者行不停跳搭桥术的结果和围手术期处理策略.方法 对36例70岁以上冠心病患者行不停跳冠脉旁路移植术,平均移植血管(2.6±0.7)支.结果 30例患者无心绞痛复发,6例患者心绞痛减轻,心功能均恢复至Ⅰ~Ⅱ级.全组无死亡,呼吸机使用时间平均(17.2±10.3) h,ICU监护时间(47.9±11.6) h,住院时间(16.5±3.6) d.结论 高龄患者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是可以做到完全再血管化,低并发症,操作安全,围术期处理并发症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目的 总结58例冠状动脉搭桥术治疗经验.方法 本组58例,28例在全麻、低温体外循环心脏停跳下行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30例在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下行冠状动脉搭桥术(OPCAB).平均体外循环时间(112.6±29.2)min,平均主动脉阻断时间(63.6±21.3)min.两支病变7例,3支病变41例,左主干病变10例;合并左室室壁瘤12例.共计行冠状动脉搭桥157支,平均3.6支/人.结果 58例均治愈,围手术期精神异常3例,术侧下肢肿胀活动受限10例.术后随访1个月~6年,症状完全缓解56例,症状明显改善2例.结论 合理掌握手术适应症、恰当的围术期处理、熟练的外科手术技巧、对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术后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张琳  翁卫群 《工企医刊》2009,22(2):53-54
OPCAB(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是冠心病外科治疗的重要进展,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特点。OPCAB与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PB)相比,在脑保护方面有众多的优点,避免了CPB带来的脑的原发性灌注异常和继发性炎症反应损伤。但在临床上OPCAB术后精神障碍并不少见。术后精神障碍是指术前无精神异常的患者术后出现大脑功能活动紊乱,导致认知、情感、行为和意志不同程度的障碍。我院从2005年到2007年共实施OPCAB150例,其中并发精神障碍11例,发病率为7.339/5,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鲁晓玲 《药物与人》2014,(9):160-161
目的:研究探讨分析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对冠心病患者的治疗的临床效果,并且合理的评价其在临床上的应用价值。方法:随机选取来我院心内科就诊的冠心病患者80例,随机分为40例的观察组和40例的对照组,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非体外循环的手术方式,观察组采用新型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手求方式。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并发症少,临床恢复的治疗效果相对较好。结论: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手术的冠心病患者,与采用传统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非体外循环患者相比,术后治疗恢复的效果较好,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的方法和意义。方法21例患者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手术。对术中、术后的各项情况进行总结分析。结果本组无住院死亡。术后出现异常精神症状3例,经给予奋乃静治疗后均治愈。急性左心功能衰竭1例;严重心律失常3例;胸腔大出血1例,经保守治疗后好转。结论OPCAB手术的近期效果好,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2.
邱宗利 《现代保健》2014,(18):78-81
目的:观察分析影响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手术死亡的危险因素,对预防检查和治疗方案提供针对性的帮助和改善。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心血管科2010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住院并接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137例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选择可能导致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为研究对象并调查收集资料,进行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选出影响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手术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137例接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患者手术中有5例患者死亡,占总数的3.65%。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显示影响术后死亡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围手术期心肌梗死、心功能不全、室壁瘤、心力衰竭、左主干病变大于50%、心律失常、肺动脉瓣反流、二尖瓣反流、心源性休克、左心室射血分数、术前血红蛋白值、术前肌酐值和合并主动脉瘤手术。手术前后针对带有以上单个或多个危险因素的患者进行重点监测,以减少患者死亡率。结论:影响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手术死亡的危险因素较多,需及时干预。  相似文献   

13.
上消化道出血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严重并发症之一 ,常伴有重要脏器功能紊乱 ,死亡率高 ,文献报道不多。我院自 1996年 6月至 2 0 0 2年 4月共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12 6例 ,术后并发上消化道出血 7例 ,发生率 5 5 5 %。现总结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7例中男 5例 ,女 2例。年龄 6 2~ 77岁 ,平均 71岁。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1例 ,常规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6例 ,其中 1例为PTCA意外急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冠状动脉 3支病变 4例 ,4支病变 3例 ;合并糖尿病 3例 ,高血压病 5例 ,陈旧性心肌梗塞 5例。旁路血管数为 :2…  相似文献   

14.
冠状动脉搭桥术 (CABG)是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一种公认的有效治疗手段 ,其对体外循环的配合要求较高。我院 2 0 0 0 -0 1~ 2 0 0 2 -12在体外循环下行CABG 60例 ,现将有关体外循环管理体会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组冠心病男性 5 2例 ,女性 8例 ;年龄 3 9~ 77岁 ,平均 ( 61 9± 7 7)岁 ;体重 45~ 85kg ,平均 ( 66 3± 8 7)kg。合并高血压 3 5例 ,糖尿病 13例 ,高脂血症 42例。伴有二尖瓣关闭不全 3例、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2例、室壁瘤 2例、房间隔肿瘤、二尖瓣和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各 1例。术前均经冠状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报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CABG)治疗冠心病的早期结果及分析。方法对270例冠心病患者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应用体外循环(ONCABG)63例,非体外循环(OPCABG)207例;不稳定型心绞痛130例,陈旧性心肌梗死96例,室壁瘤15例;多支病变188例,二支病变61,左主干病变21例:合并糖尿病86例,高血压91例,瓣膜病32例,均于术中同期手术处理。结果手术平均每例搭桥3.16支,术后需用IABP支持治疗8例,无围手术期心肌梗死。早期死亡1例;患者术后心绞痛症状消失,生活质量明显提高。结论 CABG手术治疗冠心病临床效果好,充分的术前准备,熟练的手术技术是手术成功的关键:对高龄、多支病变、陈旧心梗并发症及心功能较差的患者仍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同期行心脏二尖瓣成形术的临床处理经验,提高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同期行心脏二尖瓣成形术2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7例患者共移植旁路血管42支,同期行二尖瓣成形27例.二尖瓣病变合并冠心病的冠状动脉受累以单支受累最多,为16例,双支次之,为8例,多支受累3例.单支受累以左前降支及右冠状动脉多见,左回旋支次之,主动脉阻断时间(112±21) min.围手术期死亡2例(7.4%).25例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心脏功能明显改善.术后随访25例,随访时间6 ~ 72个月,平均16.5个月,随访期间死亡2例,为非心源性死亡.其余患者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结论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同期行心脏二尖瓣成形术,彻底解除瓣膜病变、充分的心肌再血管化使患者术后心功能得到较好的恢复,近期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的麻醉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9月-2006年2月实施的OPCAB150例,采用异丙酚、芬太尼和异氟醚静吸复合麻醉,术中严密监测,适当补充血容量并合理应用血管活性药物保持血流动力学相对稳定。结果麻醉效果满意,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无一例改行体外循环。术后苏醒时间(135±32)min,拔管时间(418±95)min,ICU停留时间(63±21)h。无中枢神经系统、心肌梗死等并发症。结论合理应用麻醉药物、血管活性药物并保持适当的前负荷是维持循环稳定和心肌氧供需平衡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冠心病老年患者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术后导致心房颤动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行OPCAB冠心病老年患者131例,术后发生心房颤动患者作为心房颤动组,未发生心房颤动患者作为对照组,从而进一步分析导致心房颤动的影响因素.结果 131例患者中出现心房颤动32例,发生率24.4%(32/13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后中心静脉压降低、心房颤动发生时血K+降低、心房颤动发生时血Mg2+降低、围手术期心肌梗死和心房颤动发生时脉搏血氧饱和度降低是影响心房颤动的相关因素(P<0.05).结论 术后中心静脉压降低、心房颤动发生时血K+降低、心房颤动发生时血Mg2+降低、心房颤动发生时脉搏血氧饱和度降低以及围手术期心肌梗死是冠心病老年患者OPCAB术后发生心房颤动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介绍同期施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与瓣膜手术的体会.方法 选择48例患者同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与瓣膜手术,术前心功能分级(NYHA)Ⅰ级15例,Ⅱ级13例,Ⅲ级15例,Ⅳ级5例.其中双支病变13例,多支病变35例,二尖瓣病变11例,主动脉病变10例,联合瓣膜病变27例.手术均在全身麻醉体外循环下进行,心脏停跳后先做静脉桥的远端吻合,然后置换瓣膜,静脉桥与升主动脉的近端吻合在主动脉一次阻断下或心脏复苏后完成.11例二尖瓣反流者均行二尖瓣成形术,37例患者行瓣膜替换术.其他同期手术:行室壁瘤切除术2例,左心房血栓清除术8例.结果 手术后发生低心排出量综合征2例,其中死亡1例.术后呼吸机使用时间21~282 h,平均(70.5±12.6)h.ICU停留时间4~42 d,平均(5.6±23)d.1例因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植入永久性起搏器.术后发生心房纤颤11例,院内肺部感染2例.术后心功能均明显改善.出院的47例患者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期间无心绞痛发作.随访中心功能Ⅰ级18例,Ⅱ级26例,Ⅲ级3例,而且随访中未发现瓣周漏等人工瓣相关并发症,亦未发生与抗凝相关的出血、血栓或栓塞等事件.结论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同时行瓣膜手术是安全、有效的.详细的术前检查、充分的心肌保护及术后预防并发症等皆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麻醉处理。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2008年笔者所在科室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106例的麻醉处理资料。结果104例在非体外循环下完成手术,未出现严重心律失常及心肌缺血改变,仅2例患者术中出现顽固性心律失常而紧急在体外循环下完成手术,术后全部恢复良好,无死亡病例。结论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避免了体外循环带来的很多并发症,对机体损伤小,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此类手术术中血流动力学流动大,对麻醉技术要求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