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慢性伤害性模型大鼠脊髓背角表层神经元中Fos蛋白和蛋白激酶Cβ亚型的表达间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细胞化学双标技术,观察了大鼠一侧后脚掌注射福尔马林1h后,脊髓腰段背角神经元中Fos蛋白和蛋白激酶Cβ亚型(PKCβ)的表达及二者的共存情况。结果:1)注射侧背角表层中有大量Fos蛋白样免疫组化染色阳性神经元出现,且其中一半以上同时有PKCβ样免疫反应的增强,而背角表层中有PKCβ样免疫反应增强的神经元中,只有l/5同时有Fos蛋白样阳性反应出现;2)在注射侧背角V-Ⅶ层中也有少量Fos蛋白样阳性反应神经元出现,但它们都不出现PKCβ—LI反应的增强。结论:背角表层中的双标免疫阳性神经元可能与慢性伤害性输人引起的脊髓过敏状态的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外周伤害性刺激下大鼠脊髓和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向延髓网状背侧亚核传入投射的神经元中的Fos表达.方法:采用荧光金逆行追踪及Fos免疫组化染色相结合的方法.结果:脊髓和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均有神经元投射到延髓网状背侧亚核.在颈髓背角浅层,FG/Fos双标神经元分别占FG阳性神经元和Fos阳性神经元的9.3%和7.5%;在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浅层,FG/Fos双标神经元分别占FG阳性神经元和Fos阳性神经元的9.5%和14.2%.结论:在颈髓背角浅层和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浅层向延髓网状背侧亚核传入投射的神经元中,部分神经元可能与伤害性刺激有关.  相似文献   

3.
组织损伤或炎症引起的脊髓背角神经元兴奋性的变化同痛觉过敏、痛觉超敏、自发痛等病理过程密切相关.本实验大鼠足底注射角叉菜胶后,脊髓背角神经元发生敏感化,自发放电及对伤害性刺激的诱发反应明显增强.背角局部经微透析给予蛋白激酶C(PKC)非特异性抑制剂氯丙嗪(CPZ)或特异性抑制剂H-7后,自发及诱发反应均明显回降,提示PKC激活参与中枢敏感化的形成与维持.  相似文献   

4.
组织损伤或炎症引起的脊髓背角神经元兴奋性的变化同痛觉过敏、痛觉超敏、自发痛等病理过程密切相关。本实验大鼠足底注射角叉莱胶后,脊髓背角神经元发生敏感化,自发放电及对伤害性刺激的诱发反应明显增强。背角局部经微透析给予蛋白激酶C(PKC)非特异性抑制剂氯丙嗪(CPZ)或特异性抑制剂H-7后,自发及诱发反应均明显回降,提示PKC激活参与中枢敏感化的形成与维持。  相似文献   

5.
PKC在角叉菜胶致炎引起的脊髓背角神经元敏感化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组织损伤或炎症引起的脊髓背角神经元兴奋性的变化同痛觉过敏、痛觉超敏、自发痛等病理过程密切相关。本实验大鼠足底注射角叉菜胶后 ,脊髓背角神经元发生敏感化 ,自发放电及对伤害性刺激的诱发反应明显增强。背角局部经微透析给予蛋白激酶 C(PKC)非特异性抑制剂氯丙嗪 (CPZ)或特异性抑制剂 H- 7后 ,自发及诱发反应均明显回降 ,提示 PKC激活参与中枢敏感化的形成与维持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外周伤害性刺激下大鼠脊髓和三叉神经脊束核向延髓网状背侧亚核传入投射的神经元中的Fos表达。方法:采用荧光金逆行追踪及Fos免疫组结合的方法。结果:脊髓和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均有神经元投射延髓网状背侧亚核。在颈髓背角浅层FG/Fos双标神经元占FG阳性神经元和Fos双标神经元的9.3%和7.5%;在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浅层,FG/Fos双标神经元分别占FG阳性神经元和Fos双标神经元的9.5%和14.2%,结论:在颈髓背角浅层和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浅层向延髓网状背侧亚核传入投射的神经元中,部分神经元可能与伤害性刺激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大鼠红核 脊髓投射神经元Calbindin D2 8K样免疫反应 (CaBP LI)表现形式及其分布特点。方法 采用霍乱毒素B亚单位结合胶体金 (CB Au)逆行标认神经元复合免疫细胞化学反应的非荧光双标方法。结果 红核 脊髓投射神经元表现为两种亚型 :一种为CaBP LI阴性神经元 ;另一种为CaBP LI阳性神经元。两种神经元在红核具有特殊的分布方式 ,头侧水平CB Au标认的红核 脊髓投射神经元均呈CaBP LI阴性 ,向尾侧CaBP LI阳性神经元数目逐渐增多。脑室注射L型钙离子通道激动剂BayK86 4 4仅引起CaBP LI免疫反应强度增加 ,并未改变两种神经元的分布方式 ,头侧CB Au标认的红核 脊髓投射神经元仍表现CaBP LI阴性。结论 大鼠红核 脊髓投射神经元的CaBP LI阳性和CaBP LI阴性两种亚型及其分布特点说明 ,这些神经元的性质并非均一 ,并可能与红核 脊髓投射神经元对钙超载具有不同的耐受性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甘珀酸对大鼠热痛刺激反应的影响.方法:向实验组大鼠鞘内注射一种缝隙连接的阻断剂甘珀酸;对照组大鼠鞘内注射生理盐水,在注射前和注射后2 h测定热痛刺激大鼠缩足潜伏期(PWTL)的变化,并观察对脊髓背角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和Fos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实验组阻断后PWTL测定值明显延长,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阻断后Fos阳性神经元与对照组相比数量明显减少,GFAP阳性细胞则未见明显增加或减少.结论:本研究表明大鼠鞘内注射甘珀酸后①痛阈升高;②神经元对伤害性刺激信息的反应程度减弱,而AS的GFAP表达反应并未受影响.这提示,缝隙连接在疼痛的发生和维持中起着重要作用,AS有可能是通过缝隙连接参与对疼痛反应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利用免疫细胞化学双标技术,研究了大鼠后脚掌注入formalin时脊髓c-Fos蛋白和NMDA受体在脊髓灰质不同层次神经元的分布。结果表明,脊髓背角Ⅰ-Ⅱ层、Ⅴ-Ⅵ层、和X层中的Fos样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中分别有28.6%,58.1%和64.8%呈现NMDA受体样免疫反应阳性。此结果提示长时间的外周伤害性刺激作用时,脊髓不同层次的伤害性感受神经元可能由于NMDA受体分布的不同而在持续痛刺激过程中起着不同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利用免疫细胞化学双标技术,研究了大鼠后脚掌注入formalin时脊髓c-Fos蛋白和NMDA受体在脊髓灰质不同层次神经元的分布,结果表明,脊髓背角I-Ⅱ层,V-Ⅵ层和X层中的Fos样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中分别有28.6%,58.1%和64.8%,呈现NMDA受体样免疫反应,此结果提示长时间的外周伤害性刺激作用时,脊髓不同层次的伤害性感受神经元可能由于NMDA受体分布的不同而在持续痛刺激过程中起着不同  相似文献   

11.
用间接免疫荧光双标记方法,研究大鼠脊髓Ⅱ层神经元中神经肽Y Y1受体与生长抑素共存关系.结果显示在Ⅱ层深部许多神经元含Y1受体-免疫反应性物质,只观察到少量的生长抑素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胞体,其中个别Y1受体阳性神经元也含生长抑素免疫反应性物质;在局部使用秋水仙素后,大多数Y1受体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含有生长抑素免疫反应性物质.推论脊髓背角Ⅱ层神经元中的Y1受体可能与生长抑素在脊髓水平的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12.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对脑干内三叉神经本体觉中枢通路中PV样阳性神经元的分布与发育进行了观察.结果发现:①早在胚胎13 d时,首先在三叉神经中脑核(Vme)内观察到许多含小白蛋白(Parvalbumin,PV)样阳性神经元,主要为大的假单极神经元,呈中等阳性反应.②生后3 d时,Vme内PV样阳性神经元的数量明显增多,免疫反应呈强阳性,并可观察到Probst束呈强阳性反应.③生后10 d时,在三叉神经脊束核吻侧亚核背内侧部(Vodm)及三叉神经感觉主核背内侧部(Vpdm)均出现少量中等强度的PV样阳性神经元.④生后14 d时,三叉神经脊束核吻侧亚核邻接的外侧网状结构(LRF),三叉上核尾外侧部(Vsup-CL),三叉神经运动核腹侧区(AVM)及上橄榄核背侧区(ADO)均出现PV样阳性神经元.⑤生后21 d时,Vodm和LRF(Vodm-LRF)区、"带状区"包括Vpdm,Vsup-CL,ADO,AVM及Probst束内的PV样阳性神经元及纤维的分布均达成年大鼠水平.上述结果表明,大鼠脑干内三叉神经本体觉中枢通路中PV样阳性神经元的分布、发育以及PV样阳性纤维的形成可能与胚胎及生后发育期该通路中神经元的功能成熟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关于蛋白激酶C(PKC)在神经元突起生长和神经再生中的作用,目前仍存有争议。本研究主要观察PKC对离体培养的脊髓神经元生长的调节作用,旨在阐明PKC对突起生长的调节作用。方法分离纯化胎龄14天(E14)的SD胎鼠的脊髓前角神经元,进行原代培养,并检测不同时相点膜/浆PKC活性(m/c-PKCactivity)的比值。结果神经元培养3-11d期间,神经元内m/c-PKC比值以及PKC-βII在突起中的表达水平均与突起生长呈显著相关关系(r=0.95,P<0.01;r=0.73,P<0.01)。此外,PKC激动剂PMA能显著提高m/c-PKC比值,且与神经突起的生长一致(r=0.99,P<0.01)。而PKC抑制剂GF109203X则能显著抑制突起生长,且不被PMA作用所逆转。结论PKC的活性在脊髓神经元突起生长调节中具有重要作用,其中βII亚型可能扮演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14.
鞘内注射甘珀酸对大鼠热痛刺激反应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研究甘珀酸对大鼠热痛刺激反应的影响。方法:向实验组大鼠鞘内注射一种缝隙连接的阻断剂甘珀酸。对照组大鼠鞘内注射生理盐水,在注射前和注射后测定热痛刺激大鼠缩足潜伏期(PWTL)的变化,并观察对脊髓背角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和Fos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实验组阻断后PWTL测定值明显延长,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阻断后Fos阳性神经元与对照组相比数量明显减少,GFAP阳性细胞则未见明显增加或减少。结论:本研究表明大鼠鞘内注射甘珀酸后(1)痛阈升高;(2)神经元对伤害性刺激信息的反应程度减弱,而AS析GFAP表达反应并未受影响。这提示,缝隙连接在疼痛的发生和维持中起着重要作用,AS有可能是通过缝隙连接参与对疼痛反应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鞘内注射新型镇痛药LXM-10(2,4-dimethyl-9-β-phenylethyl-3-oxo-6,9-diazaspiro[5,5]undecane chloride,2,4-乙烷基-9-β-苯乙酸-3-oxo-6,9-二氮杂螺环-[5,5]十二烷基盐酸盐,LXM-10)对神经病理性疼痛(neuropathic pain,NPP)大鼠脊髓背角和背根神经节Fos蛋白和P2X3受体表达的影响。方法 选取SD大鼠108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组)、对照组(C组)和药物组(L组),对照组和药物组制备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模型(chronic constriction injury of the sciatic nerve,CCI-SN)。假手术组、药物组和对照组根据给药时间不同分为3个亚组(n=12只),药物组和对照组分别在CCI-SN造模成功后1、5、12d开始向蛛网膜下腔注射生理盐水10μl,连续3d,分别设为C3组、C7组、C14组,或向蛛网膜下腔注射LXM-10 6μg/kg,连续3d,分别设为L3组、L7组、L14组;假手术组仅在相应时间点向鞘内注射生理盐水,设为S3组、S7组、S14组。连续注射3d后于末次给药后2h处死动物,取腰膨大脊髓节段和腰4~6背根神经节分别进行免疫组化实验检测Fos蛋白和P2X3受体的表达情况。结果 对照组各时间点Fos蛋白随着时间延长表达增强,Fos蛋白主要表达于脊髓背角。药物组在各时间点脊髓背角Fos蛋白免疫反应阳性(Fos-like immunoreactivity,F-LI)细胞均较相应时间点对照组明显减少((L3组 vs C3组,P =0.003;L7组 vs C7组,P =0.023;L14组 vs C14组,P =0.005)。背根神经节中Fos蛋白变化趋势同脊髓背角(L3组 vs C3组,P =0.002;L7组 vs C7组,P =0.003;L14组 vsC14组,P =0.002)。P2X3在CCI-SN造模成功后3~14d,表达逐渐升高,主要在背根神经节表达。在脊髓背角药物组各时间点P2X3阳性细胞表达均较对照组对应时间点降低(L3组 vs C3组,P =0.043;L7组 vs C7组,P =0.008;L14组 vs C14组,P=0.005)。在背根神经节鞘内给药后,各时间点P2X3阳性细胞表达明显减少(L3组 vs C3组,P =0.034;L7组 vs C7组,P =0.001;L14组 vs C14组,P =0.003)。结论 对于NPP大鼠,CCI-SN后脊髓背角和背根神经节中Fos蛋白和P2X3受体表达均明显增强。LXM-10鞘内给药可明显降低二者表达。  相似文献   

16.
红藻氨酸致痫大鼠海马Fos和GFAP的共同表达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研究红藻氨酸(kainic acid,KA)诱导大鼠癫痫发作后海马(hippocampus,HI)内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的时空效应性反应变化。方法 大鼠侧脑室内注射KA,用抗即刻早期基因Fos蛋白和抗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双重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方法结合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技术,显示痫性发作后HI同一部位内反应性神经元与星形胶质细胞的分布。结果 KA诱导大鼠癫痫发作,HI内的Fos阳性神经元和GFAP阳性星形胶质细胞明显增多。两分布范围基本一致,且癫痫诱发30min后GFAP开始增多,1h达高峰;1h后Fos阳性产物开始增多;2h达高峰;部分Fos阳性神经元周围有GFAP免疫反应产物包绕,显示反应性神经元(Fos阳性)与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GFAP阳性)之间关系密切。结论 HI内的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与癫痫发作直接相关且存在相互关系。可能共同参与癫痫的发生及其调节。  相似文献   

17.
炎性痛诱导海马神经元形态学变化及PKC的表达上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福尔马林诱导炎性痛过程中海马蛋白激酶C的表达和神经元形态学变化,并进一步明确海马与疼痛的关系。方法SD大鼠被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又按照注射福尔马林后炎性痛发生时间分为1h,3h,12h,1d,3d和7d组。应用组织化学和免疫细胞化学方法观察炎性痛过程中海马神经元形态学变化和PKC活性的改变。结果注射福尔马林1d后海马PKC免疫反应明显上调,PKC被激活并由细胞核转移到膜结构;而“黑神经元”于注射福尔马林后3d最明显,于第7天有所恢复。PKC的活性与神经元的形态学变化均以海马CA3区明显。结论实验结果表明海马参与了对伤害性信息的调节,而且PKC与炎性痛过程中神经元的损伤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Meynert核注射β-淀粉样肽(Aβ)对大鼠学习记忆功能和ChAT,SOM神经元的影响.方法:将1μLAβ1~40(10μg/μL)在立体定位仪下注入大鼠右侧Meynert核,分别于1周、4周时测定其学习记忆能力和脑组织中ChAT及SOM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的表达.结果:Aβ注射1周后,实验组出现学习记忆障碍,呈渐进性加重,4周时更为显著.在无名质区Meynert核及其边周、海马区和额、顶部皮质区,正常对照组和假手术组均有广泛的ChAT及SOM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分布,而实验组则减少.在4周时,实验组ChAT及SOM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表达显著减少,以Meynert核及其边周最显著.结论:Meynert核注射Aβ可使大鼠发生较持久的学习记忆功能障碍,Aβ致Meynert核、海马和皮质区的ChAT及SOM能神经元的减少,可能是学习记忆功能障碍和痴呆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9.
背景:神经生长因子对神经元的存活、生长发育、分化、再生和功能维持起到调控作用。 目的:进一步验证不同剂量神经生长因子对神经源性痛大鼠的治疗作用以及对脊髓中Fos蛋白的影响。 设计、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在上海第九人民医院完成。 材料:健康成年雄性Wistar大鼠72只,体质量180~200 g,随机分为4组,模型组及腹腔注射神经生长因子4, 8,16 μg组,每组18只。 方法:72只大鼠结扎左侧坐骨神经制备坐骨神经慢性缩窄性损伤模型;腹腔注射神经生长因子4, 8,16 μg组,造模后分别腹腔注射神经生长因子4,8,16 μg/(kg•d)。 主要观察指标:①于术前和术后第1,2,3,5,7,10,14天进行行为学观察和机械性痛阈测定。②于术后第2,7,14天各组分别处死大鼠各6只,取脊髓,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和图像分析系统检测脊髓中Fos蛋白的表达。 结果:模型组大鼠术后出现自发抬足、舔足等自发痛表现,术后第3天起开始出现痛阈下降,第14天达最低值,而注射神经生长因子组大鼠没有自发痛表现,没有出现机械性痛阈的低常期,第10,14天模型组大鼠痛阈与其余各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4组大鼠术后第1天机械性痛阈普遍升高;注射神经生长因子16 μg组大鼠术后第1天机械性痛阈比其他各组低(P < 0.01),第2天机械性痛阈恢复至术前水平,低于注射神经生长因子4 μg组(P < 0.05)。术后模型组大鼠脊髓Fos蛋白表达进行性升高,而其他各组大鼠脊髓中仅有少量Fos阳性神经元,模型组与其余各组比较差异显著(P < 0.01)。术后第2天注射神经生长因子16 μg组大鼠脊髓Fos蛋白表达最低,与模型组和注射神经生长因子4 μg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1)。 结论:神经生长因子对大鼠神经源性痛有治疗作用,且大剂量较小剂量作用更为明显,其机制可能与抑制脊髓中Fos蛋白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蛋白激酶Cδ(PKCδ)细胞核转移在帕金森大鼠模型神经元丢失中的病理作用。方法 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Sham组(10只)和PD组(30只),立体定位右侧纹状体注射生理盐水或6-OHDA溶液并通过阿朴吗啡(APO)诱导旋转进行模型筛选,免疫组化检测黑质致密部(SNpc)酪氨酸羟化酶(TH)表达情况。采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PKCδ蛋白表达并通过共聚焦观察PKCδ在细胞核的表达。结果 PD组SNpc部位TH阳性神经元形态发生了病理改变且密度显著下降(P0.05);Western blotting显示PD组SNpc组织中PKCδ及Cleaved PKCδ的表达较Sham组显著上调(P0.05);共聚焦显微镜提示PD组SNpc部位PKCδ与细胞核有共定位。结论 PKCδ的酶解激活及细胞核转位可能参与了PD的神经病理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