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26 毫秒
1.
YONGJUNG  J.  KIM  KEITH  H.  BRIDWELL  LAWRENCE  G.  LENKE  KYU-JUNG  CHO  CHARLES  C.  EDWARDS    ANTHONY  S.  RINELLA  白剑强 《骨科动态》2006,2(3):147-154
背景:自从现代脊柱内固定技术应用于临床以来,鲜有详细的关于成人脊柱畸形采用脊柱融合内固定术后假关节形成的报道。本研究的目的是分析成人脊柱融合内固定术后假关节形成的趋势、危险因素,并应用脊柱侧凸研究学会-24评价表对结果进行评分。 方法:对同一机构的232例手术治疗成人脊柱畸形的病例进行临床和影像学评估。患者平均年龄40.8岁,初次手术150例,翻修术82例。所有患者均接受了长节段(4个或4个以上椎体)的固定融合,至少有2年以上的随访。临床结果的评估采用脊柱侧凸协会的问卷调查表。 结果:40例患者有假关节形成。与假关节形成有关的因素包括术前患者胸腰椎后凸大于20。(p〈0.0001)、年龄超过55岁(p〈0.001)、融合S,节段(相比融合L5或更近端的节段,p=0.002)、融合多于12个节段(p=0.037)。问卷调查得出的有假关节形成患者的评分平均低于无假关节形成患者的评分(p=0.001)。 结论:用长节段的现代脊柱融合内固定治疗成人脊柱畸形后,假关节发生率为17%,且临床随访效果不满意。 可信水平:预后性研究,Ⅱ级。详细的可信水平描述参见作者须知。  相似文献   

2.
半椎体切除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后凸畸形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探讨合并有半椎体畸形的脊柱侧后凸患者的手术矫正策略和方法.并对手术矫正效果进行评估.方法:2005年1月至2007年5月,共收治合并半椎体畸形的脊柱侧后凸患者25例,男13例,女12例,平均年龄12.2岁.侧凸Cobb角平均84.6^o(28^o~150^o),后凸平均68^o(47^o-125^o).切除的半椎体最高T3,最低S1o对合并有前凸、半椎体凸向腹侧的2例患者采用前路半椎体切除、椎体间植骨融合固定术;对于单纯的半椎体、代偿弯无结构性弯曲的9例患者行后路经椎弓根半椎体切除、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术;对于半椎体同时合并结构性代偿弯、Risser征大于Ⅱ级的ll例患者行后路经椎弓根半椎体切除、长节段矫形代偿弯固定融合术;对于有半椎体畸形同时代偿弯为结构性弯曲、Risser征小于Ⅱ级未发育成熟的3例患儿行后路半椎体切除固定,在代偿弯性结构性弯则用带有可以调节的“生长阀”固定.结果:手术时间3.5~6.5h,平均4.5h;术中出血300-2100ml,平均850ml^o术后出现单侧下肢麻木者l例,l周后完全缓解,无其他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术后侧凸平均38.3^o(24^o-58^o),矫正率53.7%;术后后凸平均25.3^o(13^o~38^o),矫正率61.5%.随访6~24个月,平均13个月,未发现假关节形成,后凸和侧凸无明显丢失.结论:半椎体切除和采取个性化的手术方案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后凸可以起到很好的矫正效果.虽然存在一定的神经损害的风险.但是术前充分的评估、缜密的手术设计和术中精确的操作可避免神经损害发生.  相似文献   

3.
重度脊柱侧凸的后路手术矫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评价后路矫形内固定术治疗重度脊柱侧凸的疗效。方法重度脊柱侧凸患者16例,进行后路矫形内固定术治疗,术前主弯Cobb角71°-110°(84°±11°),其中矢状面异常患者11例。结果手术时间3.4—5.1(4.1±0.6)h,出血量570—1120(778±178)ml,平均融合节段11(9—13)个椎体,术后主弯Cobb角24°-44°(31°±5°),11例矢状面异常患者重新恢复了胸椎生理性后凸和腰椎生理性前凸,未发生感染、血气胸和神经系统等并发症。终末随访时,主弯Cobb角27°-45°(33°±5°),矫正丢失率为0—13%(7%±5%),固定范围内植骨全部融合,未发生术后失代偿和假关节形成。结论后路矫形内固定术是治疗重度脊柱侧凸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L1椎体楔形截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矫治胸腰段脊柱后凸畸形的效果。方法56例胸腰段后凸畸形患者,均行经后路L1椎体截骨短节段椎弓根内固定,全部采用单节段截骨。结果本组平均手术时间3.7(2.8~4.6)h,术中平均出血量1980(700—3600)ml。术后后凸角由手术前平均54.5°矫正到16.5°,矫正角度38°。随访6~72个月,其间畸形矫正无明显丢失,除2例出现下肢麻痹外,其余均未出现神经系统并发症。结论L1椎体楔形截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矫治脊柱后凸畸形固定可靠,矫形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King Ⅲ型特发性脊柱侧凸经胸侧前方椎体三维矫形术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本院2003年9月-2005年9月应用TSRH、CDH-M。等矫形器械对12例青少年King Ⅲ型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经凸侧胸腔于椎体侧前方行椎间松解、椎体三维矫形、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的临床资料,分析评价其手术并发症、侧凸矫正率及随访结果。[结果]术后出现肺部并发症2例,1例肺不张,1例呼吸道梗阻。经气管插管和呼吸机辅助呼吸后缓解。所有病例均未出现大血管损伤、脊髓损伤、肺炎和乳糜胸等并发症。术前胸椎Cobb’s角48^o~66^o,平均52.6^o。术后胸椎残余Cobb,s角平均15.2^o,矫正率77.8%。随访12~36个月,平均18.5个月。12例患者均获得了较好的节段性骨融合,矫正率无明显丢失,未发现假关节、内固定松动或断裂、失代偿等并发症。[结论]经胸椎体侧前方二维矫形手术是治疗King Ⅲ型特发性脊柱侧凸畸形的一种较安全、有效的内固定方式。  相似文献   

6.
青少年先天性半椎体脊柱侧凸畸形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治疗青少年先天性半椎体脊柱侧凸畸形的手术方法及治疗效果。[方法]对18例青少午先天性半椎体脊柱侧凸患者,按照术式分为侧前路矫正、前后路联合矫正。首先通过胸腰段、腰段脊柱侧凸的半椎体、椎间盘切除,然后采用侧前路短节段椎体螺钉固定,旋转棒的三维旋转矫正脊柱的畸形7例;采用前后路联合入路,经后路行残余半椎体的关节突、椎板切除,凸侧加压、凹侧支撑固定11例。[结果]18例患者中侧凸平均矫正Cobb's角36.7°,矫正率77%,经18~28个月随访,达到满意的矫形效果,丢失率低,融合良好。[结论]小儿半椎体畸形应早期手术治疗。侧前路和前、后路联合半椎体切除临床效果满意,其中前路矫正手术用于胸腰椎、腰椎单一半椎体畸形。  相似文献   

7.
脊柱侧凸后路术后矫正度丢失的原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析经长期随诊脊柱侧凸术后矫正度丢失的程度及原因。142例脊柱侧凸采用后路器械矫正固定,86例随诊6个月~8年6个月(平均3年4个月),术前、术后及随诊的X线片对比,分析丢失度与侧凸类型、年龄、内固定种类等之间的关系。28例(32.5%)丢失度大于15°,丢失度与年龄、侧凸类型无明显关系,而与内固定节段的选择、内固定种类及融合技术明显相关。正确选择内固定种类及融合节段,提高融合技术,减少假关节及脱钩的发生率,是长期维持脊柱侧凸术后矫正度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先天性半椎体脊柱侧凸畸形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治疗青少年先天性半椎体脊柱侧凸畸形的手术方法及治疗效果。方法对19例先天性半椎体脊柱侧凸患者,按照术式分为前路半椎体切除、短节段固定;前路切除半椎体、后路切除残余半椎体的关节突、椎板、矫形固定;后路半椎体切除、矫形固定。结果19例患者中侧凸平均矫正角度35.4°,矫正率63%,经6~24个月随访,2例出现交界区“附加”现象,其余病例半椎体切除区骨愈合良好,无断棒、脱钩等并发症,达到满意的矫形效果。结论小儿半椎体畸形应早期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9.
椎弓根螺钉-棒系统矫治麻痹性脊柱侧凸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应用椎弓根螺钉-棒系统矫治麻痹性脊柱侧凸(paralytic scoliosis,PS)的一些手术问题。方法2000年5月~2005年5月,应用钛质椎弓根螺钉-棒系统治疗18例Ps患者,男i0例,女8例;年龄11~26岁。其中脊髓灰质炎后遗症13例;先天性脊髓发育不良(myelodysplasia,MS)5例,2例为2次手术。术前脊柱侧凸Cobb角55~125°,牵引下侧凸Cobb角30~105°。合并骨盆倾斜3~55°。3例术前先施行头-盆环牵伸;2例实施一期后路弧顶椎楔形截骨矫形内固定术;余仅行后路椎弓根螺钉-棒系统矫形内固定。固定节段为6~15个,所用螺钉数6~16枚。结果术后患者均无感染及神经症状加重,伤口均Ⅰ期愈合。16例获随访6个月~3年,平均1年9个月。无断钉、断棒现象。术后Cobb角40.29±15.45°,矫正率44%~81%,平均52.95%,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随访时1例MS患者Cobb角丢失较明显,余患者与术后比较无明显改变(P〉0.05)。骨盆倾斜术后测量为14.77±10.56°,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1例随访1年时较术后有加重,余患者均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应用椎弓根螺钉-棒系统,多椎体的固定,短节段的融合,方法可靠,疗效满意。矫治麻痹性脊柱侧凸时,应将骨盆及下肢的功能和畸形程度统筹考虑。  相似文献   

10.
重度僵硬性脊柱侧后凸是严重的脊柱三维畸形。广泛前后柱结构的僵硬,以及脊柱冠状面和矢状面的严重失衡。使得单纯传统后路内固定矫形或前路松解联合后路矫形技术不能获得满意矫正效果,并具有较高的脊髓神经损伤风险。虽然常用于强直性脊柱炎胸腰椎后凸畸形治疗的后路脊椎截骨术(spinal osteotomy)(经关节突“V”型截骨或经椎弓根椎体截骨)在轻、中度成人僵硬侧凸或脊柱侧凸翻修手术中取得成功,但对于重度、僵硬的脊柱侧后凸畸形,由于截骨范围有限,该两种方法均不能取得畸形的满意矫正和躯干平衡恢复。基于先天性脊柱侧凸半椎体切除和脊柱恶性肿瘤后路全脊椎切除的经验,全脊椎切除术(vertebral column resection,VCR)主要适应证为: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后路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加植骨融合矫正儿童先天性半椎体脊柱后凸畸形的可行性及短期疗效评价。[方法]对2001年11月~2006年1月挑选的13例先天性半椎体脊柱后凸儿童进行后路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加植骨融合畸形矫正术,男8例,女5例;平均10.4岁(5~13岁)。Cobb’s角平均为42.7^o(28^o~48^o)。术后支具固定8个月。[结果]术后X线片随访12个月-5年3个月(平均2年3个月)。矢状面Cobb's角由平均42.7^o矫正至平均9.3^o,畸形矫正率达到78.2%。随访过程中矫正的Cobb’s角平均增大1.6^o,无椎弓根切割,无神经损伤,没有发生植骨不愈合的病例,没有患者出现侧凸畸形。[结论]后路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加植骨融合矫正儿童先天性脊柱后凸,手术创伤小,短期效果可靠,但应严格掌握手术指征。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后路半椎体切除钉棒固定治疗幼儿先天性脊柱侧后凸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后路一期半椎体切除、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16例完全性半椎体畸形患儿,手术时年龄12~27(15.56±3.79)个月。术前侧凸 Cobb 角为32°~45°(38.35°±3.44°),Bending 位侧凸26°~72°(53.26°±7.28°)。结果手术时间145~210(185±25)min,术中出血量220~580(375±58)ml,输血量300~480(450±38)ml;固定节段4~6(5.12±0.75)个椎体。患儿均获随访,时间13~26(18.5±3.2)个月。术后患儿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 X线片示侧凸 Cobb 角9°~15°(12.26°±2.06°),平均矫正率68.4%;末次随访时侧凸 Cobb 角12°~20°(17°±1.56°),丢失约5°,平均矫正率55.3%。术后伤口愈合不良1例,无神经系统并发症。结论采用一期后路半椎体切除、钉棒固定治疗幼儿先天性脊柱侧凸畸形,可直接去除致畸因素,在幼儿可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退变性脊柱侧凸(degenerative seoliosis,DS)的临床特点及神经根压迫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2007年5月北京协和医院骨科收治的139例DS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6例,女93例:年龄46~82岁,平均64.5岁。对所有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腰痛、下肢放射痛和间歇性跛行是DS患者常见的症状.疼痛可出现在侧凸的凹侧或凸侧。139例中,Cobb角平均为16.7^o.〈200者106例(7613%),119例(85.6%)腰前凸小于400,其中12例(8.6%)出现后凸畸形:顶点在L3,4和L2,3者95例(61%),侧凸包括2~6个节段,平均3.5个节段;约31%的患者合并腰椎矢状面滑脱,42%的患者合并侧方滑移。椎体侧方滑移分别与椎体旋转和Cobb角成正相关(P〈0.05)。脊髓造影及CTM检查发现神经根受压的原因为关节突肥大增生、半脱位;椎弓根下移或内移压迫神经根。结论:DS是疼痛性的腰弯或胸腰段弯:弯度大多〈20^o:常合并椎体旋转和滑移。椎弓根下移或内移和椎体旋转半脱位可能是DS患者下肢放射痛和神经根损害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后路脊椎V型截骨术治疗创伤性脊柱后凸畸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总结应用椎弓根钉-棒系统后路脊椎V型截骨术治疗创伤性脊柱后凸畸形的临床经验、技术要点及效果。方法将创伤性脊柱后凸畸形的病人分为两组,进行对比分析。治疗组:应用椎弓根钉-棒系统后路V型截骨内固定术29例;对照组:应用前路椎体骨折复位内固定融合术26例。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术后畸形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断钉、松动等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骨折不融合、纠正后凸畸形度数对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应用椎弓根钉-棒系统后路V型截骨术治疗的创伤性脊柱后凸畸形可有效防止手术后畸形再发生,矫正后凸畸形彻底、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5.
胡杨  秦文  廉凯 《脊柱外科杂志》2013,11(5):292-294
目的 探讨一期后路经椎弓根改良蛋壳技术行半椎体切除、植骨内固定术治疗先天性脊柱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 采用单纯后路经椎弓根改良蛋壳技术半椎体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先天性脊柱畸形患者28例,其中男16例,女12例.后凸Cobb角平均63.5°,侧凸角度平均45.2°.所有病例均采用经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矫形固定.结果本组28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0~48个月,平均22个月.后凸Cobb角矫正率60.2%,侧凸Cobb角矫正率58.5%.末次随访时所有病例均获得骨性融合,矫形无丢失,无感染,脊髓损伤、内固定失败等.结论对于先天性脊柱半椎体畸形患者,单纯应用后路经椎弓根改良蛋壳技术行畸形脊椎切除是一种较安全有效的矫治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后路半椎体切除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非嵌顿型半椎体导致的先天性脊柱侧凸畸形的矫形效果、安全性及并发症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0-01—2015-01采用后路半椎体切除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的16例先天性脊柱侧凸畸形。结果 16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55(39~76)个月。术后即刻主侧凸Cobb角、上代偿性侧凸Cobb角、下代偿性侧凸Cobb角、节段后凸Cobb角较术前明显改善,但末次随访时主侧凸Cobb角、下代偿性侧凸Cobb角、节段后凸Cobb角矫正度数较术后即刻出现丢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后胸椎后凸Cobb角、腰椎前凸Cobb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路半椎体切除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凸畸形安全有效,能直接去除致畸因素,获得牢靠的固定、良好的畸形矫正及脊柱平衡,而且手术时机越早,矫形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一期后路经椎弓根半椎体切除节段固定术治疗完全分节的胸腰椎半椎体畸形所致的先天性脊柱侧后凸畸形的疗效。方法:采用一期后路经椎弓根半椎体切除内固定矫形术治疗了12例完全分节的胸腰椎半椎体畸形所致的脊柱侧后凸畸形,其中,男8例,女4例,年龄7~17岁,平均11.3岁。观察并测量术前术后及随访时站立位脊柱X线片冠状面和矢状面Cobb角、侧凸的顶椎偏移。结果:随访10-34个月,平均16个月。术后冠状面平均矫正64.1%,随访中无明显丢失。后凸由术前平均320矫正至190,随访中无明显丢失,顶椎偏移由术前4.5cm矫正至1.2cm。无脊髓损伤及切口感染等并发症。结论:一期后路经椎弓根半椎体切除内固定矫形术是治疗完全分节的胸腰椎半椎体畸形所致的脊柱侧后凸畸形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后路一期半椎体切除、内固定植骨融合术治疗胸腰椎多发半椎体脊柱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2005年6月至2012年12月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9例胸腰椎多发半椎体畸形患儿,其中3例胸腰椎有3个半椎体畸形、6例有2个半椎体畸形,共计21个半椎体;完全分节型14个、不完全分节型7个。均行后路一期半椎体切除、内固定植骨融合术,术前、术后和定期随访时拍摄站立位脊柱正侧位片,测量冠状面侧凸Cobb角及矢状面后凸Cobb角。结果全部患者获随访7~52个月(平均24.8个月)。手术时间210~450 min (平均326 min),术中出血量1200~3800 mL(平均1950 mL)。冠状面侧凸Cobb角由术前的(47±10)°矫正至术后的(14±4)°,矢状面后凸Cobb角由术前的(28±4)°矫正至术后的(11±4)°,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冠状面和矢状面矫形丢失不明显。1例术中出现硬脊膜撕裂致术后脑脊液漏,延长伤口引流时间后痊愈;1例术后出现神经根性分布一侧下肢麻木、胀痛,随访3个月症状消失。术后6个月随访9例患者均获得植骨融合,无一例发生感染、内固定失败及假关节形成。结论对于胸腰椎多发半椎体脊柱畸形,后路一期半椎体切除、内固定植骨融合术可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照性研究前路和后路手术治疗青少年胸腰段特发性脊柱侧凸的手术效果。方法:按照同一标准,从1998年1月~2006年1月手术治疗的231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中选出胸腰段脊柱侧凸61例。A组前路手术,28例。B组后路手术,33例。结果:随访2~6年(平均3.5年)。手术时间A组4.5h±0.8h,B组3.1h±1.0h(P〈0.01)。出血量A组1400ml±350ml,B组1100ml±230ml(P〈0.05)。术后引流量A组380m1±190ml,B组250ml±150ml(P〈0.05)。固定节段A组4.5±0.6个椎体,B组7.1±1.2个椎体(P〈0.01)。平均矫正率A组75%,B组74%(JD〉0.05)。剃刀背矫正度A组3.8°±2.4°,B组4.1°±2.6°(P〉0.05)。2年后矫正度甲均丢失A组4.3°±1.4°,B组5.4°±2.1°(p〉0.05)。随访2年尢假关节及内固定失败病例。术后交界性后凸角B组发生率高(P〈0.01)。结论:畸形的矫正、剃刀背的改善、矫正度的丢失前路和后路相当。后路手术有损伤小、出血少,术后引流量少。后路手术容易产生PJK。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经后路复位椎弓根长、短节段固定治疗严重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68例严重胸腰椎骨折患者采用短节段固定42例,长节段固定26例。随访时摄X线正侧位片,测量伤椎前缘高度及脊柱后凸角度,并评估神经功能恢复情况、腰痛程度和腰椎活动度。结果临床疗效、伤椎前缘高度及脊柱后凸角度的恢复,两组无显著性差异,但合并椎体II度以上脱位者长节段固定较短节段固定椎体复位更好,后凸角度丢失也较少;短节段固定3例发生内固定失效。结论严重胸腰椎骨折选择后路短节段或长节段固定,都能达到较满意的伤椎复位、临床疗效和畸形矫正,合并严重脱位选用长节段固定,在伤椎复位、矫正后凸畸形、减少内固定失效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