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 毫秒
1.
心痹辨治心得443600湖北省秭归县中医院余韵星心痹与现代医学风湿性心脏病(简称风心病)相类;病情复杂,治疗棘手。《素问·痹论》:"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合于心",又云:"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隘干,善噫,厥气上则恐"。揭示了心痹系...  相似文献   

2.
毒痹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痹"最早出现在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中,<足臂十一脉灸经>中有"疾痹"的记载,<内经>系统地论述痹证,痹病首见于<扁鹊心书·痹病>.中医将痹病按病因分为风痹、寒痹、湿痹、热痹;按病变部位,分为五体痹(皮痹、肌痹、脉痹、筋痹、骨痹)和五脏痹(肺痹、心痹、肝痹、肾痹、脾痹).历代医家对此阐述丰富."毒"是泛指对机体生理功能有不良影响的物质,有外来之毒和内生之毒,外来之毒如细菌、病毒、各种污染等;内生之毒是指机体新陈代谢中产生的废物堆积、停滞所滋生的毒邪."毒"是脏腑功能失调和气血运行失常导致体内的生理或病理产物不能及时排出体外,蕴积体内过量,以致邪气充盛、败坏形体而转化为毒.毒邪浸淫人体,造成诸多危害,导致脏腑、经络、营卫、气血之间关系失常,引起人体阴阳失衡,诸病蜂起,即所谓"无邪不有毒,热从毒化,变从毒起,瘀从毒结".  相似文献   

3.
风湿性心脏病(简称“风心病”)是由风寒湿热之邪痹阻经脉日久,复感外邪或反复发作,使病情进一 步发展,累及心脏,出现心跳气短、头晕心痛、汗出、呼吸困难、心律失常等一系列症状,甚则发生水肿等内脏出现广泛性病变,属心痹范围,是临床上常见的一  相似文献   

4.
介绍王行宽教授辨治风湿性心脏病(心痹)经验.王师认为心痹病位在心,涉及血脉,与肺、肝、脾多脏密切相关.正虚邪侵、心脉痹阻为本病总病机.正虚者责之于心之气营亏乏;邪实者为外邪入侵,加之气血津液代谢障碍产生痰、瘀、水、气互结为患.治疗上以"多脏调燮、综合治理"为法,益气养营以固其本,并根据痰、瘀、水、外邪之偏重灵活选方用药...  相似文献   

5.
病例分析     
<正> 病例一(见上期)答案:1.两月前,患者路遇大雨,冒雨涉水之后,寒湿之邪直入肌肤、关节筋脉,使气血运行不畅,故所患之病为"着痹".湿为阴邪,其性重着粘滞,不易速除,自服A、P、C后,虽能令人汗出淋漓、痛快一时,然湿邪未去,继而郁里化热,故一日后复发热.2.一周后,病者再次发热,肌肤,心脏又现新证,此时应诊为"脉痹";心痹".脉痹的诊断依据见《张氏医通》:"脉痹者,即热痹也.脏腑移热,复遇外邪客搏经络,留而不行,其证肌肉热极,皮肤如走鼠,唇反裂,皮肤色变."心痹的诊断依据见《素问·痹论篇》:"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  相似文献   

6.
中医之“心痹”,乃心气痹阻,脉道不通所致,包括西医学中的冠心病、心绞痛、心包炎、心肌炎、急性心肌梗死、陈旧性心肌梗死、风湿性心脏病以及一些心脑相关的病症等。心与胃在生理上有共同的基础,病理上相互影响,休戚相关,因此从胃论治心痹有着充分的理论依据。本文通过对心痹与胃关系的探讨,进一步强调了从胃论治心痹的重要性,有利于指导临床辨证、治疗用药。  相似文献   

7.
一、病因病机在祖国医学文献中,虽然没有风湿性心脏病之名,但从本病临床主要症状如水肿、气喘、心悸、咳血等来看,那么关于这方面的记载还是很多的。《素问.痹论》有“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的记载。心痹是痹症中的一个类型,它起病的因素,和其他痹症一样,是由风寒湿之邪侵袭到血脉;病延久了,再重复感受邪气,遂由血脉侵犯到心脏。故《痹论》又说:“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由于心主身之血脉,当血脉受了病邪的侵袭,就很容易传入心脏,会发生本脏的病变,反转来又会影响血液的运行。由于血液运行发生障碍,血液瘀滞,遂产生心下  相似文献   

8.
治痹琐谈     
<正> 痹者,闭也。乃因正气不足,腠理不固,风、寒、湿三邪乘虚而入,导致经络不通,气血受阻而运行不畅之故。偏于风气胜,谓行痹;偏于寒气胜,谓痛痹,偏于湿气胜,谓着痹。若三痹经久不愈,邪留经络,使素有蕴热的阴亏病体复受外邪,势必郁而化热,痹阻脉络,酿致热痹。临床常见风湿病日久,迁延不愈,或关节僵直畸形;或侵入心脏(风湿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肌炎等);或侵入大脑(风湿性脑脉管炎)此即“心痹者脉不通”,“脑痹者痛生风”。痹症临床多见。现代医学所谓风湿热、风  相似文献   

9.
治疗心痹 毋忘理脾上海市静安区中心医院黄奕乐(200040)关键词:心痹,理脾心痹,内脏痹证之一。《素问·痹论》云:“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嗌干善噫,厥气上则恐”,“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指出心痹之病机是心脉瘀阻不通,包括心...  相似文献   

10.
血痹一病,首载于<灵枢·九针论>,"邪入于阴,则为血痹."东汉医家张仲景在其<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中对血痹的病因、症状及治疗则有详细论述:"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由此可知,血痹是由于气血不足,感受外邪所引起,以肢体麻木为主要表现的一类病证.在临床实践中,笔者以黄芪桂枝五物汤合当归四逆汤治疗血痹,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张久亮  柳翼  陈旺  史载祥 《中医杂志》2012,53(19):1645-1647
以《黄帝内经》为源头的中医藏象、病机理论已经经过了千年以上临床实践的检验,以此理论分析属于“心痛”范畴的冠心病,其病位是在“心包络”(厥阴),而非在“心”(少阴).心包络病的关键病因是多种原因导致、伏藏于心包络自身之脉的“痰瘀故邪”;主要病机是“痰瘀故邪”痹阻心包络之脉,扰乱其气血运行而导致心包络病,继而导致宗气蓄积、输布异常(虚损),而并非独是心脉痹阻;故临床表现主要为心痛、气虚、血瘀(气病则血病);虚损的心包络因受其他脏器邪气影响而发病,即为厥心痛;心包病变严重,进一步影响至心,则为真心痛.补益宗气、涤除痰瘀应为主要的治疗原则.  相似文献   

12.
基于中医理论溯源及临证观察,认为《内经》“心痹”理论与类风湿关节炎心血管损伤密切相关。结合“心痹”理论的内涵,认为类风湿关节炎合并心血管损伤以营卫失调为发病关键因素,初期为“邪居脉道”,后期以“邪痹于心”为病机特点;同时辨析类风湿关节炎心血管损伤的临床表现与“脉痹”“心痹”证候的相关性,提示临床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并发心血管损伤可用“豹刺”大陵、调和营卫法以益心通痹,以及巧用化瘀补虚诸药、少用辛燥之品以祛邪外出。  相似文献   

13.
风湿性心脏病,简称“风心病”,是以心悸、气喘、浮肿为主症的内伤病。属于中医学的心悸、怔忡,以及喘证、水肿等范畴。其致病原因,多因感受风湿病邪伤及心脏所致。治疗本病要从心、肝、肾3脏着眼,重在益气养血、祛风胜湿,用三痹汤最为适宜。虽然在辨证上可分为心脾...  相似文献   

14.
钱振准治心律失常经验举隅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心律失常的临床表现不尽相同,轻者可无自觉症状,一般来说多以心悸怔忡、胸闷气短、失眠多梦、头晕乏力、脉律不齐为主症,祖国医学虽无此名,但据其临床表现可归属于祖国医学"心悸"、"怔忡"、"脉结代"等范畴,乃气滞血瘀,心脉痹阻,传导失常或心气不足,气血两虚,搏脉无力,脉气不相接所致,基本病机是心气血阴阳之虚为本,痰浊、瘀血、气滞为标.对此,中医文献亦有不少记载,如<素问@痹论>:"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又云:"心痹者,脉不通."其后<伤寒论>中载:"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金匮要略>亦云:"寸口脉动而弱,动则为惊,弱则为悸."而<医学入门>更有详述:"思虑过度,及因大惊大恐,心虚停痰,或身闻大声,目见异物,临危触事,便觉惊悸,甚则心跳欲厥,脉弦濡者,虚也,血虚四物汤、养心汤、妙香散、朱砂安神丸.气血两虚,人参养荣汤、养心汤.  相似文献   

15.
从风湿性性心脏病的病因病机及处方用药特色等方面总结了孙光荣教授治疗风湿性心脏病的经验。孙光荣教授主张在导致本病发生发展的病因上有内因、外因两个方面。外因是风、寒、湿三邪合至,反复侵袭人体,日久由表及里,损伤脉络,心络受阻;内因是人体气血阴阳的亏损。病理机转主要是虚实夹杂,其中痰瘀互阻,水湿内停是重要的一环。治疗则以孙氏心痹汤为主。详细分析了其组方用药特点。  相似文献   

16.
痹证是临床顽病,害人尤甚。脉痹为五体痹之一,西医学静脉炎、大动脉炎及雷诺病等疾患属"脉痹"范畴,中医药对此具有独特优势。李艳教授传承国医大师李济仁治痹思想,认为脉痹发病内有气血不足,外受风寒湿热之邪,基本病理改变为虚、痰、瘀。初期偏于祛邪,后期多予扶正。临证时予以温经散寒、活血化瘀治疗阳虚血瘀证,除湿化痰、活血通络治疗痰湿阻络证,益气养血、活血通络治疗气血两虚证,清热解毒、凉血化瘀通络治疗热毒血瘀证。  相似文献   

17.
笔者将心血管疾病伴有痹证证候者命名为"心痹证",并对胸痹与痹证伴发的病因、病机进行了探讨,病因上,感受寒邪,正气不足,劳逸失度,病理产物阻滞为其常见病因;邪盛正衰,气血亏虚,痰浊内生,经脉闭阻为其主要病机。笔者运用自拟方宁心通痹方加减治疗"心痹证",临床收到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8.
从络病的角度探讨风湿性心脏病(RHD)的病因病机及治法。结合络脉的结构功能特征探析RHD病因及现代病理特点,并以络脉为切入点探讨治法用药。认为RHD属中医学"心痹"范畴,正气亏虚,风湿热邪由表入里侵袭心络,脉络失和而发病。在RHD发病过程中,热毒滞络、络气虚滞、脉络瘀阻、日久成积为重要的病理特征。治疗上以通络为要,通补兼施。是以从络病的角度对风湿性心脏病病因病机进行阐发与分析,能为风湿性心脏病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9.
风湿性心脏病是由于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后长期、反复发作的风湿性炎症导致心脏瓣膜严重损伤的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医病因多由风寒湿邪内侵,久而化热,加之人体正气亏虚,卫外不固,邪气趁机而入,侵及血脉,痹阻经络,日久内舍于心,心脉痹阻,心失所养、而致心痹,甚而阳气衰微不布,无以温煦气化,而致水湿不化,内袭肺金,外则泛溢肌肤或下溢肠间,引起心衰等并发症。仝小林教授根据"脏腑风湿"理论,提出风湿性心脏病治疗的新思路,指出风寒湿邪是发病重要外因,治疗上注重透邪外出,根据脏腑风湿理论拟定祛风散寒,化湿通络;清热凉血、除湿透邪;益气活血,利湿除痰;温阳散寒,利水活血等治则治法,以期为风湿性心脏病的中医治疗开阔思路。  相似文献   

20.
真心痛属于"心藏"受邪,而厥心痛属于"心包藏"受邪,属中医学心痛病之冠心病患者,绝大多数为厥心痛,病位在"心包藏",极少数因心痛而死亡的患者,为真心痛,病位在"心藏"。心包藏自身之脉为"痰瘀故邪"所痹阻,引起心痛;并伤及心包藏,导致心包藏病。该病的治疗原则是祛邪、扶正并举,涤除心包藏自身脉络之痰瘀,补益心包气血,还需根据患者出现的阳虚阴盛、阴精不足、肝旺、脾虚等兼症加减用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