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1 毫秒
1.
对106例肌萎缩侧索硬化(ALS)与颈椎病性脊髓病(CSM),及两病鉴别困难者进行胸锁乳突肌、肢体肌及舌肌EMG检查。结果ALS组胸锁乳突肌神经源性损害的异常率高于三肢体肌、舌肌;CSM组胸锁乳突肌无1例异常。表明该肌神经源性损害能明显提高ALS亚临床的阳性率,有助于ALS的早期诊断及ALS与CSM两病的鉴别。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下胸段脊旁肌肌电图在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总结152例确诊ALS患者的临床及电生理资料,观察下胸段脊旁肌肌电图的特点,并分析其与病程、年龄、首发部位、呼吸困难、胸锁乳突肌肌电图、舌肌肌电图的相关性。结果152例ALS中,下胸段脊旁肌肌电图出现自发电位者125例(82.24%);胸锁乳突肌肌电图呈神经源性损害83例(55.33%),其中出现自发电位者45例。通过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提示脊旁肌肌电图与病程、年龄有关,而与首发部位、呼吸困难无明显相关性。结论脊旁肌肌电图与ALS患者的病程及年龄有关,且下胸段脊旁肌肌电图方便易行,在ALS中诊断价值较大。  相似文献   

3.
不同起病部位的ALS病人异常肌电区域分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不同起病部位的ALS病人在 4个下运动神经元支配区域异常肌电的分布情况。方法 :对 10 2例临床诊断为ALS的病人分别行 4组下运动神经元区域 (脑干 ,颈 ,胸 ,腰骶髓 )的针极肌电图检查。对 87例同时进行了胸锁乳突肌的检查。结果 :4组肌电检查区域的结果示 :颈段与胸段异常率在各起病组中最高 ,脑干及腰骶段在各组中异常率不同 (差异有显著意义 ,P <0 0 5 ) ;胸锁乳突肌上、下肢起病组的异常率均高于同组的脑干支配肌。结论 :在ALS病人中 ,异常肌电的分布与起病部位有关。不论哪一部位起病 ,4个区域均可受累 ,因此必须全都检查。胸锁乳突肌具有特殊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4.
139例肌萎缩侧索硬化临床及肌电图表现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肌萎缩侧索硬化(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的临床及电生理特征,为早期准确诊断ALS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研究近5年来收治的门诊及住院139例肌萎缩侧索硬化患者的临床及电生理表现,对其发病特点、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ALS在临床上慢性隐袭起病,逐渐进展,50岁前后发病,平均年龄49.1岁,平均病程2.4年.男性明显多于女性.首发症状为单侧上肢肌肉无力和肌肉萎缩最常见,其次为肌束震颤、延髓麻痹、锥体束征等,少数患者可出现肢体麻木、疼痛或发凉等感觉异常.临床主要症状是肢体无力、肢体和舌肌肌肉萎缩、锥体束征、肢体和舌肌肌束震颤.所有ALS侵害的部位均表现神经源性损害,胸锁乳突肌肌电图检查、胸脊旁肌肌电图、头部/颈/腰椎CT及MRI等辅助检查具有重要的确诊及鉴别诊断意义.结论 目前ALS的诊断仍然依靠临床表现.肌电图、CT/MRI是ALS诊断和鉴别诊断的重要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肌萎缩侧索硬化 (ALS)与脊髓型颈椎病 (CSM )早期临床鉴别诊断方法。方法 回顾性对临床确诊的 36例ALS和 2 2例CSM主要症状 /体征、辅助检查异常率进行比较。结果 除肌无力为两病共同的常见症状和体征外 ,肌萎缩、肌束震颤、感觉异常、病理征阳性率皆有显著性差别 ;ALS不存在客观感觉障碍 ,CSM不存在构音 /吞咽障碍和掌颏反射阳性。运动单位减少 ,波幅增高 ,时限增宽 ,纤颤电位增多 ,感觉传导速度和体感诱发电位正常 ,胸锁乳突肌EMG异常均利于ALS诊断。结论 在临床早期 ,通过识别关键性的症状、体征 ,结合电生理等实验室检查 ,可以对ALS和CSM作出正确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6.
平山病的神经电生理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平山病的神经电生理学特点及其与肌萎缩侧索硬化、多灶性运动神经病的鉴别诊断.方法 分别对平山病(26例)、肌萎缩侧索硬化(30例)和多灶性运动神经病(16例)患者进行运动和感觉传导速度、肌电图及交感皮肤反应等神经电生理学检查.运动传导速度采用由远端至近端分段刺激,记录复合肌肉动作电位的波幅、时限、面积及波形的变化,并判断是否存在神经传导阻滞;肌电图检查记录脑区肌肉(双侧胸锁乳突肌),颈区肌肉(拇短展肌、小指展肌、第一骨问肌、肱二头肌),胸区肌肉(T10椎旁肌、腹直肌)和腰骶区肌肉(胫骨前肌)的肌电活动.比较3组患者神经电生理学特点的差异性.结果 平山病组患者均无神经传导阻滞,肌电图检查显示颈区肌肉呈神经源性损害;肌萎缩侧索硬化组患者亦无神经传导阻滞,肌电图检查显示脑区、颈区、胸区和腰骶区肌肉均呈神经源性损害;多灶性运动神经病组患者均存在神经传导阻滞,肌电图检查颈区和腰骶区肌肉呈神经源性损害.平山病组患者神经传导阻滞的发生率与多灶性运动神经病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2.000,P=0.000);平山病组患者神经源性损害的发生率与肌萎缩侧索硬化组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x2=56.000,P=0.000).结论 平山病组患者运动和感觉传导速度均无异常,无神经传导阻滞,但肌电图检查显示颈区肌肉呈神经源性损害.  相似文献   

7.
胸段脊旁肌肌电图在肌萎缩侧索硬化诊断中的作用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目的 研究胸段脊旁肌自发电位在诊断肌萎缩侧索硬化(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中的价值。方法 50例确诊的ALS患者分别行胸段脊旁肌自发电位、胸锁乳突肌运动单位,部分患者行舌肌自发电位检测;同时,将性别、年龄相匹配的30例根性损害的患者和30名健康人作为对照,行胸段脊旁肌自发电位检测。结果 50例ALS患者中,41例(82%)胸段脊旁肌肌电图可见大量纤颤电位和正锐波;胸锁乳突肌肌电图无一例见自发电位,但有48例(96%)运动单位时限增宽,波幅增高,符合慢性神经源性损害改变;6例患者行舌肌自发电位检测,3例可见自发电位。30例根性病变的患者中,2例(7%)可见胸段脊旁肌有少量自发电位;健康对照组未见胸段脊旁肌自发电位。结论 胸段脊旁肌大量自发电位对诊断ALS具有一定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8.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90例胸锁乳突肌肌电图的特点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3  
目的 探讨胸锁乳突肌肌电图 (EMG)检测在肌萎缩侧索硬化症 (ALS)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对ALS患者均进行常规EMG检测 ,包括上肢、下肢及胸锁乳突肌 ,测定自发电位 ,募集相 ,运动单位电位的时限、波幅及多相波。比较有、无球部症状的患者之间胸锁乳突肌EMG改变的差异 ,以及不同部位即球部、颈部及腰骶部之间EMG检测结果的差异。结果 有球部症状的患者胸锁乳突肌EMG病变程度重于无球部症状者 (时限增宽幅度分别为 60 6 %± 2 1 2 %和 50 0 %± 1 9 2 % ,P <0 0 5)。胸锁乳突肌EMG自发电位、募集相、运动单位电位时限和波幅改变的程度均不同于上肢和下肢 ,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 胸锁乳突肌EMG检测的异常与球部症状相关 ,而与肢体无关 ,其神经源性改变可反映球部下运动神经元病变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伴神经源性损害的非炎性肌病患者临床及电生理特点。方法回顾性收集自2015至2017年我院明确诊断为肌肉疾病且在我院肌电图室完成常规肌电图检查的所有患者,分析伴神经源性损害且诊断为非炎性肌病患者的临床及电生理特点。结果共收集经基因检测或肌肉活检明确诊断为肌肉疾病患者110例,肌电图出现神经源性损害者为10例,其中出现神经源性损害且为非炎性肌病者4例。上述4例患者分别为1例脂质沉积性肌病、1例中央轴空病、1例包涵体肌病及1例Welander型远端型肌病;肌电图均合并神经源性损害,同时伴或不伴周围神经损害。结论少数非炎性肌病患者肌电图可出现神经源性损害,肌电图不能作为诊断肌肉疾病的单独标准。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肌电图广泛神经源性损害与肌萎缩侧索硬化(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诊断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2002年1月至2008年12月北京协和医院运动神经元疾病数据库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肌电图表现为广泛神经源性损害的疾病种类,总结ALS患者首次就诊时肌电图神经源性损害的分布区域和随诊后的结果,并对影响ALS初诊时肌电图表现的因素进行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 在首次就诊时,共有298例患者的肌电图表现为广泛神经源性损害,其中ALS 192例(64.4%),进行性肌萎缩36例(12.1%),肯尼迪病13例(4.4%),平山病10例(3.4%),颈椎病或腰椎病9例(3.0%),脊髓性肌萎缩6例(1.3%),多灶性运动神经病5例(1.7%),ALS叠加综合征5例(1.7%),肌病4例(1.3%),遗传性运动神经病3例(1.0%),运动轴索性周围神经病3例(1.0%),脊髓灰质炎后综合征2例(0.7%),未能确定诊断者10例(3.4%).本数据库中,共有213例患者最后确诊为ALS,其中第1次肌电图检查时,8例(3.8%)表现为2个区域神经源性损害,13例(6.1%)表现为1个区域神经源性损害,经随诊3~24个月后,均发展为广泛神经源性损害.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LS肌电图广泛神经源性损害的表现与病程、起病部位、发病年龄以及性别无关.结论 广泛神经源性损害的肌电图改变并非仅见于ALS;在疾病发生后一定时期内,ALS也可以仅有1个或2个区域的神经源性损害.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肯尼迪病(Kennedy disease,KD)患者电生理学特征和肌肉病理学特点,探讨临床误诊原因,以加强对此病电生理学改变和肌肉病理学的认识,减少误诊误治。方法对9例经基因确诊的KD患者行针极肌电图、神经传导、F波和H反射检测。肌电图取舌肌、胸锁乳突肌、三角肌、第一骨间肌、胸椎旁肌、股四头肌、胫前肌。神经电图取双侧正中神经、尺神经、腓总神经、腓肠神经和胫神经。1例患者取股四头肌肌肉活检行病理学检查。结果肌电图检查显示9例肯尼迪病患者均表现为广泛的慢性神经源性损害。CMAP和SNAP波幅均显著降低(P0.01),以腓肠神经动作电位波幅异常率最高(88.89%),腓总神经和腓肠神经传导速度减慢(P0.01),正中神经和胫神经远端潜伏期延长(P0.01),正中神经和胫神经F波响应率降低,胫神经的H反射潜伏期延长(P0.01)。肌活检示神经源性肌损害,表现为肌纤维萎缩,萎缩纤维群组化分布。结论 KD患者电生理以广泛的慢性神经源性损害为最主要改变,感觉和运动神经传导异常,且感觉神经受累较运动神经受累更多见,病理学表现为肌肉萎缩及群组化分布。电生理和肌肉活检对该病的早期诊断和减少误诊率有重要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2.
<正>临床神经电生理检查在肌萎缩侧索硬化(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的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中发挥关键作用,主要包括同心圆针肌电图(concentric needle electromyography,CNEMG)和神经传导测定,而诱发电位,单纤维肌电图,巨肌电图,重复神经刺激技术,运动单位数目估计,H反射等也有一定辅助诊断作用。本文对神经电生理在ALS中的应用及最新研究进展进行阐述。1同心圆针肌电图测定CNEMG是判定下运动神经元(lower motor neuron,LMN)损害的主要检查方法。在ALS,肌电图表现为进行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斜方肌肌电图在检测肌萎缩侧索硬化(ALS)延髓部下运动神经元损害中的价值.方法 对100例ALS患者、80例颈椎病患者和100名健康志愿者进行斜方肌肌电图检测,AKS组和颈椎病组同时进行胸锁乳突肌、第一骨间肌、腹直肌、胫前肌肌电图检测,比较3组肌电图的差异.颈椎病组中43例患者进行手术前后斜方肌肌电图比较.结果 ALS组中,病程≤8个月的患者斜方肌肌电图自发电位的出现率高于病程>8个月者[分别为21/30(70%)和28/70(40%),X~2=7.56,P=0.004];斜方肌肌电图与胸锁乳突肌肌电图异常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LS组[波幅(1086.9±152.6)μV,时限(17.2±6.5)ms,多相波23.6%±3.4%]与对照组[波幅(606.7±82.7)μV,时限(11.6±1.8)ms,多相波12.8%±2.2%;q=9.27、4.57、4.12,均P<0.01]、ALS组与颈椎病组[术前,波幅(615.7±90.3)μV,时限(12.1±2.0)ms,多相波13.5%±2.4%]间运动单位动作电位(MUAP)各参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8.32、4.25、4.23,均P<0.01).颈椎病患者手术前后斜方肌肌电图MUAP各参数无明显变化,5例术后发现少量自发电位.结论 斜方肌肌电图可作为检测ALS延髓部下运动神经元损害的辅助手段,特别是早期可见自发电位增多. 1.6±1.8)ms,多相波12.8%±2.2%;q=9.27、4.57、4.12,均P<0.01]、ALS组与颈椎病组[术前,波幅(615.7±90.3)μV,时限(12.1±2.0)ms,多相波13.5%±2.4%]间运动单位动作电位(MUAP)各参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8.32、4.25、4.23,均P< .01).颈椎病患者手术前后斜方肌肌电图MUAP各参数无明显变化,5例术后发现少量自发电位.结论 斜方肌肌电图可作为检测ALS延髓部下运动神经元损害的辅助手段,特别是早期可见自发电位增多. 1.6±1.8)ms,多相波12.8%±2.2%;q=9.27、4.57、4.12,均P<0.01]、ALS组与颈椎病组[术前,波幅(615.7±90.3)μV,时限(12.1±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以上运动神经元损害为主要表现的肌萎缩侧索硬化( UMN-D ALS)的临床和神经电生理特点.方法 回顾分析76例UMN-D ALS患者及19例原发性侧索硬化(PLS)患者,对其临床表现和神经电生理特点进行总结、比较.神经电生理研究主要包括四肢神经传导速度和延髓、颈、胸、腰骶4个区的肌肉肌电图检测,每隔6个月复查1次.结果 8例初诊为PLS的患者随访中出现下运动神经元损害的表现,转入UMN-D ALS组,此组患者增为84例.>40岁的UMN-D ALS患者中女性更多(男:女=1∶1.37).32例(38.1%)延髓部起病,从首发症状到肌电图提示神经源性改变平均为30个月,77例(91.6%)在病程4年内出现下运动神经元损害的表现.随访4年时,UMN-D ALS组修改版ALS神经功能评分(分)由40±3下降为32±4(t=1.83,P<0.05);UMN-D ALS组与PLS组第一骨间肌运动单位动作电位波幅、时限相比[(1003.7±25.2) μV和(353.5±21.5) μV,t=2.34,P<0.05;(19.8±2.3)ms和(9.6±1.3)ms,t=1.85,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UMN-D ALS患者中女性、以延髓部起病患者比例较高,比PLS进展快,肌电图神经源性损害局限.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脂质沉积性肌病(LSM)的临床及神经电生理特点,旨为早期诊断提供帮助.方法 回顾性分析18例经肌肉活检病理确诊的LSM患者的临床和神经电生理资料,神经电生理资料包括双侧股四头肌、三角肌的同心圆针电极检查资料以及-侧上肢正中神经及尺神经感觉、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和-侧正中神经F波检测.结果 肌电图表现正常占38.9%;神经源性损害占38.9%;肌源性损害占16.7%;既有神经源性又有为肌源性损害占5.6%;检测72条神经纤维表现为波幅下降占37.5%,表现为传导速度和或潜伏期延长占12.5%,F波异常27.8%.结论 LSM肌电图表现并非如肌炎及其他类型肌病以肌源性损害多见,而多表现为正常或神经源性损害.  相似文献   

16.
青年上肢远端肌萎缩症的临床肌电图及肌肉病理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22例青年上肢远端肌萎缩症的临床,肌电图及肌肉病理进行了研究。肌电图显示神经源性损害,主要分布于病侧手肌,对侧手肌也可有亚临床电生理异常,提示受损节段多在颈7、8-胸1脊髓前角,肌肉组织病理,酶组织化学及电镜检查显示神经源性肌萎缩,为下颈髓前角细胞受损的结果有别于运动神经元病,其病因可能与局部脊髓血循环境障碍有关。  相似文献   

17.
腹直肌肌电图在肌萎缩侧索硬化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建立腹直肌肌电图运动单位动作电位(MUAP)各参数正常参考值,并探讨其在诊断肌萎缩侧索硬化(ALS)中的价值。方法对ALS组67例患者(其中有呼吸困难症状者19例)进行常规肌电图检测,包括上、下肢远近端肌肉、胸锁乳突肌、下胸段脊旁肌及腹直肌,测定自发电位、募集相、MUAP时限、波幅及多相波,其中脊旁肌只检测自发电位和募集相。对健康对照组109名健康志愿者进行腹直肌肌电图的检测。比较ALS组腹直肌肌电图与健康组的差异、ALS组中腹直肌肌电图与下胸段脊旁肌肌电图的差异以及腹直肌肌电图与呼吸障碍症状的关系。结果健康对照组腹直肌肌电图的MUAP参数分别为:波幅(373·78±56·46)μV,时限(9·95±1·13)ms,多相波(19·40±4·52)%;ALS组腹直肌肌电图的MUAP各参数分别为:波幅(537·19±159·04)μV,时限(13·02±1·30)ms,多相波(31·19±8·84)%,ALS组腹直肌肌电图各参数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LS组腹直肌肌电图神经源性改变(63/67,94·0%)与下胸段脊旁肌肌电图(57/67,85·1%)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有呼吸困难症状患者的腹直肌肌电图自发电位(18/19,94·7%)多于无呼吸困难症状患者(32/48,66·7%)。结论腹直肌肌电图各参数均能可靠、稳定地测出,可作为检测ALS患者胸段下运动神经元病变的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脊髓型颈椎病(CSM)患者出现根性损害及合并出现腕管综合征(CTS)比率,探讨CSM与CTS之间可能的联系.方法 对96例诊断为CSM的患者行神经传导速度及肌电图检查,统计出现根性损害及CTS的比率.结果 96例患者中神经源性损害(根性)61例;符合CTS诊断10例(10.4%),其中根性损害伴CTS 4例,单纯CTS 6例;双侧损害7例.CTS中单纯出现感觉神经传导异常8例,除感觉神经传导异常外尚有运动传导异常 2例,拇短展肌出现自发电位2例.结论 CSM出现根性损害和CTS比率均较高,可能存在双卡压机制.  相似文献   

19.
青年上肢远端肌萎缩症的临床、肌电图及肌肉病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22例青年上肢远端肌萎缩症的临床、肌电图及肌肉病理进行了研究。肌电图显示神经源性损害,主要分布于病侧手肌,对侧手肌也可有亚临床电生理异常,提示受损节段多在颈_(7、8)~胸_1脊髓前角。肌肉组织病理、酶组织化学及电镜检查显示神经源性肌萎缩,为下颈髓前角细胞受损的结果,有别于运动神经元病。其病因可能与局部脊髓血循环障碍有关。  相似文献   

20.
脂质沉积性肌病合并周围神经病的临床和神经电生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脂质沉积性肌病合并周围神经损害和不伴周围神经损害的临床及神经电生理特点。方法对19例病理证实的脂质沉积性肌病中7例合并周围神经损害(第一组)和12例不伴周围神经损害的患者(第二组)进行了常规肌电图、正中神经和胜后神经感觉传导速度及运动末端潜伏期测定。结果发现临床上两组不同卢、是前者病程较后者长(P<0.01);肌电图提示运动单位动作电位(MUAPS)时限第一组较第二组宽,去除多相波后更明显(P<0.01),部分合并神经源性损害;神经传导速度测定结果提示,第一组可见感觉和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减慢及感觉神经动作电位波幅降低。结论对临床上有典型的肌病症状、电生理为肌源性损害合并神经源性损害或单纯神经源性损害应考虑脂质沉积性肌病的可能,肌肉和周围神经活检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