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裘晓芬 《河南中医》2011,31(11):1320-1320
泻黄散又名泻脾散,源于《小儿药证直诀》,为钱氏清泻脾胃伏热之良方。方由藿香、栀子、生石膏、甘草、防风组成,临床用之治疗口疮、流涎等脾系疾病,均获佳效。  相似文献   

2.
唇风为中医病名,属西医慢性唇炎,是一种炎症性疾病.症状以口唇干燥皲裂,反复脱屑,肿胀痒痛或渗出结痂为主,其病机多为脾胃伏火所致.吴玉泓教授在脾胃伏火基础上,考虑热盛易入血、热盛易伤津的特点,并总结临床经验认为在辨治唇风时除应疏散脾胃伏火之外,还应清热凉血、养阴生津,常选用泻黄散加赤芍麦冬辨治唇风,效果显著,在临床辨治唇...  相似文献   

3.
泻黄散出自宋·钱乙《小儿药证直决》。由藿香、生石膏、栀子、防风、甘草五味中药组成。原方为脾热弄舌而设,具有清泻脾胃伏火之功。笔者临证以此方灵活加减治疗小儿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乙型肝炎、过敏性紫癜等多种儿科疑难杂病,每获良效,现举验案如下。1 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 陈某,女,5岁,1990年3月1日初诊。患儿于1个月前出现发热,体温39.5C,经用青霉素抗感染治疗后,体温下降。1周前无明显诱因体温再度升高,并伴有周身皮疹,虽经多方治疗但无明显效果,故来我  相似文献   

4.
<正>田金娜是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副教授,医学博士,硕士生导师,从事中医儿科临床、教学工作10余年,临床经验丰富,常以泻黄散加味应用于儿科多种疾病的治疗,均取得良好的疗效,现选3则验案,介绍如下。1磨牙李某某,女,9岁,2021年5月31日初诊。磨牙1年。患儿1年前开始磨牙,每晚入睡后约1 h左右出现磨牙,每次磨牙1 h以上,定时发作,声音很大,平素喜食辛辣香燥食物,烦躁易怒,伴口臭,口渴,喜冷饮,纳稍差,大便干,小便黄,舌质红、苔黄微腻,脉弦。辨证:脾胃郁热,肝气乘脾。方选泻黄散加味,药用:生石膏、黄芩、生地黄、  相似文献   

5.
泻黄散出自宋代钱仲阳《小儿药证直诀》,由藿香、栀子、石膏、防风、甘草组成,治脾热弄舌,故又名“泻脾散”。笔者将此方制为汤剂随证加味,用于治疗因脾胃伏火所致的疮疹湿癣,疗效甚佳。现举例说明如下: 伏热偏盛案吴××,男,21岁,1983年6月23日初诊。唇舌及胞睑反复红肿、糜烂,灼热疼痛,心烦口渴欲饮冷,口臭易饥,大便秘结,小溲赤少。舌红、苔薄黄,脉数而大。观其脉证,属脾胃伏热透发于肌  相似文献   

6.
<正> 秋季泻,自1979年首先在北京发现以来,各地区时有流行,严重危害婴幼儿身体健康。近几年来,笔者采用加味三仁汤加葛根、乌梅、阿胶治疗,效果较佳。现报道验案如下。 1 王某,女,1岁。1997年11月5日初诊。患儿间断性腹泻4d,伴发热,大便每日10多次,量多,呈水样便,无脓血及粘液。呕吐2次,尿少,干哭无泪。查T38.1℃,神志清,精神较差。面色苍黄,眼凹。咽红,口唇干燥,舌红、苔白腻,满布全舌。心肺(-)。腹软,无压痛,肠鸣音活跃。肝脾不大。脉细而滑,指纹紫滞。大便常规检查:脂肪球(+++)。诊断:秋季泻。证属:湿热弥漫三焦,津气两亏。处方:上方加党参、麦冬各6g,五味子、藿香各3g。进2剂后,体温降到正常,腹泻减少为每日3~4次,精神好转。效不更方,上方再进2剂,大便恢复正常,诸症全愈。  相似文献   

7.
<正> 调胃承气汤治疗红眼病何某,男,18岁。1986年10月16日诊。发热3天,蒸蒸汗出,便结溲黄,烦躁,白眼红赤,眵泪俱多,痛痒交作。舌苔微黄,脉沉有力,此乃热邪壅闭脏腑。以泻热通腑之品治之。药用:生大黄15克,芒硝12克,甘草6克,水煎沸即服。1剂汗止便和,目病即瘥。  相似文献   

8.
(一)蚕食性角膜溃疡袁某,女,28岁。旅社服务员。因右眼患蚕食性角膜溃疡一年余,于1988年9月2日来院就诊。检查:右眼结膜充血(++),角膜鼻侧凹陷性溃疡,溃疡边缘呈掘进状,溃疡面约5×3毫米,深达角膜实质层。荧光素染色阳性。畏光,流泪,灼痛,尤以夜间为甚。视力:0.4。心烦、口苦、舌苔黄,脉弦。诊断为蚕食性角膜溃疡。证属肝经积热,灼伤肝阴,治宜清热解毒,柔肝敛阴。拟芍药甘草汤加味:芍药60克甘草15克银花15克连翘15克乌贼骨10克。服药15剂,疼痛明显减轻,渍疡面缩小。以原方加黄芪60  相似文献   

9.
10.
李永佳  刘严  漆剑 《新中医》2008,40(3):111-112
泻黄散出自<小儿药证直诀>,由藿香、栀子、石膏、防风、甘草组成.原方用于治疗小儿脾热口疮之证.笔者以泻黄散加减治疗脾胃伏火导致的小儿疾病,疗效满意,举例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1.
云翳一症,不外感受凤热、虚火上炎或阳明燥热等所引起。但有虚实表里之不同。实症则泻火除风,虚症则活血而滋阴,在表者宜散,在里者宜攻。余对这类眼疾,略有心得,爰录验案数则于下。  相似文献   

12.
杜××,女,38岁,1982年1月6日诊。述6年前“功能性子宫大出血”后即发口疮,经中、西医治,溃疡时好时发,缠绵难愈。此次复发几经医治无效而来就医。现症口腔灼热剧痛,进食、吞咽、说话困难,烦躁不安,夜不能寐,口燥唇干,腰酸软时痛。脉洪。检查:口腔粘膜、唇、颊、上腭、舌面均有溃疡,(大者如葫豆,小者有黄豆大),舌中和舌尖溃烂严重。证属心脾伏热,肝肾虚火上炎。用泻黄散:防风20克、藿香18克、山栀15克(炒黑)、石膏15克、生甘草6克。均为末,微炒香,蜜酒调服。另用黄芪25克、当归5克、黄柏(炒褐色)10克、知母12克、龟板  相似文献   

13.
邱波教授注重病证结合,重视情志调节,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各种眼科疑难疾患,强调身心同治,解除了无数眼科患者的痛苦。本文通过对邱波教授典型病例的整理分析,介绍她治疗络瘀暴盲、胞轮振跳、瞳神紧小、视瞻昏渺、消渴内障的临证经验。  相似文献   

14.
补中益气汤治眼疾验案三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补中益气汤治眼疾验案三则上海市卫生局茅慧娟(200002)关键词:补中益气汤,上睑下垂,眼底病,眼疲劳症补中益气汤是李东垣《脾胃论》中的代表方,由黄芪、人参、白术、当归、陈皮、升麻、柴胡、生姜、大枣等药组成,具有“虚者补之、陷者举之、劳者温之、损者益...  相似文献   

15.
杨燕燕 《江苏中医》1993,14(6):22-22
  相似文献   

16.
1 经行溢泪王×,女,30岁,干部。1990年5月24日就诊。经期流泪,经停则泪止,已有3年,曾多次在外院检查泪道通畅。双眼干涩,时冒黑花,不欲睁启,胁肋胀痛,口干喜饮,耳如蝉鸣。舌红少津,脉细弱。证属肝肾阴虚,风邪乘袭,引泪外出。治拟补肝益肾,祛风止泪。以一贯煎合明目流气饮化裁。处方:  相似文献   

17.
笔者自1995年以来应用泻黄散加味治疗口腔溃疡55例,取得明显疗效。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病例男27例,女28例;年龄最小25岁,最大70岁;病程最短3 d,最长1 a。反复发作,经西医或其它治疗,效果不佳。临床表现均为口腔粘膜单个或多个2 cm~4 cm的溃疡。2治疗方法采用泻黄散加味治疗,组成:防风15 g,石膏30 g,栀子4  相似文献   

18.
口腔溃疡是一种常见的口腔科疾病,多年来笔者用泻黄敬加味治疗初发或复发性口腔溃疡取得较好疗效,现将1986年以来治疗的31例报道如下:临床资料31例均为门诊患者.男13例,女18例;年龄最小18岁,最大62岁.以25~45岁居多22例占71%;初发者8例;病程均在1周以内,反复发作者23例,病程1~5年17例,5年以上6例.治疗方法基本处方:藿香6~10g、山桅子6~10g、石膏10~15g、防风10~15g、甘草6~10g、茯苓15~20g、苍术10~15g、半夏6~10g、苡米10~20g、黄芩10~15g、陈皮10~15g.根据病情适当加味.日1剂,煎药液300ml,分3次口服.31例中最少服2剂,最多服9剂,  相似文献   

19.
泻黄散出自《小儿药证直诀》,由藿香、栀子、防风、石膏、甘草组成。笔者常用此方加减治疗口唇红肿、燥裂、疱疹,屡见奇效。举例如下: 例一、李××,男,35岁。1973年7月15日诊。患重感冒后出现口唇红肿、痒痛、燥裂,曾服西药数剂无效,已八天。症见口唇周围红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加味泻黄散治疗口腔溃疡的疗效。方法:47例用加味泻黄散,共治疗7天。结果:治愈32例,有效13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5.7%。结论:加味泻黄散治疗口腔溃疡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