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朱丹溪长于滋阴降火,不善学者误解其法过于苦寒,而有克伐脾胃生气之弊。其实,朱丹溪不仅在治疗脾疾病时继承了李东垣《脾胃论》的思想,对于其他各类疾病也非常重视中焦脾胃之气,而此点常为后人所忽略。1、注重脾胃“清和”之气。朱丹溪在论述脾胃之生理特性时言简意赅地以“清和”二字概括,人之生、长、壮、老的每一个阶段都与脾胃密切相关。其临证治疗脾胃疾病,无不从补养脾胃“清和”之气着手。  相似文献   

2.
试论朱丹溪顾护脾胃的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星 《中医杂志》2003,44(4):245-246
人们通常认为,朱丹溪用药苦寒戕伐生气。通过对朱丹溪著作的研读,阐述了朱丹溪“脾胃为清纯冲和之气,胃纳水谷,补阴配阳”的观点,并从气、血、痰、郁四伤学说加以论证,说明其治病用药重视中焦脾胃,处处注意顾护脾胃之气的思想,从而表明应更加全面地继承朱丹溪的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3.
对《医学启源》中张元素有关脾胃的论述,从脾胃的生理特点、脾胃病辨证和治疗等方面进行挖掘、探究。张元素撷取众多医家之长,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创立了脏腑辨证体系,对脾胃的生理特点、脾胃病辨证及治疗均有独到之处,形成了自己的脾胃观。具体体现在:脾为万物之母、胃为人之根本的生理观;以脾胃之寒热、虚实为纲的辨证观;湿土之气病"宜渗泄",以药物的甘苦与脾胃的苦欲补泻相结合遣药制方,以"湿制法"治疗脾胃病以及"养胃气为本"的治疗观。  相似文献   

4.
龚廷贤是旴江医学明代名医,悬壶云游四十余载,一生著述颇丰,对后世很有影响。本文以其著作为依据,从龚氏的生平历程、理想信念、医学见解、疾病防治等方面进行探析。龚氏重视脾胃之气的充足,气足方可保证气机畅通,临证以补、健为主,同时注重脾胃之间的调和、脾胃之阴阳的调和以及正邪之间的本末关系,并从中医整体观出发,强调五脏之间的协调平和。因此,龚廷贤的脾胃观是"和"思想在脾胃认识方面的体现,是"和"的脾胃观。  相似文献   

5.
祖国医学对脾胃的重要性早有认识,《内经》曰:"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谷气通于脾";"胃者,五脏六腑之海也,水谷皆入于胃,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华佗中藏经》:"胃者,人之根本,胃气壮,五脏六腑皆壮也"。此均说明脾胃正气之强弱与疾病之发生有密切关系。其次调理脾胃的治则不但在消化系统疾  相似文献   

6.
中医"治未病"蕴涵丰富的预防医学思想,是人类养生保健、防治疾病的最高境界。脾胃乃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之气的盛衰直接关系着人体抗病能力的强弱。未病先防,保养脾胃;既病防变,调补脾胃;瘥后防复,顾护脾胃。因此,摄生防病当以脾胃为先。  相似文献   

7.
脾胃学说是祖国医学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脾胃被称为水谷之海,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临床上调理脾胃是治疗中不可缺少的措施.关于脾胃学说,有耳熟能详的李东垣的温阳升脾说,叶天士的滋阴降胃说,王汝言的脾阴说,朱丹溪的脾主阴升阳降说,李中梓的脾为后天之本等数种学说.但若追本溯源仍当首推仲景对脾胃的认识,如<古今医统>中说:"汉张仲景著<伤寒论>,专以外伤为法,其中顾盼脾胃元气之秘,世医鲜有知之者".张仲景著作中的脾胃学说,内容广泛,涉及面宽,有许多有指导意义的内容.本文拟从发病学、治疗学、疾病传变学以及护理学等方面对仲景学说中的脾胃理论进行探讨,以期进一步揭示仲景脾胃学说的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8.
试谈仲景的脾胃观刘大荷(江苏省铜山县中医院,221006)仲景为医中之圣,治病注重求本,其中不乏重视脾胃的例证。现作如下探讨。1重视顾护脾胃之气1.1讲究服药方法,要在顾护脾胃《金匮·腹满寒疝宿食》篇第13条曰:"痛而闭者,厚朴三物汤主之"。突然内积...  相似文献   

9.
浅析万全重视顾护、调理小儿脾胃之气,提倡"调乳母、节饮食、慎医药"的观点,以期为临床诊治小儿疾病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情志疾病影响身心健康 ,已引起广泛关注 ,中医辨证论治独具特色 ,对情志疾病辨治多从心、肝、肾、脑入手 ,较少论及脾胃 ,笔者认为治脾胃当为綮要 ,兹将缘由述略如下 :1 情志疾病与脾胃关系密切①脾胃为情志生化之源 众所周知 ,脾胃乃气血生化之源。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云 :“人有五脏化五气 ,以生喜怒悲忧恐。”情志并非无源之水 ,必然有其物质基础 ,因为脏腑的功能有赖于气之温煦、推动及血和津液的濡养和滋润 ,故情志的物质基础可归结为气、血、津液。而三者俱源于饮食水谷之精。《灵枢·营卫生会》说 :“人受气于谷”。《灵…  相似文献   

11.
<内经>有"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以"胃气为本"之论述,<伤寒论>结合临床实践,使之进一步发挥、完善.论中反复(10余次)提及胃气,并以脾胃所派生出的营卫之盛衰作为疾病发生与否的内在根据,以能食与否(胃气的弱)作为疾病发展(传变)和转归(预后)的辨证依据,提出了"无犯胃气"、"令胃气和则愈"的治疗原则.保胃气之秘旨贯穿通篇.试从疾病的发生、传变、预后、治疗等方面粗浅地探讨<伤寒论>重脾胃的学术思想. 1 太阳受邪责在营卫 <伤寒论>认为"脾胃为中州,升腾心肺之阳,提防肝肾之阴",是六经发病的内在根据. "太阳膀胱经,乃六经之首,主皮肤而统营卫,所以为受病之始"(<尚论篇>).病邪外袭,必犯太阳,营卫首当其冲,营卫失调而罹病.  相似文献   

12.
脾胃学说是祖国医学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脾胃被称为水谷之海,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临床上调理脾胃是治疗中不可缺少的措施。关于脾胃学说,有耳熟能详的李东垣的温阳升脾说,叶天士的滋阴降胃说,王汝言的脾阴说,朱丹溪的脾主阴升阳降说,李中梓的脾为后天之本等数种学说。但若追本溯源仍当首推仲景对脾胃的认识,如《古今医统》中说:“汉张伸景著《伤寒论》,专以外伤为法,其中顾盼脾胃元气之秘,世医鲜有知之者”。张仲景著作中的脾胃学说,内容广泛,涉及面宽,有许多有指导意义的内容。本文拟从发病学、治疗学、疾病传变学以及护理学等方面对仲景学说中的脾胃理论进行探讨,以期进一步揭示仲景脾胃学说的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13.
试论朱丹溪"清养"脾胃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丹溪承东垣之法,然不拘泥其对脾胃之治,主张以“清养”为当,而不以辛香之品燥补。从滋阴、治痿、老年养生等三方面探讨朱丹溪“清养”脾胃的学术思想,认为“清养”脾胃是朱氏养阴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真正全面继承朱丹溪的学术思想体系,就必须注重对其思想各个组成部分的独自特点和实质内容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头痛是许多疾病的常见症状,可以单独出现,也可以见于多种急、慢性疾病中.头为"诸阳之会""清阳之府",位于人体最高,五脏精华之血、六腑清阳之气皆上注于头,故脏腑发生病变,均可直接或间接影响头部而发生头痛.经临床观察发现,头痛与脾胃关系密切,其病机主要包括:脾胃失调,化源不足,脑失濡养;脾胃失运,痰瘀内生,脑窍不利;脾胃失常,寒热错杂,气机不畅.对应治疗大法主要为:健脾益气,养血止痛;化痰祛瘀,通络止痛;寒热平调,调气止痛.附验案3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15.
气化是指通过气的运动所产生的各种变化。脾胃气化是指在脾胃之气的运动中所产生的各种变化。脾胃居中,可灌四野,为后天之本。脾胃气化功能的失常可导致后天之本不能濡养五脏六腑,进而可导致心血管病、脑病、肾病、妇科病等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小儿素有"脾常不足"之生理特性, 故脾胃疾病尤为高发, 脏腑图点穴法以调理中焦脾胃为施治核心, 同时顾护他脏, 对小儿脾胃疾病疗效尤为突出。文章从小儿脾胃观入手, 于督任调气、首开中焦、辨证取穴三方面探讨脏腑图点穴法之脾胃观思想, 并总结杜春雁主任医师多年临床经验, 以突显此疗法的对小儿脾胃病的治疗特色与优势, 并附验案一则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李杲深究经典又通过丰富的临床实践,从而提出了"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形成了独创的系统理论.李氏认为内伤病的形成,乃是人体气的不足,而气之不足,又是脾胃受损的结果.他指出"真气又名元气,乃先身生之精气也,非胃气不能滋之.""脾胃之气即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诸病之所由生也."肺为气之本,脾为气之母,脾胃一虚则肺之气绝,故多用黄芪、人参、甘草以补脾肺气.  相似文献   

18.
《平人气象论》提出:"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脉无胃气亦死。"历观古籍而参考发现,元气充足,皆因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方能滋养元气。如胃气本弱,则脾胃之气既伤,元气亦不能充,故诸病所生也。只因夫百病皆生于气,故元气充则脾胃和。  相似文献   

19.
正本院蔡淦教授为全国著名中医临床家、教育家、上海市首届名中医,在脾胃病诊治方面,理论经验丰富,临床疗效明显。现将蔡教授治疗脾胃病学术思想介绍如下。1治脾胃宗"补脾胃,泻阴火"李东垣认为"元气阴火"是内伤疾病的主要病机,所谓"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蔡教授认为,所谓"元气",即正气、脾胃之气。"阴火"即邪火,一般认为包括情绪变动、五志过激所产生的心火,肝气有余所产生的肝火,元气亏虚所产生的肾火,阴虚  相似文献   

20.
冯珂  纪立金 《山东中医杂志》2012,(9):627-629,695
"脾主为卫"的"卫",是"卫士"、"护卫"之意。"脾主为卫"的内涵应作"脾胃主为卫"。"脾主为卫"的机制是:脾胃运化功能正常,正气充盛,邪不外侵,卫气化源充足,卫外有权。脾胃之气健旺,肌肉丰满,护卫内在脏腑,防止邪气内侵。脾升胃降气机枢纽运转正常,一可调衡五脏之气,防止太过与不及;二可运代五脏之气,适应自然;三可调衡情志,使正常情感活动勿太过与不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