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预防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疗效与临床应用特点.[方法]对某院2008年5月~2009年7月共98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进行回顾分析.病人分为两组,对照组52例采用常规预防措施加用阿司匹林;观察组46例采用常规预防措施加用低分子肝素.术后3~10 d行下肢血管彩色多谱勒超声检查,以了解深静脉血栓发生的情况.[结果]对照组发生深静脉血栓8例,观察组发生深静脉血栓1例,两组比较x2=5.11,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低分子肝素可有效降低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治疗时应给予积极的专科护理.  相似文献   

2.
郑毅 《药物与人》2014,(10):49-49
目的:比较应用利伐沙班与低分子肝素治疗PICC置管术后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将60例行PICC置管术后血栓形成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30例。A组给予利伐沙班口服,连用3天;B组单纯应用低分子肝素(LMWH)皮下注射,连用3天。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与结论:利伐沙班治疗PICC置管术后血栓形成,疗效更好,并发症更少,且安全性明显高于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分析低分子肝素在人工全髋、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中的短期使用方案的风险及效果。方法回顾人工关节置换术后病例150例,病例分为两组:治疗组75例,在术后的5~7日内每天给予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同时穿下肢弹性袜;对照组75例,仅穿下肢弹性袜,不使用低分子肝素。记录治疗组使用低分子肝素的并发症并对比分析两组的预防效果。结果治疗组最多见的并发症为出血(6例)。治疗组及对照组中分别出现2例,18例深静脉血栓形成。两组的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低分子肝素在人工全髋、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短期使用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方法。方法对38例实施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从一般护理,到给予预防性早期功能锻炼、间歇性压力治疗等综合性护理措施,同时配合低分子肝素等抗凝药物治疗。结果38例患者经有效预防及护理措施,均未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结论对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采取有效的预防及护理措施,可以避免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间歇充气加压装置(IPC)联合药物对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预防作用。方法:选取我院髋关节置换术患者86例,其中46例我们采用间歇充气加压装置联合低分子肝素(LMWH)防治下肢DVT的形成(观察组),40例单纯采用药物预防下肢DTV形成(对照组)。比较2组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是指血液在心血管系统中流动的力学。)、下肢DVT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相比,发生下肢静脉血栓率分别减少。结论:开展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间歇充气加压装置联合低分子肝素对下肢深静脉血栓有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分析低分子肝素钙治疗老年创伤后急性深静脉血栓的临床效果。方法:本次选取的研究对象为我院2018年6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46例老年创伤后急性深静脉血栓患者,将46例患者分为甲乙两组各23例,其中甲组患者于2018年6月至2018年9月收治,实施利伐沙班治疗;乙组患者于2018年10月至2019年1月收治,实施低分子肝素钙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不同治疗方式的临床效果。结果:两组相比,甲组治疗总有效率78.26%(18/23)劣于乙组治疗有总有效率95.65%(22/23),差异明显且P<0.05,具统计学意义。结论:低分子肝素钙应用于老年创伤后急性深静脉血栓的临床治疗,疗效显著,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方法:对我科近2年收治的208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患者临床病历资料进行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取得了显著疗效。结论: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护理对置换术后的康复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后应用利伐沙班和低分子肝素钠(LMWH),探讨这2种药物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选取80例行单侧TKA的骨性关节炎患者,分为两组,每组40例,术后分别应用利伐沙班或LMWH预防DVT形成.观察患者血小板计数、凝血常规指标的变化和患侧下肢DVT的形成情况.临床上观测有无出血倾向及伤口引流量的增加、感染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均未观察到血小板计数降低.13例患者的部分活化凝血酶时间(APTT)延长,其中利伐沙班组5例(12.5%),LMWH组8例(20.0%),两组APTT延长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201,P>0.05);11例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PT)延长,其中利伐沙班组4例(10.0%),LMWH组7例(17.5%),两组PT延长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908,P>0.05).利伐沙班组术后伤口引流量为(280.37±76.23)ml,LMWH组为(302.47±85.63) ml,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19,P>0.05).术后24~48 h拔除伤口引流管,患者在住院期间均未发生血肿形成、与抗凝治疗有关的术后大出血和伤口感染.结论 利伐沙班可以有效预防TKA术后DVT的形成,其口服无创性更易于在临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观察利伐沙班与华法林治疗静脉血栓性疾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其中口服华法林组15例,初始治疗与低分子肝素联合应用,起始剂量为2.5~3.0mg/每日监测INR值,INR值稳定在2.0~3.0时停用低分子肝素,继续予以华法林口服,每3日监测INR值并调整剂量,维持INR值2.0~3.0之间.后每2周监测INR值.利伐沙班组14例,口服利伐沙班片剂10 mg,Bid.观察3个月.观察患者的血栓栓塞症状的缓解时间、新发生的肺血栓拴塞症、治疗期间的出血事件,抗凝治疗期间任何原因导致的药物剂量的调整及停药事件.[结果]两组间静脉血栓栓塞的缓解时间、新的DVT的出现及新发的肺静脉血栓栓塞症无明显差异,华法林组出血事件较之利伐沙班组多.华法林与利伐沙班口服治疗静脉血栓栓塞症两者之间疗效无明显差异,但华法林组出血事件较之利伐沙班组增加,华法林组药物调整的频率明显增加.[结论]利伐沙班与华法林静脉血栓栓塞症的疗效相当,但利伐沙班较之华法林的出血事件较少,不需频繁调整药物剂量,更为安全,方便.  相似文献   

10.
林忠秋  陈俊 《健康生活》2023,(12):42-43
<正>抗凝药物主要用于血栓栓塞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包括心脏瓣膜置换术后的长期或终身抗凝、心房颤动患者缺血性脑卒中的预防、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的治疗、髋关节或膝关节置换术后静脉血栓的预防,以及一些血栓高危患者静脉血栓的预防等。目前,临床上将常用的口服抗凝药物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维生素K拮抗剂,以华法林为代表;另一种是非维生素K拮抗剂,又称为新型口服抗凝药,包括达比加群酯、利伐沙班、艾多沙班、阿哌沙班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方法观察32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康复效果。结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结论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护理对减轻病人的痛苦和促进康复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12.
田梅 《现代保健》2012,(12):68-69
目的:总结临床工作中高龄患者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措施。方法:分析2010年1月-2011年12月笔者所在科室收治的21例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高龄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因素,早期采取各种护理措施进行预防。结果:21例患者通过精心护理,无一例发生深静脉血栓。结论: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可减少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血清中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黏附分子-1(ICAM-1)测定值的变化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9月~2005年3月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36例,依据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分为血栓组和非血栓组。两组于术前及术后1、3、7、14d清晨空腹静脉采血,测定血清TNF-α、ICAM-1的含量。结果血栓组和非血栓组TNF-α、ICAM-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变量检验证明,TNF-α在不同时间点之间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ICAM-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TNF-α、ICAM-1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血清中明显升高与深静脉血栓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14.
杨昭昕  袁鹏 《临床医学工程》2017,(11):1565-1566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防治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8月至2017年5月期间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82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1例。对照组常规采用药物预防性抗凝治疗,观察组采用围术期综合性预防模式。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血浆D-二聚体(D-D)水平和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的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7.32%,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4.39%(P<0.05)。观察组术后第1 d、3 d、5 d、7 d、14 d的血浆D-D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全髋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采取深静脉血栓综合性预防治疗,可有效降低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空气波压力治疗对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作用。方法将218例髋关节置换术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113例和对照组105例,研究组患者髋关节置换术后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应用空气波压力治疗仪对下肢进行物理治疗,而对照组患者髋关节置换术后只采用常规护理,分别统计两组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及血栓栓塞程度,并进行对照比较。结果研究组患者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为18.58%,而对照组患者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为35.24%,两组比较,2值为7.73,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研究组患者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栓塞程度轻度发生率为85.71%,中重度发生率为14.29%,而对照组患者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栓塞程度轻度发生率为48.65%,中重度发生率为51.35%,两组比较,2值为7.82,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p<0.01)。结论空气波压力治疗仪操作简便易掌握,为降低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病率及减轻血栓栓塞程度开拓了一条新的预防途径,对减少术后并发症、促进患者术后康复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老年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对30例老年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和60例老年髋关节置换术后未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经过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70岁;TG≥1.7是老年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结论 对于高龄和TG的患者进行髋关节置换术应当积极预防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血清中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黏附分子-1(ICAM-1)测定值的变化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9月。2005年3月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36例,依据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分为血栓组和非血栓组。两组于术前及术后1、3、7、14d清晨空腹静脉采血,测定血清TNF-α、ICAM-1的含量。结果血栓组和非血栓组TNF-α、ICAM-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变量检验证明,TNF-α在不同时间点之间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ICAM-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TNF-α、ICAM-1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血清中明显升高与深静脉血栓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对剖宫产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作用,为临床提供依据。方法随机抽样选取玉林市第一人民医院2016年2月-2017年10月收治的91例剖宫产术产妇进行前瞻研究,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n=45)剖宫产后不使用低分子肝素及其他任何抗凝药物,观察组(n=46)于剖宫产术后24 h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治疗,比较两组静脉血栓发生率、凝血功能及住院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率为2. 1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5. 56%(P0. 05);术前两组各项凝血功能指标及血小板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术后第4天两组上述指标均有所改善,观察组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表达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观察组住院时间(6. 21±1. 54) d,明显短于对照组的(9. 57±2. 64) d (P0. 05)。结论低分子肝素能够有效预防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率。  相似文献   

19.
高龄患者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春梅  梁前芝 《现代医院》2010,10(4):99-100
目的探讨预防高龄患者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方法。方法总结36例高龄患者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的护理经验,通过术前的评估、术后密切观察、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及早期的功能锻炼以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结果36例高龄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无一例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并发症。结论术前的评估、术后密切观察、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及早期的功能锻炼等护理方法是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钙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护理。方法:术前术后低分子肝素钙5000~6000IU,q12h皮下注射,配合机械方法预防下肢DVT的发生。结果:低分子肝素钙联合机械方法预防DVT效果显著,观察组无1例出现有症状的DVT,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但存在皮下出血、淤血等不良反应。结论:掌握低分子肝素钙使用指征和注射技巧,应用过程中加强观察,可以避免不良反应,同时有效预防DVT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