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脊髓损伤是脊柱骨折最严重的合并症,长期以来人们对脊髓损伤的治疗态度是悲观的,常规的治疗方法对脊髓损伤的治疗效果并不令人满意,骨髓基质细胞是骨髓内造血干细胞以外的非造血干细胞。近年研究发现这类细胞具有高分化潜能,有向神经细胞分化的能力,为脊髓神经损伤的修复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2.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 SCI)是一种致残率很高的疾病,且损伤后病理生理机制非常复杂因而脊髓损伤防治与再生修复是当今神经科学的重大难题.在临床上由于缺乏行之有效的治疗手段,长期以来人们对脊髓损伤的治疗态度是悲观的.近年来干细胞移植对损伤脊髓组织的修复倍受关注,尤其是骨髓基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成为近年研究热点.骨髓基质细胞是骨髓内造血干细胞以外的非造血干细胞,这类细胞具有高分化潜能,有向神经细胞分化的能力,为脊髓神经损伤的修复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自体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移植联合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抑制剂对大鼠脊髓损伤(SCI)治疗的效果。方法:培养与纯化骨髓基质干细胞。60只SD大鼠制备脊髓损伤模型,随机分为4组:基质干细胞组、EGFR抑制剂组、联合组和对照组。采用BBB法进行运动功能评分和切片观察来检测修复情况。结果:随着时间的延长,四个组的大鼠的运动功能都是逐渐恢复,术后第7天起,对照组BBB评分明显低于其余三个组(P<0.05),且联合组大鼠的神经功能恢复好于基质干细胞组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组(P<0.05)。组织学染色显示三个实验组脊髓组织恢复均好于对照组(P<0.05);联合治疗组脊髓组织恢复好于基质干细胞组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组(P<0.05)。结论:骨髓基质干细胞联合EG-FR抑制剂具有促进大鼠脊髓损伤后神经功能修复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后,受损神经元的保护与存活是近年来神经科学界研究的重点。许多研究表明,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在体内能促进受损伤神经元的存活和突起生长,体外也能促进损伤神经元的修复与再生。本文拟就bFGF的分子结构,在脊髓中的分布,脊髓损伤后的表达变化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及bFGF在脊髓损伤实验性治疗中的研究现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5.
骨髓基质干细胞不同移植方式治疗脊髓损伤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进领  杨晓华  李明  王廷华 《昆明医学院学报》2006,27(6):30-33,42,T0005
目的探讨MSCs不同的移植方法对脊髓损伤修复的影响.方法90只成年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静脉移植组和腹腔移植组(每组再分为1、3、7、14、21d组),.在脊髓损伤后2d,经腹腔及静脉移植带绿色荧光的MSCs,,大鼠于移植后1、3、7、14、21d分批处死.连续冰冻切片观察细胞是否能够通过觑脑屏障并迁移到损伤部位,同时用体视学方法观察MSCs在脊髓损伤与非损伤部位的密度,用BBB评分法和爬网格法观察大鼠后肢运动功能的恢复.结果静脉移植后第1天,在损伤部位仅有少量的MSCs,而腹腔移植组未见MSCs。第3天有少量的MSCs.腹腔移植组与静脉移植相比7,14d有显著差异(P〈0.05).21d后两种移植方法在损伤部位的细胞无差异(P〉0.05).BBB评分,移植后7d无差异,14d后有明显差异(P〈0.05).脊髓损伤处的细胞密度明显多于非损伤部位(P〈0.05).结论MSCs经静脉和腹腔移植均能透过血脑屏障迁移到脊髓损伤部位并对脊髓损伤有一定的修复作用,静脉移植优于腹腔移植.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骨髓基质细胞的培养及不同浓度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bFGF)对其生长的影响。方法:采用全麻下抽取兔股骨骨髓,经体外培养的方法并在培养注保加入4种不同浓度的bFGF(0,60,120,240ng/ml)培养后经倒置显微镜观察;并用试剂盒测定细胞碱性磷酸酶的含量。结果:60、120ng/ml的bFGF能明显促进骨髓基质细胞的生长(P<0.01),其余两组无明显差异。而4组之间的细胞碱性磷酸酶含量在3天无明显差异,6天时加入bFGF组的细胞碱性磷酸酶含量明显下降。结论:bFGF对骨髓基质细胞的影响是复杂和多方面的;不同剂量浓度对骨髓基质细胞生长的影响亦不一样,并不呈正相关,合适的有效浓度为60-120ng/ml。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脊髓损伤 (SCI)后大鼠后肢功能恢复情况 ,以及损伤后不同时间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 FGF)表达的变化及意义。 方法 取雌性 SD大鼠 4 0只随机分为 5组 (n=8) :正常对照组、伤后 2 ,5 ,1 2和 1 8d组。 Allen法致伤脊髓。免疫组织化学和图像分析方法观察神经细胞 b FGF表达变化。大鼠综合行为评分法(CBS)对各级神经功能评分。 结果  (1 )在行为观察中 ,发现大鼠脊髓损伤后有自行恢复倾向 ,损伤后 1 8d后肢功能恢复 6 8%。 (2 ) b FGF表达 :2 ,5 ,1 2 d b FGF表达量及 b FGF阳性细胞数目呈进行性增加 ,但在 1 8d开始下降。损伤后的前 1 2 d,各组 b FGF灰度值与 CBS评分有显著的相关性 (r=- 0 .95 98,P<0 .0 1 )。 结论  (1 )急性脊髓损伤后脊髓有自我修复的倾向 ;(2 ) b FGF在急性脊髓损伤后早期可能对脊髓的再生和自我修复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对骨髓基质细胞的增殖及成骨活性的影响。方法:传代骨髓基质细胞的培养中加入不同浓度的bFGF,行细胞增殖和蛋白含量测定以及碱性磷酸酶的活性检测与钙结节的形成观察。结果:bFGF浓度在0~10ng/ml,蛋白含量及细胞数量随浓度的增高而增多,10ng/ml达到最大,浓度为100ng/ml反有下降。各组ALP活性没有降低,Von Kossa染色均为阳性。结论:bFGF可促进骨髓基质细胞的增殖,并保持骨髓基质细胞成骨的特性。  相似文献   

9.
经静脉骨髓基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大鼠急性心肌梗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MI)早期经静脉途径移植骨髓基质干细胞(MSCs)对心肌梗死的影响。方法: 26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Ⅰ组(MI+MSCs,n=10)、Ⅱ组(MI+PBS缓冲液,n=8)和Ⅲ组(假手术组,n=8),通过 结扎冠状动脉前降支制作心肌梗死模型。同种异体大鼠MSCs体外培养扩增,标记并通过尾静脉于MI后1d移植入 体内。分别进行心脏超声检查、血流动力学测定评价心功能,并行免疫组织化学分析。结果:MSCs移植3周后,Ⅰ组大 鼠心功能较Ⅱ组明显改善(P<0.05),其中Ⅰ组大鼠心功能较移植前也有明显改善(P<0.001),但Ⅱ组心功能则较移植 前进一步降低(P<0.001);免疫组化分析表明部分MSCs迁移至梗死心肌周围并存活下来,分化为心肌细胞。结论: 心肌梗死后1d,经静脉移植的MSCs可归巢至梗死心肌处,并分化为心肌细胞,从而改善损伤的心功能。  相似文献   

10.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在大鼠脊髓损伤后的变化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在脊髓损伤前后的表达差异。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方法,观察bFGF在脊髓中的分布,以图像分析技术对损伤前后的变化进行定量分析。结果:在正常脊髓中,bFGF定位于灰质星形胶质细胞核和一些神经元胞质中,脊髓损伤后,表达阳性细胞数增多(P<0.01),灰度值增加(P<0.01),结论:bFGF可能在脊髓损伤后的自身修复与再生方面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永生化的BMSCs移植促进大鼠脊髓损伤后功能恢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神经生长因子(Nervegrowthfactor,NGF)和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BrainDerivednervegrowthfactor,BDNF)基因修饰后永生化的骨髓基质细胞(Bonemarrowstemcells,BMSCs)移植促进大鼠脊髓损伤后功能恢复。方法SD大鼠制备成脊髓损伤动物模型。随机分为损伤对照组(A组)、BMSCs移植组(B组)和NGF、BDNF基因修饰后永生化的BMSCs移植组(C组)。治疗后2、4、6周,每组动物分别进行联合行为评分(GBS)、运动诱发电位(MEP)、感觉诱发电位(SEP)检查、双下肢功能测定(爬坡试验),评价脊髓损伤功能恢复情况。结果随时间的延长,B组GBS、MEP、SEP及下肢功能明显改善,与其它组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NGF、BDNF基因修饰后永生化的BMSCs移植能恢复损伤脊髓的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对羊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体外增殖与分化的影响。方法:体外分离培养的羊原代BMSCs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添加bFGF(2 μg•L-1)于L-DMED培养液中,对照组使用L-DMED常规培养液。分别测定2组BMSCs生长曲线以及碱性磷酸酶(ALP)活性。应用诱导剂对2组细胞进行成骨、成脂肪诱导,分别在显微镜下观察其分化潜能。 结果:单个核细胞接种大约1周成纤维细胞样集落开始出现,2周后形成的集落数量增加,每个集落的体积变大。当第1代BMSCs细胞生长到汇合期时,实验组细胞数是对照组的2.5倍。于第16天实验组ALP活性比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2组BMSCs经成骨诱导培养3周后,经Von Kossa染色,已经成骨的细胞内均可见钙盐沉积;已经成骨的细胞内油红-“O”染色显示,成脂肪诱导培养2周后,2组BMSCs均能分化形成脂肪细胞,2组每高倍视野下脂肪细胞计数差异无显著性(P>0.05)。 结论:bFGF能提高羊BMSCs集落形成数量及扩增效率,并抑制其ALP活性,同时保持了BMSCs向成骨细胞、脂肪细胞的分化潜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ovine 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对牵张性脊髓损伤后神经元内ChAT表达的影响.方法建立大鼠牵张性脊髓损伤动物模型,治疗组分别于术后即刻、1、2、3、4、8、12、24 h经细导管注入bFGF溶液20μl(含bFGF 20μg),对照组在相同时间注入等量生理盐水,然后于术后4、7、14 d处死取材.分别于术前及术后4、7、14 d行胆碱乙酰转移酶(ChAT)的免疫组化检测.结果牵张性脊髓损伤后ChAT阳性细胞数持续下降,经bFGF处理的大鼠ChAT阳性细胞数增多,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bFGF能促进脊髓神经元合成ChAT,从而促进动物运动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4.
戴艳  汪兴洪  黄东平 《安徽医学》2005,26(3):165-168
目的检测多发性骨髓瘤(MM)骨髓活检塑料包埋切片中的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b-FGF2)的表达情况,探讨b-FGF2在MM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对20例初诊的MM患者和10例正常对照者进行骨髓活检,制成塑料包埋切片,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染色法检测骨髓组织中b-FGF2表达及MVD测定,进行分析研究。结果20例初诊MM患者骨髓中MVD高于对照组,12例b-FGF2表达阳性。结论b-FGF2和MM的血管生成密切相关。抑制b-FGF2的分泌将有可能成为一个新的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应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动员自体骨髓干细胞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表达的影响。方法60只大鼠随机分为G-CSF治疗组及对照组,根据取样时间点的不同每组又分为7、14及21d3个亚组。采用线栓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MCAO/R),治疗组于MCAO/R后24h予G-CSF50μg·kg-1·d-1,连续5d,对照组皮下注射等量生理盐水。观察不同时间点大鼠的神经功能评分(NSS)。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bFGF阳性细胞。结果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7、14、21d治疗组NSS分别为(4.0±0.9)分、(3.8±1.1)分、(3.5±1.3)分,对照组分别为(5.5±1.3)分、(5.8±1.4)分、(5.7±1.6)分,治疗组NSS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大鼠脑缺血周边区均有bFGF免疫阳性细胞存在,并随时间延长而逐渐减少,bFGF阳性细胞计数(个/HP)显示术后7、14、21d治疗组分别为25.4±4.2、17.1±3.3、12.6±3.4,对照组分别为18.0±4.0、12.0±3.1、6.4±2.0,治疗组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G-CSF动员自体骨髓干细胞治疗MCAO/R大鼠,可增加脑缺血后梗死边缘区bFGF的表达和改善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fibroblast growthfactor,bFGF)对牵张性脊髓损伤后c-fos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用特制的脊柱撑开器放置在大鼠脊髓T12~L3椎体横突上纵向牵张,同时皮层体感诱发电位监测,建立大鼠牵张性脊髓损伤模型.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观察c-fos基因的表达,并用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脊髓损伤后神经元C-FOS蛋白D值较正常组显著增加,表达高峰出现在损伤后2 h,而bFGF治疗组在各时相点均低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能显著抑制脊髓损伤后c-fos基因的表达,这可能是bFGF保护神经元并减轻脊髓损伤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对骨髓基质细胞(BMSC)粘附、增殖和分化等生物学效应的影响。方法利用体视学计数、四唑盐(MTT)比色法及碱性磷酸酶(ALP)试剂盒分别测定不同浓度bFGF诱导一定时间后BMSC的粘附特性、增殖和分化情况的变化。结果10ng/ml bFGF明显促进BMSC的粘附,但是200ng/ml bFGF反而不利于细胞粘附;在细胞增殖和分化测定中,100ng/ml bFGF明显促进细胞增殖但细胞碱性磷酸酶含量也最低。结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骨髓基质细胞的生物效应是复杂和多方面的,可以作用于骨髓基质细胞的粘附、增殖和分化等多个环节,这种影响与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剂量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的疗效。方法:对16例脊髓损伤患者行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的恢复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6例脊髓伤患者术后ASIA评分的平均数较术前提高,其中10例出现运动、感觉方面不同程度的改善;6例出现不同程度感觉方面的改善。患者术后均顺利出院,未出现明显毒性反应。结论:脊髓损伤患者进行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9.
陈良  刘阳 《四川医学》2011,32(3):320-323
目的研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移植对大鼠脊髓损伤(SCI)后神经生长因子(NGF)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表达的影响。方法大鼠SCI后10minBMSCs移植入损伤区,应用west-ern blot观察BMSCs移植后,大鼠脊髓损伤区NGF和BDNF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各时间点上NGF、BDNF蛋白在BMSCs移植组较对照组表达明显增强。NGF表达水平在3d达高峰后开始下降,BDNF3d达高峰后到14d仍然维持在较高水平。结论脊髓损伤后BMSCs移植可上调脊髓损伤区NGF、BDNF的表达,是修复脊髓损伤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0.
Liu L  Pei FX  Tang KL  Xu JZ  Li QH 《中华医学杂志》2005,85(20):1424-1427
目的观察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对大鼠牵张性脊髓损伤后神经细胞凋亡及Caspase3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大鼠脊髓T13-L2经牵张损伤,CSEP监测P1-N1波幅下降至术前波幅70%后,于损伤平面以下经蛛网膜下腔置细导管,治疗组分别于术后即刻、1、2、3、4、8、12及24h经细导管注入bFGF溶液20μl,对照组在相同时间注入等量生理盐水,然后于术后1、4、7、14及21d处死取材。采用流式细胞仪、原位末端转移酶标记法(TUNEL)、Caspase3活性测定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分方法别观察各组不同时相点神经细胞凋亡及Caspase3表达的变化。同时应用联合行为评分(CBS)及电生理检查观察大鼠功能恢复情况,采用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脊髓损伤后对照组流式细胞仪检测的细胞凋亡率、TUNEL阳性细胞数、Caspase3阳性表达及活性测定在各时相点均明显高于正常组(9.4%±1.7%比4.7%±0.9%、7.6个/mm2±2.8个/mm2比4.0个/mm2±1.1个/mm2、894±74比501±31),bFGF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则显著降低,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联合行为评分及皮层体感诱发电位也显示出大致相同的趋势。结论bFGF能抑制Caspase3蛋白的表达,降低Caspase3活性,减少继发性脊髓损伤细胞凋亡并促进脊髓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