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鼻咽癌血管生成及血小板聚集功能与NPC侵袭转移关系,为在分子水平干预肿瘤血管形成,预防NPC复发和转移打下基础。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了56例NPC,20例无瘤鼻咽部石蜡标本组织中的微血管密度及血管骨皮细胞生长因子表达。随访3年,NPC复发转移17例,无复发或转移39例。结果:复发转移组的血小板聚集率MAR,MVD及VEGF的表达较无复发转移的表达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VD  相似文献   

2.
鼻咽癌血管生成及血小板聚集功能与侵袭转移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鼻咽癌(NPC) 血管生成及血小板聚集功能与NPC 侵袭转移关系,为在分子水平干预肿瘤血管形成,预防NPC复发和转移打下基础。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 P法检测了56 例NPC,20 例无瘤鼻咽部石蜡标本组织中的微血管密度( MVD) 及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 表达。随访3 年,NPC复发转移17 例,无复发或转移39 例。结果:复发转移组的血小板聚集率MAR,MVD 及VEGF的表达较无复发转移的表达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VD 及VEGF的表达与临床分期相关。结论:NPC 血管生成及血小板聚集功能亢进与癌浸润和转移行为密切相关,有可能作为判断肿瘤生物学行为及预后指标,对采用血管生成抑制剂及血小板聚集抑制剂防止NPC转移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乙酰肝素酶(HPA)和nm23-H1在鼻咽癌组织中的表达以及与肿瘤侵袭转移的关系。方法 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HPA和nm23 H1在60例鼻咽癌组织和20例鼻咽慢性炎症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结合患者的临床病理指标进行分析。结果 HPA在鼻咽慢性炎症组织和鼻咽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0(0/20)和55%(33/60)(P<0.05);nm23 H1在鼻咽慢性炎症组织和鼻咽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0.0%(18/20)和53.3%(32/60)(P<0.05)。在鼻咽癌组织中,随着鼻咽癌临床分期和侵袭程度的升级,以及有颈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时,HPA阳性表达逐渐增加,而nm23-H1阳性表达逐渐减少(P<0.05);HPA和nm23-H1的表达呈明显负相关(P<0.05)。结论 HPA的阳性表达和nm23-H1阴性表达的鼻咽癌患者有较高的侵袭转移潜能。  相似文献   

4.
乙酰肝素酶在鼻咽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乙酰肝素酶(HPA)在鼻咽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HPA在70例鼻咽癌和10例鼻咽正常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结合鼻咽癌临床分期、颈淋巴结转移率、复发及转移率、5年生存率等临床病理特征进行分析。结果:鼻咽正常组织中无HPA阳性表达,鼻咽癌组织中HPA阳性表达率为52.9%(37/70)。鼻咽癌临床各期的HPA阳性表达率分别为:Ⅰ期30.0%(6/20),Ⅱ期45.8%(11/24),Ⅲ期70.6%(12/17),Ⅳ期88.9%(8/9)。有、无淋巴结转移组HPA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7.4%(31/46)和25.0%(6/24)。HPA阳性、阴性表达者的复发及转移率分别为48.6%(18/37)和15.2%(5/33),5年生存率分别为24.3%(9/37)和78.8%(26/33)。HPA阳性表达与鼻咽癌临床分期、颈淋巴结转移率、复发及转移率、5年生存率等临床病理特征有关(P<0.01)。结论:HPA表达与鼻咽癌的侵袭、转移及预后有关,为抗鼻咽癌治疗提供一个新的可能靶点。  相似文献   

5.
鼻咽癌症状与远处转移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鼻咽癌(NPC)远处转移是其死亡最常见的原因,如果能从临床角度来预测远处转移发生的可能性,对临床医生的治疗措施将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笔者收集1991-2002年经随访5年以上证实放疗后无复发转移的NPC患者192例,放疗前已发生远处转移的103例及放疗后在1个月~10年发生远处转移的138例,对此3类患者的临床症状进行统计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肿瘤转移与瘤内血管生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肿瘤是一典型的血管依赖性病变,其生长和转移均离不开血管生成,新的血管生成,为肿瘤的转移又创造了条件,本对影响血管生成各种因素及其与肿瘤转移的关系作了总结。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乙酰肝素酶(HPA)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在鼻咽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60例低分化鼻咽癌和20例鼻咽慢性炎症组织中HPA 和 MMP-9 的表达,并结合临床特征分析.结果 鼻咽慢性炎症组织中无HPA和MMP-9阳性表达.鼻咽癌组织中HPA和MMP-9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5....  相似文献   

8.
微血管密度与鼻咽癌生物学行为的相关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探讨鼻咽癌血管生成与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了65例NPC、15例鼻咽良性肿瘤、15例无瘤者鼻咽部石蜡标本组织中的微血管密度及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表达。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头颈鳞癌血管生成与其颈淋巴结转移的关系以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头颈鳞癌血管生成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 5 8例头颈鳞癌组织中微血管密度 (IMVD)及VEGF的表达。结果 :5 8例头颈鳞癌组织中IMVD为 2 3.93± 8.77,肿瘤分化程度 ,高与中、高与低间 ,IMVD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均P <0 .0 5 ) ;中与低间 ,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颈淋巴结转移组IMVD(2 7.92± 9.11)明显高于非转移组 (2 0 .6 9± 7.0 8) ,其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1)。癌组织中VEGF表达与瘤内IMVD呈正相关 (rs=0 .4 87,P <0 .0 1)。结论 :瘤内IMVD可作为预测头颈鳞癌颈淋巴结转移的一个重要指标 ;VEGF可促进头颈鳞癌血管生成。  相似文献   

10.
鼻咽癌在广东省等华南地区多发,晚期患者生存率低。血管生成与鼻咽癌的生长、转移和侵袭密切相关,鼻咽癌的全部外显子和基因组测序研究报道了几种可行的治疗靶点,抗血管生成药物治疗鼻咽癌也逐渐成为众多研究的热点。特异高效阻断血管生成,将是未来用“精准医学”策略治疗鼻咽癌的主要发展方向之一。因此,抗血管生成药物和其他抗癌策略如化学疗法联合的个性化疗法对鼻咽癌患者的最佳治疗及结果来说是必不可少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Tiam1基因表达与鼻咽癌浸润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RT-PCR技术,对41例鼻咽癌组织和20例正常鼻咽部组织进行Tiam1mRNA表达水平的检测。结果:41例鼻咽癌组织的Tiam1mRNA平均表达水平(1.83±0.73)明显高于正常鼻咽部组织(0.87±0.45)(P<0.01);鼻咽癌组织中Tiam1mRNA高表达率与临床分期、T分级呈正相关;有淋巴结转移者Tiam1mRNA高表达率为59.3%(16/27),无淋巴结转移者为21.4%(3/14),二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iam1基因在鼻咽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鼻咽部组织,其过表达与鼻咽癌浸润转移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2.
细胞核DNA含量和S期细胞比例与鼻咽癌浸润转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细胞核DNA含量和S期细胞比例(S-phase fraction,SPF)与鼻咽癌浸润转移的关系。方法对42例垦咽癌组织、20例相应癌旁组织,采用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FCM)检测细胞核DNA含量和SPF值。结果 在鼻咽癌、癌旁组织中,DNA含量分别为1.43±0.17、1.41±0.18;SPF值分别为19.32±5.68、4.74±2.12:鼻咽癌组织中的DI值、SPF值显著高于癌旁组织。DNA含量和SPF值与鼻咽癌分化程度、浸润程度、淋巴结转移、淋巴结固定、远处转移、TNM分期和生存期密切相关。结论DNA含量和SPF值可作为判断鼻咽癌浸润、转移及预后的一个可靠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表皮钙黏素(E-cadherin,E-CD)基因在鼻咽癌组织中的蛋白表达及其意义。方法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了38例鼻咽癌和43例鼻咽炎症黏膜组织中E-CD蛋白的表达。结果E-CD蛋白在鼻咽炎症黏膜组织中表达率(81.4%),明显高于鼻咽癌中的阳性表达率(55.3%),P<0.05。E-CD蛋白表达与鼻咽癌临床分期相关不明显,P>0.05。与肿瘤的浸润转移呈负相关,即有颈淋巴结转移的鼻咽癌中E-CD表达率(45.8%),明显低于无颈淋巴结转移的鼻咽癌中表达率(71.4%),P<0.05。结论E-CD蛋白表达程度与鼻咽癌浸润、转移有关,通过E-CD蛋白的检测可了解鼻咽癌生物学特性及判断其预后提供有价值的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鼻咽癌(nasopharyngeacarcinoma,NPC)组织中凋亡抑制基因Survivin(SVV)及效应蛋白酶受体-1(EPR-1)的表达及其与血管生成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NPC组织、癌旁交界组织各42例,鼻咽部黏膜慢性炎症组织30例中SVV、EPR-1、CD34的表达,计数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density,MVD)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NPC组织中MVD值显著高于癌旁交界组织及鼻咽部慢性炎症组织,NPC组织与癌旁交界组织MVD的表达差异有显著性(P<0.001),MVD与分期相关(P<0.05),与SVV呈正相关(r=0.572,P<0.01),与EPR-1无相关性。结论在NPC组织中,SVV与血管生成相关,EPR-1不参与血管的生成。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基质金属蛋白酶2(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2,MMP-2)及其组织抑制物(tissue inhibitor of metalloproteinases 2,TIMP-2)在鼻咽癌中的表达及其与鼻咽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Elivision Plus二步法对50例鼻咽癌组织、15例炎性鼻咽黏膜组织MMP-2、TIMP-2进行检测,并进行x2检验.结果 免疫组化结果显示MMP-2、TIMP-2在鼻咽癌组织中表达显著高于炎性鼻咽黏膜组织(P<0.05).MMP-2表达随鼻咽癌临床浸润程度的升高,淋巴结转移的发生而上调,有显著性差异(P<0.01).TIMP-2在有淋巴结转移者极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P<0.01).TIMP-2随临床浸润程度升高其表达上调,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表明MM P2和TIMP-2在鼻咽癌细胞突破基底膜向外扩散及转移中起着重要作用,MMP-2/TIMP-2比率失衡在判断鼻咽癌侵袭性、估计其预后中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6.
细胞外基质蛋白-1与喉癌血管生成和转移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细胞外基质蛋白1(ECM1)与喉癌生长、转移和血管生成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33例喉良恶性肿瘤ECM1和Ⅷ因子相关抗原的表达情况。用RT-PCR分子技术检测5例新鲜喉癌组织及其癌旁组织的ECM1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喉良、恶性两组肿瘤组织ECM1的表达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喉癌组ECM1表达明显强于良性组。喉癌组ECM1表达与喉癌微血管密度(24.50±5.96)存在正相关(γ=0.505,P<0.05)。5例喉癌组织及其癌旁组织均检测到ECM1mRNA的表达,两者mRNA的表达量差异不明显。结论:ECM1在喉癌发生、发展过程中起促进癌细胞生长、转移和具有血管生成作用。ECM1的深入研究有利于治疗喉癌和判断喉癌预后。  相似文献   

17.
鼻咽癌间质微血管密度与MMP-2表达和肿瘤转移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鼻咽癌组织中微血管密度的分布以及与基质金属蛋白酶2(matrix metalloproteinase2,MMP-2)的表达关系,探讨其与肿瘤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Elivision Plus二步法,检测50例鼻咽癌和15例炎性鼻咽部黏膜组织间质微血管密度(microvascular density,MVD)的分布,并检测MMP-2的表达.结果 鼻咽癌组织MVD为21.92±7.80,明显高于炎性鼻咽黏膜组织(9.23±1.84),两者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MMP-2阳性组MVD均值为25.46±6.79,高于MMP-2阴性组17.40±6.69,MMP-2的表达与MVD有关(P<0.01).此外,鼻咽癌MVD与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1).结论 MMP-2可能促进鼻咽癌间质血管生成,促进肿瘤的侵袭和转移,MMP-2和MVD有可能成为判定鼻咽癌生物学行为和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喉癌癌周毛细淋巴管形态结构特点及密度与喉癌颈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法、全自动图像分析仪及透射电镜观察,对75例喉癌及癌周组织、8例正常喉组织毛细淋巴管形态结构特点及密度进行了观察和定量研究.结果 各型喉癌癌周毛细淋巴管密度、管径及管腔面积均较正常组织明显增高,伴有颈淋巴结转移组较无转移组亦明显增高;喉癌声门上型癌周毛细淋巴管密度与声门下型无显著差异,而二者均显著高于声门型.电镜观察示正常喉组织毛细淋巴管具有较高通透性,喉癌癌周毛细淋巴管通透性更高,呈不同程度扩张及变性破坏改变,内皮细胞连接开放率较正常组织明显增高.结论 喉癌颈淋巴结转移与癌周毛细淋巴管形态结构特点及密度密切相关,为探讨喉癌颈淋巴结转移的过程、机制以及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CD105标记微血管密度与喉癌临床病理特征相关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喉鳞状细胞癌血管生成与各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应用CD105单克隆抗体进行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54例喉癌组织中微血管密度(intratumormicrovesseldensity,IMVD)。结果54例喉癌组织中IMVD为8.854.50,T3和T4级喉癌组织IMVD(10.734.33)明显高于T1和T2级(6.803.68),其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颈淋巴结转移组IMVD(12.873.39)明显高于非转移组(6.092.73),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术后复发者组IMVD值(11.934.55)高于无复发者组(8.324.32),差别有意义(P<0.05)。结论CD105标记IMVD与喉癌T分级、颈淋巴结转移和肿瘤复发密切相关,可能是喉癌患者的一个独立的预后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