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鼻内翻性乳头状瘤中的表达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明确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其受体在鼻内翻性乳头状瘤(NIP)组织中的探讨其在NIP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对11例NIP标本及6例慢性单纯性鼻炎患者的下鼻甲标本,检测VEGF及其胎肝激酶受体,以图像分析仪半定量测定VEGF和flk-1的表达强度。  相似文献   

2.
人乳头状瘤病毒与鼻内翻性乳头状瘤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探讨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与鼻内翻性乳头状瘤(IP)发病及其恶变的关系,研究选取组织病理确认为IP(36例)和IP癌变(16例)的石蜡包埋标本,采用多聚酶链反应(PCR)方法对标本进行HPV相关DNA序列扩增。结果显示:36例IP组织有21例(58.3%)为HPV阳性;16例IP癌变组织中有11例(68.8%)阳性。经统计学处理,二者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提示HPV感染在IP的发  相似文献   

3.
鼻内窥镜在鼻内翻性乳头状瘤手术中的价值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探讨鼻内窥镜在鼻内翻性乳头状瘤手术中的价值。方法 :鼻内翻性乳头状瘤患者 2 9例中 ,采用鼻内窥镜手术者 15例 (鼻内窥镜组 ) ,经鼻侧切开手术者 14例 (鼻侧切开组 ) ,并将两种手术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随访 1.8年。并发症 :鼻内窥镜组 (1例 )明显低于鼻侧切开组 (5例 ) ,P <0 .0 1;住院时间 :鼻内窥镜组 (13.1d)明显短于鼻侧切开组 (2 0 .4d) ,P <0 .0 1;术中出血量 (Ⅰ~Ⅱ级 ) :鼻内窥镜组 (175ml)亦明显少于鼻侧切开组 (5 2 5ml) ,P <0 .0 1。结论 :鼻内窥镜术是治疗Ⅰ~Ⅱ级鼻内翻性乳头状瘤一种较好的方法 ,其主要优点是避免了面部切口 ;对Ⅲ~Ⅳ级病例 ,使用鼻内窥镜术应持谨慎态度 ,鼻侧切开术仍不失为安全、可靠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鼻内翻性乳头状瘤伴鼻息肉的临床特征。方法:分别对12例鼻内翻性乳头状瘤伴鼻息肉患者的肿瘤外露部、深部、基底部及窦腔处进行多点取材,并对病理结果进行分析,判断其临床特点及相关性。结果:内翻性乳头状瘤多位于瘤体的深部及基底部,而息肉组织多位于瘤体的表面。结论:鼻内翻性乳头状瘤伴鼻息肉可能是因内翻性乳头状瘤表面上皮组织长期受炎性刺激而局部形成息肉样变的结果,因此对单侧鼻息肉,应警惕深部肿瘤性疾病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5.
我科於1978年至1993年收治15例鼻腔及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均曾在本院或外院误诊为鼻息内,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15例中,男11例,女4例。发病年龄48~62岁。左鼻腔4例,右鼻腔6例。病程最短为1年6个月,最长20年。病史表现为不同程度鼻塞及流粘脓涕,1例涕中带血。检查鼻腔均可见灰白色或紫红色息肉样新生物,有的表面欠光滑,呈颗粒状,触之易出血。1例X线显示右眼眶内侧壁骨质破坏。全部病例均有“鼻息肉”手术史2~5次,其中1例曾取右鼻腔部分新生物活检,病理报告为鼻息肉。后因“鼻息肉”术后复发频繁,乃将鼻腔手术标本全部送检…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与鼻内翻性乳头状瘤(NIP)的发病及恶变的关系。方法:将57例NIP患者分为不伴恶变组(45例)和伴恶变组(12例),应用PCR技术,检测其HPV6、11、16、18等4个型别的HPV-DNA,同时以30例鼻息肉患者为对照组。结果:57例NIP患者HPV-DNA总阳性率为64.9%(37/57)。不伴恶变组HPV-DNA阳性率为60%(27/45),均为单一的低危型HPV11型感染;伴恶变组HPV-DNA阳性率为83.3%(10/12),以检出HPV16、18型DNA为主,其中5例为双重感染(4例为HPV16、18型,1例为HPV11、16型),4例为单一型HPV16型感染,1例为单一型HPV11型感染。而30例鼻息肉患者均未检出HPV-DNA。结论:HPV在NIP的发病中有重要作用,而高危型HPV16、18型与NIP恶变可能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我科2000年6月~2004年6月在鼻内镜下切除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inverted papilloma,IP)18例,取得良好疗效,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18例病人中,男17例,女1例;年龄43~67岁,病程5~8年。均为单侧发病,其中右侧11例,左侧7例,18例均表现为不同程度头痛、鼻塞,5例出现嗅觉障碍。按Krouse的方法[1]将肿瘤分为4级,即Ⅰ级(5例):病变只限于鼻腔;Ⅱ级(9例):病变限于筛窦、上颌窦内侧上部;Ⅲ级(4例):病变累及上颌窦外侧或下部或侵入额窦或蝶窦;Ⅳ级(本组无):病变侵犯鼻或鼻窦外结构。高分辨螺旋CT冠状扫描所有病人鼻腔外侧壁破坏,筛窦、…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与鼻内翻性乳头状瘤(IP)发生的相关性,进一步明确HPV57在IP发生中的作用。方法:随机收集经病理确诊的IP病变组织石蜡包埋标本60个,分别采用HPVL1通用引物MY09/11和HPV57型特异性引物进行多聚酶链反应(PCR),对标本的HPV相关DNA序列扩增,计算其阳性率;另取10个慢性鼻窦炎病变组织标本作为对照,采用HPVL1通用引物MY09/11及HPV57型特异性引物进行PCR扩增。结果:60个鼻内翻性乳头状瘤组织标本经HPVL1通用引物MY09/11扩增后,均为阴性。经HPV57型特异性引物扩增后有47个(78.3%)为阳性。10个慢性鼻窦炎标本DNA模板均未能扩增出DNA片断。结论:HPV57型感染可能在IP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鼻内窥镜下切除内翻性乳头状瘤:最新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鼻及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 (IP)是具有恶变倾向的良性肿瘤 ,多起源于鼻腔外侧壁 ,常向上颌窦和前、后组筛窦扩展 ,并有局部侵袭性 ,可导致骨质吸收 ,侵犯眶内、颅底及邻近鼻窦。根据采用的手术方式不同 ,其复发率介于 0 %~ 70 % ,常规鼻内筛窦切除和息肉切除术复发率最高 ,扩大 Caldwell- L uc手术使复发率有所降低 ,大多数学者采取包括鼻侧切开和内份上颌骨切除术的扩大鼻外进路。鼻内窥镜能提供良好的照明和放大作用 ,术野暴露好 ,可窥及额隐窝、蝶窦和上颌窦腔 ,而电动切割器和带吸引头的电钻 ,使术者能更精确地切除病变。近年来 ,有文…  相似文献   

10.
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SNIP)是一种较常见的起源于鼻上皮粘膜的肿瘤。大多数病变是良性的,但少部分会发展为不典型增生及鳞状细胞癌。虽然其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已为人们所熟知,但其发病机制目前仍不清楚。鉴于人乳头瘤病毒(HPV)在其他粘膜肿瘤(如宫颈癌和口咽癌)形成中的既定作用,有人认为该病毒可能也影响SNIP的发病,但二者间的联系尚未得到证实。我们通过总结大量已发表的临床报告,并综合关于HPV和SNIP关系的最新研究,讨论了HPV在SNIP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鼻内镜手术治疗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对于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NIP)的治疗,传统的手术方法为鼻侧切开术。随着鼻内镜手术的广泛开展,现多采用鼻内镜手术治疗。我们对经鼻内镜手术治疗的50例NIP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其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鼻内镜下切除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效果.方法 33例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患者施行鼻内镜手术.结果 随访6月~5年,仅2例复发,余者均未见复发.结论 鼻内镜有多视角、清晰度高、损伤小、不毁容等优点,是治疗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一种很好的方法,尤其是治疗Ⅰ~Ⅱ级鼻内翻性乳头状瘤.  相似文献   

13.
鼻内翻性乳头状瘤的临床分期与术式选择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目的;探讨鼻内翻性乳头状瘤的临床分期和手术方式选择,以降低复发率。方法:对41例鼻内翻性乳头状瘤,根据病变的 特征将其分期为T1、T2、T3、T4期,据此,19例行鼻内镜手术,20例行鼻侧切开手术,2例行上颌骨部分或全截除术。结果:鼻内镜手术后复发率为10.5%,鼻侧切开术后复发率为15.0%。结论:鼻内翻性乳头状瘤根据CT检查和病变的特征进行临床分期,按分期选择手术方式,可以彻底切除肿瘤,降低术后复发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内翻性乳头状瘤切除术的方法及疗效。方法:30例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中,10例有前期手术史,均为单侧发病。手术根据肿瘤不同部位选择相应的手术方式。术后定期鼻内镜下换药。结果:25例鼻腔内翻性乳头状瘤患者行鼻内镜下肿瘤切除术,2例行鼻内镜下肿瘤切除术+鼻侧切开术,3例行鼻内镜联合柯-陆氏径路行肿瘤切除术,随访3年,复发3例。结论:鼻内镜手术治疗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要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术后定期随访,是提高手术治愈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内镜下鼻内翻性乳头状瘤微创手术的适应证及手术方法。方法 对2000年1月~2004年6月在我院行鼻内镜下鼻内翻性乳头状瘤手术患者20例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单纯鼻内镜下鼻内肿瘤切除术16例,鼻内镜上颌窦前壁(Caldwell-Luc术式)联合径路4例。1例术后病理诊断为内翻性乳头状瘤区域性癌变予放射治疗。结果 随访12~54个月,3例术后1~2个月清理期间发现术腔有瘤样增生组织,经再次处理2个月后术腔上皮化。1例区域性癌变患者于术后27个月复发。其余未见复发。结论 鼻内镜下手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手术,可用于Ⅰ~Ⅱ期鼻内翻性乳头状瘤外科治疗,Ⅲ期病变可选择联合径路,肿瘤已侵犯至鼻外的Ⅳ期病变不适宜手术式。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鼻内镜下切除鼻内翻性乳头状瘤(nasal inverted papilloma,NIP)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23例经病理和临床诊断的NIP病例.根据Krouse分级将病变分为4级:Ⅰ级13例,Ⅱ级6例,Ⅲ级3例,Ⅳ级1例.术前均行鼻内镜检查及鼻寞CT冠状状+轴位(平扫+增强)或MRI扫描.15例单纯行经鼻内镜...  相似文献   

17.
经鼻内镜行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切除术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经鼻内镜行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IP)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1996年1月~2002年1月在鼻内镜下行手术治疗的36例IP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随访6个月~6年,仅2例在手术后复发,其余34例在随访期内均未见复发,治愈率为94.4%。结论:经鼻内镜手术治疗IP是一种较好的方法,该术式避免了面部切口,术中能保留鼻腔鼻窦正常结构和黏膜,创伤小,有利于鼻腔功能的恢复。但并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的鼻外径路手术,因而必须掌握好手术适应证。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治疗T3期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疗效。方法总结12例T3期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经鼻内镜手术切除的治疗效果。结果 12例随访7~36个月,仅2例术后复发(16.6%),其中1例累及上颌窦、筛窦与蝶窦,1例累及上颌窦、额窦、筛窦及蝶窦。结论鼻内镜下行T3期鼻腔及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切除术有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表皮生长因子(EGF)及其受体(EGFR)在鼻内翻性乳头状瘤(NIP)恶变前不同阶段中的表达情况及其生物学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LSAB法检测NIP非典型增生的不同阶段及恶变组织中EGF、EGFR的表达情况.应用图像分析仪对染色结果进行定量分析.结果在上皮组织和间质结缔组织中EGF、EGFR阳性染色随着不典型增生程度的加重,其表达强度和范围也增加.中-重度不典型增生组织的表达强度与鳞状细胞癌组织接近.轻度不典型增生与NIP比较,中-重度不典型增生与轻度比较,EGF、EGFR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EGF参与了NIP的病理过程,EGF、EGFR的表达随肿瘤异型程度的增加而强度增加,其表达水平可以作为衡量NIP恶变倾向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鼻腔及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临床特征、鼻内镜手术方法 及临床疗效.方法 对2005年5月2010年7月36例鼻腔及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全部病例随访1~3年,无一例并发症,32例一次性治愈,复发4例,经再次手术后治愈.结论 鼻内镜手术清除病灶是治疗鼻腔及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最有效方法,手术中应尽量扩大鼻窦的自然开口,手术后定期冲洗窦腔及定期复查可防治疾病的复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