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从阿片受体角度观察电针(EA)对佐剂性关节炎(AA)大鼠产生镇痛的外周机制.方法:以Freund's完全佐荆造成AA大鼠模型,在EA治疗后观测大鼠痛阈、炎症局部κ阿片受体(KOR)mRNA的表达.结果:EA治疗后,大鼠的痛阈提高,炎症局部KOR mRNA的表达增强.结论:EA对从大鼠有明显镇痛效应,且镇痛效应的产生与大鼠炎症局部的KOR mRNA表达增强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从阿片受体角度观察电针(EA)对佐剂性关节炎(AA)大鼠镇痛作用的外周机制.方法:以Freund's完全佐剂造成AA大鼠模型,在EA治疗后观测大鼠痛阈、炎症局部μ阿片受体(MOR)mRNA的表达.结果:EA治疗后,大鼠的痛阈提高,炎症局部的MOR mRNA表达增强.结论:EA对AA大鼠的镇痛作用与EA加强大鼠炎症局部MOR mRNA表达增强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从时效关系角度观察电针对佐剂性关节炎(AA)大鼠镇痛后效应随时间延续的变化规律,并探讨电针镇痛后效应的产生机制.方法:以Freund's完全佐剂造成AA大鼠模型,在电针治疗后1h、3h、6h、12h、24h和48h观测大鼠痛阈、炎症局部前阿黑皮素(POMC)和前脑啡肽(PENK)mRNA的表达.结果:电针治疗后1h、3h、6h、12h,大鼠的痛阈提高,炎症局部的POMC和PENK mRNA的表达增强.结论:电针对AA大鼠镇痛有明显的后效应,可延续12h以上,且后效应的产生与大鼠炎症局部的POMC和PENK mRNA表达增强有关.  相似文献   

4.
炎症局部注射β-EP和LEK抗血清对电针镇痛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赵仓焕  邹军 《陕西中医》2002,23(6):569-570
目的 :为了进一步探讨 β-内啡肽 ( β- EP)和亮脑啡肽 ( L EK)在电针 ( EA)对炎症痛镇痛中的作用机制 ,观察了佐剂性关节炎 ( AA)大鼠炎症局部注射 β- EP和 LEK抗血清对电针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 :动物用 Freund's完全佐剂造模后分为对照组、EA组、β- EP抗血清组和 L EK抗血清组 4组 ,除对照组外 ,其余 3组给予 EA治疗 ,实验第 7d处理和治疗前 1 5 min在各组动物炎症局部分别注射生理盐水 (对照组和 EA组 )和 β- EP抗血清及 L EK抗血清 0 .1 ml,处理和治疗后以辐射热灯照射炎症局部引起动物热痛缩腿反应的潜伏期来判定痛阈。结果 :EA组的痛阈明显高于对照组 ( P<0 .0 1 ) ,β- EP抗血清组和 LEK血甭组的痛阈均低于 EA组 ( P<0 .0 1 ,P<0 .0 5 ) ,β- EP抗血清组的痛阈低于LEK抗血清组 ( P<0 .0 5 )。结论 :炎症局部的 β- EP在 EA对炎症痛的外周镇痛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止痛胶囊对AA大鼠痛阈及丘脑iNOS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高阳  刘延庆 《中成药》2005,27(5):601-603
目的:观察止痛胶囊(川芎、细辛、白芷等)对佐剂性关节炎(AA)大鼠痛阈及丘脑诱导性一氧化氮合酶(iNOS)表达的影响.方法:以弗氏完全佐剂(FCA)造模,采用辐射热照射法,观察止痛胶囊对AA大鼠的镇痛作用;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止痛胶囊对AA大鼠丘脑iNOS表达的影响.结果:止痛胶囊能提高AA大鼠疼痛模型痛阈值,抑制丘脑iN-OS的表达,与模型组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止痛胶囊具有镇痛作用,其作用可能与抑制中枢丘脑水平iNOS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6.
王文靖  赵仓焕  谢步霓  盛佑祥  朱小华 《针刺研究》2006,31(3):131-135,F0003
目的:观察累加电针对炎症痛大鼠模型不同间隔时间的镇痛效果,从而探讨针刺镇痛的最佳治疗间隔时间。方法:96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和电针组,以佐剂性关节炎大鼠作为炎症痛模型,分别以3、6、12、24h作为电针治疗间隔时间。选用“昆仑”和“悬钟”穴,电针频率15~100Hz,疏密波,电压2~4V,留针20min,连续治疗6d后观测大鼠疼痛级别、痛阈、下丘脑前阿黑皮素和前脑啡肽原mRNA的表达。结果:电针组的疼痛级别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24h电针组的痛阈高于模型组(P<0·01),各电针组下丘脑前阿黑皮素和前脑啡肽原mRNA表达的细胞数均明显高于模型组。在不同间隔时间电针治疗中,以间隔24h治疗更能明显降低炎症痛大鼠的疼痛级别并提高其痛阈,促进下丘脑前阿黑皮素和前脑啡肽原mRNA表达(P<0·05或0·01)。结论:电针对炎症痛大鼠模型具有非常明显的镇痛作用,间隔24h重复治疗可显著提高其镇痛效果。  相似文献   

7.
方剑乔  房军帆  梁宜  杜俊英  邱宇洁  刘晋 《中国针灸》2012,32(11):1007-1011
目的:观察电针对完全弗氏佐剂(CFA)致炎性痛大鼠急性期脊髓背角细胞外信号转导激酶1/2(ERK1/2)磷酸化水平的影响,探讨电针即刻镇痛效应的部分细胞信号转导机制.方法:雄性健康SD大鼠53只,分两批进行实验.第1批实验大鼠23只,全部采用CFA造模,观察CFA致炎对大鼠痛阈的影响,并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患侧脊髓背角p-ERK1/2阳性细胞的表达情况.第2批实验大鼠30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N组)、模型对照组(CFA组)和电针治疗组(EA组),每组各10只.CFA组和EA组大鼠采用CFA造模,EA组大鼠造模后5.5h予电针治疗1次.观察电针对CFA大鼠的即刻镇痛效应及其对大鼠脊髓背角p-ERK1/2阳性细胞表达的干预作用.结果:第1批实验大鼠:造模后5h,CFA大鼠痛阈显著降低(P<0.01),造模后3d、7d、14d 3个时点,CFA大鼠痛阈均显著低于造模前(均P<0.01);但p-ERK1/2阳性细胞主要集中在造模后5h表达,并于造模后3d恢复正常.第2批实验大鼠:CFA造模成功诱导CFA组和EA组大鼠痛阈降低,与同期N组大鼠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接受1次电针治疗后,EA组大鼠痛阈明显提高(P<0.01),并显著高于同期CFA组(P<0.01).造模后6h,CFA组大鼠腰段脊髓背角p-ERK1/2阳性细胞表达增多(P<0.01),而EA组则明显减少(P<0.01).结论:抑制炎性痛大鼠腰段脊髓背角ERK1/2活化,可能是电针发挥即刻镇痛效应的关键细胞信号转导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中枢不同脑区γ-氨基丁酸A型(GABA_A)受体mRNA在慢性炎性痛大鼠的脑内表达及电针的干预作用。方法:48只SPF级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电针组和假电针组,每组12只。采用足底注射弗氏完全佐剂建立慢性炎性痛模型,电针组于造模后28 d介入电针治疗,取"后三里"和"昆仑"穴,予疏密波、频率2 Hz/100 Hz、强度0.5~1.5 mA,治疗30 min,仅干预1次。假电针组与电针组取穴相同,仅刺入皮下,连接电针,不通电,固定30 min。观察各组大鼠造模前,造模后1、3、7、14、21、28 d机械痛阈、热痛阈变化及造模后29 d情绪行为变化,前扣带皮层、杏仁核、下丘脑GABA_A受体mRNA相对表达量。结果:造模后1、3、7、14、21、28 d各个时间点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大鼠机械痛阈变化率和热痛阈变化率显著降低(均P<0.01);造模后29 d,模型对照组大鼠旷场实验中央区域运动距离和中央区域停留时间较空白对照组明显减少(均P<0.05)。干预后与模型对照组、假电针组比较,电针组能显著增加机械痛阈变化率、热痛阈变化率、中央区域运动距离、中央区域停留时间(P<0.01,P<0.05)。造模后29 d各组大鼠前扣带皮层、下丘脑GABA_A受体mRNA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大鼠杏仁核GABA_A受体mRNA表达显著降低(P<0.01),电针组干预后大鼠杏仁核GABA_A受体mRNA表达较模型对照组、假电针组增多(P<0.01)。结论:单次电针可显著提高慢性炎性痛大鼠机械痛阈和热痛阈,改善情绪异常行为,其机制可能与提高杏仁核GABA_A受体mRNA表达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阻滞穴位神经后针刺对于佐剂型关节炎(AA)大鼠镇痛效应和穴区肥大细胞脱颗粒的影响,并进一步了解手针和电针镇痛效应的外周机制差异。方法:以佐剂型关节炎大鼠为炎性反应痛模型,以"足三里"为治疗穴位,采用利多卡因穴位注射预处理。将80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C)、模型组(M)、利多卡因预处理组(NL)、电针组(EA)、利多卡因预处理电针组(L+EA)、犊鼻穴注射利多卡因足三里电针组(DL+ZEA)、下巨虚穴注射利多卡因足三里电针组(XL+ZEA)、手针组(MA)、利多卡因预处理手针组(L+MA)及犊鼻穴注射利多卡因足三里手针组(DL+ZMA)。以大鼠缩爪反射潜伏期及肥大细胞脱颗粒率为观察指标。结果:EA及MA组痛阈都高于M组(P<0.05,P<0.01),两组肥大细胞脱颗粒率都明显高于M组(P<0.01);NL组痛阈和肥大细胞脱颗粒率与M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L+EA组和DL+ZEA组的痛阈明显低于C组及EA组(P<0.01),而与M组及NL组的差异都无统计学意义(P>0.05);XL+ZEA组痛阈明显高于M组和NL组(P<0.01),而与EA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针情况类似。L+EA、D/XL+ZEA组与EA组的肥大细胞脱颗粒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针情况类似。结论:阻滞针刺穴位或同神经干近心端穴位神经对针刺的镇痛效应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神经阻滞对针刺引起的穴区肥大细胞脱颗粒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电针(EA)治疗对佐剂性关节炎(AA)大鼠腰椎夹脊穴的镇痛效果,及下丘脑抑制性G蛋白(Gi)含量的变化,以初步探讨针刺镇痛的细胞信号转导机制。方法:24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和电针组,分别给予干预措施。用行为学痛阈法观察大鼠痛阈的变化;运用免疫印迹法(Westernblot)检测下丘脑Gi蛋白的变化。结果:EA夹脊穴提高了炎症痛大鼠的痛阈,降低了下丘脑Gi蛋白的表达。结论:炎症痛的产生发展可能与大鼠下丘脑G蛋白信号传导系统功能障碍有关,针刺镇痛介导的G蛋白信号通路可能是治疗炎症痛关节炎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从细胞免疫的角度探讨电针夹脊穴对佐剂性关节炎(AA)大鼠的疗效机制。方法:以随机数字表法将30只雄性Wistar大鼠分为3组,每组10只。①正常组:不造模,不电针。②模型组:大鼠右后足掌皮下注射弗氏完全佐剂0.1 mL,造成佐剂性关节炎模型。正常组与模型组每日以与电针组相同的方式捆绑固定30 min,连续7 d。③电针组:于造模当天进行电针L3、L5夹脊穴30 min,每日1次,连续治疗7 d。检测其痛阈、肿胀度及T细胞亚群的变化。结果:电针夹脊穴明显提高AA大鼠痛阈,显著抑制致炎大鼠原发足肿胀,显著提高CD8+细胞百分率,降低CD4+/CD8+比值。结论:电针夹脊穴有明显的抗炎镇痛作用,其机制可能与调整AA大鼠紊乱的T细胞亚群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传统“热补”针法对实验性关节炎家兔的镇痛效应和探求其中枢作用机制。方法:以卵蛋白诱导的关节炎家兔为疼痛模型,连续治疗6 d后比较药物组、捻针组、电针组和热补组关节炎家兔关节局部痛阈和脑脊液中-βEP和CCK-8的含量。结果:治疗后各治疗组痛阈和-βEP含量均升高,热补组-βEP含量明显高于药物组和捻针组(P<0.01),但不及电针明显(P<0.05);各治疗组CCK-8含量均向正常水平恢复,热补组CCK-8含量比药物组和捻针组恢复明显(P<0.01),但不及电针组恢复显著(P<0.01)。结论:“热补”针法的镇痛效应和捻转针法、药物(痹冲剂)相同,但不及电针的镇痛效应;升高脑脊液中-βEP含量和促使CCK-8含量向正常水平恢复,可能是其镇痛的中枢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3.
电针对类风湿关节炎大鼠糖皮质激素及受体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余曙光  唐勇  刘雨星 《针刺研究》2002,27(3):205-210
目的 :探讨电针对类风湿性关节炎 (RA)大鼠糖皮质激素 (CS)及受体 (GCR)的影响。方法 :采用佐剂性关节炎大鼠 (AA)作为RA动物模型 ,电针“足三里”治疗后 ,放免测定血浆CS、胸腺GCR含量。结果 :模型组大鼠血浆CS明显下降 ,电针后CS水平明显升高 ,二者比较 ,P <0 .0 5,且达到正常水平 ,电针组与正常组比较 ,P >0 .0 5;模型组大鼠胸腺GCRKD值显著低于正常组和空电组 (P <0 .0 1 ) ,其浓度也明显低于正常组、空电组 (P <0 .0 5) ,电针治疗后GCRKD值和浓度水平与模型组相比均有显著提高 (P <0 .0 1 )。结论 :电针能够增加RA大鼠的CS、GCR含量水平  相似文献   

14.
铃木聪  田伟  李学武 《针刺研究》2006,31(4):208-211,F0002
目的:探索电热针对Ⅱ型胶原诱导性关节炎(Collagen-induced Arthritis,CIA)大鼠踝关节滑膜细胞环氧化酶-2 mRNA(COX-2 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随机将50只Wistar大鼠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电热针高电量治疗组(高电组)、电热针低电量治疗组(低电组)、电热针无电量治疗组(无电组)。Ⅱ型胶原足底皮下注射造模;其中正常组足底假免疫时给予生理盐水。电热针组于致炎后第21 d开始治疗,取双侧“阳陵泉”穴,直刺8 mm,每次20 min,隔天1次,共治疗20次。其中高电组电流强度为40 mA,低电组电流强度为20 mA。治疗结束后,各组取左踝关节组织,以原位杂交法检测踝关节滑膜细胞COX-2 mRNA表达。结果:造模后,各造模动物的踝关节肿胀程度比正常组显著增加(P<0.01);电热针治疗后,各治疗组与模型组比较踝关节肿胀程度有显著减轻(P<0.01)。模型组踝关节滑膜COX-2 mRNA表达较正常组显著增高;与模型组相比,高电组踝关节滑膜COX-2 mRNA表达显著降低(P<0.05),低电组、无电组与模型组则无明显差异。结论:电热针具有抗炎作用,仅有高电量电热针治疗可以降低CIA大鼠踝关节滑膜细胞COX-2 mR-NA的表达。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电针对大鼠实验性关节炎痛阈和皮肤c-fos表达的作用及侧脑室注射孤啡肽(OFQ)对电针效应的影响。方法:将福氏完全佐剂(FCA)注入SD大鼠踝关节腔造成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模型。44只SD大鼠随机分为A[模型+侧脑室注射生理盐水(NS)+电针,n=8],B(模型+侧脑室注射OFQ+电针,n=8),C(正常对照,n=8),D(模型,n=10)和E(模型+电针,n=10)组。大鼠麻醉(戊巴比妥钠30mg/kg,i.p)后,参照Noble方法定位,将OFQ(20μL,50μg/mL)或NS(20μL)注射侧脑室(30min内注完,保留1min)。右侧“太溪”和“足三里”针刺后连接WQ-10C多用途电子穴位测定治疗仪,用疏密波形,频率20/100Hz交替,电压2-4V,波宽0.2-0.6ms,持续20min,电针每天1次,连续5天。痛阈用气压弹簧棒测定后右掌心皮肤加压时动物的缩腿反应,每天1次,共测5天。取大鼠右后足垫部皮肤及皮下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测定RA模型建立后各组c-fos表达。结果与结论:①电针对实验性RA关节痛具有明显的镇痛效应;②电针明显提高实验性RA大鼠痛阈,具有明显的后效应,注射OFQ对抗电针提高实验性RA大鼠痛阈,而且对抗电针的后效应;③电针抑制实验性RA诱导的FOS表达,注射OFQ对抗电针抑制FOS的表达。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观察电针“大椎”“命门”穴后下丘脑CRH、血浆ACTH、血清Cort、TNF-α含量的关系,分析电针不同穴位对应激相关因子的影响。方法:以佐剂性关节炎大鼠(AA)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正常组、模型组、电针“大椎”组、电针“命门”组。观察电针对关节炎症局部及下丘脑CRH、血浆ACTH、血清Cort、TNF-α含量的影响。结果:“大椎”组、“命门”组经治疗右后足足爪肿胀率与模型对照组比较极明显降低(P<0.01),“大椎”组下丘脑CRH含量、血清Cort、TNF-α含量,“命门”组血清Cort含量与模型对照组比较明显降低(P<0.05)。结论:电针具有一定的抗炎作用,并且这种作用可能是通过对CRH、Cort等应激相关因子的调节,减轻疾病应激程度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17.
冯异  马淑兰  陈伯英 《针刺研究》2006,31(4):195-199,203,F0002
目的:在围绝经期大鼠模型上,研究脑内催乳素释放肽(prolactin releasing peptide,PrRP)在电针调整下丘脑-垂体-卵巢轴(hypothalamus-pituitary-ovary axis,HPOA)异常功能中的作用,以进一步探讨针刺治疗妇女围绝经期综合征的神经内分泌机制。方法:采用切除双侧卵巢的大鼠围绝经期模型(HPOA功能异常模型),随机分为去卵巢组(OVX)、去卵巢电针组(OVX+EA);再用正常SD大鼠作为对照,分成正常组(INT)和正常电针组(INT+EA)。OVX+EA和INT+EA组接受“中极”“关元”和双侧“子宫”、单侧“三阴交”电针处理,每日1次,每次30 min,连续3 d。用放射免疫法测定外周血的雌二醇(E2)和黄体生成素(LH)含量;并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和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方法观察延髓和下丘脑PrRP蛋白及mRNA的表达。结果:OVX组的延髓孤束核(NTS)和腹外侧网状核(VLRN)免疫阳性细胞数、终纹床核(BST)阳性纤维相对光密度、延髓和下丘脑PrRP mRNA含量显著降低(P<0.01)。OVX+EA组延髓的PrRP mRNA含量比OVX组显著增加(P<0.01);同时,各个核团的PrRP免疫阳性物质均增加(P<0.01或P<0.05);OVX+EA组血清E2水平比OVX组升高(P<0.05),而LH水平却降低(P<0.05)。但INT+EA组与INT组相比无明显的变化。结论:电针效应具有多环节、多靶点的特点。PrRP作为一种新的神经肽或神经激素,参与了电针调整HPOA功能异常的作用。这可能是电针治疗妇女围绝经期综合征的神经内分泌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观察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性损伤大鼠脊髓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nNOS)蛋白及其mRNA表达的变化和电针对其的影响,探讨电针干预神经病理性痛的脊髓一氧化氮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n=12):假手术组仅分离坐骨神经,但不进行结扎;模型组采用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性损伤(CCI)法制备神经病理性痛模型;电针组于CCI术后11~17d时应用韩氏穴位神经刺激仪进行损伤侧"委中"穴与"环跳"穴电针干预,刺激频率2Hz,波宽0.6ms,起始电流强度1mA,每10min递增1mA,刺激时间30min,1次/d。于CCI前(基础状态),CCI后10、16d时测定机械痛阈和热痛阈。CCI后17d时各组随机取6只大鼠采用Western blot法测定脊髓nNOS蛋白的表达;另取6只大鼠采用逆转录(RT)-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测定脊髓nNOS mRNA的表达。结果:CCI后10d,与基础值比较,模型组和电针组机械痛阈和热痛阈降低(P0.01);与CCI后10d比较,电针组CCI后16d时机械痛阈和热痛阈均升高(P0.01)。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机械痛阈和热痛阈降低(P0.01),脊髓nNOS蛋白及其mRNA表达均上调(P0.05,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CCI后16d时机械痛阈和热痛阈升高(P0.01),脊髓nNOS蛋白及其mRNA表达均下调(P0.05)。结论:电针减轻大鼠神经病理性痛的机制可能与有效地抑制脊髓nNOS的活性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