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9 毫秒
1.
目的 探讨普伐他汀对脑梗死伴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脂和血小板膜糖蛋白的影响.方法 选择60例住院脑梗死伴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普伐他汀10 mg/d,连用6个月.观察两组治疗前后患者血脂和血小板膜糖蛋白CD62p、CD63的变化,并通过彩超观察治疗前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变化.结果 治疗组治疗6个月后,患者血浆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C)及低密度脂蛋白 - 胆固醇(LDL - C)和CD62p、CD63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高密度脂蛋白 - 胆固醇(HDL - C)较治疗前明显上升(P<0.05);治疗组斑块大小、厚度和中层内膜厚度(IMT)均较治疗前明显减小(P<0.05),两组治疗后比较发现治疗组斑块大小、厚度和IMT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 普伐他汀对脑梗死伴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具有降脂、抑制血小板活化、减少血小板的黏附和聚集作用,从而降低颈动脉内膜厚度,减少颈动脉斑块大小和厚度,可阻断和逆转颈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通心络对脑梗死伴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脂、血小板膜糖蛋白和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方法选择120例脑梗死伴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口服通心络胶囊1.14g,3次/d,连用6个月。观察两组治疗前后患者血脂、血小板膜糖蛋白CD62P、CD63和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并通过彩超观察治疗前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变化。结果治疗6个月后,治疗组患者血浆TC、LDL-C和CD62P、CD63水平及血液流变学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斑块大小、厚度和中层内膜厚度(IMT)均较治疗前明显减小(P〈0.05),而且斑块大小、厚度和IMT均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通心络对脑梗死伴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具有降脂、改善血液流变学、抑制血小板活化、减少血小板的黏附和聚集作用,从而降低颈动脉内膜厚度、减少颈动脉斑块大小和厚度,可阻断和逆转颈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老年颈动脉粥样硬化伴高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血症患者在叶酸(folic acid,FA)、维生素B12(vitamin b12,VitB12 )治疗前后血清低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HIF-1α),P-选择素((P-selection,CD62p)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表达变化。方法 选择2016年1月~2017年3月湖北医药学院附属东风医院收治的老年颈动脉粥样硬化伴高Hcy血症患者140例,以随机表法分为观察组(70例)和对照组(70例),两组在相同常规治疗基础上,只对观察组给予口服叶酸5 mg/天和VitB12 500 μg/天进行干预治疗。在入院治疗4周后检测患者血清Hcy,叶酸,VitB12 浓度和血清HIF-1α,CD62p,hsCRP表达水平; 并应用超声仪测量其两组患者颈动脉斑块在治疗前后的积分状况。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血清Hcy,HIF-1α,CD62p,hsCRP水平和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积分均低于对照组,两组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847,7.847,23.96,20.104,均P<0.05); 患者血清HIF-1α,CD62p和hsCRP表达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性为r=0.683,0.588,0.501,P<0.05,HIF-1α与hs-CRP表达水平相关性为r=0.606,P<0.05,CD62p与hsCRP表达水平相关性为r=0.615,P<0.05,均呈正相关; 患者血清HIF-1α与CD62p的表达水平无相关性(r=0.112,P>0.05)。结论 叶酸和VitB12联合治疗可降低血清Hcy,HIF-1α,CD62p和hsCRP的表达水平,对相关患者进行叶酸,VitB12,Hcy,HIF-1α,CD62p和hsCRP等项目检测,对预防治疗和评估老年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全血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PAC-1)、血小板颗粒膜糖蛋白140(CD62P)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用全血流式细胞术测定76例脑梗死患者急性期和恢复期、30例高血压病患者和28例糖尿病患者外周血中血小板PAC-1、CD62P的表达水平,并与20例健康对照者比较。结果脑梗死组急性期、恢复期、高血压病组、糖尿病组PAC-1、CD62P的表达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均P<0.01)。脑梗死患者急性期PAC-1、CD62P的表达大梗死灶组>中梗死灶组>小梗死灶组,各组之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0.05)。脑梗死患者急性期PAC-1、CD62P的表达重型>中型>轻型,各组之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0.05)。结论脑梗死急性期、恢复期、高血压病患者、糖尿病患者均存在血小板活化;脑梗死病人血小板活化与病情及梗死灶大小有关,PAC-1、CD62P可作为判断病情的指标。  相似文献   

5.
卫星  曹奕 《中医药临床杂志》2011,23(12):1047-1050
目的:观察比较刺络结合针刺、针刺、药物3种疗法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干预作用,初步探讨其作用机理,为脑梗死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脑梗死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105例,随机分为刺络结合针刺治疗组(A组)、针刺组(B组)、药物组(C组),每组35例。A组采用大椎、耳尖穴刺络放血配合针刺(取穴为百会、风池、风府、曲池、合谷、内关、足三里、三阴交、太冲、太溪穴);B组采用单纯针刺,治疗取穴同A组的针刺取穴;C组采用辛伐他汀片20mg,晚间顿服。每组均以1个月为1个疗程1,年治疗2个疗程,疗程间隔4~6个月。观察颈动脉彩超、神经功能缺损等指标治疗的变化及脑梗死1年复发率。结果:①3组在每个疗程治疗前后,组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②3组脑梗死1年复发率经检验,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①刺络结合针刺、针刺、药物3种疗法,均能不同程度的改善颈动脉粥样硬化和神经功能缺损。②刺络结合针刺对各项临床观察指标的影响更加突出,提示有更好的干预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检测GPⅡb/Ⅲa(PAC-1)、血小板膜P选择素(CD62P)探讨冠心病患者不同治疗阶段的血小板活化水平及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了35例正常对照者(D组)及114例冠心病患者不同治疗时期PAC-1、CD62P的表达。结果冠心病组患者PAC-1、CD62P表达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冠心病组治疗后,各时期不稳定型心绞痛组(B组)、急性心肌梗死组(C组)和稳定型心绞痛组(A组)对比:B、C组PAC-1、CD62P的表达均较A组高(P<0.05),而B、C组之间两者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冠心病(A、B、C)组PCI术后的CD62P、PAC-1的表达较术前明显升高(P<0.01);而术后24 h下降至术前水平,和术前水平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仍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血小板活化明显增强,不稳定型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时血小板表面蛋白PAC-1,CD62P的表达进一步的升高,两者的表达可作为血小板功能检测的敏感指标,在冠心病的诊断及监测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 73例脑梗死患者和100例体检健康者为对照组,超声检测其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斑块回声类型。结果脑梗死组IMT高于对照组(P<0.05),脑梗死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84.9%)高于对照组(16.0%)(P<0.05);脑梗死组低回声斑块及混合性斑块多于对照组(P<0.05);高血压病、糖尿病、颈动脉IMT增厚、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为低回声或混合性斑块是脑梗死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颈动脉IMT增厚和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的发病密切相关,颈动脉超声检查能为临床预防和治疗脑梗死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8.
血小板活化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动脉高压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血小板活化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肺动脉高压的关系。方法:COPD患者40例,按超声心动图测定的肺动脉压的结果分为COPD肺动脉高压组(A组)20例,COPD肺动脉压正常组(B组)20例。同时选取健康对照者(C组)20例。采用流式细胞仪三色荧光标记法检测3组微量全血血小板活化特异性分子标志物GPⅡb/Ⅲa复合物(PAC-1)、P选择素(CD62P)在血小板表面的阳性表达的百分率。结果:3组的PAC-1阳性表达率分别是(10.95±4.54)%、(4.84±1.70)%、(3.95±0.39)%,A组显著高于B组(P<0.05),B组显著高于C组(P<0.05)。3组的CD62P阳性表达率分别是(12.91±4.32)%、(6.55±2.48)%、(3.69±0.77)%,A组显著高于B组(P<0.05),B组显著高于C组(P<0.05)。相关分析显示,在A组,血小板PAC-1阳性表达率与肺动脉压呈正相关关系(r=0.75,P<0.05),同时血小板CD62P阳性表达率与肺动脉压也呈正相关关系(r=0.79,P<0.05)。结论:血小板活化与COPD肺动脉高压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及其与高敏C反应蛋白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及高敏C反应蛋白的关系.方法:应用HP彩色超声诊断仪对11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比较脑梗死侧组和非脑梗死侧组斑块发生情况,并将患者的病史、个人史及高敏C反应蛋白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脑梗死侧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数较非脑梗死侧组多,且软斑比率较非脑梗死侧组高(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敏C反应蛋白是影响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危险因素.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有着密切关系,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可能反映颈动脉粥样硬化存在的风险.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对30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观察组,其中合并脑梗死142例)、100例正常血压者(对照组)进行颈动脉检查,主要包括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颈动脉粥样斑块检出与否、斑块大小、斑块性质等指标.[结果]观察组斑块大小、回声强度、IMT均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原发性高血压并脑梗死患者斑块大小显著小于非脑梗死患者,回声强度评分、IMT显著大于非脑梗死患者(P<0.05);不同级别单纯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斑块大小、狭窄程度比较差异显著(P<0.05);原发性高血压并脑梗死、非脑梗死、对照组斑块检出率、斑块性质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比正常血压者显著高,特别是合并脑梗死患者,其颈动脉粥样硬化为脑梗死发生高危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卒中复发风险分层的关系。方法采用Essen卒中风险评分量表(ESRS)对82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危险因素评估后分为ESRS≥3分组(40例)和ESRS 0~2分组(42例),经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对两组进行评估,比较两组颈动脉粥样硬化特征和程度。结果 ESRS≥3分组与ESRS 0~2分组相比,ESR≥3分组中高龄、高血压、糖尿病和本次卒中之前有TIA或缺血性卒中的比例明显较高(P<0.05)。ESRS≥3分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斑块(尤其多发斑块)发生率,脂质性、钙化性斑块发生率,中、重度粥样硬化发生率明显高于ESRS 0~2分组(P<0.05)。经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颈总动脉IMT≥1.0 mm,脂质性、钙化性斑块,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与ESRS≥3分组卒中复发的危险因素成正相关。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卒中复发高危风险密切相关。颈总动脉IMT、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严重程度可作为卒中高危复发风险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2.
李妍妍 《新医学》2009,40(10):656-658
目的: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高血压)患者动态脉压、踝臂指数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根据动态脉压测量结果将72例老年高血压患者分为2组,A组36例,动态脉压小于60mmHg(10mmHg=1.33kPa),B组36例,动态脉压等于或大于60mm—Hg。2组患者均采用VP.1000全自动动脉硬化测定仪进行踝动脉和肱动脉血压测量,计算踝臂指数,并采用HP-5500型超声诊断仪行颈部超声检查了解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严重程度,分析动态脉压、踝臂指数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结果:A组动态脉压为(50±8)mm-Hg,B组为(70±10)mmHg,A组的踝臂指数明显高于B组(P〈0.05),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严重程度明显轻于B组(P〈0.05)。直线相关分析显示,动态脉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呈正相关(r=0.49,P〈0.05),踝臂指数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负相关(r=0.38,P〈0.05)。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动态脉压、踝臂指数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发展相关,监测脉压和踝臂指数可早期预测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尽早进行干预治疗,以减少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运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评价糖尿病肾病(DN)肾内动脉阻力指数(RI)异常及其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62例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根据肾小球滤过率(GFR)分为三组:GFR≥90 ml·min-1·(1.73 m2)-1为A组,60 ml·min-1·(1.73 m2)-1≤GFR<90 ml·min-1·(1.73 m2)-1为B组(25例),GFR<60 ml·min-1·(1.73 m2)-1为C组,同时选取25名健康志愿者为D组。运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肾内动脉血流阻力指数(RI)。同时获得颈动脉血管重构指标:血管重构发生率、重构类型(正重构、负重构、无重构)。结果组间比较 A、B、C、D四组中,RI(F=3.873,P<0.05)及IMT(F=4.329,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A、B、C组RI及IMT均高于D组(P均<0.05),C组高于B组(P<0.05),B组高于A组(P<0.05);由Pearson相关分析得出,RI与IMT呈正相关关系(r=0.48,P<0.05),与eGFR呈负相关关系(r=-0.34,P<0.05);A组、B组、C组血管重构发生率均高于D组(P均<0.05),B组高于A组,C组高于B组(P均<0.05)。血管重构类型:A、B、C、D四组中负性重构随GFR降低逐渐递增,但只有C、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均<0.05)。D 组中血管重构类型以无重构为主,A、B、C 组中血管重构类型均以正性重构为主;根据ROC曲线,RI>0.73为判定DN患者肾功能严重受损的截断参考值,其敏感性为81%,特异性为88%。在此参考值之上 IMT 明显增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获取肾内动脉 RI可评价糖尿病患者肾功能进展并反映其动脉粥样硬化情况,对糖尿病肾脏损害的早期诊断和动脉粥样硬化的预防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胱抑素C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显像仪检查163例首发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双侧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颈外动脉,根据颈动脉超声检测结果分为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0.9mm及IMT〈0.9mm两组,测定患者一般情况及实验室相关生化指标如:血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叶酸、维生素B12、尿酸、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测定IMT及颈动脉粥样斑块积分。结果(1)与IMT〈0.9mm 组相比,IMT≥0.9mm组的血清胱抑素C值明显增高(2.26±1.11)mg/L比(1.02±0.19)mg/L(P〈0.001)。(2)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血清胱抑素C 与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IMT呈显著正相关,与维生素B12呈显著负相关(P〈0.05)。(3)颈动脉IMT与各生化指标间的多项式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胱抑素C是颈动脉IMT增厚的独立相关因素。结论血清胱抑素C水平与颈动脉血管内膜增厚程度成正相关,可作为临床上早期预测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及程度的指标。  相似文献   

15.
改良血小板添加液低温液态保存血小板的形态及功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探讨使用改良的血小板添加液替代70%自体血浆在低温(10℃)液态条件下对血小板的保存效果。采集6名供者单采血小板,每一名供者单采血小板平均分为3组,A组(常规保存组)加入100%血浆、22℃保存:B组(添加液10℃保存组)加入70%PAS—ⅢM/30%血浆、10℃保存;C组(冰冻保存组)加入100%血浆和海藻糖、-85℃保存;另设D组(血浆4℃保存组)加入100%血浆、4℃保存,作为扫描电子显微镜对照组。A、B组在第1、5、7、9天取样,C组在20天后复苏取样,分别检测CD62p、HSR、PAgT、LDH的变化。血浆常温组、添加液低温组于保存后第3、9天取样扫描电镜观察,血浆低温组于保存后第3天取样观察.冰冻组在20天后复苏取样观察,同时使用新鲜血小板作为对照。结果表明,保存期内随保存时间延长,A组和B组CD62p表达增加,HSR和最大聚集率降低;A组的LDH释放、CD62p表达、HSR、血小板最大聚集率与B组比较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C组LDH释放明显较其他两组增多,但CD62p表达较少(P〈0.05)。A、B组血小板形态保持较好,C组血小板形态保持差。结论:改良的PAS—ⅢM保存液能够替代血浆用于血小板的保存,在低温条件下能够很好地保护血小板的功能,保存效果优于血浆常温保存。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术中自体血回收对回收血中血小板活化及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将40例出血量≥800ml的骨科择期手术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20例。A组术中进行自体血回收,并在术中予以回输;B组为对照组,术中按需输注异体血。测量各组患者5个时间点的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计数(PLT)以及血小板膜糖蛋白纤维蛋白原受体(PAC-1)、P-选择素(CD62P)的表达量,同时测量A组回收血中的PLT及血小板PAC-1、CD62P的表达量。结果两组间PT、APTT、TT、FIB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血小板PAC-1的表达均高于术前(P〉0.05)。A组回收血中PLT显著低于体内血(P〈0.01),而血小板PAC-1和CD62P表达量则显著高于体内血(P〈0.01)。结论自体血回收可引起回收血中血小板的活化,但在一定范围内并未引起不良反应。其对凝血指标和血小板活化程度的改变与输注异体血基本一致。所以,术中自体血回收是安全的,可以起到节约用血、减少异体输血反应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斑块及危险因素的相关性。材料与方法:对102例经CT、MRI证实的脑梗死患者和43例对照组进行颈动脉颅外段彩色多普勒检查,观察斑块情况,同时检测血压、血脂、血糖等项目。结果:(1)脑梗死组颈动脉斑块的发生率为81.21%,对照组为22.96%,(P〈0.01)。斑块发生部位以颈总动脉最多,尤其是颈总动脉分叉部。(2)年龄、高血压、甘油三酯、载脂蛋白B的升高是缺血性脑梗死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危险因素。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发生有密切关系,年龄、高血压、糖尿病等与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有关,对颈动脉硬化斑块及其危险因素控制有重要临床意义。利用高频超声可实时检测颈动脉斑块的存在,对脑梗死的预防及预后有很大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8.
高血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血压变异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高血压并发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血压变异性,分析血压变异性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方法:70例高血压并发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A组)和40例无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高血压患者(B组)均进行动态血压监测,对比分析24h、7:00-22:00(白昼)、22:00-次日7:00(夜间)的平均收缩压标准差(SSD)、平均舒张压标准差(DSD)。结果:A组在24h、白昼和夜间SSD、DSD的平均标准差均高于B组(P〈0.05,0.01)。结论:高血压并发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其24h、白昼和夜间血压变异性大,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变异性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SLE患者外周血血小板PAC-1和CD62 P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用流式细胞仪检测40例SLE患者及20名健康志愿者(对照组)外周血PAC-1和CD62P的表达率,对40例SLE患者进行SLE疾病活动指数(SLEDAI)评分,与PAC-1、 CD62P与SLEDAI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SLE患者PAC-1和CD62P的阳性表达率高于对照组(P﹤0.05或0.01),其中狼疮活动组比狼疮非活动组明显升高( P﹤0.01)。 SLE患者PAC-1、 CD62P的阳性表达率与SLEDAI呈正相关(r分别为0.503,0.583, P均<0.05)。 SLE患者狼疮性肾炎组与非狼疮性肾炎组的PAC-1和CD62P的阳性表达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AC-1和CD62P作为血小板活化的标志,在SLE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明显升高,并与SLEDAI评分呈正相关,表明血小板活化水平能反映狼疮病情活动,可作为狼疮活动监测指标;血小板活化可能在狼疮活动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