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目的观察机采血小板和手工血小板在临床血液病输血治疗中提升血小板的疗效,为临床合理应用不同种类的血小板制剂提供参考。方法选择本院2009年9月~2012年9月输注机采血小板患者139例,输注手工血小板患者96例,观察输注后24h两组患者的止血效果、输血反应,比较计算血小板增加数校正值(CCI)、血小板回升率(PPR)。结果机采血小板组与手工血小板组比较CCI明显升高,PPR升高,输血反应发生率较低(5.0%vs 15.6%),止血效果较好。结论输注机采血小板能有效提高患者的血小板值,止血效果优于手工血小板.且能减少输血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血液病患者机采血小板输注17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王谦  来右贝 《中国基层医药》2009,16(9):1623-1624
目的探讨机采血小板治疗血液病的效果。方法收集输注机采血小板176例(572次)的资料,比较输注前后24h内血小板检查结果,以血小板增加值判断血小板输注效果。结果所有输注血小板患者的血小板数量与输注前比较显著提高(P〈0.01),总有效率为89.2%(157/176),总有效例次有效率为71.3%(408/572)。结论机采血小板对血液病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但科学合理有效使用血小板的意识仍亟待加强。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机采新鲜血小板与冰冻血小板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输注血小板336例次,分输注机采新鲜血小板或冰冻血小板两组。观察输注后24h后的血小板数量,与输注前血小板数量进行比较分析,同时对两组出血情况是否得到明显改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输注后血小板上升值、临床疗效均无显著性差异(P〉0.5);但在247例次血液病病历中,输注机采血小板后的血小板上升值明显高于输注冰冻血小板,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输注机采新鲜血小板或冰冻血小板均能达到控制及预防出血的治疗作用,并且提升机体血小板数值,冰冻血小板可以在抢救危重患者时代替机采新鲜血小板。  相似文献   

4.
目的调查患者输入新鲜机采血小板后的输注效果。方法对输注新鲜机采血小板悬液122例患者的输注效果及影响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新鲜机采血小板对患者血小板输注效果良好,病种(再障组与白血病组)与脾大患者较脾不大患者对血小板输注效果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新鲜机采血小板输注效果良好,在不同病种的治疗上差异较大,临床应用时避免各种降低血小板诱发因素,可满足临床需要。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应用白细胞滤器输注血小板的临床效果,提出血小板输注无效的预防措施。方法采用白细胞滤器输注血小板;检测输注前及输注后1h、24h血小板计数,HLA和HPA抗体阳性率及输注血小板无效率。结果观察组320例,有效例258例(80.62%),无效62例(19.38%)。对照组300例,有效103例(34.33%),无效197例(65.77%)。经统计学处理两组有效率、无效率有差异显著性(P〈0.05);结论去白细胞血小板输注可提高血小板输注有效率,加强血小板抗体筛查可降低免疫性输注血小板无效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本文用国产白细胞过滤器滤除浓缩血小板制剂中的白细胞(PL型滤器),用于防止反复输注和血小板的病人发生血小板输注无效。方法:从不同方法制备的浓缩血小板制剂中滤除白细胞,观察PL型白细胞过滤器对血小板回收率,白细胞去除率的影响。观察病人输注浓缩血小板制剂后,1小时和24小时血小板上升值判定输注无效发生率。结果:70付PL型滤器过滤浓血小板,白细胞去除率99.99%,血不板回收率超过90%。47例有多次输血史的血液病患者,每个病人输注手工制备的血小板至少1次,输注机采血小板1-3次。过滤组27例病人,输液70例次滤除白细胞的浓缩血小板制剂。对照组20例病人,输注50例次含有白细胞的浓缩血小板制剂。结果过滤组有4/27例(占15%),对照组有10/20例(占50%)发生血小板输注无效(P<0.05)。结论:使用PL型过滤器滤除浓缩血小板制剂中的白细胞是一种理想的防止血小板输注无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王清云  徐涛 《淮海医药》2008,26(6):489-490
目的 探讨新鲜血小板的临床应用效果,以弥补急救时新鲜血小板供应不足。方法 采用机采新鲜血小板与冰冻血小板临床输注疗效分析,随机分为2组对照,观察血小板输注前后的临床体征及血小板计数。结果 2组疗效分析,机采新鲜血小板组疗效优于新鲜冰冻血小板组。结论 机采新鲜血小板可以用于急救由于血小板减少导致的出血性疾病。  相似文献   

8.
王谦  来右贝 《中国基层医药》2009,16(7):1623-1624
目的 探讨机采血小板治疗血液病的效果.方法 收集输注机采血小板176例(572次)的资料,比较输注前后24 h内血小板检查结果,以血小板增加值判断血小板输注效果.结果 所有输注血小板患者的血小板数量与输注前比较显著提高(P<0.01),总有效率为89.2%(157/176),总有效例次有效率为71.3%(408/572).结论 机采血小板对血液病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但科学合理有效使用血小板的意识仍亟待加强.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探讨输注滤白机采血小板对恶性血液病和肿瘤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4月至2012年4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恶性血液病和肿瘤患者70例,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采取手工输注血小板的方式治疗,观察组患者采取滤白机输注血小板的方式治疗,分别分析两组患者输注效果、输注血小板数量及血小板活化率的情况。结果和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输注有效率明显升高,输注血小板数量明显增多,血小板活化率明显减少,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滤白机采血小板可以有效提高恶性血液病和肿瘤患者输注有效率,并延长持续时间,减少了患者的痛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临床在对血小板缺乏或者功能不全的血液病患者进行输注血小板治疗时,手工法采集的浓缩血小板往往出现输注效果不理想。目前输注机采血小板已广泛应用到临床中,本次研究就其效果进行了分析,为临床输注机采血小板的使用提供依据。方法选取120例需要进行输注血小板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共使用输注机采血小板432次。结果 426例次的患者出血情况得到改善,约占总数的98.6%,413例次的患者血小板含量上升,约占总数的95.6%。结论输注机采血小板能够显著减少患者的出血现象以及提升血小板的数量,降低血小板低下患者的出血概率和程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血液病患者输注浓缩血小板效果。方法将458血液病患者中分为机采血小板组和手工血小板组,将输注前与输注后1h、24h血小板数量的变化值进行分析。结果机采血小板组:1h CCI≥7.5×109/L、24hCCI≥4.5×109/L,输注有效;手工血小板组:1h CCI≥7.5×109/L输注有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4h CCI<4.5×109/L输注无效,无差异(P>0.05)。结论血小板输注总体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液病患者血小板抗体检测与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影响及意义。方法以本院收治的70例血液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首先,检测患者血小板抗体,观察血小板抗体阳性表达率及其与输血次数的关系;其次,给患者输注血小板,评价血小板输注效果及其与血小板抗体检测结果的关系;最后,将7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5例和对照组35例,对照组采用随机血小板输注,观察组采用配型血小板输注,评价两组的血小板输注效果。结果70例患者中32例(45.71%)患者血小板抗体检测呈阳性,且随着患者输血次数增加,血小板抗体阳性表达率逐渐增高(P〈0.05)。血小板抗体阳性组血小板输注有效率为25.00%,血小板抗体阴性组血小板输注有效率为86.8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血小板输注有效率为45.71%,观察组血小板输注有效率为85.7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液病患者血小板抗体的检测及配型血小板的输注,对提高血小板输注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检测血液病[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血清中的血小板抗体,探讨其与血小板输注疗效的关联,并分析血小板抗体产生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用固相凝集法检测158例血液病患者输注前血小板抗体,同时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每次血小板输注前及输注后24h血小板计数,计算出实际血小板回收率(PPR),结合输注血小板后出血表现是否得到改善来判断输注疗效,分析血小板抗体与血小板输注疗效的相关性,并根据病因、患者性别、输注次数及血小板种类分别分组,对血小板抗体阳性检出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158例血液病患者血小板输注总有效率为53.16%,血小板抗体总阳性检测率为17.72%;②血小板输注有效组抗体阳性率(5.95%)远低于输注无效组(31.08%)(P〈0.05);③不同病因组患者血小板抗体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ITP组抗体阳性率最高(34.38%),白血病组最低(8.86%);④血小板抗体的产生与性别无相关性(P〉0.05);⑤不同血小板输注次数组间血小板抗体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着输注次数增多,血小板抗体阳性率增高;⑥不同种类血小板组的抗体阳性检出率比较,单采组(8.77%)低于浓缩组(22.77%)(P〈0.05)。结论①血小板抗体的产生与血小板输注疗效密切相关,血小板抗体是直接影响血小板输注效果的重要免疫因素之一;②血液病患者的病因与血小板抗体的产生有一定相关性;③血小板抗体的产生与患者性别无关;④血小板输注次数与血小板抗体产生密切相关;⑤血小板抗体的产生与输注的血小板种类有关,单采组明显低于浓缩组。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需要维持血小板输注患者在同时给予甲泼尼龙(糖皮质激素)后其血小板相关抗体(PAA)的水平变化。方法将42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分为2组,治疗组输血小板时加用甲泼尼龙;另一组加用安慰剂。有出血倾向或血小板<10×109/L时,输注单采血小板,监测PAA变化。结果输注前,患者PAA均呈低水平状态。6次血小板输注后,治疗组,血小板输注有效率为100%,PAA升高明显偏低;对照组,1例输注无效,抗体水平上升明显,PAIgG为(109.54±86.37)ng/1×107血小板(P<0.01),PAIgA为(25.27±23.90)ng/1×107血小板(P<0.05),PAIgM为(59.12±48.31)ng/1×107血小板(P<0.01)。结论小剂量甲泼尼龙对血小板输注后抗体的产生有明显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15.
任虹 《中国当代医药》2014,21(6):184-185,188
目的观察血小板抗体产生对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本院100例输血患者分为两组,A组患者输注的血小板没有滤除白细胞,B组患者输注的血小板滤除白细胞。检测两组血小板相关抗体(HLA抗体)阳性率和血小板特异性抗体(HPA抗体)阳性率,评估两组血小板输注效果。结果 A组血小板输注无效率为48.9%,B组血小板输注无效率为1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HLA抗体阳性率分别为55.6%和1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HPA抗体阳性率是15.6%和10.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输注滤除白细胞的血小板,可以提高血小板的输注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本市重症监护室的输血及成分输血情况。方法对本市2010~2012年间收入重症监护室的患者630例进行输血情况分析,主要分析患者输血情况、输注成分血或全血、成分输血类型等情况。结果根据输血病因,贫血对输血治疗需要率最高(为92.9%),重症感染最低(56.7%)(P〈0.05)。成分输血占输血总数的比例均较高,其中重症感染比例最高(94.7%),MODS最低(82.6%)(P〈0.05)。2010~2012年,全血用量逐渐下降(P〈0.05)。成分输血中,红细胞类使用率最高,占输血总量的50%以上,红细胞类近3年来使用率较稳定,变化不大(P〉0.05),血浆、血小板和冷沉淀使用率2011年较2010年有所增加(P〈0.05)。结论成分输血逐渐替代全血输血,使用时需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血液成分。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分析肝移植术中各血液成分输注量及影响因素。方法74例肝移植患者分别按照性别、年龄、病理诊断和术前凝血酶原时间进行分组,采用单变量分析的方法分析各变量与血液成分输注量的关系。结果肝移植术中平均血液成分输注量为悬浮红细胞(9.65±8.73)U、新鲜冰冻血浆(7.74±6.34)U、冷沉淀(12.03±17.69)U、单采血小板(0.62±0.87)U。男性组和女性组间各血液成分输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和病理诊断可作为新鲜冰冻血浆和冷沉淀用量的预测因素,不能用于预测悬浮红细胞和单采血小板的用量;术前门异常组的患者术中各个血液成分的输注量明显高于PT正常组(P〈0.05)。结论年龄、病理诊断、术前凝血酶原时间可用于预测肝移植术中血液成分用量,指导临床输血实践。  相似文献   

18.
噻氯匹定对脑梗死病人血小板聚集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观察噻氯匹定对急性脑梗死的治疗效果及其对血小板聚集的影响。方法:脑梗死病人119例,随机分成噻氯匹定组和基础治疗(右旋糖酐_40,三磷腺苷二钠,辅酶A,胞磷胆碱等)对照组,观察疗效,并于治疗前、治疗7d和16d后检测血小板聚集率。结果:噻氯匹定组有效率达96%;明显降低血小板聚集率,较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噻氯匹定可用于脑梗死急性期的治疗,抑制血小板聚集是其重要的治疗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