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探讨影响左向右分流先心痛(left to ringht shunt congenital heart disease,LRCHD)合并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arterial hypertension,PAH)手术近期效果的因素。方法通过对过去10年299例先心病合并充血性肺动脉高压患者可能导致术后近期死亡的影响因素进行回顾性多因素分析。结果229例中,早期死亡15例,病死率6.55%。术前肺动脉压分级、手术时间和肺高压危象对充血性肺动脉高压患者术后近期死亡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均是影响患者术后近期死亡的危险因素。结论术前肺动脉压分级、手术时间和肺高压危象是充血性肺动脉高压患者心脏外科手术术后近期死亡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405例小儿先天性心脏病(CHD)合并肺动脉高压(PH)手术的体外循环(CPB)及术后呼吸管理。方法使用性能良好的模式氧合器,采用中低温或深低温体外循环,减少血液预充量尤其是晶体液,提高胶体渗透压,防止灌注压过高,及时调整酸碱平衡,尽量缩短(CPB)灌注时间,加强心肌保护。术后常规进行监护,加强呼吸道管理,正确使用呼吸机,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气道湿化,同时重视改变体位及肺部物理治疗。适当应用镇静剂、强心、利尿、血管扩张剂,正性肌力药等,防止肺高压危象发生。结果(CPB)转流时间50~155min,主动脉阻断时间11~87min,二次气管插管6例,三次气管插管2例。死亡9例。其余术后随访其生长发育、生活、学习正常。结论小儿先天性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PH)强调早期手术治疗,术中术后应加强对肺的保护,加强呼吸道管理,防止发生灌注肺及肺不张、肺水肿甚至呼吸衰竭。通过以上措施对于患儿手术及术后恢复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非紫绀型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病人的围手术期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非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病人围手术期的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5例非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伴肺动脉高压病人术前,术中,术后治疗上的经验与教训,结果 本组病人因术后肺动脉高太危象死亡1例(4%)24例围手术期经过顺利,痊愈出院,结论 术前增加心肌氧储备,术中加强对心功能及肺组织的保护,术后积极降低肺动脉压力,严防肺动脉高压危象的发生是围手术期处理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报告 4 0例室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术后患者的护理 ,认为行之有效的护理方法 ,对提高手术治疗的成功率、减少并发症和降低病死率极为重要。根据其术后最易发生的并发症“肺动脉高压危象”的危险因素 ,重点做好的预防护理措施 :1合理使用呼吸机 ,加用呼气末正压辅助呼吸 (PEEP)支持治疗 ,且适当的过度换气 ,使其维持良好的通气功能。 2做好术后各项生命体征的观察 ,防止肺动脉高压危象的发生。 3加强胸部体疗 ,保持呼吸道通畅 ,预防肺部感染。 4加强对术后使用血管扩张剂的管理和对血液动力学的监测 ,保证术后病人循环功能的稳定 ,以促进手术治疗之成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伴肺动脉高压(肺高压)患儿术后呼吸道护理方法。方法:对67例先心病伴肺高压患儿进行围手术期护理,术前心理护理、咳痰训练、预防感染及吸痰护理至关重要;术后为患儿安置合适的体位,正确选择呼吸机型号和设置呼吸机参数,气道的湿化与保护,气管插管的护理,间歇性按需吸痰,掌握拔管指征及拔管后呼吸道管理,注重呼吸道护理等一系列的护理措施。结果:67例患儿术后肺动脉压力控制理想,无一例死亡,无高血压危象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先心病伴肺高压患儿通过全面的围手术期呼吸道护理,可以降低死亡率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术前肺血管阻力 (Rp)、肺动脉 /体循环压 (Pp/Ps)、肺循环 /体循环血流 (Qp/Qs)比值与术中肺 /体循环压力比值 (Pp/Ps)、肺循环 /体循脉高压危象的预测作用 ,及其以术中应用一氧化氮 (NO)的指征作用。同时 ,观察吸入对先心病伴肺动脉高压婴儿术中体外循环 (CPB)后肺动脉高压危象的治疗效果。方法 :本组病儿共 4 6例 ,术前心导管检查证实均为先心病伴肺动脉高压 ,并拟行心脏直视手术。术前用药及麻醉方法基本相同。术前Rp、Pp/Ps、Qp/Qs值在心导管检查时由Fick公式计算。CPB结束前分别在主肺动脉及升主动脉直接测定肺动脉高压 (Pp)和体循环压 (Ps) ,计算出术中Pp/Ps值 ,并将其与术前Rp、Pp/Ps、Qp/Qs值分别进行相关分析。CPB结束时PP/PS 比值 >1.0者诊断为肺动脉高压危象 ,并给予 4 0ppm的NO吸入 ,15min时再次测定PP/PS。结果 :术前Rp值与CPB脱机时的Pp/Ps比值呈正相关 (r2 =0 .86 ,P <0 .0 5 ,n =4 6 ) ,而术前Pp/Ps比值则与CPB脱机时的PP/PS 比值无明显关系。术前Rp <7.0Woodunitm2 的病例术中均未发生肺动脉高压危象。发生肺动脉高压危象的 4例中 ,术前Rp值中均中 9.0± 2 .6Woodunitm2 (7.4~ 12 )。NO吸入 15min时 ,其中 3例Pp/Ps从 1.0 7± 0 .0 6明显下降至 0 .6 7±0 .0 6 (P <0 .0 5  相似文献   

7.
重症肌无力行胸腺切除术后危象的防治(附98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重症肌无力行胸腺切除术后防治措施的改进,以改善预后。方法:我科1997~2002年因重症肌无力(myasthenia gravis,MG)行胸腺切除术的患者98例,分析其危象易发时间、危险因素及如何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结果:术后发生危象14例,其中死亡1例。MG术后危象主要发生在术后早期,术后危象的发生与年龄、MG临床及病理分型、术前服用抗胆碱酯酶药物剂量、术前是否曾发生危象、肺通气功能和病程长短等危险因素有关,术后呼吸道感染是发生危象的最主要诱因。对于术后可能会发生危象的高危患者,须采用综合性防治措施,包括合理调整抗胆碱酯酶药及激素用量;术后危象发生后及时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行机械辅助通气是抢救成功、减少死亡的关键;而加强呼吸道管理、合理应用抗生素防治肺部感染可进一步改善危象的预后。结论:对术后可能发生危象的患者,应根据其危险因素采取相应措施,综合防治,有利于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 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再次心脏瓣膜手术病例并探究病因及术后恢复的影响因素。方法 分析2015年5月至2017年10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外科施行再次心脏瓣膜手术患者130例,年龄15~83岁,其中男性62例(47.7%),女性68例(52.3%)。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术前合并症、术前心功能、初次手术方式、两次手术间隔时间、再次手术原因及手术类型、主动脉阻断时间及体外循环时间、术后并发症、术后重症监护时间等。对再次瓣膜手术病例做Logistic回归,分析其严重并发症的影响因素。结果 再次手术前合并高血压、糖尿病、肺动脉高压、房颤等疾病者114例(87.7%),术后死亡8例(6.2%),主要死亡原因包括心功能不全(7例)、呼吸功能不全(6例)和肾功能不全(6例)等。而再次手术的原因主要包括瓣膜赘生物、瓣周漏、三尖瓣关闭不全和大血管病变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者术前合并肺动脉高压(P=0.039,OR=2.268)和高血压病(P=0.048,OR=7.935)是导致患者术后死亡的危险因素;剔除35例术前心功能严重减低的病例后,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术前合并肺动脉高压(P=0.040,OR=1.682)和风湿性心脏病(P=0.013,OR=4.995)与术后新发心功能不全显著相关,而单因素回归分析仅发现术前肾功能不全(P=0.048,OR=6.727)与术后新发呼吸功能不全显著相关,未行多因素分析。结论 心、肺、肾功能异常是导致再次瓣膜手术风险升高的重要因素,着重评估术前的主要器官功能并予积极保护,对提高患者的预后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影响心脏手术合并肺静脉高压(pulmonary venous hypertension,PVH)近期疗效果重要因素。方法对153例住院治疗的心脏手术同时合并肺静脉高压的患者的可能导致术后近期死亡的影响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53例中,早期死亡5例,病死率3.27%。术前心功能分级和手术时间对肺静脉高压患者术后近期死亡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均是影响患者术后近期死亡的危险因素。结论术前心功能分级和手术时间是肺静脉高压患者心脏外科手术术后近期死亡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总结65例合并肺动脉高压心脏疾病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 术前详细检查肺动脉压力,并给予吸氧、强心、扩血管等治疗,术中注意心肺保护,妥善矫正畸形,并尽量缩短体外转流时间.术后合理应用呼吸支持,监测肺动脉压力,继续强心、扩血管处理.结果 65例患者中,死亡1例(1.54 %),死因为重度低心排综合征.其余患者恢复情况良好.结论 外科围手术期合理处理可减少合并肺动脉高压心脏疾病患者的手术并发症,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并发慢性呼吸衰竭患者的疗效。方法时住院8例稳定期COPD并发慢性呼吸衰竭患者采用BiPAP呼吸机经鼻/面罩无创正压通气治疗,4h/次,2次/d,连续2个月。治疗前后对动脉血气及肺通气功能进行检测,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动脉血气治疗前后PaCO2分别为(61.837±18.214)mmHg和(40.013±1.768)mmHg,PaO2分别为(44.125±11.679)mmHg和(76.000±9.970)mmHg、SaO2分别为(72.125±12.789)%和(91.750±3.4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功能治疗前后FEVl分别为(18.00±4.36)%和(34.67±8.96)%、FEV1/FVc分别为(43.67±2.52)%和(55.00±4.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创正压通气治疗缓解期COPD呼吸衰竭患者可改善肺通气功能,改善患者缺氧情况及降低动脉血气CO2潴留,是一个值得推荐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一氧化氮(NO)联合高频振荡通气治疗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PPHN)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35例PPHN患儿在高频振荡通气下联合NO吸入,浓度从20×10-6mg/L(20ppm)开始,有效后可逐渐调低NO的浓度,降至5×10-6mg/L后维持3672 h。治疗时监测NO吸入前、吸入1 h、24 h和48 h后的pH值、肺动脉压力(PAP)、平均气道压(MAP)、氧分压(PaO2)、氧合指数(OI)、动脉导管前及动脉导管后的经皮血氧饱和度(SpO2)、血压、心率、吸入前后监测二氧化氮(NO2)的浓度。结果与吸入前比较,吸入1 h、24 h、48 h时MAP、PAP、OI均下降(P〈0.05),动脉导管前、后SpO2、PaO2、pH值升高(P〈0.05),心率、血压无明显改变(P〉0.05)。治疗期间,监测NO2均在安全范围内。结论 NO联合高频振荡通气治疗新生儿PPHN有显著疗效,而且无明显的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的影响因素,并探讨预防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呼吸科于2011年5月~2013年5月收治的1 105例老年COPD患者,按照其肺部感染发生情况分为感染组(n=117)及未感染组(n=988),对比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分析影响因素,并对感染组患者进行病原学分析,探讨预防对策。结果 1 105例患者中共发现117例并发肺部感染,发生率10.6%;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有糖尿病史、行机械通气、长期使用激素、长期使用抗菌药物及Ⅱ型呼吸衰竭是影响老年COPD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感染菌中主要革兰阴性菌对碳青霉烯类、内酰胺/酶抑制剂类抗菌药物可维持较好的药物敏感性;主要革兰阳性菌对万古霉素维持较好的药敏性。结论上述因素对老年COPD患者肺部感染的发生具有明显影响,应采取推广有效排痰方法、规范抗菌药物的应用、遵守无菌原则、实施营养支持等方法,改善患者免疫功能,降低其感染发生率,以保证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预期。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支气管肺泡灌洗(BAL)联合有创机械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肺部感染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8例COPD合并肺部感染呼吸衰竭患者分为治疗组30例及对照组28例。对照组给予内科综合治疗及有创机械通气,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每1~2天给予BAL。观察两组患者动脉血气分析指标(pH、PaO2、PaCO2)、肺部湿啰音、痰量、外周血常规白细胞总数、降钙素原的变化,并比较两组有创机械通气时间。结果:治疗4小时后两组患者pH、PaO2、PaCO2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治疗组较对照组改善更为明显(P〈0.05);治疗48小时后pH、PaO2、PaCO2较治疗4小时后进一步改善,治疗组较对照组改善更为明显(P〈0.05);治疗第3天所检测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及降钙素原均较治疗前降低,治疗组较对照组降低明显(P〈0.05);治疗组有创机械通气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肺部湿啰音及痰量均较治疗前减少,治疗组症状及体征改变较对照组明显。结论:BAL联合有创机械通气治疗COPD合并肺部感染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优于单纯有创机械通气,有利于纠正呼吸衰竭、改善临床症状、控制肺部感染、缩短有创机械通气时间。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BiPAP无创通气联用呼吸兴奋剂治疗慢阻肺呼吸衰竭(Ⅱ型)并肺性脑病患者的疗效。方法将2004年1月-2008年12月收治的32例慢阻肺Ⅱ呼衰并肺性脑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呼吸兴奋剂、鼻罩无创正压通气及常规治疗;对照组采用鼻罩无创正压通气和常规治疗。通气前、通气2h及通气结束病情稳定后复查动脉血气分析。结果治疗组16例患者中14例治疗成功,另外2例病情加重需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治疗;对照组16例患者中9例治疗成功,7例需要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治疗。治疗组气管插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14例治疗成功患者BiPAP无创通气治疗前后pH、PaCO2明显下降、PaO2显著升高。结论BiPAP无创通气联用呼吸兴奋剂治疗慢阻肺呼吸衰竭合并肺性脑病患者可以提高BiPAP无创通气的疗效,减少患者的气管插管率。  相似文献   

16.
一氧化氮对先天性心脏病患者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尤其是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手术后经吸入一氧化氮后,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肺泡表面活性物质(PS)的浓度、成分的变化,及随吸入时间的延长而发生的改变。方法将34例先天性心脏病伴肺动脉高压并实施体外循环手术的患儿,随机分为INO组(外源性NO吸入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7例。分别于术前和术后30 min、2 h、6 h检测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总磷脂、饱和卵磷脂、总蛋白的含量,并计算氧合指数。结果体外循环术后两组PS水平显著降低,氧合指数升高。术后2 h、6 h后INO组PS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其余时点两组无显著差异,两组间氧合指数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体外循环可明显降低PS水平,应用外源性NO进一步降低PS水平,但对呼吸功能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术前肺通气功能检查对评估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手术后生存的意义。方法以2003年1月1日至2008年12月31日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行肺癌根治术的146例NSCLC患者为研究对象,评估术前肺通气功能各指标如肺活量(Vc)、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FEV,/FVC、呼气峰流速(PEF)对NSCLC术后生存的影响。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评估各指标对患者死亡风险度的影响,采用Kaplan.Meier检验比较各组间生存率。结果NSCLC患者手术后中位生存期为31.0个月。VC、FVC、FEV,三者的实测值占预计值百分比(%)被证实为影响NSCLC患者术后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HR值0.979~0.981,P均〈0.05)。VC≤预计值80%与〉预计值80%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是31.0个月和34.0个月.FVC≤预计值80%与〉预计值80%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是27.0个月和43.0个月,FEV,≤预计值80%与〉预计值80%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是17.0个月和44.0个月,各组间生存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开胸手术前肺通气功能指标(VC、FVC、FEV,三者的实测值占预计值%)可能对NSCLC患者手术后的生存有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压力调节容量控制(PRVC)通气模式对冠状动脉搭桥(CABG)术后患者心肺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30例择期行CABG术患者,术中置入Swan-Ganz导管,术后予机械通气,4 h后开始进入实验步骤,依次设置呼吸模式为容量控制(VC)-压力控制(PC)-压力调节容量控制(PRVC)-容量控制(VC),各模式通气30 min后记录气道平均压(MAP)、气道峰压(PIP)、肺动态顺应性(Cdyn),并计算出氧合指数(OI)、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A-aDO2)和呼吸指数(RI),通过连续心输出量监测仪分别记录血流动力学参数和连续心排量。结果与VC、PC模式比较,PRVC模式血流动力学指标无明显改变(P〉0.05);与VC模式相比,PRVC及PC模式下的PIP显著降低,Cdyn显著升高(P〈0.01),A-aDO2和RI明显降低(P〈0.05),PRVC模式下OI明显升高(P〈0.05)。结论PRVC通气模式能明显降低PIP,提高Cdyn,改善氧合功能,对血流动力学无明显影响,可安全用于CABG术后患者的呼吸支持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胃肠手术后患者发生肺部并发症(PPC)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852例胃肠手术后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PPC组和非PPC组,比较两组患者66个观察项目的差异性,并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206例胃肠手术患者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率为24.2%(206/852),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31个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OR=1.051)、伴存呼吸疾病(OR=2.942)、术前血清白蛋白水平(OR=0.977)、术前抗生素使用时间(OR=1.068)、术中气管插管时间(OR=1.003)、保留鼻胃管时间(OR=1.055)、术后机械通气时间(OR=1.939)为发生PPC的危险因素。结论:高龄、术前伴存呼吸疾病、血清白蛋白水平低于正常、术前长时间使用抗生素、术中气管插管时间、保留鼻胃管时间、术后机械通气时间长的胃肠手术患者易发生肺部并发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