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报告了用马来丝虫成虫冰冻切片抗原作 IFAT 检测班氏丝虫微丝蚴血症者抗体阳性率为88.89%;非流行区健康居民抗体阳性率为3.92%。基本消灭丝虫病后8年的地区原微丝蚴血症者和阴性居民抗体阳性率分别为13.54%和10.84%;基本消灭后15年原微丝蚴血症者和阴性居民抗体阳性率分别为6.45%和5.16%;基本消灭后24年原微丝蚴血症者和阴性居民抗体阳性率分别为3.67%和3.96%。基本消灭丝虫病后15年的地区人群抗体阳性率已降到非流行区健康人群水平(X~2=0.48 P>0.05)。因此认为 IFAT 可作为我省丝虫病防治后期和基本消灭丝虫病后流行病学监测的主要方法之一。此外,观察到微丝蚴血症者血清抗体阳性率和阳性 GMRT 与微丝蚴密度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基本消灭班氏丝虫病后的远期监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道采用海群生对象治疗加流行村全民服药和对象治疗加食用海群生药盐基本消灭班氏丝虫病后的纵向和横向监测结果。两种不同措施基本消灭丝虫病后已监测9-11年,人群微丝蚴率均在逐年下降,前6年仍可检出残存微丝蚴血症者,以后连续5年未再发现微丝蚴阳性,蚊媒调查亦未发现幼丝虫自然感染,IFAT检测人群丝虫抗体阳性率为1.4-5.5%,降至非丝虫病流行区抗体水平,证明丝虫病的传播已被阻断。认为基本消灭班氏丝虫病后监测年限以10年左右为宜,并需连续3年以上未检出微丝蚴血症者和感染蚊,人群丝虫抗体阳性率降至当地非流行区水平,可以确认丝虫病已达到消除。  相似文献   

3.
间接荧光抗体试验用于丝虫病诊断及监测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报告用马来丝虫成虫冰冻切片抗原作IFA。125例班氏微丝蚴血症阳性者的血清和干滴血阳性率分别为99.2%和96.8%;311例非丝虫病流行区健康者均为阴性。289例其它疾病患者,有0~7.1%的交叉反应率;用IFA与常规血检方法检查班氏丝虫病流行区居民共801人,阳性符合率为97.0%。62例班氏丝虫微丝蚴血症阳性者经海群生治疗后3个月,其抗体水平已显著下降,6个月后下降非常显著;原微丝蚴血症者治后9年(马来丝虫病流行区)和10年(班氏丝虫病流行区)的阳性率和抗体滴度已降至接近流行区的健康人群水平。以上表明,IFA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可作为诊断和监测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晚期丝虫病患者血清抗丝虫抗体及抗体亚型的免疫学特性.方法用马来丝虫成虫和微丝蚴抗原,以ELISA法检测120份血清标本抗丝虫特异性抗体和抗体亚型,FPT方法进行丝虫皮内试验.结果病原学检查120份受试者均为非微丝蚴血症.80例晚期丝虫病患者FPT试验阳性率为95%(76/80),晚期丝虫病患者血清抗微丝蚴和成虫特异性抗体阳性率分别为82.5%(66/80)和80%(64/80).流行区对照抗体阳性率为10%(2/20),非流行区正常人则均为阴性.晚期丝虫病患者血清抗体亚型以IgG2为主,阳性率92.5%,其它亚型分别为IgG11.25%、IgG322.5%、IgG46.25%.结论晚期丝虫病患者血清中存在抗丝虫特异性抗体,抗体亚型主要是IgG2,它也可能是晚期丝虫病患者特异的抗体亚型.  相似文献   

5.
用ELISA方法检测丝虫病患者血清IgG_4抗体,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为进一步探讨该方法在丝虫病诊断与检测中的应用价值,本文对实验方法及材料作了一些改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报告如下。一、材料和方法一、试验对象:经血检确诊的班氏微丝蚴血症者血清87份,采自安徽省霍山县;治愈十余年的原班氏微丝蚴血症者血清60份,采自山东省滕州市;班氏丝虫病流行区健康对照血清(历年来血检微丝蚴均为阴性)55份,采自山东省平邑县;阴性对照血清及肠道蠕虫感染(钩、蛔、鞭虫)血清均采自山东省非丝虫流行区的长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丝虫特异IgG4检测试剂盒在消除丝虫病地区监测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应用山东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和深圳市绿瀚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联合研制的丝虫特异IgG4检测试剂盒 ,检测原微丝蚴血症者和 12岁以下儿童及消除丝虫病地区居民特异IgG4,并与病原学方法进行对照。  结果 检测原微丝蚴血症 3 43例 ,特异IgG4阳性6例 ,阳性率 1.75 % ;检测基本消除丝虫病后出生的儿童 5 42人 ,未检出抗体阳性者 ;检测消除丝虫病地区居民 77人 ,特异IgG4阳性 7例 ,阳性率 9.0 9%。病原学检查消除丝虫病地区居民 77人 ,检出微丝蚴血症 2例 ,阳性率 2 .5 9% ;其余人群均未发现微丝蚴血症。 结论 丝虫特异IgG特异检测试剂盒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 ,适合于消除丝虫病地区流行病学监测和防治效果考核。  相似文献   

7.
本文报告以马来丝虫成虫可溶性抗原作Dot-ELISA检测丝虫病人抗丝虫抗体的初步结果。62例马来丝虫微丝蚴血症者的阳性符合率为96.8%,49例班氏丝虫微丝蚴血症者的阳性符合率为85.7%,50例和39例非流行区正常人的假阳性率分别为4.0%和5.1%,与钩虫和蛔虫混合感染者的血清有一定的交叉反应。实验结果显示,Dot—ELISA检测微丝蚴血症者抗丝虫抗体具有敏感性高,且方法简便,可望用于丝虫病监测。  相似文献   

8.
为筛选适宜在消灭丝虫病地区应用的简易、经济、实用的病原学监测方法,对单克隆抗体(McAb)-ELISA检测丝虫特异IgG4和快速免疫色谱技术(ICT)检测血清和血浆中的班氏丝虫抗原诊断丝虫病的效果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检测班氏微丝蚴血症者59例,丝虫特异IgG4阳性57例,阳性率96.61%;ICT丝虫抗原阳性56例,阳性率为94.92%。两种方法均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差异无显著性(P>0.05)。同时分别检测非流行区健康者40人,囊虫病患者30例及25例华支睾吸虫病患者血清,两种方法均呈阴性,未出现交叉反应,特异性为100%。现场研究两种方法分别检测基本消灭丝虫病后出生儿童302人,消灭丝虫病地区人群372人,晚期丝虫病患者55例(乳糜尿41例,象皮肿14例),原微丝蚴血症转阴者60例。结果仅消灭丝虫病地区人群中1例(以往血检阴性)丝虫特异IgG4强阳性,ICT丝虫抗原弱阳性,但反复镜检未发现微丝蚴。其余均为阴性。研究表明,两种方法均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可用于消灭丝虫病地区病原学的监测。McAb-ELISA检测丝虫特异IgG4可大面积用于消灭丝虫病地区的病原学监测。而ICT检测班氏丝虫抗原更适用于个案病例的检测。  相似文献   

9.
晚期丝虫病患者血清特异性抗体及抗体亚型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晚期丝虫病患者血清抗丝虫抗体及抗体亚型的免疫学特性。方法 用马来丝虫成虫和微丝蚴抗原,以ELISA法检测120份血清标本抗 丝虫特异性抗体和抗体亚型,FPT方法进行丝虫皮内试验。结果 病原学检查120份受试者均为非微丝蚴血症。80例晚期丝虫病患者FPT试验阳性率为95%(76/80),晚期丝虫病患者血清抗微丝蚴和成虫特异性抗体阳性率分别为82.5%(66/80)和80%(64/80)。流行区对照抗体阳性率为10%(2/20)、非流行区正常人则均为阴性。晚期丝虫病患者血清抗体亚型以IgG2为主,阳性率92.5%,其它亚型分别为IgG1 1.25%,IgG322.5%,IgG46.25%。结论 晚期丝虫病患者血清中存在抗丝虫特异性抗体,抗体亚型主要是IgG2,它也可能是晚期丝虫病患者特异的抗体亚型。  相似文献   

10.
用ELISA进行丝虫病血清流行病学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4—1990年在马来丝虫病基本消灭地区余杭县,对6个村的人群,用马来丝虫成虫可溶性抗原的ELISA检测血清抗体,进行纵向及横向血清流行病学监测。结果表明在丝虫病基本消灭5年后,人群微丝蚴血症率下降至0,ELISA阳性率和平均消光值均与非丝虫病流行区人群的阳性率(2.53%)和平均消光值(0.17±0.13)相近。纵向监测点检测结果表明10岁以下儿童的ELISA阳性率下降最明显,在丝虫病基本消灭后第3、5年均未检出阳性反应者。同时用ELISA检测班氏丝虫病家及其周围人群的血清抗体,其阳性率为8.33%,且在10岁以下儿童测得阳性反应者。我们认为用马来丝虫成虫抗原的ELISA检测人群血清抗体是一种有效的丝虫病血清学监测方法。低年龄儿童的阳性率可反映该病在当地的传播状况。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广东省淋巴丝虫病的防治效果,为后期监测提供依据. 方法对广东省丝虫病流行和防治资料进行系统的分析. 结果广东省67个县(市、区)有丝虫病流行,仅平远县为马来丝虫病流行区,其余为班氏丝虫病流行区.防治前人群平均微丝蚴率为3.05%,微丝蚴血症者200万人.班氏丝虫病传播媒介为致倦库蚊,马来丝虫病的传播媒介为中华按蚊和嗜人按蚊.1953~1986年,全省共血检调查 63 384 912人,治疗患者1 307 892人,全民服药4 475 889人,海群生药盐防治2 599 795人.1987年67个县(市、区)进行防治效果考核,平均微丝蚴率为0.12%,以行政村为单位均降至1%以下,全省基本消除丝虫病.防治后期监测,1988、1990和1992年全省9个纵向观察点人群平均微丝蚴率分别为0.19%、0.14%和0.05%;5年致倦库蚊自然感染率分别为0.11%、0.03%、0.03%、0.01%和0.01%,1991和1992年未发现感染期幼虫;中华按蚊均未发现幼丝虫感染.1980~2000年,横向监测共血检1 575 905人次,检出微丝蚴血症者4 074例,并给予海群生正规治疗;1986年后未发现自然感染的蚊媒,1997年后已无微丝蚴血症者.人群血清抗体从1993年的9.86%降至1999年的1.69%. 结论在流行区进行大规模反复查治,使人群微丝蚴率下降到较低的水平,丝虫病传播可被阻断.防治后期只要进行系统监测,彻底治疗残存微丝蚴血症者,将可达到消除淋巴丝虫病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丝虫特异IgG4试剂盒在消除丝虫病地区应用价值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丝虫特异IgG4检测试剂盒在消除丝虫病地区监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山东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和深圳市绿瀚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联合研制的丝虫特异IgG4检测试剂盒,检测原微丝蚴血症者和12岁以下儿童及消除丝虫病地区居民特异IgG4,并与病原学方法进行对照。结果 检测原微丝蚴血症343例,特异IgG4阳性6例,阳性率1.75%;检测基本消除丝虫病后出生的儿童542人,未检出抗体阳性者;检测消除丝虫病地区居民77人,特异IgG4阳性7例,阳性率9.09%。病原学检查消除丝虫病地区居民77人,检出微丝蚴血症2例,阳性率2.59%;其余人群均未发现微丝蚴血症。结论 丝虫特异IgG特异检测试剂盒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适合于消除丝虫病地区流行病学监测和防治效果考核。  相似文献   

13.
已有报道,印度很多马来丝虫病老流行区的丝虫病流行率呈下降趋势。作者于1979年/1980年对5个老马来丝虫病流行区进行了调查,并将人群微丝蚴阳性率的调查结果与本世纪30年代/40年代的调查结果作了比较。五个地区原来两种丝虫微丝蚴阳性率为:1,丹达(中央邦)——马来丝虫13.3%;班氏丝虫0%。2,拉坦普(中央邦)——马来丝虫16.2%;班氏丝虫0%。3,帕特纳加尔(奥里萨邦)——马来丝虫17.8%;班氏丝虫0%。4,埃尔尼(泰米尔纳德邦)——马来丝虫  相似文献   

14.
应用兔抗微丝蚴抗体及抗班氏丝虫微丝蚴代谢抗原(ES34株)或抗马来丝虫3期幼虫抗原(HC11株)单克隆抗体(McAb)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双抗体法检测人体丝虫病循环抗原时,微丝蚴血症者阳性率分别为94.5%(103/109)及89.0%(97/109),且ES34株单克隆抗体ELISA检测结果显示微丝蚴密度与抗原滴度呈正相关;部分微丝蚴血症者尿液中亦可测得丝虫抗原;晚期丝虫病人阳性率分别为57.4%(31/54)及61.1%(33/54);获自美国及中国贵阳非丝虫病流行区正常人血清阳性率分别为0~4.1%及2.8~4.1%;30份肠道蠕虫感染者血清全部为阴性。血清中丝虫循环抗原的存在似与活动性感染有关。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人群微丝蚴阳性率降至0.5%以下的马来丝虫病流行区,低密度微丝蚴血症者能否自然转阴,我们于1982至1985年,在达到基本消灭丝虫病指标的浙江省临海市,对11例马来丝虫微丝蚴血症阳性者进行观察,其微丝蚴密度为1~10条/60μ1,平均5.3条。以后每年1次,连续4年晚上9点后定量采血120μl,制作2片厚血膜,经美蓝染色,每片检查2次,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16.
应用抗马来微丝蚴抗原4B_1株单克隆抗体(McAb)和抗马来成虫代谢抗原4B_7株McAb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班氏微丝蚴血症者血清中循环抗原,阳性率分别为78.46%(102/130)和87.13%(88/101);检测51例晚期丝虫病人血清,阳性率分别为3.92%和1.96%;36例经治疗后微丝蚴血症阴转者血清,阳性率分别为13.89%和8.33%。丝虫病非流行区99例肠道蠕虫感染者阳性率分别为16.16%和5.05%。结果表明抗马来成虫代谢抗原4B_7株McAb应用于诊断班氏丝虫感染的效果优于抗马来微丝螺4B_1株McAb。  相似文献   

17.
本文报告广西1984年基本消灭丝虫病后,于1985~1989年在全自治区范围内进行的病原学、昆虫学和血清学监测结果。人群微丝蚴率和密度逐年下降,分别由1985年的0.007%和12.7mf/60μl,下降至1986年的0.002%和6.5mf/60μl,1987~1989年连续3年未发现微丝蚴血症者;1986~1989年对致倦库蚊、嗜人按蚊和中华按蚊进行监测,均未发现幼丝虫阳性蚊;血清学监测流行区人群平均丝虫抗体阳性率(IFAT)为1.53~4.21%。与非丝虫病流行区抗体水平相近,表明广西已有效地阻断了丝虫病的传播。  相似文献   

18.
广东省输入性丝虫病病例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调查广东省输入性丝虫病病例及对周围人群的影响。 方法 对广东省输入性丝虫病病例及周围人群进行检查,应用常规厚血膜双片法检查微丝蚴,ELISA法检测丝虫IgG4抗体。 结果 2007年9月在广州南沙、番禺、汕头和中山等4市(区)共调查989人,其中47人来自广西富川县朝东镇长塘行政村的干上和印山自然村。共发现3例微丝蚴血症者,均为疫点长塘村干上、印山自然村人,微丝蚴密度分别为24、20和2 条/120 μl血,微丝蚴检出率为6.4%(3/47)。对残存疫点在粤人员、周围人群及非流行区对照人群共1 501人进行丝虫IgG4检测,丝虫IgG4阳性者15例,其中来自干上和印山村12例,阳性率为25.5%(12/47),高于其他人群(x2=295.83,P<0.01)。IgG4阳性而非微丝蚴血症者采用快速免疫色谱测试卡(ICT)复查,结果均为阴性。 结论 广东省来自广西丝虫病疫点务工人群中存在少量传染源。  相似文献   

19.
用超声粉碎马来丝虫微丝蚴断片抗原间接荧光抗体试验,于1988~1989年对丝虫病不同流行区人群进行监测,能相应揭示高低不同的阳性率,阐明流行程度和防治效果。在已消灭丝虫病的上海监测,1:10滴度阳性率仅2.5%,而在不同流行区的安徽和江苏,1:10滴度阳性率分别为24.9%与19.3%。表明本法可用于马来和班氏丝虫病流行区的流行病学调查和监测。  相似文献   

20.
广西消灭丝虫病后重点监测结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达到消灭丝虫病后继续监测的措施。 [方法 ]1996~ 1998年选择可能存在薄弱环节的 6个不同类型地区进行重点监测。病原学采取整群单耳双片法检查微丝蚴 ,昆虫学以个体解剖方法检测蚊媒感染幼丝虫情况 ,血清学应用成虫冰冻切片IFAT检测流行区人群抗丝虫抗体水平。 [结果 ]血检 2 7938人 ,未检出微丝蚴血症者 ;解剖蚊媒 44 5 4只 ,未检出幼丝虫感染蚊 ;IFAT检测 3 6 0 6人 ,人群抗体检测平均阳性率为1 35 % (0 39%~ 4 97% )。 [结论 ]我区消灭丝虫病后成果巩固 ,未出现丝虫感染再现迹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