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8 毫秒
1.
环状弹性纤维溶解性巨细胞肉芽肿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报告10例环状弹性纤维溶解性巨细胞肉芽肿.男4例,女6例,年龄29~77岁.大多数患者皮损表现为大小不一的环状斑块,中央轻度萎缩,遗留色素减退,周围有一轻度隆起的红色边缘.皮损最常见于双手背和躯干.组织病理检查显示真皮中上层的间质中有组织细胞、多核巨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皮损中央弹性纤维减少或缺失,并且可见多核巨细胞吞噬弹性纤维的碎片;未见渐进性坏死和黏蛋白沉积.该文报告的10例患者临床表现和组织病理学改变均符合环状弹性纤维溶解性巨细胞肉芽肿的诊断.  相似文献   

2.
报告1例呈双侧分布的Becker痣并发颈部白色纤维性丘疹病.患儿男,14岁.8年前左侧颈肩交界处出现淡黄褐色色素沉着斑,逐渐向左肩胛、胸部、上肢扩展,中央毳毛增多、增粗.5年前右乳房处出现类似皮损.半年前左侧躯体皮损处陆续出现散在的白色丘疹.皮肤科检查:胸部皮损面积约20cm×20cm,肩胛约10cm×15cm,其上密集分布长约2cm粗的黑体毛.以右侧乳头为中心的皮损面积约10cm×10cm,呈褐色.左颈侧皮损散在的圆形、黄白色丘疹,左侧乳房无丘疹.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表皮棘层肥厚,基底层黑素增加.真皮中上部胶原明显增生、致密.立毛肌数量增多.  相似文献   

3.
患儿女,9岁.5年前双下肢出现色素脱失斑,之后背部、面部也出现类似白斑.3年前面部出现散发坚硬丘疹.并蔓延至双颊部、鼻部及下颌部,并于腰部出现隆起性皮损.近2年来皮损加重.甲周皮肤正常,患儿智力正常,学习成绩一般.自发病以来未接受过任何治疗,于2007年11月来我科诊治.  相似文献   

4.
报告1例大疱性类天疱疮并发原发性皮肤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男,80岁.全身水肿性红斑伴水疱、大疱,诊断为大疱性类天疱疮.在发病7个月后,右胫前出现多个暗紫红色结节,逐渐增多、增大,并扩展至右股内侧和背部.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示真皮全层及皮下脂肪小叶弥漫致密的淋巴细胞浸润,可见多数淋巴细胞体积增大,形态不规则,核大深染,可见核分裂相.免疫组化染色:CD20( ),bcl-2( ),bcl-6( ).诊断:原发性皮肤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在肿瘤出现后1个月,患者大疱性类天疱疮的病情出现反复,通过CHOP方案治疗,病情明显好转.  相似文献   

5.
报告1例伴有特异性和非特异性皮损的慢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男,66岁.临床表现为全身广泛淋巴结增大;躯干及四肢出现红斑、丘疹、坏死;左耳郭有浸润性肿块.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示左耳郭皮损为淋巴细胞白血病皮肤浸润,其余皮损为血管周围炎及脂膜炎改变.经淋巴结组织病理、骨髓细胞学、骨髓组织病理及流式细胞仪检测诊断为慢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  相似文献   

6.
患者男,16岁.因双下肢出现褐色萎缩性斑片10年于2009年12月19日就诊于我院.患者于10年前无明显诱因左股内侧出现一蚕豆大的褐色斑,无自觉症状.10年来该斑片呈进行性发展,渐扩大、增多,逐渐蔓延至左侧小腿、足背以及右膝内侧,无不适感.既往体健,否认系统性疾病病史,否认家庭成员中有类似病史及其他遗传性疾病史.  相似文献   

7.
亚急性皮肤型红斑狼疮并发迟发性皮肤卟啉病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报告1例亚急性皮肤型红斑狼疮并发迟发性皮肤卟啉症.患者男,37岁.因四肢出现色素减退斑和色素沉着斑,偶尔有水疱并破溃20年,间歇性发热2年就诊.经免疫学检查和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确诊为亚急性皮肤型红斑狼疮并发迟发性皮肤卟啉病.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窄谱中波紫外线联合咪唑斯汀治疗慢性特发性荨麻疹的疗效.方法:81例患者随机分为联合组42例和对照组39例,其中联合组接受全身窄谱中波紫外线照射,每周3次共24次,同时口服咪唑斯汀治疗;对照组仅口服咪唑斯汀治疗.在治疗前、治疗第4周、8周和治疗后第8周随访时对两组患者的症状体征进行评分.结果:两组患者的症状评分明显下降(P < 0.01),尤以联合组下降更为明显(P < 0.01);治疗后第8周随访时联合组症状评分继续下降,有效率为88.1%,而对照组症状评分升高,有效率仅为30.8%.结论:联合窄谱中波紫外线治疗慢性特发性荨麻疹有效、安全,可作为慢性特发性荨麻疹的辅助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9.
报告1例播散性盘状红斑狼疮并发皮肤淀粉样变性.患者女,54岁.头皮、面部、耳后、上臂和背部出现暗红色丘疹、斑块26年.皮肤科检查:头皮、面部、耳后、双上臂和背部见多个暗红色丘疹及斑块,部分皮损上覆银白色粘着性鳞屑,头顶部见一大片状类圆形晴红色斑,中央头发脱落.实验室检查:血沉、血清球蛋白、IgG升高,补体c3降低,抗核抗体阳性.皮损组织病理改变符合盘状红斑狼疮和皮肤淀粉样变性;此外,真皮乳头和浅层见无定形、均质状、嗜酸性团块,甲紫染色呈紫红色,刚果红染色阳性,PAS染色也为阳性.诊断:播散性盘状红斑狼疮并发皮肤淀粉样变性.在诊断盘状红斑狼疮时,应同时注意是否并发皮肤淀粉样变性.  相似文献   

10.
75岁男性患者,躯干、四肢出现瘙痒性红斑、斑块和苔藓样皮疹5年.皮肤科检查:颈部、躯干和四肢泛发暗红、灰黑色浸润性斑片和斑块,以背部为甚.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未发现系统受累情况.组织病理显示:表皮不规则增生,棘层肥厚,表皮内可见核深染的异形淋巴细胞浸润,形成Pautrier微脓肿.真皮浅层有片状和团块状淋巴样细胞浸润,细胞有异形性.免疫组化标记:肿瘤细胞CD3、CD8、GrB、LCA和TIA-1阳性,CD4和CD5阴性.符合原发性皮肤CD8+亲表皮性T细胞淋巴瘤诊断.口服维胺酯治疗病情有所好转.  相似文献   

11.
窄谱中波紫外线联合伐昔洛韦治疗带状疱疹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3年6月以来,笔者采用窄谱中波紫外线(NB-UVB)联合伐昔洛韦口服治疗带状疱疹,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 所观察病例均为2003年6月-2006年12月在我院门诊就诊的带状疱疹患者.入选标准:年龄18~60岁,皮损为单侧分布的簇集性水疱、丘疱疹,呈带状排列,自觉疼痛明显:病程<1周;既往无光敏病史;眼科会诊排除了白内障.共治疗带状疱疹120例,试验组60例,男42例,女18例.平均年龄(49.27±6.51)岁(28~81岁),平均病程(4.32±0.67)d(3~7 d).皮损分布于躯干部38例,头面部13例,四肢9例;对照组60例.男38例,女22例,平均年龄(51.09±5.53)岁(25~82岁),平均病程(3.98±0.46)d(2~7 d),皮损分布于躯干部34例.头面部16例,四肢10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皮损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相似文献   

12.
患者男,84岁.1个月前偶因外伤致右手中指感染,于2006年12月24日入院.入院后发现腰部有杏核大皮下结节,不痛不痒.1周左右结节迅速增多,并波及面部及双下肢等处,尤以面部为主.  相似文献   

13.
1病历摘要 患者男,40岁.20余年前发现双足趾甲渐变形,无光泽,甲板萎缩变薄,变尖,渐波及双手指甲.同期,发现右侧腋下皮肤出现细网状灰色色素沉着,缓慢累及四肢、躯干皮肤.10余年前,皮肤网状灰色色素沉着加重,泛发全身,呈褐黑色,双手指末端皮肤萎缩,指尖变尖、变细,甲板萎缩.7年前,头发渐脱落、稀疏.  相似文献   

14.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43岁.因左小腿丘疹15年,泛发全身伴瘙痒2个月,于2006年11月13日至我科就诊.15年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左小腿外侧下1/3处出现数个黄豆至蚕豆大红色扁平丘疹,略高出皮面,无瘙痒,未予治疗.入院前2个月,患者左小腿皮损明显肥厚、扩大,同时全身泛发针尖大红色丘疹,瘙痒明显,抓破后有渗液,颜色变为紫红色,上覆细薄白色鳞屑,瘙痒难以忍受.患者既往体健,家族中无类似疾病患者. 体格检查:一般情况良好,系统检查未见异常.皮肤科检查:全身泛发针尖至蚕豆大红色、暗红及紫红色、紫蓝色扁平丘疹,上覆细薄白色鳞屑,丘疹表面有一层光亮的蜡样薄膜.皮损以四肢屈侧、胸腹部为多,部分融合成较大斑块.上肢及背部可见10余条由紫红色丘疹排列而成的线状皮损.左小腿外侧下1/3处可见数个直径3~5 cm不规则紫红色斑块,上覆较厚白色鳞屑(图1A).口腔、外阴、指(趾)甲未见异常.实验室检查:血、尿、粪常规正常,肝、肾功能正常,IgA 5 300 mg/L(正常值836~2900 mg/L),分别取小腿陈旧皮损和腹部新发皮损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均显示表皮角化过度伴角化不全,颗粒层楔形增生,棘层明显肥厚、表皮突延长,部分基底细胞液化变性,真皮浅层密集呈带状分布的淋巴细胞,有嗜伊红无定形物质沉积;真皮中下层小血管周围有少量淋巴细胞浸润.诊断:泛发性扁平苔藓.  相似文献   

15.
泛发性家族性良性天疱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告1例泛发性家族性良性天疱疮.患者男,56岁.反复发作全身瘙痒性皮损40余年,皮损表现为以躯干部位为主的泛发枉绿豆到黄豆大红斑或斑丘疹,以及在红斑或正常皮肤上出现的水疱.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示表皮内广泛的棘层松解,并形成表皮内水疱.直接免疫荧光检查结果阴性.家系调查示该家族66人中共有12人患此病.诊断:泛发性家族性良性天疱疮.机械摩擦、感染和搔抓是该病加重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砷角化病是慢性砷中毒的皮肤表现,以手足角化性丘疹、躯干及四肢色素性改变和多发的皮肤肿瘤为特征.近年来有作者对其采用阿维A治疗有效.笔者成功治疗砷角化病1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周愔  张林  何黎  万屏 《中华皮肤科杂志》2008,41(12):805-805
患者女,58岁.因肛周疣状肿块伴瘙痒7个月,增大伴疼痛1个月于2007年5月入院.7个月前患者自觉肛门及外阴部瘙痒伴灼热,时伴里急后重,并于肌门处出现一黄豆大丘疹,为淡红色,表面光滑,无疼痛,未进行治疗.近1个月来肿块逐渐呈分叶状增大,仍瘙痒,有时疼痛.  相似文献   

18.
白甲(leukonychia)根据部位和形状可分为点状、线状、部分白甲和完全白甲4种类型[1],发病机制尚未明确.部分白甲(leukonychia partialis)主要表现为指、趾甲甲板近端呈白色,可分为获得性、特发性和遗传性.近期我科在诊疗中发现-个遗传性先天性部分白甲的家系,现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患儿男,10岁.因进行性肥胖8年,颈部、腋下色素加深3年,于2003年7月8日在本科就诊.患者从2岁开始体重增加较快,比同龄儿童重.3年前颈部、腋下出现色素沉着,且逐渐加深,局部皮肤变粗糙,有小丘疹,无自觉症状.患儿平素身体健康.足月顺产,出生1个月后至3岁,全身皮肤干燥,附有深褐色的多角形鳞屑,易剥离,冬重夏轻.父母非近亲结婚,家族中其舅父患有轻度的鱼鳞病.  相似文献   

20.
患者男,70岁.因面部、躯干、四肢出现红斑及丘疹1个月余.水肿1周,于2006年8月入院.患者于1个月前因冠心病在当地医院应用肝素和黄芪等治疗,其后皮肤逐渐出现红斑及丘疹,伴瘙痒,遂停药并给予抗过敏治疗,效果不明显,继而四肢出现水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