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柴胡汤出自《伤寒论》一书,由柴胡、生姜各15克,黄芩、芍药、半夏、枳实各9克,大黄6克,大枣5枚组成。 该方是由小柴胡汤减去人参、甘草,加大黄、枳实、芍药而成。小柴胡汤本是治疗少阳病证的主方。风寒之邪侵犯人体后,发病的病位在肌表的称为太阳病证或表证;病邪传入于内的,称为阳明证或里证;若病邪既不在表又未传里,而是在表里之间,则称为少阳病证或半表半里证。少阳病的病机是:邪气欲传于里,正气欲驱邪于外,正邪分争,相持不下。所表现的典型症状是:往来寒热,胸胁胀满,心中烦闷欲呕,默默不欲食(不想说话,也不想进食)等。所谓“往来寒热”,是说寒与热交替发作,一阵怕冷,一阵发热,而且反复发作无定时,有  相似文献   

2.
伤寒论评话     
①少阳位于“半表半里”的说法是错误的,首先是将“阳微结证”症状一部分是表证一部分是里证,即“必有表,复有里也”和“半在里半在外”的症状表现,偷换成病位的概念,进而将少阳的生理位置和病理病位等同;其次是混淆了阳微结、少阳病、柴胡类证等三种虽相似但不等同的证候概念,以阳微结用小柴胡汤治疗而认为是少阳病;再次是没有廓清《伤寒论》中表里的概念,模糊了证候概念与症状概念的界限,忽略了表里是一对相对性位置概念的基本内涵。②“半表半里”只可以作为少阳病主要证候的症状分布的描述,用“半表半里”既不能准地表述少阳经的分布位置,也不能准确地表述少阳经的生理功能,更不能说是少阳病的病理位置。③从“提纲”一词的含义为主要的、大的方面的意思来衡量,六经提纲中太阳病提纲反映了表证,其他五经病提纲反映了腑证,符合“提纲”的要求,可以作为“六经提纲”,而“口苦、咽干、目眩”则正反映了少阳三焦和胆腑的邪热病理,故可以作为少阳病“提纲”。④“往来寒热”一症不是主体(自觉)、客体(他觉)感觉的综合表述,而是主体的单方面感觉,即发热恶寒和发热恶热的交替出现,其中发热(体温升高)是该患者一直存在的他觉体征,而恶寒和恶热是患者的主体感觉,所谓“寒热往来”是从患者主诉而得到的。  相似文献   

3.
1少阳位于"半表半里"的说法是错误的,首先是将"阳微结证"症状一部分是表证一部分是里证,即"必有表,复有里也"和"半在里半在外"的症状表现,偷换成病位的概念,进而将少阳的生理位置和病理病位等同;其次是混淆了阳微结、少阳病、柴胡类证等三种虽相似但不等同的证候概念,以阳微结用小柴胡汤治疗而认为是少阳病;再次是没有廓清《伤寒论》中表里的概念,模糊了证候概念与症状概念的界限,忽略了表里是一对相对性位置概念的基本内涵。2"半表半里"只可以作为少阳病主要证候的症状分布的描述,用"半表半里"既不能准地表述少阳经的分布位置,也不能准确地表述少阳经的生理功能,更不能说是少阳病的病理位置。3从"提纲"一词的含义为主要的、大的方面的意思来衡量,六经提纲中太阳病提纲反映了表证,其他五经病提纲反映了腑证,符合"提纲"的要求,可以作为"六经提纲",而"口苦、咽干、目眩"则正反映了少阳三焦和胆腑的邪热病理,故可以作为少阳病"提纲"。4"往来寒热"一症不是主体(自觉)、客体(他觉)感觉的综合表述,而是主体的单方面感觉,即发热恶寒和发热恶热的交替出现,其中发热(体温升高)是该患者一直存在的他觉体征,而恶寒和恶热是患者的主体感觉,所谓"寒热往来"是从患者主诉而得到的。  相似文献   

4.
一、肝脏的病理所谓“肝为五脏之贼”,盖谓肝之病理变化,从内科杂病而言,胆多涉及肝脏。夫肝为刚脏,寄有相火,体阴用阳,体柔用刚,以血为体,以气为用,气应春生,性如风木,喜条达,恶抑郁,为罢极之本,亦开阖之枢。厥阴与少阳相表里,少阳为阳枢,厥阴为阴枢。从主病证而言,少阳为三阳的半表半里,有偏表偏里的不同,证候表现寒热往来等。厥阴为三阴的半表半里,有偏上偏下之异。因此表现寒热错杂,故厥阴应为三阴之枢。从病势而言,病邪入少阳,是出表入里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小柴胡汤是后汉医家张仲景所创立,为治少阳病之主方.少阳病是指病邪已离太阳之表,但尚未入阳明之里,介于表里之间.在病变的机转上,因为它既不属于表证,也不属于里证,称为半表半里证.由于病邪不在表,不能发汗,邪不在里,禁用攻下,邪又不在胸膈之上,也不能催吐,故汗、吐、下等法均属禁例.因此少阳病的治疗原则以和解为主,而小柴胡汤正擅此长,故为少阳病的正治方剂.张仲景说:“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  相似文献   

6.
少阳证即小柴胡汤证或半表半里证,出自《伤寒论》。其提纲证为“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其本证为“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  相似文献   

7.
从《内经》有关理论出发,阐述少阳在输转卫阳之气中的"枢机"作用。认为少阳病寒热往来的发生机理为:邪郁少阳,正邪相争,少阳经气郁滞,升发不畅,其输转阳气之机不利,阳气不能畅达于体表,则太阳经气偏寒于外而见恶寒;少阳相火内郁,加之正邪相争则导致发热,随正邪分争胜负而见恶寒与发热交替发作,同时揭示了少阳病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8.
小柴胡汤是一首和解半表半里之邪的名方,为东汉张仲景所创制。载于《伤寒论》一书。全方由柴胡12克,黄芩9克,半夏9克,人参6克,炙甘草5克,生姜9克,大枣4枚组成。 根据中医的六经学说,太阳经主表,阳明经主里,而少阳经介乎表里之间,称为半表半里。邪在半表半里时,可表现出寒热往来(一阵发热,一阵怕冷)、响胁张满,心烦喜呕,不欲饮食,口苦咽干,目眩耳鸣,头痛,舌苔白,脉弦细等等症状,称之为“少阳病”。由于邪在表里之间,既可出表,又可入里,往来无常,未有定处,故而所出现的症状既纷纭复杂,又  相似文献   

9.
发热恶寒与往来寒热厘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热恶寒与往来寒热虽然是中医学最常见、最有典型意义的症状,但是,在临床上,发热恶寒与往来寒热是一种怎样的具体表现,在目前所谓的"教材"和"讲义"中,几乎都没有讲清楚.要弄明白什么是"往来寒热",往来寒热是一种什么样的具体表现,还得从发热恶寒说起,因为往来寒热是发热恶寒的特殊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0.
小柴胡汤出自张仲景《伤寒论》,由柴胡、黄芩、人参、半夏、甘草、生姜、大枣组成;主治:少阳发热,口苦,咽干,目眩,耳聋,脉弦;太阳、阳明二经发热不退,寒热往来。少阳主半表半里,凡病邪从外来的须外出,方中柴胡和解少阳;半夏启阴气上升,阴阳相济,有除病邪之力量;少阳病为火病,故  相似文献   

11.
二、半表半里证期 [概说]半表半里证期是介于表证与里证之间的一种证候。其主证是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口苦咽干,脉弦等。 [病因病理]半表半里证是正邪相持,正胜则热,邪胜则寒,故其热型为寒热往来,邪不在表,亦不在里,而在表里之间的胸胁部位,故出现胸胁苦满。因气机不利,肝胆失疏,胃气不和,故胃逆喜呕,不欲饮食。 因本证介于表里之间,所以常有风寒表虚和内热实证等兼证。  相似文献   

12.
李斌 《基层医学论坛》2005,9(4):i001-i001
内伤发热与实热、外感发热不同,外感风寒之病与饮食劳倦内伤之病,均有寒热,但热型不同,前者是寒邪伤于皮毛,病在于表,寒热并作,即恶寒发热同时出现,必待邪传于里,恶寒乃罢。后者是脾胃内伤,病在于里,寒热不齐,即平时已卫阳不足,不能抵御风寒,素有形寒畏寒,而发热则间而有之,二者不齐,即发热时已不恶寒,恶寒时并不发热。临床上。  相似文献   

13.
《伤寒论》少阳病治法主要是和解法。所谓“和解”,金·成无已说:“伤寒邪气在表者,必溃形以为汗;邪气在里者,必荡涤以为利;其於不外不内,半表半里,既非发汗之所宜,又非吐下之所对,是当和解则可矣!”和解并不意味着调和折衷,邪正不分,其实质是转运枢机、助正达邪。临床实践证明,少阳病治法不仅用于外感疾病,而且更广泛地用于内科杂病。本文就少阳病治法在内科杂病中的应用,作一粗浅探讨。  相似文献   

14.
<正> 发热,是临床极为常见的一个症状。原因多种,有表热、里热、虚热、实热,有食积、气郁、血瘀等发热之分,有发热恶寒、寒热往来、但热不寒、发热夜甚、夜热早凉、真寒假热、真热假寒及长期低热等种类。故临证不能一概而论,要须细分辨。否则,易为一“热”字所蔽,而只顾用“以寒治热”之法,那将会导致热终不退而病亦难解,发热证可归纳为外感发热和内伤发热两类。  相似文献   

15.
发热是多种病症状之一 ,为使临床能够辨别外感病证的不同发热 ,以方剂中表证之发热、恶寒、半表半里证之寒热往来及气分证的壮热无寒等为例 ,阐述应从发热的类型与伴随症状去识别 ,从机理变化探讨治疗规律。  相似文献   

16.
发热是多种病症状之一,为使临床能够辨别外感病证的不同发热,以方剂中表证之发热,恶寒,半表半里证之寒热往来及气分证的壮热无寒等为例,阐述应从发热的类型与伴随症状去识别,从机理变化探讨治疗规律.  相似文献   

17.
柴胡证与少阳证、半表半里证名异质亦不同。少阳证以口苦、咽干、目眩为纲;柴胡证以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口苦咽干目眩、呕而发热四大主证为凭;而半表半里只不过是前人对少阳区域划分的一种形式,故三者不能概而言之、一方统之。柴胡证专指小柴胡汤证,而不合《伤寒论》中以柴胡名方的另五个汤证。其四大主证之口苦、咽干、目眩三证在柴胡证辨证中应统为一证,不宜单列。“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是以“伤寒中风”为前提。虽日“但见一证便是”,但临证亦需详查。  相似文献   

18.
《伤寒论》中论小柴胡汤之适应证“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为少阳病的提纲。“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以及“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等诸条,均为少阳之主证。在临床上凡出现诸证之一,即可应用本方。  相似文献   

19.
柴胡证与少阳证、半表半里证名异质亦不同。少阳证以口苦、咽干、目眩为纲;柴胡证以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口苦咽干目眩、呕而发热四大主证为凭;而半表半里只不过是前人对少阳区域划分的一种形式,故三者不能概而言之、一方统之。柴胡证专指小柴胡汤证,而不合《伤寒论》中以柴胡名方的另五个汤证。其四大主证之口苦、咽干、目眩三证在柴胡证辨证中应统为一证,不宜单列。“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是以“伤寒中风”为前提。虽日“但见一证便是”,但临证亦需详查。  相似文献   

20.
《伤寒论讲义》(五版教材)将小柴胡汤证(即柴胡证)置于“少阳病本证”款下讲述(见137页),并谓“少阳病本证,除小柴胡五主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之外……”(152页),分明认为柴胡证是少阳病本证。何谓少阳病本证?是书没有确切解释。但由“少阳病有从太阳之表而来者,有自发于少阳者”(见136页)诸文字观之,其意似为“‘自发于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