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探讨不同浓度H2O2对黑素细胞(melanocyte,MC)和角质形成细胞(keratinocyte,KC)共培养体系的细胞增殖、黑素合成及酪氨酸酶(tyrosinase,TYR)表达的影响。方法 培养原代人表皮MC和KC,建立共培养模型。采用MTT法测定细胞增殖,NaOH法测定细胞黑素含量,实时PCR方法观察TYR基因的表达。结果 KC和MC以3∶1浓度混合时,可形成稳定共培养模型。高浓度H2O2作用下,共培养细胞增殖受到明显抑制(P<0.05),TYR基因表达显著降低(P<0.05);低浓度H2O2(<0.1 mmol/L)作用下,细胞增殖受到轻度抑制,TYR基因表达增高(P<0.05)。结论 H2O2对MC与KC共培养体系的作用复杂,对黑素合成功能可呈现双向作用。  相似文献   

2.
中药白芨和地榆对角质形成细胞游走的不同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角质形成细胞游走在表皮病理修复中的作用及白芨和地榆对角质形成细胞游走的不同影响。方法 采用无血清表皮器官培养法 ,观察角质形成细胞正常游走时的形态变化和游走长度 ,以及含不同浓度白芨或地榆的培养剂对角质形成细胞游走的影响。结果 角质形成细胞从切缘基底层开始游走 ,形成皮包。核深染 ,未见核分裂相 ,胞浆染色较红 ,未见角质层。皮包起始部呈多层细胞 ,远端渐呈单层细胞。游走长度与培养时间呈直线正相关关系 ,与直线拟合 (P >0 .0 5 ) ,培养 2 4、4 8、72h游走长度皆有显著增加 ,组间差异非常显著 (P <0 .0 1 )。不同浓度含白芨上清液成分无血清培养基培养表皮植片 ,2 4、4 8h后表皮游走长于正常对照组。白芨浓度为 2× 1 0 -1mg/ml时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浓度为 2× 1 0 -2 mg/ml及 2× 1 0 -3 mg/ml时 ,促游走作用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非常显著 (P <0 .0 1 )。浓度稀释到 2× 1 0 -4mg/ml时 ,游走接近于正常对照组。白芨培养 4 8h游走皆显著长于培养 2 4h。不同浓度含地榆上清液成分无血清培养基培养表皮植片 ,2 4、4 8h后部分表皮游走低于正常对照组。地榆浓度为 2× 1 0 -1 mg/ml时游走长度非常显著地低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1 )。浓度稀释为 2× 1 0 -2 mg/ml,2×  相似文献   

3.
龚石  张晴 《海南医学》2013,24(21):3128-3130
目的 利用两种不同培养方案,探讨正常人角质形成细胞和黑素细胞的体外共同培养方法.方法 采用无血清培养液和微量血清培养液分别进行人角质形成细胞和黑素细胞纯化培养及用K-SFM角质形成细胞培养基开展两种细胞共同培养.结果 K-SFM角质形成细胞培养基及其添加成分构成的无血清培养基成功进行角质形成细胞和黑素细胞共同培养.结论 不同培养方案可产生不同体外共同培养结果,可以成功在体外进行角质形成细胞-黑素细胞共同培养.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引起花斑癣不同临床色素表现的马拉色菌与角质形成细胞共培养,导致与黑素合成相关的细胞因子的变化。方法MTT法筛选不同比例的马拉色菌对角质形成细胞增殖率的影响;用色沉和色减区分离的马拉色菌与角质形成细胞共培养,在不同时间段收集上清液,ELISA法测定碱性成纤维细胞因子(b-FGF)、内皮素-1(ET-1)、神经生长因子-β(NGF-β)、白介素-1α(IL-1α)、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干细胞因子(SCF)的动态变化。结果角质形成细胞与马拉色菌在1∶10比例以下,角质形成细胞的生长状况不受马拉色菌的影响(P〉0.05)。当比例提高至1∶20以上时,角质形成细胞的生长受到显著抑制(P〈0.01)。马拉色菌刺激角质形成细胞分泌IL-1α、IL-6、TNF-α、ET-1增加(P〈0.01)。未检测到b-FGF、NGF-β和SCF的产生(P〉0.05)。色沉区马拉色菌刺激产生的ET-1显著高于色减区(P〈0.01)。结论马拉色菌刺激角质形成细胞分泌黑素合成相关因子的能力不同。ET-1在花斑癣色素沉着中可能起了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氧化苦参碱对人表皮黑素细胞与角质形成细胞共培养体系酪氨酸酶活性及黑素生成的影响。方法培养人表皮黑素细胞并及人表皮黑素细胞与角质形成细胞共培养体系,利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r)还原法测定细胞活力,采用酶学方法测定酪氨酸酶活性,475nm比色法测定黑素含量。结果100μmol/L、500μmol/L和1000μmol/L氧化苦参碱对于黑素细胞及共培养细胞酪氨酸酶活性及黑素生成均有较强的剂量相关性抑制作用,500μmol/L及1000μmol/L氧化苦参碱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氧化苦参碱对于共培养体系酪氨酸酶活性及黑素生成有较强的剂量相关性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6.
人类黑素细胞位于表皮基底层 ,单个黑素细胞通过其树突与 2 5~ 35个不同分化阶段的角质形成细胞发生联系 ,这种独立的解剖学结构被定义为表皮黑素单位[1] 。黑素细胞的主要功能是合成黑素 ,通过树突将黑素颗粒输送给其相联系的角质形成细胞 ,使皮肤维持正常肤色 ,免受紫外线及光致癌因子的损害。角质形成细胞在表皮黑素单位中的作用目前存在着两种不同的假说。Gordon等认为角质形成细胞通过旁分泌释放细胞因子影响黑素细胞[2 .3 ] 。角质形成细胞衍生的调节黑素细胞的细胞因子包括 :白细胞介素 1(IL 1)、白细胞介素 6 (IL 6 )…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木犀草素对人表皮共培养体系(黑素细胞与角质形成细胞)酪氨酸酶活性及黑素生成的影响。方法培养人表皮黑素细胞和人表皮黑素细胞与角质形成细胞共培养体系,利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还原法测定细胞活力,490nm比色法测定酪氨酸酶活性,475nm比色法测定黑素含量。结果 0.5μmol/L、0.75μmol/L和1μmol/L木犀草素对于黑素细胞及共培养细胞酪氨酸酶活性及黑素生成均有较强的剂量相关性增强作用,0.75μmol/L及1μmol/L木犀草素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木犀草素对于共培养体系酪氨酸酶活性及黑素生成有较强的剂量相关性增强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人皮肤角质形成细胞制备及体外培养的方法.方法 皮肤标本用胰酶、胰酶+分离酶(dispase酶)2种方法消化,并分别以DMEM培养基、RPMI 1640培养基、限制性角质形成细胞无血清培养基(KC-FSM培养基)培养,MTT法通过比色分析测定培养48 h、72 h后细胞的光密度值(D值),以判断不同培养基对角质形成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 胰酶+分离酶消化可获得较纯的原代角质形成细胞,细胞在限制性KC-FSM培养基中生长良好,培养48 h、72 h后测得的D值显著高于DMEM培养基和RPMI 1640培养基(P<0.05).结论 胰酶+分离酶消化、限制性KC-FSM培养基体外培养是制备和培养人皮肤角质形成细胞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9.
成人不同部位角质形成细胞的生物学特性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成人不同部位角质形成细胞的生物学差异,探讨用来构建自体组织工程皮肤的最佳表皮细胞来源. 方法: 体外分离培养成年男性头皮、躯干、下肢及包皮来源的角质形成细胞,分别利用绘制细胞生长曲线、3H-胸腺嘧啶(3H-TdR)掺入、流式细胞仪检测等方法比较细胞在生长增殖、细胞周期及代谢等方面的生物学差异. 结果: 在细胞的生长增殖及DNA合成代谢方面,头皮与包皮来源的角质形成细胞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躯干与肢体来源的细胞之间亦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前两者均高于后两者(P<0.05);细胞周期分析表明,头皮及包皮来源的角质形成细胞S期比例高于躯干及肢体组. 结论: 头皮及包皮组织来源的角质形成细胞可作为构建自体组织工程皮肤的表皮细胞来源.  相似文献   

10.
李海东  王鹰 《重庆医学》2012,41(8):769-771,724,833
目的体外建立正常人表皮角质形成细胞和黑素细胞直接接触的共培养体系。方法分别培养角质形成细胞和黑素细胞,体外建立角质形成细胞和黑素细胞直接接触的共培养模型,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比色法、紫外分光光度计检测、左旋多巴(L-Dopa)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透射电镜观察对共培养体系中的黑素细胞和角质形成细胞进行生物学鉴定。结果单独培养时,角质形成细胞呈圆形、"铺路石样"生长,黑素细胞呈两极或多级树突状生长;角质形成细胞和黑素细胞按一定比例混合培养后,2种细胞均迅速增殖,黑素细胞树突多为3~5个,与数十个角质形成细胞呈团块状生长,形成类似黑素单元的结构。共培养体系中的黑素细胞和角质形成细胞具备正常的生物学功能。结论角质形成细胞和黑素细胞直接接触的共培养体系为黑素细胞提供了更接近生理状态的体外研究模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不同浓度湘西龙山百合提取液对小鼠B-16细胞细胞活力、黑色素含量、酪氨酸酶活性的影响.方法 选用同一传代小鼠B-16黑色素瘤细胞并分组,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百合提取液、维生素C二种溶液作用3d后,用MTT法测定B-16细胞活力;用Maeda等的方法测定B-16细胞酪氨酸酶活性;用Victoria等的方法测定B-16细胞黑色素含量.结果 湘西龙山百合提取液对小鼠B-16细胞的酪氨酸酶活性、黑色素合成的抑制作用明显强于维生素C,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其抑制作用随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同时湘西龙山百合提取液其细胞毒性作用同样强于维生素C,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百合提取液对B-16细胞的生长、酪氨酸酶活性和黑色素合成的抑制作用强于维生素C,其抑制作用与浓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2.
龙胆草对人黑素细胞增殖及黑素合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龙胆草对人黑素瘤细胞增殖及黑素合成的影响。方法采用MTT法测定龙胆草对人A375黑素瘤细胞增殖的影响,NaOH裂解法测定黑素合成,并与8-MOP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0.1 mg/mL、0.2 mg/mL和0.5 mg/mL龙胆草对人A375黑素瘤细胞增殖无影响,0.1 mg/mL、0.2 mg/mL和0.5 mg/mL龙胆草对人A375黑素瘤细胞酪氨酸酶活性及黑素生成均有较强的剂量相关性激活作用,0.2 mg/mL及0.5 mg/mL龙胆草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龙胆草对培养的人黑素瘤细胞酪氨酸酶活性及黑素生成有较强的剂量相关性激活作用。  相似文献   

13.
S_(91)黑色素瘤细胞株,经42℃和44℃加温3小时,细胞数目与对照组比较,出现有意义地减少(P<0.01);两个加温组之间亦有明显差异(P<0.01)。扫描电镜显示,加温组细胞生长密度显著较对照组稀疏。42℃加温组,细胞膜上出现大小不等的水泡样结构,常见局部膜破损及突起的远端断裂现象,细胞表面微绒毛样结构显著减少。44℃加温组,细胞明显缩小,表面干固,结构模糊。  相似文献   

14.
本文采用显微荧光分光仪测定法及3,4二羟基苯丙氨酸(DOPA)反应的超微组化方法,观察高温对S91黑色素瘤细胞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细胞经42℃(3小时)或44℃(1小时)加温后,黑色素含量显著减少(P<0.01)。经0.1%DOPA孵育电镜下显示:42℃加温组,胞浆内各型黑色素小体减少,Ⅰ、Ⅱ型尤为明显。DOPA反应阳性产物消失。高尔基氏器、线粒体及细胞核亦受到损害;44℃加温组,细胞内出现大量空泡,结构模糊,不易辨认。  相似文献   

15.
利用无血清培养基培养角质细胞,研究Mg^2 对鼠角质细胞生长和分化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培养基中Mg^2 浓度为5.0mmol/L时,细胞贴壁率、克隆形成率明显增加,细胞分化比例和老化比例均达到最低。当Mg^2 浓度达到10.0mmol/L时,细胞增殖水平没有显著提高,角质细胞分化比例和老化比例却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培养基中加入一定浓度的Mg^2 能够刺激角质细胞的增殖,抑制角质细胞的分化,并且延缓细胞的老化。  相似文献   

16.
目的测定八棱丝瓜蛋白2(LF-2)对小鼠黑色素瘤B16细胞的诱导分化作用.方法以MTT法测定LF-2对B16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以形态学、黑色素含量及细胞周期变化为指标,观察LF-2诱导B16细胞分化的作用.结果LF-2对B16细胞具有明显的增殖抑制作用,并使B16细胞停滞于G1期;细胞生长缓慢,平铺不重叠,甚至形成网状结构,呈正常上皮样细胞分化,细胞质内细胞器丰富,黑色素小体明显增多;黑色素含量显著增加.结论LF-2对B16细胞具有明显的诱导分化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单纯紫外线(UV)暴露与砷(As)和紫外线联合暴露间在色素代谢方面有无差异。方法:采用体外细胞培养法将细胞分为9组(As:0,0.1,1μmol/L;UV:5,10mJ/cm2;As UV:0.1μmol/L 5mJ/cm2,1μmol/L 5mJ/cm2,0.1μmol/L 10mJ/cm2,1μmol/L 10mJ/cm2),UV照射后,培养72h,测定黑色素水平、酪氨酸酶(Tyr)活力及TyrmRNA表达水平。结果:10mJ/cm2UV组、0.1μ(mol/L 10mJ/cm2组及1μmol/L 10mJ/cm2组的黑色素水平分别显著高于5mJ/cm2组、0.1μmol/L 5mJ/cm2组、1μmol/L 5mJ/cm2组及对照组;各组Tyr活力及mRNA表达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结论:单纯UV作用对黑色素产生水平的影响与亚砷酸纳(NaAsO2)和UV联合作用对黑色素产生水平的影响无差异,砷对紫外线的促黑素化作用没有协同效应。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聚乳酸管注入白芨胶和雪旺细胞对周围神经再生的影响。方法:30只Wister大鼠分为两组,分别在聚乳酸管(A组)注入或不注入(B组)白芨胶和雪旺细胞来桥接单侧坐骨神经10mm缺损。术后第8、12周进行显微解剖学、组织学等检查。结果:A组神经再生明显。结论:白芨胶载雪旺细胞在神经导管内明显地促进周围神经再生。  相似文献   

19.
使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恶性黑素瘤患者外周血中酪氨酸酶mRNA,并与健康供血者和其它皮肤恶性肿瘤患者对照。结果:68例恶性黑素瘤患者,临床Ⅰ期和Ⅱ期酪氨酸酶mRNA的RT-PCR阳性率分别为6.5%和13.3%,Ⅲ期为42.9%,Ⅳ期(即有远距离转移者)为87.5%(P<0.001)。说明外周血中酪氨酸酶mRNA阳性率与临床分期有明显的关系,而与性别、肿瘤发病部位和病理学分类无关(P>0.05)。在健康供血者和其他皮肤恶性肿瘤患者血液中酪氨酸酶mRNA的RT-PCR均为阴性。提示酪氨酸酶mRNA具有特异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组织工程血管种子细胞原代培养、传代扩增、鉴定的方法,为组织工程血管的构建提供理想的种子细胞。方法:无菌条件下取正常产妇分娩的脐带动静脉,ROSS法(即组织贴块法)原代培养混合血管细胞。倒置相差显微镜、免疫组化法对细胞进行鉴定。结果:倒置显微镜显示原代细胞及经传代培养后的细胞,呈现内皮样细胞、平滑肌样细胞混合生长的特征。免疫组化法检测示内皮细胞Ⅷ因子、平滑肌细胞α-肌动蛋白呈阳性反应。细胞经3次~5次传代,数量可增殖达到8×10^6—10×10^6。结论:使用组织贴块法原代培养可获得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混合体,细胞经体外联合培养、传代可以达到组织工程血管种子细胞所需的数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