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感染的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黄梓伦 《广东医学》2000,21(12):1068-1070
1 定义  白细胞减少症 :WBC在 4 0× 1 0 9/L以下。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在 2 0× 1 0 9/L以下。粒细胞缺乏症 :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在 0 5× 1 0 9/L以下[1] 。有人将粒细胞减少分为 :轻度 :中性粒细胞绝对值 ( 1 0~ 1 .5)×1 0 9/L;中度 :中性粒细胞绝对值 ( 5~ 1 .5)× 1 0 9/L ;重度 :中性粒细胞绝对值 0 5× 1 0 9/L。发热 :口探一次 38 3℃或 38℃以上持续 1h。感染程度和粒细胞绝对值和持续时间长短有关 ,粒细胞少于 1 0 0 0感染机会增加。少于 50 0感染危险较大 ,少于 1 0 0危险极大。2 特点患者…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小儿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发病因素、临床诊治。方法:回顾性方法分析97例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临床资料。结果:97例病因中,病毒感染84例,细菌感染18例,药物性粒细胞减少症14例,维生素B12、叶酸缺乏所致的巨幼红细胞贫血1例。临床均表现为持续性发热,其中,持续低热不退者21例,中等度发热51例,弛张高热25例,用药后高热6例;咳嗽80例,部分伴有流涕、喘息、鼻塞、纳差等;颈部淋巴结肿大43例,皮肤出现红色小丘疹或斑丘疹23例。20d至1岁婴儿周围血中性粒细胞<1.0×109/L,1~12岁<1.5×109/L。血细菌培养87例阳性18例,病原血清学检查62例中56例阳性。病因治疗针对原发病抗感染、抗病毒,因药物引起者立即停用或避免再用相关药物等;对症治疗给予退热、止咳等,使用强力升白片、利血生、复方皂矾丸、维生素类等药物治疗。治疗4~7d有80例、8~14d有12例、15~21d有5例粒细胞恢复正常、临床症状体征消失。结论:小儿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可由多种感染性疾病引起,以上呼吸道病毒、细菌感染多见,临床上以持续低热或反复发热,可伴有咳嗽,颈部淋巴结肿大。经病因和对症治疗,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3.
4.
余星南  江咏梅 《四川医学》2020,41(4):384-388
目的回顾性分析我院近两年感染相关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婴儿临床特点,以期为临床提供数据支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我院就诊的167例感染相关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的一岁以下婴儿,分析其临床资料,统计患儿的起病症状、诱发因素、治疗和预后。结果男性患儿占58.7%,女性患儿占41.3%。患儿就诊时首发病症多为发热或上呼吸道感染,大多数患儿为病程中出现中性粒细胞减少或中性粒细胞缺乏。患儿呼吸道检出的病原体病毒和支原体为主;治疗以抗感染为主,同时辅以补液、对症治疗。中性粒细胞减少常采用地榆升白片和维生素B4治疗。至治疗30天时86.8%患儿中性粒细胞恢复正常。结论婴儿中性粒细胞减少和中性粒细胞缺乏最常见于感染性疾病,患病病原体以病毒和支原体为主。临床治疗以抗感染和对症支持治疗为主,发病时中性粒细胞数量相对较多者,其恢复正常时间较短。  相似文献   

5.
6.
静脉丙种球蛋白治疗中性粒细胞减少症31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静脉丙种球蛋白佐治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疗效。方法 对 5 2例中性粒细胞减少症进行临床回顾分析。结果 发现静滴丙种球蛋白的病人在体温和中性粒细胞恢复至正常的时间 ,及住院时间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 ,两组间比较有显著差异 (P <0 .0 5 ,P<0 .0 1,P <0 .0 5 )。结论 静脉丙种球蛋白治疗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效果好。  相似文献   

7.
恶性肿瘤患者中性粒细胞减少并感染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患者中性粒细胞(ANC)减少与发生感染的相关因素及防治措施。方法:对79例恶性肿瘤患者粒细胞减少作回顾性分析。结果:79例患者共发生感染41例,随着中性粒细胞减少而感染率明显升高,感染与中性粒细胞减少持续时间有关。感染的部位以呼吸道为主。主要采用联合抗生素治疗。结论:恶性肿瘤患者中性粒细胞减少是感染的高危人群,中性粒细胞减少持续时间是重要危险因素,合理使用现代诊疗技术和抗生素,是预防和控制感染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8.
感染相关粒细胞减少症临床研究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于洁  徐酉华 《重庆医学》2005,34(2):176-178
目的粒细胞减少症病因复杂繁多,感染最为常见.本文对近几年我院发生的感染相关的粒细胞减少症141例进行分析,为该领域临床提供参考资料. 方法参照诊断标准, 收集2000年1月~2002年3月住院病人中发生的粒细胞减少症141例;利用ELISA法检测病人血清病毒抗体;利用微软办公软件EXCEL进行数据的统计和分析.结果患者年龄的中位数是24个月(范围:1个月~14岁),3岁以下者占57%;女性和男性之比为1∶1.56; 2000年和2001年1~4月份发病例数明显低于其他时节,而2002年则1~2月有一个发病高峰. 141例患儿中,105例有发热(75%),以发热起病就诊者88例,发热合并症有咳嗽、皮疹、腹泻;伴随疾病中急性上呼吸道感染66例(46%),肺炎22例(16%),急性支气管炎11例(7.8%),轮状病毒肠炎10例(7.1%).118例血清病毒抗体的检测显示80例IgG/IgM均阳性,其中 CBV感染者36例(30.5%). 在<1岁年龄组,ANC1时间中性粒细胞≤500/μl者为46%,在>1岁年龄组,ANC1时间中性粒细胞≤500/μl者为34%;经过从ANC1到ANC2平均间隔3d的随访,在<1岁年龄组,ANC2时间中性粒细胞≥1 000/μl者为50%,在>1岁年龄组,ANC2时间中性粒细胞≥1 500/μl者为20.2%.贫血在>6个月的患者中的发生率为33/130,血小板减少的发生率为47/140; 在ANC1时间,中性粒细胞绝对数值与血红蛋白的相关系数是0.06 (n=141),中性粒细胞绝对数值与血小板的相关系数是0.02(n=141). 46例病毒血清IgG/IgM阳性的患者接受了平均4.5d(2~8d)的干扰素治疗,与未接受干扰素治疗的患者相比,粒细胞的恢复时间无显著性差异(P=0.10);8例患者接受了平均4d(2~8d)的特尔立(GMCSF)治疗.结论粒细胞减少症的发生以年龄幼小者居多;其中接近半数病人的ANC值≤500/μl,易患严重感染;血清病毒抗体(IgG/IgM)的阳性率为80/118,以CBV感染率最高(30.5%);本症还伴随一定比例贫血和血小板减少的发生;干扰素对于ANC的恢复作用不明显,细胞因子的作用尚需大样本长时间的随访和观察.  相似文献   

9.
4 4例中性粒细胞 (ANC)减少症合并严重感染者在接受头孢他啶及阿米卡星治疗的同时 ,随机分成加洁欣 (国产rhG -CSF) 2~ 5 μg/ (kg·d)和不加洁欣两组。结果接受抗生素加洁欣治疗的实验组有效率为 95 .4 5 % ,不加洁欣的对照组为 5 9.0 9% ,两组差异显著 (P <0 .0 1) ;实验组中原中性粒细胞较低 (≤ 1.0× 10 9/L)者在接受洁欣后 90 .91%的患者中性粒细胞数增高 ,而对照组只有 5 4 3.5 5 % (P <0 .0 1) ,且中性粒细胞数恢复至正常的时间及发热患者体温降至正常的时间 ,实验组较对照组有明显缩短 (P <0 .0 1) ,提示洁欣与广谱抗生素联合治疗ANC减少症合并感染可缩短ANC减少的持续时间 ,加快骨髓造血功能及外周血ANC的恢复 ,减少抗生素使用时间并可提高抗菌的疗效 ,故洁欣升白的作用明确 ,副作用小 ,应尽早使用  相似文献   

10.
背景免疫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AIN)是儿童慢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最常见的类型,但目前国内外鲜有关于儿童AIN的报道。目的探讨AIN患儿的诊治、临床特征和随访资料,为临床医师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收集2012—2020年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治疗的22例AIN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特征及随访情况。结果22例AIN患儿中男15例,女7例;初诊中位年龄为6个月。共收集血常规检测结果82例次,51例次(62.2%)达到重度中性粒细胞减少,25例次(30.5%)为中度中性粒细胞减少,6例次(7.3%)为轻度中性粒细胞减少。有2例患儿(9.1%)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绝对值计数(ANC)最低值达中度中性粒细胞减少,有20例患儿(90.1%)外周血ANC最低值达重度中性粒细胞减少。6例患儿(27.3%)除中性粒细胞减少外,还同时合并其他的临床表现;12例患儿(54.5%)完善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6例患儿(27.3%)完善基因检测。感染发生率为95.5%,严重感染发生率为54.5%,没有患儿发生危及生命的感染;最常见的感染源是病毒,最常见的感染部位是上呼吸道。截至2021年9月,共有11例患儿外周血ANC恢复正常,中位病程为25(7~42)个月。结论多数AIN患儿外周血ANC呈中至重度减少,这类患儿容易合并感染,最常见的感染源是病毒,最常见感染部位是上呼吸道,但极少发生危及生命的感染。AIN是自限性疾病,本报道AIN患儿的中位病程为25个月。  相似文献   

11.
小儿中性粒细胞减少症129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儿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在临床中比较常见,我院自2001年1月至2006年9月共收治129例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患儿,现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探讨其临床特点,报告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目的提高对小儿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临床认识和诊治水平。方法对2006年1月至2008年1月间106例确诊为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住院患儿的临床特点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发病年龄多为婴幼儿,〈3岁占63%。持续发热的患儿占96.23%,多数为病毒感染(86.73%),严重的细菌感染占11%(败血症10%、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0.9%)。药物性粒细胞减少占2.8%,主要为解热镇痛药和抗菌素所致。所有病例用利血生片治疗效果良好。结论小儿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好发于婴幼儿,定期检查血常规利于早期诊断,利血生片能缩短住院时间,具有很好的疗效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13.
引起粒细胞减少的病因很多,常见的是感染和药物因素,依次是免疫性疾病、恶性肿瘤、放射线损伤及某些遗传性疾病。我院近年来经骨髓涂片报告粒细胞减少症22例,其中因感染所致13例,药物所致9例,现将结果分析如下。1资料与方法1.1对象我院内科、口腔科、耳鼻喉...  相似文献   

14.
应益人  章惠彬  叶依娜 《吉林医学》2010,31(36):6816-6816
目的:对50例粒细胞减少症进行分析,为诊治该症提供临床参考。方法:选取住院患儿中性粒细胞减少症50例,对其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结果及治疗转归进行分析总结。结果:50例中平均住院(8±2)d;急性上呼吸道感染25例,支气管炎4例,支肺炎15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l例,幼儿急疹2例,血液病1例,疱疹性口腔炎2例;发热49例,咳嗽35例,皮疹l例。结论:粒细胞减少症在儿科中较常见,多数呈良性,但其中发热不退及咳嗽迁延,对儿童身心及家长心理有较大的负担;另对临床上用升白细胞用药后仍较顽固的粒细胞减少,应警惕血液系统疾病,常规骨髓检查,以免延误治疗。  相似文献   

15.
中药黄芪治疗中性粒细胞减少症3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中药黄芪治疗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疗效。方法:对我院门诊治疗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患者,在一般治疗的基础上加黄芪并设对照组观察中性粒细胞恢复时间、原发病总疗程、治愈率。结果:治疗组原发病总疗程缩短,中性粒细胞恢复时间提前,经统计学分析具有显著性差异,两组在治愈率上无差异。结论:中药黄芪对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有显著疗效,经合理治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大多数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6.
邱荣良 《中原医刊》1997,24(1):30-30
放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诱发感染的诊治原则邱荣良河南省肿瘤医院放疗科(郑州450003)放、化疗是恶性肿瘤治疗的重要手段,但放、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简称粒减)所诱发的感染是较常见的并发症,严重影响了治疗的顺利进行及患者的生存。本文通过14例患者的临床...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采用序贯设计的临床试验原则,对符合纳入标准的感染相关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患儿进行临床资料汇总;评估吉赛欣对儿童感染相关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治疗效果.方法 对2005年2月~2009年1月我院收住的符合纳入标准的感染相关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34例患儿进行临床资料的统计分析;所有患儿予吉赛欣5μg/kg皮下注射治疗1次,观察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用药后次日或隔日复查血常规,评估吉赛欣的治疗效果.结论 实验室结果显示本病以病毒感染为主(52.9%),其次为支原体感染(26.5%),原发疾病以呼吸道及消化道感染多见;吉赛欣治疗后,临床症状明显改善,白细胞绝对值及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均上升,治疗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8.
盖冠华 《中国医疗前沿》2009,4(23):58-58,80
目的采用序贯设计的临床试验原则,对符合纳入标准的感染相关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患儿进行临床资料汇总;评估吉赛欣对儿童感染相关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治疗效果。方法对2005年2月~2009年1月我院收住的符合纳入标准的感染相关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34例患儿进行临床资料的统计分析;所有患儿予吉赛欣5μg/kg皮下注射治疗1次,观察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用药后次日或隔日复查血常规,评估吉赛欣的治疗效果。结论实验室结果显示本病以病毒感染为主(52.9%),其次为支原体感染(26.5%),原发疾病以呼吸道及消化道感染多见;吉赛欣治疗后,临床症状明显改善,白细胞绝对值及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均上升,治疗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血液病区中性粒细胞减少患者感染的预防控制及护理管理。方法:分析2008-2011年间的感染状况,选择2005-2007年感染资料进行回顾性比较,采取环境污染的控制、交叉感染的控制、各种管道留置感染预防控制、口腔肛周等特殊部位感染控制及必要的营养支持,强化护理管理等措施。结果:本组2008-2011年间住院患者感染率20.5%,中性粒细胞减少患者感染率42.5%,感染归因死亡率7.3%。与2005-2007年资料(住院患者感染率23.6%,中性粒细胞减少患者的感染率49.1%,感染归因死亡率10.0%)回顾性对比,中性粒细胞减少患者的感染率与感染归因死亡率明显下降,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性粒细胞减少患者是感染的高危人群。重点监控,强化护理管理,可有效预防感染。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早产儿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危险因素,并进一步探究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rhG-CSF)辅助治疗35周以下早产儿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27例早产儿住院资料,根据有无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分为两组,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早产儿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危险因素.76例胎龄小于35周早产儿合并中性粒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