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总结大型听神经瘤行显微手术切除的经验,探讨其手术操作技巧及临床疗效。方法31例大型听神经瘤均经CT和MRI扫描确诊,采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对大型听神经瘤行显微手术切除,术前及术后分别进行面神经和听神经的功能评估。结果肿瘤全切除23例(74.19%),次全切除8例(25.81%)。面神经解剖保留24例(77.42%),术后2周功能保留21例。听神经解剖保留6例,术后2周功能保留2例。结论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显微手术是切除大型听神经瘤的较好方法,对面神经、听神经可获得解剖与功能的保护,明显降低并发症与病死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大型听神经瘤显微外科手术中颅神经及血管保留技术。方法采用枕下乙状窦后经内耳道入路显微手术治疗的31例大型听神经瘤,对肿瘤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征、颅神经及血管与肿瘤的病理解剖关系以及显微手术技巧进行系统分析。结果肿瘤全切除26例,次全切除5例,面神经解剖保留24例,术后无死亡病例。结论应用显微神经外科技术切除大型听神经瘤,不仅能全切肿瘤,而且可以使颅神经及血管得到解剖与功能保护。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31例经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显微手术切除大型听神经瘤的经验及术中保留面听神经的手术操作技巧。方法31例大型听神经瘤(直径≥4 cm)均经CT和MRI扫描诊断,采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对大型听神经瘤行显微手术切除,术前及术后分别进行面神经和听神经的功能评估。结果肿瘤全切除25例,次全切除6例,无死亡病例。面神经解剖保留25例,术后2周功能保留21例;听神经解剖保留6例,术后2周功能保留2例。结论乙状窦后入路显微镜下切除大型听神经瘤是安全的手术方法,对脑组织结构的创伤小,利于提高肿瘤全切除率并有效保护面神经和听神经的功能。  相似文献   

4.
薛国强  史益民 《实用医技杂志》2005,12(24):3654-3654
目的:探讨大型听神经瘤的手术方法及面神经的解剖保留。方法:收集本科41例大型听神经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1例大型听神经瘤全切37例(90.2%),次全切4例(9.8%)。面神经解剖保留33例(80.5%)。结论:熟悉手术入路相关的临床解剖,丰富的显微手术经验是提高肿瘤全切除及面神经解剖保留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大型听神经瘤经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显微手术切除的临床疗效和手术技巧.方法:通过对28例经术后病理证实的大型听神经瘤显微手术治疗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肿瘤全切除25例(89%),次全切除3例(11%).面神经解剖保留23例(82%),听神经解剖保留7例(25%),死亡1例.结论:采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显微手术切除...  相似文献   

6.
51例听神经瘤显微手术切除和面神经保留方法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听神经瘤显微切除术和面神经保留技术.方法:51例听神经瘤均采用枕下乙状窦后人路.显微手术切除肿瘤.并尽可能做到面神经解剖保留.结果:肿瘤全切除45例(88.2%),次全切除6例(11.8%).面神经解剖保留44例(86.3%0.7例(13.7%)未保留成功.结论:认为仔细辨认面神经起始端及面神经与肿瘤关系和近内听道处锐性分离等技术是面神经解剖保留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大型听神经瘤的显微手术治疗与神经保护,提高临床疗效.方法:45例大型听神经瘤(直径≥3 cm)患者,均在显微镜下行枕下乙状窦后入路肿瘤切除术.结果:肿瘤全切41例(90%),近全切4例;面神经解剖保留38例(85%),听力保留3例,术后无手术死亡,后组颅神经、三叉神经损伤加重各1例.结论:通过提高显微手术技巧、熟练掌握肿瘤周边神经血管的显微解剖,大型听神经瘤的外科手术治疗可取得满意的肿瘤切除和神经保护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大型听神经瘤的显微手术切除的疗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经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显微手术技术对大型听神经瘤切除的临床疗效和意义。方法 采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对94例大型听神经瘤患者应用显微手术切除术。分别在术前及术后进行听神经和面神经功能评估,总结临床疗效和经验。结果 手术完全切除肿瘤者84例(89.3%),次全切除10例(10.6%)。听神经解剖保留10例(10.6%),功能保留2例(2.2%);面神经解剖保留68例(72.3%),功能保留42例(44.6%)。术后死亡2例(2.2%)。结论 经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显微手术切除大型听神经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对大型听神经瘤的手术切除必须在手术显微镜下进行,显微手术技术可提高大型听神经瘤全切率,有效保护肿瘤周围的重要神经结构,减少术后并发症和死亡率。  相似文献   

9.
显微手术切除听神经瘤3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建光  王洪 《中外医疗》2011,30(4):20-20
目的总结听神经瘤的显微手术操作技巧及分析面神经保留技术。方法回顾性分析研究2007年6月至2009年2月间显微手术治疗听神经瘤32例。结果肿瘤全切除30例(94%),近全切2例(6%),面神经解剖保留29例(91%),3例(9%)解剖未能保留面神经。结论显微手术治疗听神经瘤是安全和有效的方法,熟练的手术技巧是面神经保留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经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显微手术切除听神经瘤保留面神经功能的可能性和可行性。方法:对42例听神经瘤患者均采取经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显微手术行肿瘤切除术。结果:肿瘤全切除34例,次全切除8例。面神经解剖保留33例,出院时面神经功能保留率为52.4%(HouseⅠ~Ⅱ级22例)。平均随访5年,其中29例恢复良好,10例恢复一般,3例恢复较差。结论:经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听神经瘤是安全有效的,有利于面神经功能的保留。  相似文献   

11.
乙状窦后入路切除听神经瘤的显微手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经枕下乙状窦后一内听道人路显微手术切除听神经瘤的经验和技巧,以提高肿瘤的全切率和面神经的保留率。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枕下乙状窦后人路显微手术治疗的11例听神经瘤,对其手术方法和技巧进行分析总结。结果肿瘤全切率为72.7%,面神经解剖保留率为81.8%。术后无重残和死亡。结论乙状窦后人路治疗听神经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对桥小脑角区解剖的熟悉和熟练的手术技巧是术中保留面神经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对大、中型听神经瘤面神经术后保留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手术治疗99例听神经瘤患者,其中经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显微外科切除肿瘤过程中使用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监测组)49例,直接显微镜下切除肿瘤(非监测组)50例,观察2组患者术后面神经解剖及功能保留率的情况。结果术后2周内按House-Brackmann面神经功能分级标准,监测组与非监测组术后功能保留率分别为21例(42.9%)、12例(24%)。结论术中面神经电生理监测的广泛应用,可显著提高听神经瘤患者术后面神经的解剖保留率和功能保留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大型听神经瘤显微切除术中电生理监测对面神经功能的保护技巧及意义。方法:以2008年10月~2012年2月术中行电生理监测者为监测组(n=37),2006年1月~2008年7月术中未行电生理监测者为对照组(n=31)。统计分析两组肿瘤全切除率、面神经解剖和功能保留率。结果:监测组的肿瘤全切除率、面神经解剖和功能保留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听神经瘤术中行电生理监测可有效保护面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14.
马小强  赵永  许敏华 《新疆医学》2011,41(12):19-23
目的:探讨肌电图监测在听神经瘤术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从2005年1月-2011年7月间完成的25例听神经瘤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直接显微镜下切除肿瘤(非监测组)11例,显微镜下切除肿瘤过程中使用肌电图监测仪进行监测(监测组)14例。通过House—Braekmann评分标准评价两组患者术前、术后2周的面神经功能状态;同时比较两组面神经解剖保留率情况。结果:本组25例,肿瘤全切21例,全切率为84%(21/25),非监测组面神经保留率为54.54%(6/11),监测组为92.85%(13/14)。监测组高于非监测组,对两组患者术前、术后2周的面神经功能状态数据进行分析,两组术前面神经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2周面神经功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肌电图监测应用在听神经瘤切除手中可以明确面神经走行,有效保留面神经功能,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术前应用磁共振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技术(DTI)行面神经成像,结合术中面神经与听神经瘤的位置关系,探讨听神经瘤中面神经的分布规律。方法 选取2014年1月—2017年7月南昌大学附属赣州医院收治的听神经瘤患者45例,术前行面神经DTI显示肿瘤与面神经的关系,术中行神经电生理监测验证面神经的位置,术前、术后2周内采用House-Brackmann(H-B)面神经功能分级对患者进行面神经功能评定。结果 42例听神经瘤患者的面神经可通过DTI显示,术中通过神经电生理监测及解剖标识确定面神经位置与DTI相吻合者39例(92.9%),其面神经均位于肿瘤腹侧,其中,17例(43.6%)位于肿瘤中部1/3,9例(23.1%)位于肿瘤下部1/3,8例(20.5%)位于肿瘤上部1/3,3例(7.7%)位于肿瘤下极,2例(5.1%)位于肿瘤上极。41例(91.1%)面神经解剖保留,2例(4.4%)术中未发现面神经,2例(4.4%)术中面神经位置与术前DTI成像面神经位置不相符导致操作过程中神经损伤。术后2周内H-B面神经功能分级为Ⅰ~Ⅱ级25例(55.6%),Ⅲ~Ⅳ级15例(33.3%),Ⅴ~Ⅵ级5例(11.1%)。42例(93.3%)肿瘤全切除,1例(2.2%)内听道部分肿瘤残余,2例(4.4%)脑干及与面神经粘连少量残留,2例(4.4%)因小脑肿胀术后去除骨瓣,1例(2.2%)术后术区出血死亡,1例(2.2%)脑干部分梗死致一侧肢体偏瘫,康复治疗3个月后可自主生活。结论 术前面神经DTI可以预测面神经的位置,听神经瘤中脑池段面神经位置多变,掌握听神经瘤中面神经的分布规律可提高面神经的解剖及功能保留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介绍大型听神经瘤的手术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一组49例大型听神经瘤的手术入路和手术技巧.结果:肿瘤全切除34例(69.4%),次全切除12例(24.5%),大部切除3例(6.1%).面神经解剖保留40例(81.6%),功能保留27例(55.1%).结论:采用显微外科技术、选择最佳手术入路是提高肿瘤全切除率及面神经保留率的重要手段,可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经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显微手术治疗大型听神经瘤的操作技巧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显微手术治疗的45例大型听神经瘤临床资料。结果本组肿瘤全切40例(88.9%),次全切除5例(11.1%),面神经解剖学保留率为86.7%(39例)。对40例进行1年以上的随访评估,面神经功能获得满意恢复者为32例(71.1%)。结论经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显微手术切除大型听神经瘤,对面神经可获得解剖学与功能的保护,能明显降低并发症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切除听神经瘤术后常见并发症及相关因素。方法:对36例听神经瘤患者术后出现的并发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6例听神经瘤全切除28例,次全切除8例。术后出现听力丧失31例,面神经功能障碍18例,后组颅神经损伤4例,脑脊液漏3例,出现脑积水或原有脑积水加重2例,颅内感染1例,颅内出血1例,死亡1例。结论:听神经瘤术后听力丧失和面神经功能障碍发生率高,并发症的发生率与肿瘤的大小、囊性变及术者显微手术熟练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听神经瘤手术影响面神经功能的因素。方法:对36例听神经瘤行显微手术切除的病例进行探讨肿瘤的大小、切除程度及显微镜下肿瘤的囊性变等对愈后的影响。结果:术后面神经损伤与术中多种因素有关。结论:总结听神经瘤手术对面神经损伤的因素有助于保护面神经,促进术后面神经功能的恢复,提高听神经瘤手术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