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探讨甲状腺呈胸腺样分化癌(CASTLE)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分析1例甲状腺CASTLE临床表现,对标本进行病理学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 结果 患者男性,44岁,发现右颈部肿块2月余,B超提示右甲状腺实性占位性病变伴颈淋巴结转移,行甲状腺癌根治术,术后病理诊断为:甲状腺呈胸腺样分化癌(CASTLE)。 甲状腺CASTLE大体为灰白色实性分叶状肿块。光镜下肿瘤组织呈大小不一的巢状分布,巢间由丰富的促纤维组织增生性间质,肿瘤细胞呈多边形或梭形,胞界不清,核卵圆形,呈空泡状,核分裂象少见。免疫组化肿瘤细胞表达CD5及CD117。结论 甲状腺CASTLE是少见的甲状腺恶性肿瘤,发生于中老年人,组织学有一定的病理学特征。应与甲状腺SETTLE、甲状腺未分化癌、甲状腺鳞状细胞癌、转移性淋巴上皮瘤样癌及滤泡树突细胞肉瘤等鉴别。免疫组化CD5和CD117有助于诊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原发性甲状腺恶性淋巴瘤(PLT)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鉴别诊断.方法:分析6例原发性甲状腺恶性淋巴瘤的临床资料及组织病理学和免疫表型特点,按WHO(2001)淋巴造血组织肿瘤分类进行组织学分类.结果:PLT多发于妇女,多为单侧或双侧甲状腺肿块.最常见为B细胞性,免疫组化:肿瘤细胞LCA、CD20和CD79α阳性,TG及AE1/3阴性.结论:PLT极少见,确诊依赖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该病需要和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CLT)及小细胞未分化癌等肿瘤鉴别.  相似文献   

3.
甲状腺髓样癌CD44V6表达与颈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甲状腺髓样癌CD44V6表达与颈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Envision法对36例伴颈淋巴结转移的甲状腺髓样癌(MTC+LNM)、13例无颈淋巴结转移的甲状腺髓样癌(MTC)、甲状腺滤泡型癌(FTC)和正常甲状腺组织(NT)各21例进行CD44V6检测。结果 正常甲状腺组织中无CD44V6表达,甲状腺髓样癌和甲状腺滤泡型癌中均有CD44V6表达,但MTC+LNM组的CD44V6阳性表达明显高于MTC组和FTC组(P<0.05,P<0.01)。结论 CD44V6在甲状腺髓样癌中有异常表达,且伴有颈淋巴结转移的甲状腺髓样癌CD44V6高表达,说明CD44V6阳性表达与其颈淋巴结转移关系密切,对颈淋巴结转移起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甲状腺肿瘤中CD44V6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免疫组化检测100例甲状腺癌(淋巴结转移阳性50例,阴性50例)以及20例甲状腺腺瘤中CD44V6的表达。结果甲状腺癌组CD44V6的阳性表达率为72%,显著高于甲状腺良性腺瘤组的20%;淋巴结转移组CD44V6的阳性表达率为90%,显著高于无转移组的54%;不同病理类型、临床分期和生存期甲状腺癌中CD44V6的阳性表达率明显不同。结论CD44V6在甲状腺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甲状腺癌淋巴结转移与否的判断和预后估计等方面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P53和CD44v6在食管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联性,并分析其与肿瘤浸润转移的关系.方法 制作组织芯片并应用免疫组织化学PV-9000二步法检测52例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和18例食管炎症炎组织中P53及CD44v6的表达,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分析各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并探讨P53和CD44v6之间的关联性.结果 P53和CD44v6在食管鳞癌中的表达高于在食管炎组中的表达(P<0.05),且在伴有淋巴结转移的鳞癌病例中的阳性率远高于其在无淋巴结转移组中的阳性率(P<0.05);P53和CD44v6在食管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无明显相关性(r=0.202,P>0.05) 结论 P53和CD44v6在食管鳞状细胞癌中表达明显上调,其高表达预示转移性大及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形态上类似结节性甲状腺肿的甲状腺高分化滤泡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其与结节性甲状腺肿的鉴别方法。方法对5例原误诊为结节性甲状腺肿,后出现骨、脑等远处转移的甲状腺高分化癌进行临床病理分析,并应用免疫组织化学EnVsion方法检测CD44v6、nm23、Ki-67、Galectin-3、HBME-1和CK19的表达,以结节性甲状腺肿为对照。结果 5例甲状腺高分化滤泡癌在病理形态上类似结节性甲状腺肿,以巨滤泡结节状生长方式为主,少区细胞核有不确定的乳头状核的改变,无明显包膜或血管浸润;临床上无明显有诊断意义的病史。上述免疫组化指标在癌中均有不同程度表达,而在结节性甲状腺肿中几乎不表达,具有鉴别意义。结论形态上类似结节性甲状腺肿的甲状腺高分化滤泡癌容易误诊,而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能够较好地区分甲状腺高分化滤泡癌与结节性甲状腺肿。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原发性甲状腺鳞状细胞癌的病理学特征。方法对1例原发性甲状腺鳞状细胞进行病理分析,对既往报道的原发性甲状腺鳞状细胞癌的病理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大体标本肿瘤组织质硬、实性、切面灰白色,包膜欠完整,浸润性生长。光镜下癌细胞体积大、核深染、胞浆丰富、嗜酸,呈巢团状结构排列,可见坏死及角化,侵犯血管可见大量脉管内癌栓。免疫组化:肿瘤组织CK19、P63、CK5/6和EMA呈强阳性表达且增殖指数高。结论原发性甲状腺鳞状细胞癌病理表现主要以甲状腺细胞鳞状化生及异型增生。免疫组化肿瘤组织CK19、P63、CK5/6和EMA呈强阳性表达且增殖指数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OPN和CD44v6在原发性喉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相互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ElivisionTMplus二步法检测44例原发性喉鳞状细胞癌、10例癌旁组织中OPN和CD44v6的表达,并分析两者与原发性喉鳞状细胞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相互表达的相关性.结果 喉癌组组织中OPN和CD44v6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5.0%和68.2%,显著高于癌旁组(30.0%和20.0%)[均P<0.05];其表达与喉癌临床分期,病理分级及淋巴结转移均有关(均P<0.05);喉癌组织中OPN和CD44v6的表达呈正相关(r=0.584,P<0.01).结论 OPN和CD44v6的高表达与喉癌的发生、发展有关,OPN可能通过上调CD44v6的表达来促进喉癌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Galectin-3、CD44v6在滤泡上皮起源甲状腺肿瘤中表达及其意义.方法:应用Envision二步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Galectin-3、CD44v6在30例甲状腺乳头状癌、11例甲状腺滤泡癌,3例甲状腺未分化癌及9例甲状腺滤泡腺瘤中的表达.甲状腺肿瘤旁甲状腺组织作为阴性对照组.结果:Galectin-3在乳头状癌、滤泡癌、未分化癌及滤泡腺瘤各组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0.00%(30/30)、100.00%(11/11)、100.00%(3/3)、33.33%(3/9),各组与对照组的阳性表达(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D44v6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0.00%(27/30)、81.81%(9/11)、66.67%(2/3)、66.67%(6/9),各组与对照组的阳性表达(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Galectin-3与CD44v6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呈正相关(r=0.69,P<0.05).在甲状腺滤泡癌中的表达也呈正相关(r=0.63,P<0.05).结论:联合检测Galectin-3、CD44v6可能是滤泡上皮起源甲状腺肿瘤病理鉴别诊断及临床预后的重要生物学标记物.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FTC)中CD44v6和VEGF-C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78例甲状腺乳头状癌和18例甲状腺良性肿瘤中CD44v6和VEGF-C蛋白的表达,并进行比较。结果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CD44v6和VEGF-C的阳性表达明显高于良性病变(P<0.05);CD44v6和VEGF-C的表达与甲状腺乳头状癌浸润程度及淋巴结转移有相关性(P<0.05);二者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表达呈正相关(P<0.05)。结论CD44v6和VEGF-C可能作为甲状腺乳头状癌的肿瘤标志物之一;CD44v6和VEGF-C表达与甲状腺乳头状癌浸润程度、淋巴结转移相关,二者联合检测对判断甲状腺乳头状癌侵袭与转移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PCNA,CD44V6在胃癌的发生、发展及转移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对46例胃癌及癌旁组织中PCNA和CD44V6表达进行检测。结果:胃癌中PCNA阳性表达率34/46(73.91%)明显高于癌旁组织11/46(23.91%),而CD44V6在胃癌中的表达率为(71.74%,33/46),癌旁组织中未见CD44V6表达。两者的表达与年龄,性别,肿瘤大小无相关性,而与淋巴结转移有显著相关。PCNA与分化程度显著相关,而CD44V6则与之无关。在TNM分期中,CD44V6在Ⅲ、Ⅳ期中的表达显著高于Ⅰ期,而PCNA与TNM分期无明显相关。PCNA与CD44V6共同阳性表达有31例,共同阴性表达10例,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PCNA和CD44V6是胃癌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CD44V6可作为胃癌淋巴结转移的指标,PCNA可评价胃癌细胞的增殖状态。  相似文献   

12.
E-cadherin/β-catenin与CD44V6在胃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胃癌组织中E-钙黏连蛋白(E—cadherin,E-cad)和β-连接素(β—catenin,β—cat)及CD44V6的表达及其与胃癌发生发展,肿瘤分化、浸润和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70例胃癌、30例癌旁组织、25例慢性萎缩性胃炎和28例胃正常组织中E-cad、β-cat和CD44V6的表达。结果:胃癌组织中E-cad和β—cat的表达明显低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癌旁组织和正常胃黏膜,E—cad的阳性表达率与胃癌的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与分化程度无关。β-cat阳性表达与胃癌的分化程度、浸润深度密切相关,与淋巴结转移无关。胃癌组织中CD44V6蛋白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癌旁组织和正常胃黏膜组织,并与胃癌的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与分化程度无关。结论:E-cad、β—cat及CD44V6的表达分别与胃癌的分化、浸润和转移密切相关,同时检测E—cad、β—cat及CD44V6的表达可作为判断胃癌浸润、转移及预后的良好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转移相关基因CD44V6与bFGF在甲状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方法测定60例甲状腺组织中CD44V6与bFGF的阳性表达率,分析其阳性率与肿瘤转移的关系。结果CD44V6表达阳性率在淋巴结转移组(23/27)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16/33)(P〈0.01)。在乳头状癌中的表达率为75.0%,滤泡状腺癌组为71.4%,在髓样癌中及未分化癌中未见阳性表达。bFGF表达阳性率在淋巴结转移组(18/27)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10/33)(P〈0.01)。在乳头状癌中的表达率为75.0%,滤泡状腺癌组为28.6%,在未分化癌组为40.0%,髓样癌中未见阳性表达。分析CD44V6阳性表达与临床分期的关系,发现随分期的增加而增加,CD44V6的表达阳性率在Ⅰ、Ⅱ、Ⅲ期分别为64.9%,75.0%,100.0%。结论CD44V6表达与甲状腺癌的颈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与临床分期,病理类型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4.
目的:检测大肠癌组织中 CD44V6的表达和外周血中 CD44V6的水平,分析与大肠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和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57例大肠癌手术组织和外周血血清标本,分别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SP)和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 CD44V6的表达,分析其与大肠癌的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以及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结果:CD44V6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63.16%)明显高于其在正常大肠黏膜中的表达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0.00%,P =0.002)。患者血清中 CD44V6为14.62±3.344ng /mL,而正常对照组血清中为3.22±1.65ng /mL,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大肠癌中的CD44V6表达与肿瘤的浸润深度、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情况及临床分期有关。通过 Kaplan-Meier 生存分析发现,CD44V6高表达的患者五年生存率低于低表达患者,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D44V6在大肠癌组织和血清中高表达,并可能成为预测大肠癌浸润转移和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15.
CD44v6基因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CD44v6基因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指标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了201例甲状腺乳头状癌、30例甲状腺良性肿瘤及30例正常甲状腺组织中CD44v6的表达情况.结果(1)CD44v6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的表达阳性率为71.1%,明显高于两对照组(P均<0.01).(2)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CD44v6在I型、Ⅱ型、Ⅲ型及包膜内型、包膜外型、腺外型之间的表达均有明显统计学差异.(3)有转移组CD44v6的阳性率为79.3%,明显高于无转移组(58.5%),其蛋白表达与颈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CD44v6阳性表达的患者发生颈淋巴结转移的可能性大.结论CD44v6的表达与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发生发展、浸润和颈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检测CD44v6可以作为预测甲状腺乳头状癌颈淋巴转移潜能的有价值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食管癌组织中Survivin和CD44V6蛋白的表达及其与各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SABC法)检测61例食管鳞癌手术切除标本及26例癌旁组织的Survivin和CD44V6蛋白表达情况。结果①食管鳞癌组织Survivin高表达与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和患者生存期有明显相关性(P〈0.01)。②CD44V6在食管癌高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和患者生存期有明显相关性(P〈0.01)。③Survivin与CD44V6表达具有关联性。结论Survivin其表达阳性提示癌变的可能,可以作为判断食管癌恶性潜能的重要生物学指标。CD44V6蛋白的表达随着癌浸润深度的增加,淋巴结转移和患者的生存时间的缩短而增加,提示CD44V6高表达的肿瘤侵袭性较强,在一定程度上预示食管癌的预后较差。二者可能在食管癌的癌变中起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7.
彭慈军  兑丹华  蔡治方  邓飞  刘华庆 《医学争鸣》2005,26(14):1307-1310
目的:研究nm23H1,CD44V6基因蛋白和胆囊癌微血管密度与胆囊癌的发生、发展及胆囊癌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关系,并探讨三者之间有无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42例胆囊癌,20例胆囊腺瘤和20例慢性胆囊炎的nm23H1,CD44V6,CD34的表达情况,综合分析结果(CD34染色显示血管内皮细胞以检测上述标本的MVD).结果:42例原发胆囊癌中nm23H1和CD44V6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0%和74%,均高于胆囊良性病变组(P<0.01).nm23H1在胆囊癌中的表达与胆囊癌分化程度、有无转移有关联性(P<0.05).CD44V6抗原阳性表达率中晚期癌显著高于早期癌,有转移组明显高于无转移组(P<0.05).胆囊癌中MVD值高于胆囊良性病变(P<0.05),MVD与胆囊癌的临床分期、转移有相关性(P<0.05).nm23H1,CD44V6表达与胆囊癌MVD之间无相关性.结论:nm23H1,CD44V6和MVD可能在胆囊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检测nm23H1和CD44V6的基因蛋白表达和MVD计数是反映胆囊癌生物学特性良好的指标,有助于区分胆囊良恶性病变,对判断胆囊癌的临床分期,浸润转移和预后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