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探讨纳络酮对脑梗死患者血浆神经肽Y(NPY)、β-内啡肽(β-EP)含量的影响及其促抑郁的作用。方法 采用放免法测定70例不伴抑郁症的脑梗死患者治疗前后血浆NPY、β-EP水平并评定治疗后抑郁症的发病情况。结果 纳络酮治疗组发生抑郁11例,常规治疗组发生抑郁3例。纳络酮组治疗后的血浆NPY及β-EP水平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纳络酮能改变血浆NPY、β-EP水平,有促抑郁作用。  相似文献   

2.
盐酸纳洛酮治疗急性脑梗塞的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观察盐酸纳洛酮治疗急性脑梗塞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浆β-内啡肽水平的影响。方法使用放免法测定纳洛酮治疗组、对照组和正常组患者的血浆β-内啡肽水平,并观察纳洛酮组和对照组的临床疗效。结果纳洛酮治疗组治疗后血浆β-内啡肽水平比治疗前显著降低(t=10.394,P=0.000),而对照组治疗后血浆β-内啡肽水平无明显变化(t=1.183,P=0.241);治疗后盐酸纳洛酮治疗组血浆β-内啡肽水平与正常组无明显差异(t=1.135,P=0.262),对照组患者的血浆β-内啡肽水平显著高于正常组(t=10.718,P=0.000)。结论盐酸纳洛酮能有效降低血浆β-内啡肽的水平,是治疗急性脑梗塞安全有效的药物。  相似文献   

3.
帕金森病患者血浆β—内啡肽含量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PD)患者血浆β-内啡肽(β-endorphin,β-EP)含量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35例PD患者血浆β-EP含量,并与30例正常者对照。结果:PD患者血浆β-EP含量校正常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高岭、病情重及伴痴呆和抑郁的抑郁的患者血浆β-EP含量降低更显著(P<0.05)。结论PD患者血浆β-EP含量显著降低,与PD发病密切相关,高龄、病情重及伴痴呆和抑郁的患者血浆β-EP含量低更明显,有助于对病情进展及预后进行评估。  相似文献   

4.
小剂量纳洛酮治疗脑梗塞疗效观察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应用纳洛酮治疗78例脑梗塞患者,并测定了脑脊液中β-内啡肽(β-EP)含量,探讨纳洛酮治疗效果与β-EP含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纳洛酮治疗有效的病例(26例)其β-EP含量明显高于无效的病例(P<0.001),提示小剂量纳洛酮仅对脑脊液中β-EP含量明显升高的患者有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5.
亚低温联合纳洛酮治疗脑出血的临床对比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观察亚低温联合纳洛酮治疗脑出血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浆神经肽Y(NPY)、β-内啡肽(β-EP)的影响。方法 将我院1999年6月~2003年4月住院的98例急性脑出血病人随机分成两组,两组综合治疗相同,治疗组加用亚低温联合纳洛酮治疗:治疗前后分别采取空腹静脉血2 ml,用放免法检测NPY、β-EP的含量,同时对病人的神经功能缺损进行评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 (1)治疗组总有效率91.7%,对照组总有效率64%,治疗组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2)急性期两组病人血浆NPY、β-内啡肽均升高,治疗后NPY、β-EP含量均下降,治疗组下降更为明显(P<0.01)。结论 亚低温联合纳洛酮治疗可以明显改善脑出血病人神经功能及预后,早期应用效果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赛莱乐与纳洛酮联合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98例急性脑梗死随机分为赛莱乐与纳洛酮治疗组56例;低分子右旋糖酐加复方丹参对照组42例。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4.8%,显效率76.8%;对照组总有效率71.4%,显效率42.8%;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赛莱乐与纳洛酮联合治疗急性脑梗死效果显著,副作用少。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盐酸纳洛酮改善脑梗死病人的认知功能。方法:将87例急性脑梗死伴有认知功能改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纳洛酮治疗组,治疗前及治疗后分别进行简易智能精神状态(MMSE)测定,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临床疗效。结果:纳洛酮治疗组治疗前、后相比,治疗后认知功能显著改善(P<0.001),治疗组在改善脑梗死认知功能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纳络酮在治疗脑梗死所伴发的认知功能障碍方面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梗死面积及出血量不同的脑血管病(CVD)患者血浆D-二聚体(D-D)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对206例急性CVD患者进行血浆D-D含量测定,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 (1)脑梗死、腔隙性脑梗死、大量及小量脑出血患者血浆D-D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2)脑梗死组血浆D-D含量显著高于腔隙性脑梗死组(P<0.05)。(3)大量脑出血与小量脑出血组、脑梗死与大量脑出血之间血浆D-D水平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4)小时脑出血患者血浆D-D含量显著高于腔隙性脑梗死组(P<0.05)。结论 D-D可作为急性CVD一个比较特异的指标,对临床鉴别小量出血与腔隙性脑梗死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9.
金尔伦(盐酸纳洛酮)治疗急性重型脑外伤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52,自引:0,他引:52  
目的:探讨金尔伦(盐酸纳洛酮)在急性重颅脑外伤中的运用效果及其机制,方法:146列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病人随机分成金洋伦治疗组(n=75)和对照组(n=71),观察治疗早期病人生命体征,颅内压,头颅CT变化和远期疗效,以及治疗前后血,脑脊液中β-内肽变化情况,结果,金尔伦治疗组早期病人呼吸循环较快恢复稳定,呼吸异异常(29.3%),心律异常(30.7%),及伤后1周颅内压显著升高(20%)和重度脑水肿者(20%)均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1),金尔伦组1周后意识;转清醒率(54.7%)及伤后3个月恢复良好率(42.7%),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重残及死亡率(37.3%)明显减少(P<0.05),金尔伦组病人β-内啡肽下降程度及速度较对照组显著加快(P<0.01),结论:金尔伦可以降低急性重型颅脑外伤病人颅内压的升高幅度,缩短昏迷时间,降低伤残率,促进病人神经功能恢复,改善预后,其机制可能是拮工抑制伤后β-内啡肽的释放。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丁咯地尔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效果。方法:选择发病6-72h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对其中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应用丁咯地尔针剂(赛莱乐),剂量200mg加入生理盐水500ml中静滴,每日1次,连续14天为1疗程;并对另外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应用低分子右旋糖酐500ml加复方丹参16ml静滴,每日1次,连用14天为对照,两组治疗前后测定血液流变学指标,并对比研究其疗效。结果:治疗组基本痊愈47例(58.8%),显著进步24例(30%),总显效(基本痊愈+显著进步)71例(88.8%);对照组基本痊愈14例(17.5%),显著进步12例(15%),总显效(基本痊愈+显著进步)26例(32.5%)。治疗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血液流变学改变,与治疗前比较也有显著改善(P<0.01),CT检查显示治疗组病灶亦有明显改善,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丁咯地尔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效果显著,且无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11.
赛莱乐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研究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目的 研究赛莱乐(丁咯地尔)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方法 随机选择颈内动脉系统急性脑梗死患者30例为治疗组静滴赛莱乐200mg,30例为对照组静滴706代血浆、丹参40ml,每天1次,持续2周,治疗组患者治疗前后做血液流变学、纤维蛋白原检查。结果 赛莱乐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积分减少及生活能力等级较治疗前有显著性差异(P<0.01),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血液粘度及血小板聚集率下降(P<0.01),而血浆粘度及纤维蛋白原无明显变化。结论 赛莱乐是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一种安全有效的药物。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通心络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对13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6例,对照组64例,比较两组疗效。结果通心络组总有效率90.9%,明显高于对照组(70.3%)(P〈0.01),通心络治疗后血流变学改善也较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1),且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通心络胶囊治疗脑梗死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3.
电刺激小脑顶核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电刺激小脑顶核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患者在常规内科治疗的基础上,同时接受电刺激小脑机核治疗,观察其临床疗效、TCD及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结果 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为83.3%,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同时治疗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全血高切粘度、血浆比粘度、RBC聚集指数、血学方程K值及血细胞比容等)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电刺激小脑顶核治疗急性脑梗死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伴有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溶血磷脂类分子(LPA/AP)含量的变化特点,探索NVAF相关性卒中的病理生理学机制,为临床进行抗栓治疗提供依据。方法:经临床和辅助检查确诊的235例未接受抗栓治疗的NVAF患者、119例伴有NVAF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以及120例不伴有NVAF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纳入本研究。测定其血浆溶血磷脂酸(LPA)及其相似总磷脂(AP)的含量变化,年龄匹配的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同时观察不同年龄组NVAF患者血浆LPA含量的差异。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各年龄组NVAF患者血浆LPA含量均显著增高,其中≥76岁年龄组增高最为显著,且显著高于≤60岁年龄组(P〈0.01)。发病24h,伴有NVAF的急性脑梗死组患者血浆LPA含量显著高于NVAF组(P〈0.01)和对照组(P〈0.001)。NVAF组和伴有NVAF的急性脑梗死组患者血浆AP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发病24h,伴有NVAF的急性脑梗死组血浆LPA含量显著高于不伴NVAF的急性脑梗死组(P〈0.01)和对照组(P〈0.001)。不伴NVAF的急性脑梗死组血浆LPA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至发病后1周,伴有NVAF的急性脑梗死组患者血浆LPA含量仍高显著于不伴NVAF的急性脑梗死组和对照组(P〈0.05)。发病后2周和1个月时,三组间LPA含量无显著性差异。结论:NVAF患者血浆LPA含量显著增高,提示其体内血小板处于活化状。NVAF相关性脑梗死患者血小板活化状态持续时间较长,故其抗栓治疗的时间窗应较长。LPA可作为一种理想的分子标记物,并可用于判断NVAF患者体内血栓形成或血栓形成前状态。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VP)患者血浆β-内啡肽(β-EP)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法(RIA)检测42全例VP、35例帕金森病(PD)、30例多发性脑梗死(MCI)患者及30名正常对照者血浆β-EP含量并对照分析。结果①VP与PD组血浆β-EP含量较MCI及正常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②VP组血浆β-EP含量降低不如PD组明显,但差别不明显(P〉0.05)。③高龄、病情重  相似文献   

16.
脑梗死患者凝溶分子标志物变化及丹参干预治疗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脑梗死患者血浆凝血酶原片段F1+2、D-二聚体浓度的变化规律及丹参抗凝的临床意义。方法 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脑梗死患者血浆F1+2、D-二聚体浓度,观察其在丹参干预治疗前后的变化,并对其中6例进行动态观测。结果 (1)脑梗死患者血浆F1+1、D-二聚体浓度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2)血浆F1+2深度在发病时显著高于正常,丹参治疗7d后降至正常;D-二聚体发病时增高,丹参治疗21d后降至正常水平。(3)多发性或大面积梗死患者血浆F1+2、D-二聚体浓度明显高于腔隙性梗死患者(P<0.01)。(4)脑梗死患者24h内血浆F1+2、D-二聚体浓度异常率均高于头部CT阳笥率(P<0.01)。结论 (1)脑梗死患者血浆F1+2、D-二聚体浓度显著升高,表明脑梗死患者存在血液高凝状态,为丹参等抗凝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2)凝血及纤溶激活分子标志物检测,有助于脑梗死早期诊断,为早期溶栓治疗提供帮助。(3)血浆分子标志物水平对判断梗死范围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奥扎格雷联合盐酸纳洛酮(NLX)对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用88例急性脑梗死病人随机分2组,44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奥扎格雷80mg静滴,2次/d,纳洛酮2mg静滴,1次/d,连用14d为治疗组。另外44例用常规治疗为对照组,2组在治疗前、后均做血液流变学检查,神经缺损程度(NDS)评分及临床效果评定。结果治疗组治疗后(NDS)评分较前明显下降(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88.6%,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病人给予奥扎格雷、盐酸纳洛酮有助于神经功能恢复,抑制病情进展,有良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纳洛酮、脉络中联合治疗老年脑梗死的疗效。方法:80例急性期老年脑梗死随机分为纳洛酮与脉络宁治疗组50的和复方丹参对照组30的。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8%,对照组82%。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纳洛酮与脉络宁治疗急性期老年脑梗死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电刺激小脑顶核治疗核-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62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患者在常规内科治疗的基础上,同时接受电刺激小脑顶核治疗。观察其临床疗效及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结果:治疗组患临床总有效率为88.2%,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为67.9%,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同时治疗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红细胞压积,全血比粘度和血浆粘度)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电刺激小脑顶核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步长脑心通胶囊联合盐酸纳洛酮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 80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成2组,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治疗,配合静滴丹参和川穹嗪注射液,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同时,采用步长脑心通胶囊口服和静滴盐酸纳络酮 .结果 治疗组显效率71.4%,总有效率92.9%;对照组显效率55.3%,总有效率81.6%,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步长脑心通胶囊联合盐酸纳洛酮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明显,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