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梳理《吴鞠通医案》中前医诊疗温病的误治案例,如误用辛温、养阴、寒凉及攻下等法而导致变证的病机及吴鞠通相应的纠误思想,总结吴鞠通辨治温病特色。温病误治所导致的变证病机复杂,变化多端。热邪为温病之根本,阴伤为温病之标,病变由热邪导致。治疗温病误治变证当首先明晰温热邪气所在具体部位,以祛除热邪为治疗的首要目标,热除则正安阴复;阴液损伤为温热邪气所致,是温病的主要变证,阴伤重时应急救阴液,扶正祛邪;温病误治易导致气机不通,可采用宣通气机之法治疗气机不通之变证;温病误治易损伤脾胃阴液和阳气,要注意顾护脾胃阴液与脾胃运化功能。  相似文献   

2.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深入发展和新医学模式的建立.护理在医院整体管理中所占的位置越显重要.如何提高护理质量培养护理人才。提高医院声誉.增长医院的整体效益发挥更好的社会效益.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实行对护理工作的科学化管理。近年来。我院对护理工作进行了改革.对业务院长护理部主任护士长护士均采用2年聘管理制度.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黄琴 《浙江中医杂志》1997,32(10):435-436
治法与病机不合而导致变证谓之逆,救逆即挽救误治之变证。清代名医吴鞠通,少习儒学,以家人病温,终于不治而悔恨难名,遂发愤攻医,终于以其在温病学方面的重要贡献而闻名于世。在{吴鞠通医案)(以下简称《医案》,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1985年7月)中汇集了吴氏行医几十年的医案精华,也记载了各种疾病误治后的表现及其救治方法,笔者在学习《医案})时,尤其留心温病误治变证及救逆之法,兹就其救边经验进行归纳探讨。l救误治之失温病是感受温邪所致的急性外感热病,叶天士在《温热论》中日:"温邪则热变最速"。温病大多传变较快,变…  相似文献   

4.
解析吴鞠通所著《温病条辨》中关于温病的治疗禁忌。即:温热病治疗三禁,湿温初起治疗三禁,温病斑疹治疗三禁,温病诸方治疗三禁,并指出其对临床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柴瑞震 《中医药学刊》2004,22(6):993-996
《伤寒论》是一部对外感热性病进行辨证论治的经典专著。在太阳病篇中共载条文183条,除论述邪感太阳经形成太阳病(包括太阳经证和腑论)证治的92个条文外.有91个条文是讨论太阳病误治、失治后变证的辨证论治。这些条文就《伤寒论》太阳病篇来讲,是属太阳病误治、失治变证证治,但从对后世临床医学的影响来看.则不仅如此,应该说这与后世内科杂病证治及其发展、完善.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笔者在本文中。着重探讨了太阳病误治、失治的变证的辨证论治内容,并通过认真研究及与后世内科杂病证治对照,认为《伤寒论》太阳病篇中误治、气治条文内容,对后世内科学的发展和完善具有多个方面的影响。因此,认为《伤寒论》太阳病篇的误治、失治的证治内容,对后世内科杂病证治有着纲领性的指导意义,为以后中医内科学的发展和完善,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伤寒论》是一部对外感热性病进行辨证论治的经典专著.在太阳病篇中共载条文183条,除论述邪感太阳经彤成太阳病(包括太阳经证和腑论)证治的92个条文外,有91个条文是讨论太阳病误治、失治后变证的辨证论治.这些条文就<伤寒论>太阳病篇来讲,是属太阳病误治、失治变证证治,但从对后世临床医学的影响来看,则不仅如此,应该说这与后世内科杂病证治及其发展、完善,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笔者在本文中,着重探讨了太阳病误治、失治的变证的辨证论治内容,并通过认真研究及与后世内科杂病证治对照,认为<伤寒论>太阳病篇中误治、失治条文内容,对后世内科学的发展和完善具有多个方面的影响.因此,认为<伤寒论>太阳病篇的误治、失治的证治内容,对后世内科杂病证治有着纲领性的指导意义,为以后中医内科学的发展和完善,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张红  盖国忠 《环球中医药》2012,5(4):277-278
针对《吴鞠通医案》二则温疫误治的医案进行了中医学理的剖析,提要性地加以总结,特别是现代中医临床的启示分析对今后中医防治传染病有重大的警示作用。案1的过度治疗病因、用药法度、病情变化与病机分析;案2的伏火病因分析、"杂合之病,必须用杂合之药"、病证标志物研究等启示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8.
吴鞠通临证特点管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鞠通医案》是清代温病大家吴鞠通毕生精力之所荟萃 ,充分体现了吴氏的学术渊源、思想和临证特点 ,笔者不揣浅陋 ,试作探讨 ,就正于师长同道。1 精研仲景学说 善用经方治病吴鞠通是温病大家 ,一般认为其学术渊源师承叶天士、薛生白。秦伯未先生说“天士、鞠通侧重温热”,又说吴鞠通“发愤治医 ,师法叶、薛”(《清代名医医案精华》) ,但吴氏精研《内经》和仲景学说 ,功底深厚 ,《医案》中用仲景方法的 ,并不少见。遗精之治 ,后世习用三才封髓丹、秘精丸、金锁固精丸、六味地黄丸等方剂 ,吴氏用仲景桂枝龙骨牡蛎汤而获良效 (《卷二·虚劳…  相似文献   

9.
本文基于《温病条辨》总结吴鞠通燥病辨治的治学思想,以期对燥病及相关疾病的临床治疗提供思路。吴鞠通认为燥病以外感为主,以三焦为通道进行传变,主要侵犯气分和血分。其病性有温凉之分,凉燥易阻滞气机出现寒化,温燥易伤津耗液出现热化。在治疗上,三焦用药有别,上焦气分病者多用辛药,中焦寒热里坚者皆用苦下,下焦血分阴伤者咸寒填精等,同时又根据卫气营血部位不同,精准用药。总之,寒者治以苦温,热者治以甘寒。《温病条辨》中深刻揭示了燥病的传变、用药规律,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燥病诊治体系。  相似文献   

10.
清代温病学家吴鞠通曾在《温病条辨》中提出风温、温热、温疫、冬温等温热病,“初起恶风寒者,桂枝汤主之;但热不恶寒而渴者,辛凉平剂银翘散主之。”由此引发中医界极大争议。本文通过《吴鞠通医案》的研究,证实吴氏临床见风温、温热、温疫、冬温等温热病初起恶风寒者,并非如《温病条辨》所论而用辛温解肌的桂枝汤治疗,而是以辛凉清解的银翘散加减或变通治之。故在今日温病临床上,应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弃《温病条辨》中背离实际之空论,取《吴鞠通医案》中确实有效之法而行之。  相似文献   

11.
清代名医吴鞠通所著<温病条辨>,是以三焦为经,卫气营血为纬,形成了比较系统、完整的温病辨证体系,并使温病的证治内容更加充实,使后学者有规矩可循,为一部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和实用价值的温病专著.吴氏在书中有"温病忌汗、斑疹治禁、淡渗之禁、苦寒之禁、数下亡阴之戒"等告诫,笔者今浅析如下:  相似文献   

12.
《金匮要略》为汉代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书中胸痹心痛短气病脉症治一篇的原文中提出胸痹、心痛、短气三个病症,而实际上是论胸痹和心痛二症,短气只是胸痹的一个兼症。胸痹是以胸膈间痞窒满闷、胸部疼痛为主;心痛是包括心窝和上腹部的疼痛。胸痹、心痛,包括短气,往往相互影响,所以并入一篇中论述。现就胸痹的病因、病机、临床特点及其理法方药结合条文简述于后。  相似文献   

13.
运用现代统计学方法和数据挖掘技术,对古今脱疽医案的内服方药进行频数统计、关联规则分析,探讨了脱疽类常见疾病的配伍用药特点,揭示蕴含其中的病变机制和证治特点,为脱疽辨病论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正>1弘扬《内经》"二阳之病发心脾"秘旨吴鞠通在《吴鞠通案·调经·池氏案》[1]中说:"经云:二阳之病发心脾,女子不月。二阳者,阳明阳气受伤,肝来克土……盖胃和则不呕,肝不来克,纳食旺,自然生血,经所谓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为血。又谓营出中焦,阳气充满,则血无阻滞。此等调经法,世人绝不知之。"他在《吴鞠通案·带下·达女案》中又说":初因  相似文献   

15.
《尚友堂医案》为清代江西名医方略(字南薰)撰,成书于道光二十六年(1846)。全书分上下两卷及附案,约157则医案,包括内、外、妇、儿、五官各科。方氏博通经史,医理精醇,文笔古奥,重视诊脉,善用温补。对内病外治、药物配伍,刻意研讨。书中论脉约186条,治法及化裁方剂约361首。证治分析有独创之见,施治投药多切中肯。1.精于诊脉重在鉴别方氏曰:“夫医亦何异,惟切脉审证能得古人所同,乃为今人所异也。”有鉴于此,方氏在审证与辨脉上颇下了一番功夫。如以少腹满与不满来确诊蓄水抑或蓄热,诗云:“蓄尿定然少腹满,若是蓄热仍…  相似文献   

16.
《吴鞠通医案》对温热病的治法,补充了辛甘熄风清热法、甘苦合化利水法、急下存阴承气法和燥气直中四逆法等,为《温病条辨》未备之法。详细阐释吴鞠通对此四法的运用,并结合张仲景、叶天士的学术经验加以深入分析。研究吴氏治温新法,对完善温热病辨证论治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冷庐医话》系清代医家陆以氵恬所撰的笔记体医学论著 ,原书五卷 ,其中在卷一医范、医鉴、慎疾、保生、慎药和诊法、用药等内容中 ,记载前人不少治误的医案。治误的原因不外诊误、治误、药误几方面 ,当然诊误的结果是治误 ,治误的前提是诊误 ,二者是密切相关的 ,至于药误则是医者或非医者所造成的错误。认真研究和探讨前人误治的病案 ,使我们引以为戒 ,对进一步提高医务人员的诊疗技能 ,加强工作责任心有重要意义。1 诊误诊误即诊断 (辨证 )错误导致治疗错误。《冷庐医话》记载了叶天士、薛生白等医家诊误案 4则 ,从不同侧面揭示了医生误…  相似文献   

18.
曹云 《四川中医》1999,17(10):9-10
温病作为外感病中的一大类别,其致病主因总不离乎外感六淫,正如《索问·至真要大论》所云:“夫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以之化之变也。”古代医家根据“外感不外六淫,民病当分四气”的理论,认为温病的致病原因亦主要是四时“六淫”为患,只是在性质上具有属热的特点。作为六淫之一的寒邪,虽然本身不具温热之性,但是可有伏寒化温之变,继而出现以温热性质为著的临床特点;寒邪亦可作为一种诱因而导致某些温病的发生;有时尚可作为一种兼挟之邪而与其它温邪相兼为病。总之,寒邪对温病的发病有一定的和不可忽视的影响。所以在…  相似文献   

19.
温病昏谵 ,为临床危重之候 ,即指神昏与谵语而言。因二症常伴随出现 ,故温病学中多昏谵并称 ,其基本特征是神志障碍 ,语无伦次 ,意识丧失。昏谵与昏愦亦有轻重之别 ,昏愦是指重度昏迷 ,昏睡不语之谓 ,故曰轻则昏谵 ,重则昏愦 ,但二者都是温病发展过程中 ,一个严重的神志症状。虽然引起昏谵的最终机理多为清窍阻蔽 ,但神明失常的病因病机是多种多样的 ,治法选方亦不尽相同。因此 ,临床若处理不当 ,则后患莫测。为了便于临证 ,本文试就其病机归纳浅析如次 ,以便鉴别和掌握。1 邪热内陷 ,逆传心包由温热病 ,肺卫之邪不解 ,内陷心包 ,壅闭清窍…  相似文献   

20.
养阴思想是吴鞠通主要的学术思想之一,时时顾护阴液的养阴观贯穿吴氏温病治疗始终,对后世影响深远。本文通过梳理吴鞠通温病专著《温病条辨》,从温病的初期、中期、后期与恢复期不同病程阶段总结吴氏特色养阴治法,归纳其方药应用规律与瘥后调养之法,明确温病治疗中养阴的重要性,对现今以阴伤为主要特点的临床各科疾病的诊治具有指导意义和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