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治疗疱疹性口腔炎的有效临床方法。方法选取本院2005年8月~2011年6月门诊及住院患儿136例,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68例给予单磷酸阿糖腺苷静脉点滴。对照组68例给予利巴韦林静脉点滴。两组均给予相同的对症处理,比较两组患儿在退热时间、疱疹消退时间方面的差异。结果治疗组治疗后退热时间及疱疹消退时间较对照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单磷酸阿糖腺苷治疗疱疹性口腔炎具有起效快,疗效好,副作用少、方法简单的特点,适合临床开展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注射用单磷酸阿糖腺苷在小儿手足口病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儿科2017年5月到2018年5月收治的80例手足口病患儿,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均为40例,对照组应用常规疗法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应用注射用单磷酸阿糖腺苷治疗,对比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症状体征消失时间以及白细胞水平变化。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95.0%)高于对照组(77.5%),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患儿的退热时间、疱疹消退时间、口腔溃疡消退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两组患儿治疗后的白细胞水平均较本组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显著(P0.05);两组间的白细胞水平对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注射用单磷酸阿糖腺苷在小儿手足口病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显著,可快速缓解患儿的症状体征,改善白细胞水平,值得临床推行。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注射用单磷酸阿糖腺苷治疗疱疹性咽峡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11年7月一2012年6月确诊患儿136例,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68例给予单磷酸阿糖腺苷静脉点滴。对照组68例给予利巴韦林静脉注射。两组均给予相同的对症处理,比较两组患儿在退热时间、疱疹消退时间方面的差异。结果治疗组显效率、总有效率分别为70.59%、94.12%,高于对照组的38.24%、70.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其中,治疗组有3例疱疹破溃产生溃疡,对照组有12例疱疹破溃产生溃疡。两组患者没有其他不良反应生成。结论针对小儿疱疹性咽峡炎给予单磷酸阿糖腺苷治疗,其特点是疗效好、起效快、方法简单、副作用少,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讨论单磷酸阿糖腺苷与康复新液联用治疗疱疹性口腔炎患儿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云南省保山市腾冲市妇幼保健计划生肓服务中心2014年7月至2015年9月期间收治的52例疱疹性口腔炎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患儿的入院尾号分为对照组(常规治疗)与观察组(单磷酸阿糖腺苷联合康复新液),每组各26例。对比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口腔疼痛消失时间、口腔疱疹消失时间以及体温恢复时间。结果:观察组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口腔疼痛消失时间、口腔疱疹消失时间以及体温恢复时间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患儿。结论:采用单磷酸阿糖腺苷联合康复新液治疗小儿疱疹性口腔炎具有临床疗效显著的优势,能够在短时间内改善患儿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析疱疹性口腔炎患儿通过康复新液、单磷酸阿糖腺苷联合治疗的有效性。方法:抽取我院2013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104例疱疹性口腔炎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利巴韦林给予口服治疗,观察组通过单磷酸阿糖腺苷与康复新液联合治疗,对比两组患儿临床治疗效果。结果:结果表明,观察组与对照组患儿口腔疱疹消退时间、口腔疼痛消退时间、体温正常时间等各项数据对比差异明显(P0.05);观察组、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6.15%、78.84%,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较高(P0.05)。结论:小儿疱疹性口腔炎通过康复新液与单磷酸阿糖腺苷联合给予临床治疗,获得的效果较为理想,值得全面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麦静仪 《临床医学工程》2014,(10):1291-1292
目的探究单磷酸阿糖腺苷治疗手足口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8月至2013年8月门诊及住院部300例手足口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50例。实验组患者予以单磷酸阿糖腺苷治疗,对照组患者予以利巴韦林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时间。结果两组患者经治疗后,实验组的总有效率为100.00%,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73.33%,实验组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退热时间、皮疹消退时间、口腔炎愈合时间分别为(1.38±0.54)d、(2.84±1.32)d、(3.15±1.03)d,对照组的退热时间、皮疹消退时间、口腔炎愈合时间分别为(1.86±1.21)d、(4.12±2.13)d、(5.46±1.56)d,实验组的临床症状及体征的消失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单磷酸阿糖腺苷治疗手足口病具有显著的临床治疗效果,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快,有利于患者尽快恢复健康,值得临床推广及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疗效。方法将100例手足口病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在对症治疗基础上加用利巴韦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伍用清开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6%,对照组总有效率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P〈0.05)。两组患儿平均退热时间、口腔疼痛减轻开始进食时间、手足皮疹基本消退时间、总病程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利巴韦林分散片伍用清开灵分散片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疗效优于单一应用利巴韦林西药组。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疗效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临床医学工程》2016,(5):645-646
目的探讨单磷酸阿糖腺苷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重症手足口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3月至2015年3月间我院收治的小儿重症手足口病患者140例,随机均分为两组,对照组采取单磷酸阿糖腺苷治疗,观察组采用单磷酸阿糖腺苷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比较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的体温恢复时间、神经系统恢复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皮疹治疗总有效率为85.71%,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5.71%(P<0.05);观察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1.4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7.57%(P<0.05)。结论单磷酸阿糖腺苷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重症手口足病的临床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万应胶囊和盐酸利多卡因注射液的混合液(以下简称混合液)治疗小儿手足口病合并口腔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手足口病合并口腔疾病(疱疹性咽峡炎、口腔溃疡)住院患儿95例,按入院时间分成治疗组、对照组Ⅰ、对照组Ⅱ。治疗组用混合液涂口腔患处,对照组Ⅰ用万应胶囊涂口腔,对照组Ⅱ用利多卡因涂口腔,4次/d,直至疱疹或溃疡面愈合,其余治疗相同。观察各组患儿口腔疼痛缓解、口腔溃疡或疱疹愈合时间、恢复正常进食时间、平均退热时间及住院时间。结果:治疗组平均退热时间、恢复正常进食时间、口腔溃疡愈合时间及平均住院均明显短于对照组Ⅰ和对照组Ⅱ(P〈0.05)。从恢复正常进食时间与口腔溃疡愈合时间来看,对照组Ⅰ短于对照组Ⅱ,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比较平均退热时间,治疗组、对照组Ⅰ平均退热时间相近(P〈0.05),而明显短于对照组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混合液治疗手足口病患儿口腔疾病疗效显著,简单易行,无副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小儿感冒退热糖浆治疗手足口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4年3月—2014年6月在河南省中医院门诊治疗的80例小儿普通型手足口病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对照组40例。两组均给予利巴韦林10-15mg/Kg.d,po,tid;重组人干扰素凝胶2 b外用;口腔炎喷剂喷口腔1喷tid;体温〉38.5℃时给予布洛芬口服及物理降温对症处理。对照组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小儿感冒退热糖浆口服,疗程5-7 d,疗程结束后比较两组的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在疗效上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的发热消退时间,皮疹消退时间,口腔疱疹消退时间、咽痛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皮疹消退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上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小儿感冒退热糖浆治疗小儿普通型手足口病疗效肯定,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摘要:目的 分析手足口病的就诊及临床特征,为手足口病的科学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13年《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中相关的手足口病病例并开展个案调查,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共调查手足口病病例886例,男女性别比1.39∶1,散居655例,托幼及学校儿童231例;本地户籍359例,外地527例;85.78%出现发热症状,其中54.21%出现中热,32.24%出现高热;87.13%出现口腔疱疹;17.72%有呼吸系统症状;6.32%有消化系统症状;86.91%患者出现皮疹,其中87.14%为手部皮疹,70.39%为足部皮疹,29.74%为臀部皮疹;小于2岁儿童出现皮疹(口腔疱疹)比率高于2岁及以上儿童(P<0.05)。65.23%患者发病后2 d内诊断,本地、外地患者诊断及时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59,P=0.107);22.01%患者住院治疗,本地、外地患者的住院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21,P=0.137);病原学检测其他肠道病毒占77.17%,EV71占20.11%。结论 手足口病症状以发热、皮疹等表现为主,患者就诊及时;仍应全面加强手足口病防治工作,降低发病率,避免或减少死亡。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更昔洛韦联合炎琥宁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80例手足口病患儿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给予更昔洛韦针(5mg/kg·d)及炎琥宁针(10mg/kg·d),每日1次,溶于5%葡萄糖溶液中静脉滴注。对照组给予利巴韦林针(10mg/kg·d)及VitC针(100mg/kg·d)溶于5%葡萄糖溶液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7.5%,两组有效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9.9282,P<0.01);两组患儿的退热时间、皮疹消退时间经比较,亦可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295(P<0.05)、7.227(P<0.01)。结论更昔洛韦联合炎琥宁治疗小儿手足口病安全有效,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西药及中西医结合治疗对手足口病普通型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取符合卫生部《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年版》临床诊断标准的普通型手足口病患者400例。对照组200例单纯采用西药常规治疗,试验组200例在西药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药治疗,建立临床观察表,分别治疗7天,用药期间每天记录患儿症状、体征改善情况,观察结束后,对各项指标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试验组总痊愈率、显效率以及有效率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均0.05);在退热、促进皮疹消退(P均0.05)明显优于对照组;次要症候如改善食欲方面也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手足口病具有显著疗效,能明显、快速改善病情,且安全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采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联合甲泼尼龙治疗小儿手足口病合并神经系统损害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90例小儿手足口病合并神经系统损害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小剂量甲泼尼龙、利巴韦林与20%甘露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大剂量的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儿的发热持续时间、神经系统症状恢复时间、病程等。结果观察组患者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其中两组持续发热时间分别为(4.31±1.23)、(5.67±1.01)d,神经系统症状恢复时间分别为(2.08±1.23)、(2.93±1.31)d,病程分别为(4.31±1.39)、(6.01±1.34)d;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7.7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7.78%,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联合甲泼尼龙治疗小儿手足口病合并神经系统损害的临床疗效显著,能够有效缩短患儿持续发热时间、神经症状恢复时间与病程,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利巴韦林颗粒联合清开灵VI服液治疗儿童手足VI病的疗效。方法将108例患儿随机分为3组,治疗I组给予利巴韦林颗粒和清开灵口服液口服;治疗Ⅱ组给予利巴韦林颗粒口服;治疗Ⅲ组给予清开灵口服液口服;观察比较三组的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I组的效果明显优于治疗Ⅱ组和治疗Ⅲ组,表现为退热、口腔愈合、手足皮疹消退的时间明显缩短,总病程也明显缩短(P〈0.01),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利巴韦林颗粒联合清开灵口服液治疗儿童手足口病疗效好,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手足口病患儿实施心肌酶、超敏C反应蛋白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以58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将58例手足口病患儿作为实验组,对其进行心肌酶、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检测。结果手足口病患儿心肌酶、Hs-CRP各项检测结果(乳酸脱氢酶、肌酸激酶同工酶以及超敏c反应蛋白检测等),均明显高于健康儿童(P<0.01或P<0.05)。结论心肌酶以及Hs-CRP检测简单,为手足口病诊治工作提供参考依据。同时,可以及早发现合并心肌损害的手足口病患儿,促进预后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喜炎平联合水溶性维生素治疗手足口病的临床疗效,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该院2011年5月—2012年6月收治的手足口病患儿10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均进行常规对症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喜炎平联合水溶性维生素治疗,比较两组患儿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6.26%,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喜炎平联合水溶性维生素治疗手足口病疗效显著,患者退热时间和皮疹消退时间明显缩短,且不良反应少,值得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单磷酸阿糖腺苷与利巴韦林治疗手足口病(HFMD)患儿的效果。方法将某院2013年4月—2015年4月收治的120例HFMD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观察组采用单磷酸阿糖腺苷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利巴韦林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儿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肠道病毒EV、EV71、柯萨奇病毒A16(CA16)的病毒转阴率分别为87.0%、85.7%、93.1%,对照组分别为64.0%、69.8%、78.6%,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患儿住院时间为(4.5±1.3)d,短于对照组的(6.2±1.2)d;各症状(发热、口腔炎、皮疹)控制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均P0.05)。按有无合并症进行分组,观察组的治疗效果均优于对照组;治疗后观察组患儿心肌酶谱各项指标、C反应蛋白(CRP)、WBC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单磷酸阿糖腺苷治疗组HFMD患儿疗效优于利巴韦林对照组,但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2014年北京市某幼儿园手足口病聚集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完善手足口病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应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调查,并采集患儿及密切接触者的咽拭子进行荧光定量RT-PCR方法检测。结果该幼儿园短时间内手足口病共发病12例,主要集中在4~5周岁儿童,罹患率为7.89%,流行期15 d。首发病例发病前接触过确诊的手足口病患儿,其余患儿发病前和潜伏期的首发病例有密切接触。12例患儿中发热5例,占41.7%,11例患儿均有口腔疱疹、手足出现红疹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测出CoxA16病毒株样品7件,EV71病毒株样品1件,肠道未分型病毒株样品1件。结论流行病学调查结合实验室检测结果可推测此起疫情是由CoxA16病毒株引起。该疫情提示疫情流调过程中,在建立整体疫情框架的同时应系统分析该疫情中的每一例个案,找寻个案之间的关联,从而为疫情的定性提供依据。在手足口病防控工作中,应着重加强手足口病的健康教育,提高家长对手足口病的认识程度。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家庭干预"对手足口病患儿综合状态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3月-2013年3月146例手足口病患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73例,对照组患儿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患儿接受"家庭干预",观察比较两组患儿的发热消退时间、皮疹消退时间、易惊消退时间以及生存质量评分,比较两组的疗效。结果观察组患儿的平均退热时间、皮疹消退时间、易惊消失时间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1),生存质量评分提高程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的治愈率为84.9%,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8.5%(P0.05),且观察组疗效等级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家庭干预"可明显促进手足口病患儿的病情好转,提高患儿的生存质量,改善患儿的综合状态,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