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对悬吊运动训练对小儿痉挛型偏瘫的康复效果予以简单分析.方法:随机选取我院收治的小儿痉挛型偏瘫40例,将其随机均分为两组,分别作为对照组与观察组,为对照组患儿应用常规方法开展康复训练,为观察组患者应用悬吊运动训练,对比分析两组患儿的康复效果.结果:观察组患儿的Berg平衡量表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同时为患儿开展悬吊弱链测试发现,观察组患儿的转阴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P<0.05.结论:在为小儿痉挛型偏瘫开展康复训练的过程中,应用悬吊运动训练,能够有效提升其康复效果,值得在临床应用中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小儿痉挛型偏瘫康复治疗中悬吊运动训练的临床应用进行研究.方法:对我院2020年1月-2020年12月期间收治的40例痉挛型偏瘫患儿进行研究,按照随机分组原则将患儿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两组患儿均为20例.其中对照组患儿接受传统康复治疗,实验组患儿接受悬吊运动训练,对两组患儿康复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康复训练前,...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针灸治疗方案对偏瘫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2009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的偏瘫患者84例,依据临床诊治方案的异同分为观察组(联用针炙治疗组)与对照组(常规治疗组)各42例,分析两组临床效果差异,总结经验,指导临床治疗偏瘫实践.结果 联用针炙治疗组患者在症状改善、神经运动功能恢复等方面好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 根据患者病情、时机,在辩证指导下进行针灸治疗有利于偏瘫患者的症状改善和神经、运动功能的恢复,具有积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4.
对比分析并研究在治疗小儿痉挛型脑瘫患儿时使用中药康复液的临床疗效后发现,在治疗小儿痉挛型脑瘫患儿的过程中,中药康复液的辅助治疗能够提高治疗的效果,显著改善患儿的肌张力情况,值得临床推广和运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对于脑卒中偏瘫患者痉挛状态的影响。方法:选择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脑卒中偏瘫患者60例,采取随机分组方式进行分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各有30例。对照组实施西医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中医康复治疗(针灸),在组内及组间开展神经功能缺损、肌张力、预后、肌力、肢体功能、日常生活能力、生活质量等多项评分及步态指标的对比。结果: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肌张力评分、预后评分在观察组中均明显比对照组低(均P<0.05)。治疗后,肌力评分、肢体功能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在观察组中均明显比对照组高(均P<0.05)。相比于治疗前,两组步速、患侧跨步长均在治疗后明显增大(P<0.05),两组健侧-患侧步长差值均在治疗后明显减小(P<0.05);治疗后,步速、患侧跨步长在观察组中均明显比对照组大(P<0.05),健侧-患侧步长差值在观察组中比对照组小(P<0.05)。在治疗后,两组生活质量评分均明显比治疗前增高(P<0.05),而组间开展生活质量评分的对比,观察组明显比对照组高(P<0.05)。结...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针灸联合康复训练治疗痉挛型脑瘫(偏瘫)的临床效果。方法 本研究纳入小儿脑瘫患儿50例,病例就诊时间均在2019年1月-2021年6月,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50例患儿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25例。两组患儿均采用康复训练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继续采用中医针灸治疗,对比两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研究组治疗前腱反射、肌张力和阵挛评分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研究组治疗后上述三方面痉挛情况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 <0.05)。两组治疗前患侧腘窝角关节角度与足背屈角角度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侧腘窝角关节角度与足背屈角角度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 <0.05),两组治疗前运动功能各方面评分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各方面评分对比差异显著(P <0.05),即研究组GMFM与FMFM评分中各运动功能区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结论 康复训练治疗配合针灸治疗痉挛偏瘫型脑瘫可以促进其运动功能的恢复,改善肢体的痉挛症状,进而发挥显著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7.
《临床医学工程》2016,(5):625-626
目的探讨综合康复治疗应用于小儿痉挛型脑瘫的效果。方法将我院收治的150例痉挛型脑瘫患儿按入院顺序分为两组各75例,对照组患儿进行物理康复治疗,研究组患儿实施综合康复治疗,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康复治疗3个月后,两组的改良Ashworth量表(MAS评分),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88)之D区(站立)、E区(走跑跳)评分,以及被动踝背伸角度均有明显改善(P<0.05),且研究组的M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GMFM-88之D区、E区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被动踝背伸角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4.6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1.33%(P<0.05)。结论对痉挛型脑瘫患儿实施综合康复治疗能有效提高患儿的运动、认知、言语、生活和社会适应能力,改善患儿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A型肉毒毒素(BTX-A)注射结合康复治疗对痉挛型偏瘫脑性瘫痪儿童下肢运动障碍的临床作用. [方法]42例痉挛型偏瘫儿童(年龄39~86月)随机分为两组:BTX-A注射结合康复治疗组(BTX-A组,22例)及单纯康复治疗组(对照组,20例).于BTX-A注射前及注射后2周、2个月,同时对两组患儿评定综合痉挛量表(CSS)、粗大运动功能88项量表(GMFM)中的G、E两能区及步态参数(健侧及患侧步长、步速).所有患儿共接受为期3个月的康复治疗. [结果]BTX-A注射前两组CSS、GMFM(G、E两能区)评分及步态参数(健侧步长、患侧步长及步速)值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BTX-A组注射治疗后2周、2个月时CSS评分与注射前及对照组相应时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或<0.05),对照组与BTX-A组相应的2个月时CSS评分与其基线评分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BTX-A组注射后2个月GMFM评分、健侧步长、步速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对照组GMFM评分及步态参数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 [结论]BTX-A注射结合康复治疗可快速有效地缓解偏瘫儿童的患侧下肢痉挛,并改善步态,提高运动能力.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早期康复治疗对急性脑血管病偏瘫患者的疗效。方法随机选取我院急性脑血管病偏瘫患者90例,将所有的患者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各45例。其中对照组的患者采用相应的药物治疗、内科基础护理和常规护理,观察组则是在传统治疗和护理的基础上,增加早期康复治疗和护理内容。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的Barthel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患者,同时运功系统并发症方面,观察组运动系统并发症的患者明显少于对照组。结论早期康复治疗对提高惊醒脑血管病偏瘫患者的治疗效果有很大的帮助,可以在临床治疗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10.
11.
12.
13.
我科2000年4月-2005年2月对32例急性水肿型胰腺炎用胞二磷胆碱静点,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中医针灸结合康复治疗中风偏瘫的疗效.方法:本院118例中风偏瘫患者随机分组,对照组59行常规药物疗法,观察组59行中医针灸结合康复疗法,分析结果.结果:观察组在神经和运动功能评分和临床疗效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医针灸结合康复疗法可改善患者神经和运动功能,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可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 观察分析核心力量训练对痉挛型脑瘫患儿的康复治疗效果.方法 抽取近一年内(2019年4月至2020年5月)我院收治的痉挛型脑瘫患儿(80例),采取随机的方式,将其分为两组,即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患儿各40例.给予对照组患儿常规康复治疗,研究组患儿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增加核心力量训练,两组患儿治疗时长均为3个月,治疗前... 相似文献
17.
冯军辉 《今日健康(家庭版)》2016,(5)
目的:观察痉挛型脑瘫患儿穴位药物注射配合综合康复治疗的临床疗效,以优化小儿脑瘫的临床治疗方法.方法:将72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治疗和对照组,治疗组36例采用局部穴位注射配合物理治疗方法,对照组36例采用综合康复训练方法,各组均治疗3个月比较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3.3%,对照组为44.4%,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p<0.01.结论:肯定了局部穴位药物注射在治疗小儿痉挛型脑瘫中的临床疗效,尤以局部穴位注射结合综合康复训练治疗小儿脑瘫疗效显著.局部穴位注射能显著增加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的脑血流量,改善脑细胞代谢,促进脑功能的部分代偿或完全代偿,对脑组织的修复及功能的可塑性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早期局部穴位注射配合综合康复训练能有效地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智力、语言及运动发育,减轻残障程度,改善患肢功能,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观察蜡疗配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治疗的效果。方法将60例脑卒中痉挛期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均进行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于康复治疗前进行30min蜡疗,治疗均为1次/d,两个月后进行疗效评价。结果蜡疗加康复治疗能够有效缓解脑卒中痉挛,缩短康复疗程,提高康复疗效,是良好的辅助物理治疗方法,安全无不良反应。结论蜡疗配合康复治疗能明显改善脑卒中偏瘫痉挛状态。 相似文献
20.
彭光阳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8,26(7):803-805
目的 探讨镜像疗法对痉挛型偏瘫患儿上肢功能的影响,为治疗提供更多的临床参考意见。方法 选取黄冈平安康复医院2014年1月-2016年1月期间收治的60例痉挛型偏瘫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的方法分为观察组(n=30)和对照组(n=30),其中对照组患儿予以常规的治疗和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镜像疗法。分别对两组患儿治疗前、治疗8周和治疗12周后的上肢功能评定量表(QUEST)、Peabody精细运动发育量表(Peabody-FM)、儿童残疾评定量表(PEDI)评分进行比较。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儿的QUEST分数、Peabody-FM分数和PED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和12周后,两组患儿的QUEST分数、Peabody-FM分数和PEDI评分均有不同程度地提高,与对照组比,观察组的QUEST分数、Peabody-FM分数和PEDI评分均明显增高 (P<0.05),以治疗12周后的效果最为明显(P<0.05)。结论 镜像疗法有助于痉挛型偏瘫儿童上肢功能障碍的手-臂结构、功能和双手协作表现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