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脊柱外科技术和器械的不断改进,手术治疗腰椎肿瘤已被广泛接受。然而,由于腰椎解剖结构上的特殊性,很难象治疗四肢肿瘤一样用整块切除的方式达到广泛的切除,而不得不采取分块切除或刮除。  相似文献   

2.
脊椎肿瘤     
李建民 《山东医药》2005,45(15):66-67
脊柱肿瘤发病率约占全身骨肿瘤的5%,因其解剖结构所限,操作难度大,手术难以彻底,复发率高,故手术彻底性及稳定性重建方法一直是脊柱肿瘤外科的研究重点。1脊柱肿瘤切除的现代理念脊柱肿瘤的手术切除仍是目前最基本、最重要的临床治疗手段,围绕着脊柱肿瘤的治疗而产生的各种现代理念,不管是肿瘤学分期还是各种外科分期,其目的都是将肿瘤治疗的观念贯彻到脊柱肿瘤手术中来,以便科学地计划手术,达到广泛切除的目的——整块切除。脊柱原发恶性肿瘤患者的长期存活与首次手术的范围和肿瘤的类型明显相关,整块切除者将有一个较好的预后。如果脊柱原…  相似文献   

3.
张伟  高聿同  仲江波 《山东医药》2006,46(15):44-45
采用不同手术方式治疗骨巨细胞瘤53例,平均随访8a3个月。认为病灶刮除术+骨水泥填充与病灶刮除术+植骨疗效相当,肿瘤大段切除+人工假体置换术的复发率较低,是一种理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脊髓肿瘤术后硬脊膜外瘢痕粘连的机制及预防方法。方法采用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的脊髓肿瘤患者29例,切除肿瘤后,严密缝合硬脊膜,外敷明胶海绵及人工硬脊膜,最后将完整切除的椎板复位固定,分层关闭切口。结果 29例患者术后脊柱CT复查,显示手术节段局部肌肉软组织愈合良好,椎板复位融合,硬脊膜外未形成明显瘢痕粘连,全部恢复良好。结论瘢痕粘连与血肿、症状反应及术中椎板切除过多有关;椎板切开复位技术与硬脊膜外敷明胶海绵及人工硬脊膜的联合应用可以有效预防脊髓肿瘤术后的硬脊膜外瘢痕粘连。  相似文献   

5.
随着内镜技术不断发展,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已逐渐成为治疗浅表性胃肠道肿瘤的首选方法。ESD能整块切除较大及纤维化病灶,从而避免或减少分块切除带来的病变残留及复发等问题,并且整块切除的标本还能够提供完整的病理诊断材料。但是,ESD相关并发症的发生风险较高,其中术后出血最为常见,有时可导致失血性休克等严重的并发症,即使使用抑酸剂和预防性止血等措施也不能完全预防。而全球范围内使用抗血栓药物的ESD术后出血的高风险病例逐年增加,如何平衡出血和围手术期血栓栓塞之间的风险,这对临床医师提出了挑战。在这篇综述中,我们回顾了抗血栓治疗对ESD术后出血的影响及治疗措施,以为临床决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上消化道不同部位黏膜下肿瘤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方法:收集159例上消化道不同部位黏膜下肿瘤患者,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切除病灶,切除后病灶均送病理,比较不同部位性别及年龄组成比,病灶最大直径,手术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所有患者2 mo及6 mo后复查胃镜.结果:159例患者中,病灶位于食道28例,贲门12例,胃底44例,胃体48例(其中2例为残胃),胃窦22例,十二指肠5例.病灶完全切除155例(155/159,97.5%),术中病灶行整块切除154例(154/159,96.9%),食道者16例以隧道法切除,胃底者16例行全层切除.病灶位于食道者,隧道法及普通ESD术手术时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病灶位于胃底者,普通ESD术及全层切除法手术时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病理主要包括平滑肌瘤、间质瘤及异位胰腺.本研究中共发生术中穿孔19例,后均行全层切除术,成功闭合创面;所有术中出血均以电凝止血钳及钛夹成功止血,术后迟发性出血发生2例,均经急诊内镜下钛夹成功止血.所有患者术后2 mo及6 mo复查胃镜,所有患者创面愈合良好,未见复发.结论: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根据其不同生长部位,有其不同临床及病理特征,可采用不同ESD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7.
于甬华  李晓梅 《山东医药》2003,43(33):60-61
近 2 0年来 ,肿瘤治疗上除了传统的三大手段外 ,一些新的治疗方法不断问世 ,如介入治疗、免疫治疗、基因治疗等。这对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 (NSCL C)来说 ,也甚为重要。1 介入治疗1.1 气管动脉灌注及栓塞术  1适应证 :已失去手术机会而病灶仍局限于胸内 ;可手术切除 ,但有手术禁忌证 ,或拒绝手术切除者 ;手术前局部化疗 ,以提高疗效 ;手术切除后降低复发率 ;手术切除后复发或肺内转移。2禁忌证 :恶液质或心、肺、肝、肾功能衰竭 ;高热 ,严重感染及白细胞计数明显低于正常值 ;严重出血倾向 ;碘过敏。1.2 经皮肺穿刺活检及肿块消融术  …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临床诊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0月至2008年12月间收治的10例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0例患者均为女性,年龄11~39岁,平均24岁.中上腹部不适或疼痛为主要症状,4例体检触及腹部包块.B超、CT及MRI检查显示胰腺实性或囊实性占位.术前实验室检查无明显异常,肿瘤标记物正常.所有病例均接受手术治疗,胰腺头颈部肿块6例,胰体尾部肿块4例.手术方式:肿块切除3例,胰体尾切除3例(2例保留脾脏,1例联合脾脏、远端胃及部分结肠切除),节段性胰腺切除3例,胰十二指肠切除1例.术后2例发生胰瘘,经非手术治疗治愈,无其他外科并发症.切除的肿块长径约5.9 cm.平均随访时间19.2个月(8~42个月),所有患者均存活,无肿瘤复发转移迹象.结论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是临床少见的低度恶性胰腺肿瘤,手术切除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9.
姚维成  张增洲 《山东医药》2000,40(22):12-13
用电切环内减压法治疗98例大型脑膜瘤患者。术中利用电切环在肿瘤囊内分块切除肿瘤组织,使肿瘤内的压力降低利于肿瘤囊壁同周围组织结构分离、切除。此法能大大减轻对周围脑组织等组织结构的损伤,显著减少术后并发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预切开内镜下黏膜切除术(Precutting-EMR)在治疗结直肠侧向发育性肿瘤(laterally spreading tumors,LSTs)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对32例直径在15~30 mm的结直肠LSTs患者中进行了Precutting-EMR治疗,观察整块切除率、完全切除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32例患者中,整块切除者29例(90. 6%),病理证实为完全切除者28例(87. 5%)。对于21~30 mm的病灶,整块切除率和完全切除率分别为87. 0%、82. 6%。仅有1例(3. 1%)病灶发生迟发性出血,所有治疗均未发生术中穿孔。圈套器的正确使用是保证Precutting-EMR效果的关键。结论 Precutting-EMR技术降低了结直肠LSTs内镜下切除的技术难度,同时保证了内镜下治疗的效果,值得在中小型医院推广。  相似文献   

11.
陶仲强  张政  黄波 《山东医药》2001,41(13):21-22
对鼻咽癌放疗后局部复发者采用手术治疗,可切除其对放疗不敏感的病灶,提高患者生存率,甚至达到根治目的。但由于患者首次接受放疗后局部软组织纤维化,血运差,解剖层次不清,故给手术治疗带来一定困难,且患者伤口愈合及鼻咽功能也受到影响。1985~1997年,我们根据鼻咽癌的病变部位和范围,对61例鼻咽癌放疗后局部复发患者采用不同的术式清除病灶,尽可能保留正常组织及功能,现将治疗结果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本文男43例,女18例;年龄23~61岁;放疗后复发时间3个月至12年,平均3年。其中鼻咽癌原发灶及其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和评价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早期消化道肿瘤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为消化道肿瘤内镜下治疗方式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我院2015年1月至2017年9月收治的102例早期消化道肿瘤患者,根据治疗方式分为观察组(ESD治疗)45例和对照组(EMR治疗)57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整块切除率、完全切除率、病灶大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住院时间及手术并发症。结果观察组整块切除率为95.6%,完全切除率为86.7%,切除病灶的中位数为2.4 cm,这三项指标均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手术中位时间为29 min,术中出血发生率为3.4%,住院平均时间为4.9 d,这三项手术指标均显著小于观察组(P0.05);观察组术后腹部不适发生率为28.9%,术后出血率为26.7%,此两项手术并发症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ESD术治疗早期消化道肿瘤在切除率的临床效果方面优于EMR术,但安全性较差,手术时间长、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有待改善,值得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13.
骨巨细胞瘤是一种局部侵蚀性肿瘤。该瘤用刮除植骨术局部复发率高达40%~80%,且复发的肿瘤恶性程度更高。肿瘤整块切除术较为理想,特别适用于恶性程度较高的或已穿破皮质的肿瘤,但这种术式可带来一个桡骨远端切除后所遗骨缺损的充填问  相似文献   

14.
患者男性,63岁,因刺激性咳嗽3个月,右上胸痛、伴咯粉红色痰1周,于1998年9月25日在我院就医。胸片(图1)及肺CT检查为右肺上叶后段软组织肿块,约7-5cm×4.0cm×8.0cm,边界清晰,肿块基底部广泛与侧后胸壁相贴,第四后肋骨有约5cm浸润。患者于同月28日以胸腔内恶性肿瘤收入院,并行手术治疗。手术切除肿瘤、右上肺叶及相邻的组织。术后病理检查:肉眼观察:右肺上叶背段表面见一灰褐色肿瘤,切面囊性,囊内壁粗糙、暗红色,肿物与肺组织分界清楚,肿物侵及第四肋骨。镜下观察:肿瘤与肺组织分界清楚…  相似文献   

15.
经纵裂胼胝体前入路显微全切除鞍膈脑膜瘤(附13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提高鞍膈脑膜瘤手术全切除率,减少术后复发,有效治疗和预防术后并发症,降低病死率。方法 对13例患者采用改良手术入路,扩大病变部位的暴露范围,减少术中因牵拉所造成的脑损害,利用显微外科技术在分块切除肿瘤的同时.有效保护与病变关系密切的血管、神经、丘脑下部、垂体、垂体柄等重要结构。结果 13例均一次全切除肿瘤,随访1~8年,无肿瘤复发,除1例术前视力已完全丧失外.3例生活自理。9例均恢复正常。结论 经纵裂胼胝体前切除鞍膈脑膜瘤是较理想的手术入路,可一次全切除肿瘤,并能有效保护肿瘤周围的重要结构。微侵袭显微外科技术是其必备条件。  相似文献   

16.
背景内镜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 EMR)广泛用于结直肠息肉切除,但其黏膜下注射可延展病灶,使之难以被圈套器套入.注水内镜黏膜切除术(underwaterendoscopicmucosalresection,UEMR)需吸气后以水浸没息肉,有时影响息肉暴露.改良型UEMR将EMR与UEMR优点合二为一,有利于息肉整块切除.目的探讨改良型UEMR提高结直肠息肉整块切除率、减少复发率和并发症的可行性及效果.方法选取2015-07/2019-06在我院内镜科行改良型UEMR治疗的59例结直肠息肉及同期行UEMR治疗43例的结直肠息肉患者为研究对象,改良型UEMR治疗的59例研究组共发现76个病灶, UEMR治疗的43例对照组共发现65个病灶.巴黎分型均为(Is、Ⅱ),息肉大小在1cm直径3cm.手术方式:退镜观察发现息肉后向肠腔内注入温生理盐水,完全浸泡息肉,将息肉置于6点钟方向,黏膜下注射美兰抬起病灶,采用合适的圈套器予以电切除,创面视病灶大小给予钛夹夹闭,切除的标本结晶紫染色后送病理.结果59例研究组的患者均成功完成改良型UEMR,76例息肉中64例息肉2cm,均行整块切除;12例息肉2-3cm有5例整片切除,7例行注水分片粘膜切除术(underwaterendoscopicpiecemealmuscosalresection,UEPMR).研究组总整块切除率为91%,2cm整块切除率为100%, 2-3 cm整块切除率为42%. 43例对照组的患者也均成功完成UEMR, 65例息肉中58例息肉2cm,其中49例患者一次性切除,9例出现息肉残留追加氩等离子体血浆凝固术(argon plasma coagulation,APC)治疗;7例息肉大小2-3cm,有2例整片切除,1例出现息肉残留追加APC治疗,另外5例行UEPMR或转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切除.对照组整块切除率为76%,2cm整块切除率为84%,2-3cm整块切除率为14%.改良型UEMR研究组有9例患者术中出现少量渗血,UEMR对照组中13例患者术中出现出血,采用热活检钳烧灼或钛夹钳夹止血.两组术后均未发生迟发性出血、穿孔等并发症.随访期间研究组发现2例切除部位息肉复发,均为分片切除术后,对照组UEMR有9例切除部位息肉复发.结论改良型UEMR使用水中注射液体垫不仅可以清晰暴露息肉大小边界,选择合适的圈套器,达到整块切除.同时液体垫垫高息肉,水中间断性吸引可以使圈套器更完整套住息肉的根部,相对于UEMR,改良型UEMR是结直肠息肉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完整切除率高、复发率低,应用效果良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估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直肠类癌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总结24例26处EMR治疗(EMR组)和19例20处ESD治疗(ESD组)的直肠类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分析两组在病灶大小、手术时间、病灶整块切除率、组织病理学治愈性切除率、并发症及随访结果方面的差异.结果 ESD组术前超声内镜测量的直径大小为(7.4 ±5.3)mm,明显大于EMR组的(5.6 ±2.1)mm(P <0.05);ESD组手术时间为(32.6±10.5)min,明显长于EMR组的(8.9±6.3)min(P <0.05);EMR组和ESD组病灶均一次性完整切除,整块切除率均为100.0%;EMR组的组织病理学治愈性切除率为100.0%(26/26),略高于ESD组的95.0% (19/20) (P>0.05);EMR术后出血、穿孔并发症发生率为15.3% (4/26),明显高于ESD组的5.0% (1/20) (P<0.05);两组在术后复查随访,均未发现局部复发.结论 对于直径小于7 mm的病灶应用EMR方法可以有效完整地切除病灶,并缩短手术时间;而对于直径大于7 mm和经过多次活检或局部切除后内镜下注射抬举征阴性的病灶,采取ESD的手术方式,方能得到比较满意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8.
为了探讨预防泌尿系肿瘤术后复发和转移的有效方法,我们对部分泌尿系肿瘤患者于手术切除肿瘤后接种了自体冷冻肿瘤细胞膜,并对接种前后的血清T细胞亚群、细胞因子进行了检测和对比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接受手术治疗的泌尿系肿瘤患者51例,其中膀胱肿瘤33例,肾肿瘤18例。膀胱肿瘤患者中11例接种自体肿瘤细胞膜,7例行纯度检查(免疫电泳法),15例未接种;肾肿瘤患者中接种与未接种者各9例。另外设正常对照15例。1.2 方法 ①细胞膜的制备〔1〕:将手术切除的肿瘤组织用生理盐水…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经额底纵裂入路手术治疗鞍上第三脑室底垂体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4例鞍上第三脑室底垂体瘤患者行额底纵裂入路手术治疗。结果 24例术中见肿瘤位于鞍内鞍上并且突入第三脑室底,5例伴有脑积水。肿瘤全切16例,次全切6例,大部切除2例。术后随访6个月,16例肿瘤全切者病灶无复发,5例次全切者病灶无明显变化,1例次全切和2例大部切除者术后行伽马刀治疗。结论额底纵裂入路手术对于鞍上第三脑室底的垂体瘤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术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内镜智能分光比色技术(FICE)定位下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及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asal dissection,ESD)治疗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的效果。[方法]63例LST患者在FICE定位下分别行EMR(38例)及ESD(25例)治疗,对比分析EMR和ESD两种方法的切除效果、手术时间及并发症。[结果]对于最大径≤20mm的肿瘤,EMR和ESD两种方法均能整块切除,且无肿瘤残留(P0.05);对于最大径20mm的肿瘤,ESD能整块切除,EMR需分次切除(P0.05),且ESD术后肿瘤残留明显少于EMR(P0.05)。ESD手术时间明显长于EMR(P0.05),但术后出血率和穿孔率,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SD治疗LST安全有效,而EMR操作简便,用时较短,对于≤20mm的LST仍然是一种较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