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靶控输注雷米芬太尼对脑电双频指数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不同靶浓度的雷米芬太尼对脑电双频指数(BIS)的影响。方法60例择期行全麻手术的病人随机分成R0、R2、R4、R6四组,每组15例。病人进入手术室静卧5min取得基础数据后,给予血浆靶浓度为3μg/ml的丙泊酚,5min后依分组情况分别给予血浆靶浓度为0、2、4、6ng/ml的雷米芬太尼,3min后行气管插管,并记录数据至气管插管后5min。所有病人均未给予术前药,病人意识消失后给予0.1mg/kg的维库溴铵,研究中应用辅助或机械通气以维持PET CO2在35~45mmHg。记录每分钟的MAP、HR、BIS,并将病人人室后(T0)、给雷米芬太尼前(T1)、气管插管前(T2)及气管插管后5min内的最大值(T3)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6ng/ml的雷米芬太尼对BIS没有影响。R2组病人气管插管后存在插管反应,BIS明显升高,BIS变化趋势与MAP、HR变化趋势相一致。结论雷米芬太尼对BIS没有影响。BIS可以用来指导丙泊酚的用量,4ng/ml的雷米芬太尼是较佳的气管插管剂量。  相似文献   

2.
雷米芬太尼和丙泊酚靶控输注用于乳腺手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评价雷米芬太尼和丙泊酚靶控全凭静脉麻醉用于乳腺手术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ASAⅠ~Ⅱ级择期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的病人30例,随机分为两组,诱导时设定雷米芬太尼靶浓度4μg/L(H组)和2.5μg/L(L组),丙泊酚3 mg/L,术中靶浓度维持不变,缝皮结束时停药。观察诱导前、意识消失、放入喉罩前、放入喉罩后1 min及切皮前、切皮后2 min的血压、心率,记录病人自主呼吸和意识恢复时间及即刻药物效应室浓度。结果麻醉诱导后收缩压降低率分别为22.4%和12.8%;放入喉罩前后血压和心率无显著变化;切皮后收缩压升高率分别为4.76%和18.0%。停药后两组病人平均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分别为12.8和12.3 min,意识恢复时间分别为13.3和12.6 min。结论雷米芬太尼和丙泊酚靶控输注全凭静脉麻醉用于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时,雷米芬太尼靶控浓度2.5~4μg/L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丙泊酚复合不同靶控浓度雷米芬太尼对乳腺区段切除手术麻醉效果和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 60例择期行乳腺区段切除手术的患者,随机均分为R1、R2、R3组,雷米芬太尼的靶控浓度分别为2、4、6ng/ml,丙泊酚靶控浓度为4μg/ml。记录丙泊酚用量、血流动力学、BIS值、术中肢动及术后恢复情况。结果 R2、R3组患者意识消失时间和喉罩置入时丙泊酚总用量明显少于R1组(P0.05)。喉罩置入前、后和切皮后R2、R3组的MAP、HR较R1组明显下降和减慢(P0.05);R1组术中肢动的反应和丙泊酚用量明显高于R2、R3组(P0.05);手术结束后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呼之睁眼时间、拔除喉罩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以及苏醒后VAS评分、恶心呕吐发生率三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乳腺区段切除手术中,靶控输注4μg/ml丙泊酚复合大于4ng/ml的雷米芬太尼可以取得满意的麻醉效果,且术后恢复迅速。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不同年龄对雷米芬太尼靶控输注(TCI)药代动力学模型参数的影响、分析靶浓度与实测浓度的差值并评价TCI系统的性能。方法60例上腹部手术患者随机分为A组(28岁-44岁,n=20),B组(45岁-64岁,n=30),C组(65岁-80岁,n=20)。全麻诱导设定丙泊酚血浆靶控浓度3 mg/L,雷米芬太尼7μg/L。意识消失后给予维库溴铵0.1 mg/kg气管插管后行机械通气。气管插管后丙泊酚的靶控浓度降至2.5 mg/L,雷米芬太尼靶控浓度维持不变。术中调节丙泊酚的量使BIS指数维持在45-55。TCI开始后5 min、10 min、20 min、40 min、60 min、80 min、100 min、120 min抽取动脉血检测雷米芬太尼血药浓度。采用执行误差(PE)的中位数(MDPE)、执行误差的绝对中位数(MDPAE)及摆动度(wobble)评价TCI系统的性能。结果三组患者各时点血浆雷米芬太尼浓度均明显低于靶浓度。输注后5 min、10 min,C组的血浆雷米芬太尼浓度显著高于A、B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其他各时段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三组患者TCI系统偏离度(MDPE)在正常范围, MDAPE大于该范围,摆动度也较大。结论TCI时靶控浓度与实测血药浓度差异较大,老年人的药代动力学特征明显不同于青壮年,在国人使用雷米芬太尼TCI静脉麻醉时,应根据不同年龄设定靶控浓度。  相似文献   

5.
雷米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靶控输注在小儿麻醉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雷米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靶控输注在成人麻醉中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研究旨在探讨雷米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靶控输注在小儿麻醉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6.
丙泊酚复合雷米芬太尼靶控输注行无痛胃镜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 观察丙泊酚复合雷米芬太尼靶控输注行无痛胃镜检查的麻醉效果及对呼吸、循环的影响.方法 60例ASA Ⅰ或Ⅱ级要求无痛胃镜检查者,随机均分为三组,分别给予丙泊酚人工静注组(A组)、丙泊酚靶控输注组(B组)、丙泊酚复合雷米芬太尼靶控输注组(C组).观察各组麻醉前、麻醉后2 min、置胃镜后2 min、苏醒时的SBP、DBP、HR、RR、SpO2,以及各组胃镜检查时间、苏醒时间、丙泊酚、雷米芬太尼用量及不良反应.结果 麻醉后2 min及置胃镜后2 min B、C组SBP下降,C组DBP下降(P<0.05);三组患者RR下降(P<0.05).三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的低血压、心动过缓、呼吸抑制,SpO2均高于96%.C组患者苏醒时间显著缩短(P<0.05或P<0.01),丙泊酚用量显著减少(P<0.01),术中三组患者体动、呛咳等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丙泊酚复合雷米芬太尼靶控输注可为无痛胃镜检查提供安全可靠快捷的麻醉.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复合丙泊酚靶控输注(TCI)时雷米芬太尼对肺叶切除术中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探讨雷米芬太尼用于开胸手术中安全、有效的血浆靶浓度。方法肺叶切除术患者40例,ASAⅡ级,年龄40~60岁,体重52~74kg。随机均分为R6组和R8组。麻醉诱导雷米芬太尼血浆靶浓度分别为6、8ng/ml,丙泊酚血浆靶浓度设定为3μg/ml,术中两组雷米芬太尼血浆靶浓度不变。HemosonicTM100监测各项血流动力学指标,记录患者基础值(T0)、切皮即刻(T1)、断肋即刻(T2)、开胸探查即刻(T3)、关胸即刻(T4)、缝皮完毕即刻(T5)时MAP、HR、心输出量(CO)、每搏量(SV)、血流峰速度(PV)、血流加速度(ACC)、左室射血时间(LVET)、体循环血管阻力(TSVR)及脑电双频指数(BIS)。结果与T0比较,R6组在T1、T2、T4、T5各时点血流动力学指标波动较小;组间比较,R6组T3时MAP、HR、TSVR高于R8组(P<0.05);两组T1~T5时BIS均低于T0时(P<0.01),T2、T3时R8组BIS低于R6组(P<0.05)。结论在胸科手术中复合丙泊酚3μg/ml靶控输注,雷米芬太尼血浆靶浓度可采用初始6ng/ml,在较强手术刺激时调至8ng/ml,以确保血流动力学稳定,从而获得较为满意的麻醉效果。  相似文献   

8.
丙泊酚靶控输注在冠状动脉搭桥术麻醉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以特定脑电双频指数(BIS)作为麻醉终点指标,丙泊酚为主要麻醉药物,对丙泊酚靶控输注(TCI)在心脏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麻醉中的可行性进行评价,并试图探索出安全的麻醉方案,以指导临床。方法 选择30例40~60岁ASA Ⅱ~Ⅲ级择期CABG患者。麻醉诱导及维持均采用TCI丙泊酚,维持目标BIS在45~55。分别在气管插管前、手术切皮前和关胸前辅助给予芬太尼3~7μg/kg。观察目标BIS下丙泊酚浓度、血液动力学变化、血管活性药的应用,并测定血浆儿茶酚胺水平。结果 目标BIS下TCI丙泊酚血浆浓度麻醉诱导为1.6μg/ml,心肺转流(CPB)前为2.0~2.4μg/ml,CPB期间为2.2μg/ml,CPB后为2.3μg/ml。诱导期间30%患者需要少量山莨菪碱和去氧肾上腺素。CPB前及CPB中有55%患者应用尼卡地平。血浆儿茶酚胺水平在CPB结束时达峰值,手术结束时回落,与术前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丙泊酚TCI技术可以安全用于CABG麻醉诱导和维持,该方法可以获得满意的麻醉效果,同时维持平稳的血液动力学。  相似文献   

9.
单纯靶控输注雷米芬太尼对BIS和AEPI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脑电双频谱指数(BIS)和听觉诱发电位指数(AE PI)是目前监测镇静和麻醉深度的良好指标,可以较好的反应应用吸入麻醉药和多数静脉麻醉药时的麻醉深度。临床麻醉中常需应用阿片类药物,然而阿片类药物对脑电到底有无影响尚无定论,这就给临床麻醉中应用阿片类药物时判断镇静深度带来  相似文献   

10.
复合咪唑安定对丙泊酚靶控输注诱导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观察靶控输注(TCI)丙泊酚麻醉诱导中,维持脑电双频指数(BIS)为50时,复合咪唑安定对丙泊酚靶浓度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40例ASA Ⅰ或Ⅱ级拟行妇科腹腔镜手术病人,随机均分为丙泊酚(P)组和丙泊酚复合咪唑安定(M)组,记录BIS值降至50时的丙泊酚血浆及效应室靶浓度及病人诱导前、BIS值降至50时(诱导后)及气管插管即刻的HR和MAP.结果 当BIS值降至50时,M组丙泊酚的血浆及效应室靶浓度及用量均明显低于P组(P<0.05或P<0.01);两组病人诱导后的MAP均较诱导前明显降低(P<0.01),P组诱导后、气管插管即刻的HR较诱导前明显减慢(P<0.05或P<0.01)且明显慢于M组(P<0.05).结论 以BIS值降至50为指标.TCI丙泊酚诱导时复合咪唑安定可明显降低丙泊酚的血浆及效应室靶浓度;可减轻丙泊酚诱导所致HR减慢,但不能减轻丙泊酚诱导所致血压下降;对插管时血流动力学影响两者相似.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比较丙泊酚反馈靶控输注 (TCI)静脉麻醉与异氟醚吸入麻醉的临床效果。方法4 0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丙泊酚组 (n =2 0 )采用丙泊酚闭合环路TCI ,靶浓度 4 μg/ml,以脑电双频谱指数 (BIS) =5 0、MAP =80 %基础值作为反馈指标。异氟醚组 (n =2 0 )采用 3 4 %异氟醚吸入诱导 ,0 8%~ 2 %维持。术中监测HR、MAP、BIS等指标。结果 丙泊酚组入睡时间和诱导时间显著少于异氟醚组 (P <0 0 5 )。术中丙泊酚组生命体征维持相对平稳 ;术后苏醒明显优于异氟醚组 ,麻醉并发症明显减少。结论 用丙泊酚进行以患者自身MAP、BIS为目标的反馈TCI,能及时地调节及维持有效麻醉深度 ,对血液动力学的干扰较小 ,对腹腔镜手术是一种优于吸入麻醉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靶控输注丙泊酚镇静时不同年龄患者的丙泊酚血药浓度与脑电双频指数(BIS)值的相关性。方法60例上腹部手术患者随机分为青壮年组(28~45岁,n=30)和老年组(65~80岁,n=30)。全麻诱导设定丙泊酚血浆靶控浓度3mg/L、雷米芬太尼7μg/L。意识消失后给予维库溴铵0.1mg/kg气管插管后行机械通气。术中雷米芬太尼靶控浓度维持不变,气管插后丙泊酚的靶控浓度降至2.5mg/L,术中调节丙泊酚的量使BIS值维持在45~55,并在调节后5min测定丙泊酚血药浓度。结果两组患者一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青壮年组实测丙泊酚血药浓度与BIS值无相关性,老年组呈高度负相关(r=-0.64816)。结论青壮年组丙泊酚实测血药浓度与BIS值无相关性,而老年组有明显的负相关,说明在老年患者实测血药浓度可以评估镇静深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比较靶控输注丙泊酚与丙泊酚复合舒芬太尼在肝癌氩氦刀冷冻治疗术中的镇静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ASA Ⅰ~Ⅱ级,拟行此类手术的肝癌患者40例,按完全随分组法分为丙泊酚组(A组)、丙泊酚复合舒芬太尼组(B组),每组20例.两组均调节丙泊酚血浆靶浓度,使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维持在同一水平,观察意识消失时间及体动情况,分别记录患者麻醉诱导前(T0)、诱导后即刻(T1)、术中30(T2)、50(T3)、70 min(T4)以及手术结束时(T5)的血压、心率、体温、BIS和丙泊酚血浆靶浓度,手术结束后统计丙泊酚使用总量,观察意识恢复和定向力恢复时间.结果 B组T2、T3、T4时SBP、MAP比A组降低(P<0.05);B组T2、T3、T4时HR比A组减慢(P<0.05);丙泊酚使用总量B组(380±42)mg,小于A组(550±54)mg(P<0.05);术中出现肢体扭、呛咳等副作用发生情况率B组少于A组(P<0.05);意识消失时间B组(20±3)s,小于A组(42±5)s,(P<0.05),而意识恢复和定向力恢复时间B组与A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肝癌氩氦刀冷冻治疗术中,采用丙泊酚复合舒芬太尼联合用药与单纯靶控输注丙泊酚比较,不仅减少了丙泊酚的总用药量和副作用,而且在有一定镇痛作用的同时增强了镇静效果,又不延长苏醒和定向力恢复时间,临床上应用较为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三种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靶控输注(TCI)诱导给药方法在无痛支气管镜检查中对患者生命体征的影响。方法择期行支气管镜检查的患者60例,随机均分为快速组、平滑组和阶梯组。麻醉诱导分别按效应室浓度输注丙泊酚至6.0μg/ml、瑞芬太尼至4.0 ng/ml。达靶浓度后入镜并随即调整丙泊酚浓度至2.0μg/ml、瑞芬太尼至2.0 ng/ml。分别记录患者吸氧前(T0)、诱导开始1 min(T1)、入镜即刻(T2)、入镜后1 min(T3)、2 min(T4)、5 min(T5)及术毕(T6)的MAP、HR及SpO2。结果阶梯组的达靶时间和入睡时间均显著长于快速组和平滑组(P<0.05或P<0.01)。阶梯组在T2时MAP显著高于其它两组(P<0.05),低血压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结论 TCI丙泊酚与瑞芬太尼用于无痛支气管镜检查时,阶梯法诱导较快速法、平滑法使患者血压更平稳,但可控性稍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BIS监测下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丙泊酚维持浓度与意识消失浓度之间的关系。方法择期开胸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30例,男8例,女22例,年龄39~64岁,麻醉诱导采用丙泊酚阶梯血浆靶控输注,初始血浆浓度(Cp)设定为1.0μg/ml,当预测效应室浓度(Ce)达0.5μg/ml时,每隔1分钟以0.3μg/ml递增Cp,患者意识消失(LOC)时静注舒芬太尼0.8~1.0μg/kg、罗库溴铵0.6~0.9mg/kg,当BIS达50时将Cp调至Ce水平,肌松满意后行气管插管。所有患者均在中低温心肺转流(CPB)下进行手术。记录患者入室后安静状态(基础值)(T_0)、LOC时(T_1)、BIS值达到50时(T_2)、切皮时(T_3)、劈胸骨时(T_4)、CPB开始时(T_5)、复温时(T_6)、CPB结束时(T_7)、关胸时(T_8)、术毕(T_9)时的MAP、HR、CVP、心排血量(CO)、每搏量(SV)、全身血管阻力(SVR)、BIS、丙泊酚Cp和Ce值。分析LOC时丙泊酚Ce值与围术期各变量相关性。结果相关分析中,患者LOC时丙泊酚Ce值与基础值CO、SV呈明显正相关(P0.01),与年龄呈明显负相关(P0.05);T_2~T_9时丙泊酚Ce值与LOC时Ce值呈明显正相关(P0.01);回归分析中,T_2~T_9时丙泊酚Ce值与LOC时Ce值呈明显正相关(P0.01)。结论在瓣膜置换术患者中,丙泊酚靶控输注维持浓度与LOC时浓度具有明显相关性,LOC时的丙泊酚Ce值可为维持浓度的调整提供一定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比较腹腔镜手术中不同靶浓度瑞芬太尼对丙泊酚闭环靶控输注稳定性的影响。
方法 选择腹腔镜手术患者86例,男23例,女63例,年龄18~60岁,BMI 18~25 kg/m2,ASA Ⅰ或Ⅱ级,将患者随机分为三组:诱导及维持瑞芬太尼靶浓度2 ng/ml组(A组,n=28)、4 ng/ml组(B组,n=29)和6 ng/ml组(C组,n=29)。三组诱导时丙泊酚血浆靶浓度均为4 μg/ml,当BIS降至75时开启丙泊酚闭环靶控输注,设定BIS目标值40~50。计算执行误差绝对中位数(MDAPE)、摆动度(Wobble)、总体分数(GS)、BIS优良时间占比。记录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情况、闭环期间丙泊酚血浆靶浓度及术后恶心呕吐、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
结果 与C组比较,A、B组GS明显升高(P<0.05),BIS优良时间占比明显降低(P<0.05),B组MDAPE明显升高(P<0.05),A组Wobble明显升高(P<0.05)。与A组比较,B、C组丙泊酚靶浓度明显降低(P<0.05)。三组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三组均未发生呼吸抑制。
结论 腹腔镜手术患者复合6 ng/ml靶浓度的瑞芬太尼时,丙泊酚BIS闭环系统稳定性最佳,且能维持良好的麻醉深度,血流动力学更稳定。  相似文献   

17.
丙泊酚靶控输注和异氟醚麻醉对罗库溴铵药效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比较丙泊酚靶控输注(TCI)复合雷米芬太尼全凭静脉麻醉和异氟醚复合雷米芬太尼麻醉对单次插管剂量罗库溴铵肌松效应的影响。方法ASAⅠ或Ⅱ级的择期全麻患者48例,随机均分为丙泊酚(P)组和异氟醚(I)组。麻醉诱导后予0.6mg/kg的罗库溴铵插管;P组和I组麻醉维持分别采用丙泊酚TCI-泵注雷米芬太尼和吸入1 MAC异氟醚-泵注雷米芬太尼。监测脑电双频指数(BIS),使用加速度肌松监测仪观察拇内收肌的收缩反应,记录罗库溴铵的起效时间、无反应时间、肌松维持时间及恢复指数等指标。结果两组之间肌松起效时间、无反应时间及T1 25%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组25%四个成串刺激比(TOFr)及恢复指数都比P组明显延长(P〈0.05)。结论单次插管剂量的罗库溴铵在丙泊酚TCI-泵注雷米芬太尼麻醉下肌松维持及恢复无明显变化,而在吸入1 MAC异氟醚-泵注雷米芬太尼麻醉下恢复时间明显延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