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建立偏侧咀嚼大鼠模型,研究偏侧咀嚼对正畸牙移动速率的影响及其牙周组织改变特征。方法SD大鼠20只,随机分配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建立偏侧咀嚼大鼠模型。在2组大鼠上颌切牙和第一磨牙问放置镍钛拉簧产生50g正畸力,近中移动磨牙,于加力后第14天处死动物,测量比较2组大鼠上颌第一磨牙近中移动的距离并通过嗜伊红染色观察大鼠上颌第一磨牙牙周组织的形态学变化。结果实验组代偿性咀嚼增强侧磨牙移动速率小于对照组(P〈0.01),牙周组织形态变化与对照组相近;失咬合侧磨牙移动速率明显大于对照组(P〈0.01),牙周组织形态变化较显著,偏侧咀嚼对正畸牙移动速率有影响。结论偏侧咀嚼影响正畸牙移动速率,代偿性咀嚼增强侧牙移动速率受咬合力增强影响而减慢,失咬合侧牙移动速率受咬合力减弱影响而加快。  相似文献   

2.
对30例乳牙及替牙期恒前牙反He矫治后,发现9例在恒牙列期反He再发,经再度矫治3例获得稳定的颌He关系,另6例矫治后干青春生长期后因下颌骨的晚期生长再度发生严重的骨性Ⅲ类反He畸形。本对矫治后反He再发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3.
张晓敏 《甘肃医药》2011,(6):372-373
目的:研究单侧游离端缺失的偏侧咀嚼(UM)患者经覆盖义齿修复后与下颌骨对称性的关系。方法:选取单侧游离端缺失的UM患者30例,经覆盖义齿修复后在下颌曲面断层片上对修复前、后的下颌体、升支、下颌骨全长及下颌角角度进行测量分析。结果:修复前、后下颌体、升支长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修复前UM侧下颌骨全长大于健侧,下颌角角度小于健侧(P〈0.05);修复后UM侧下颌骨全长略大于健侧,下颌角角度略小于健侧(P〉0.05),二者基本一致。结论:经覆盖义齿修复后下颌骨对称性明显好转,覆盖义齿能够有效的改善单侧游离端缺失的UM患者造成的下颌骨不对称。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正常人下颌骨的对称性与变异,探讨其随生长发育的变化趋势.方法:对26名正常青少年每年同期摄取头颅定位后前位片,连续6年,并进行X线头影测量分析.结果:在13~18岁期间,(1)正常牙合人下颌骨对称性正常变异的范围水平向小于9%、垂直向小于7mm,且在观察期内保持稳定;(2)相对于颅底,女性左、右侧下颌升支倾斜度、下颌角与髁突的位置关系稳定、对称,男性仅在15岁时出现对称性的变异,其后随生长又趋于左、右对称;(3)下颌骨各对应区域,男性左、右侧均对称,女性在个别年龄期下颌区、髁突区存在变异,右侧大于左侧,随生长发育变化的趋势为左右对称-右侧优势-左右再对称.结论:正常牙合人下颌骨存在对称性的正常变异,其范围在13~18岁保持稳定,水平向小于9%,垂直向小于7mm;下颌骨在相对于颅底的位置关系及内部各对应部位之间,具有较好的对称性.  相似文献   

5.
偏侧咀嚼对大鼠咀嚼肌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目的研究偏侧咀嚼对大鼠咀嚼肌的影响。方法60只大白鼠随机分为6组,实验组间断磨除右上、下颌磨牙牙冠至龈下,对照组未做处理,饲养条件相同。实验1组磨除牙冠后4周末、实验2、3组分别磨除牙冠后10、16周末处死动物,取其双侧颞肌、咀嚼肌进行光镜、电镜切片检查,结果与对照组对照。结果实验1、2、3组双侧颞肌及咀嚼肌均出现受损的病理变化,咀嚼肌有炎性变化。结论偏侧咀嚼是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病因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正常牙合人下颌骨的对称性与变异,探讨其随生长发育的变化趋势。方法:对26名正常牙合青少年每年同期摄取头颅定位后前位片,连续6年,并进行X线头影测量分析。结果:在13~18岁期间,(1)正常牙合人下颌骨对称性正常变异的范围水平向小于9%、垂直向小于7mm,且在观察期内保持稳定;(2)相对于颅底,女性左、右侧下颌升支倾斜度、下颌角与髁突的位置关系稳定、对称,男性仅在15岁时出现对称性的变异,其后随生长又趋于左、右对称;(3)下颌骨各对应区域,男性左、右侧均对称,女性在个别年龄期下颌区、髁突区存在变异,右侧大于左侧,随生长发育变化的趋势为左右对称右侧优势左右再对称。结论:正常牙合人下颌骨存在对称性的正常变异,其范围在13~18岁保持稳定,水平向小于9%,垂直向小于7mm;下颌骨在相对于颅底的位置关系及内部各对应部位之间,具有较好的对称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偏侧咀嚼是否导致对侧下颌骨骨密度降低。方法:随机选择有偏侧咀嚼习惯的,年龄10~60岁受试者20名,测量下颌角的骨密度、面部对称性测量,应运图像分析系统对两侧图像进行计算。结果:A、偏侧咀嚼与对侧下颌骨骨密度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并随着年龄的增长,差异越来越大。B、偏侧咀嚼与对侧面部对称性相比较有显著差异,而且年龄越大差异越大。结论:偏侧咀嚼会导致对侧下颌骨骨密度降低。偏侧咀嚼人群应纠正偏侧咀嚼,养成良好的习惯,提高口腔疾病的防治。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偏侧咀嚼对大鼠咬肌线粒体的影响,进一步研究偏侧咀嚼致咬肌功能紊乱的机制。方法 用电镜观察线粒体形态和数目的变化并计算线粒体损伤指数;用原子分光光度法检测Ca2+含量;用分光光度法检测线粒体渗透性转换孔道(MPTP)的开放程度。结果 实验组拔牙侧线粒体损伤指数评分均低于实验组非拔牙侧,并且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其中,4周组评分最低。除8周组以外实验组拔牙侧Ca2+含量均升高,且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4周组Ca2+含量升高最为明显。实验组拔牙侧线粒体渗透性转换孔道的开放程度均大于实验组非拔牙侧和对照组(P<0.05),6周组达到最高。线粒体渗透性转换孔的开放程度与线粒体损伤程度呈负线性相关(r=-0.74,P<0.05)。结论 高含量Ca2+激活了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孔开放的相关信号通路,引起线粒体损伤和细胞凋亡,这可能是偏侧咀嚼致咬肌功能紊乱的发生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9.
偏侧咀嚼对大鼠咀嚼肌肌电图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偏侧咀嚼对咀嚼肌肌电图的影响。方法40只大白鼠随机分为4组,实验细间断磨除右上、下颌磨牙牙冠至龈下,对照组未做处理,饲养条件相同。实验1组磨牙后10周末、实验2组磨牙后16周未进行肌电图检查,结果与对照组对照。结果2个实验组与对照组的肌电图均有明显差异。结论偏侧咀嚼对咀嚼肌叽电图造成影响,是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病因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Fmr1基因敲除对小鼠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挑选10周龄FVB小鼠和Fmr1基因敲除小鼠各20只(雌、雄各半),采取1∶1同居,全同胞兄妹近交繁殖,测定子代生长发育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Fmr1基因敲除小鼠体质量与体长分别为:0 d,(1.25.4±0.21)g,(38.99±1.74)mm;21 d,(8.17±2.26)g,(122.81±11.42)mm;60 d,(22.93±2.93)g,(180.19±7.46)mm;FVB小鼠体质量与体长分别为:0 d,(1.33±0.23)g,(40.53±3.05)mm;21 d,(7.75±1.56)g,(118.73±7.85)mm;60 d,(21.11±1.99)g,(176.43±5.73)mm.两个品系的小鼠体质量与体长的增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Fmr1基因敲除不影响小鼠正常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功能性下颌偏斜对大鼠下颌骨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 选用4周龄雄性SD大鼠48只,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4只.实验组大鼠上前牙粘结冠套模拟功能性下颌偏斜.分别在7、14、21及28 d时各取6只大鼠处死,取左、右下颌骨进行X线摄片、定点,运用图像分析仪测量线距.结果 实验第14 d起,实验组大鼠下颌骨长度参数(Cd-Me、Co-Me、Go-Me)非偏斜侧明显大于偏斜侧(P<0.05),而下颌骨高度参数(CdH、CoH、MeH)非偏斜侧明显小于偏斜侧(P<0.05);实验组双侧下颌骨长度参数(Cd-Me、Co-Me、Go-Me)和高度参数(CdH、CoH、MeH)均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 功能性下颌偏斜使下颌骨长度及高度发育不对称,影响下颌骨的正常生长发育,提示功能性下颌偏斜患者应尽早矫治.  相似文献   

12.
目的建立三焦点牵张的骨缺损模型,证实内置式三焦点牵张快速、成骨好的优点,为后续的进一步研究建立基础。方法按照国际牵张器标准自行设计加工的内置式三焦点牵张器,采用普通级实验用羊自身双侧下颌骨对照的方法。牵张固定期结束后处死取下颌骨样本,进行X线影像学和组织学检查。结果实验羊均存活。X线显示骨缺损处已被修复,组织学HE染色可见骨小梁按牵张方向排列,成骨细胞活跃。结论内置式三焦点牵张成骨的模型建立是适当可行的,可快速修复骨缺损,且成骨质量良好,这对于进一步的研究有重要的基础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宫内感染对新生大鼠出生后早期生长发育和神经行为发育的影响。 方法 通过将大肠埃希菌注入孕15 d的SD大鼠的子宫颈内建立宫内感染大鼠模型,并观察宫内感染对孕鼠分娩的影响。HE染色法观察新生大鼠脑白质组织病理学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蛋白质印迹法检测新生大鼠脑白质组织胶质细胞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2′,3′-环核苷酸磷酸二酯酶(CNPase)、神经丝(NF)表达。随机监测新生大鼠早期生长发育和神经行为功能。 结果 孕鼠宫内感染后,子宫和胎盘组织白细胞计数升高,提示建模成功,但宫内感染对分娩无显著影响。新生大鼠7日龄时脑白质部位结构稀疏呈筛网状改变,GFAP表达增加(P<0.01),而CNPase和NF表达减少(P<0.05或P<0.01)。与对照组新生大鼠比较,感染组新生大鼠出生体质量轻、体质量增长缓慢(P<0.05或P<0.01);耳廓分离、睁眼、平面翻正、负趋地性、听觉惊恐和游泳试验等完成日龄延长(P<0.05或P<0.01)。 结论 宫内感染可导致新生大鼠脑白质损伤,并引起新生大鼠早期生长发育及神经行为发育延迟。   相似文献   

14.
一种新型兔骺板部分早闭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建立周围性骺板部分早闭兔模型。方法:采用手术方法,将20只4~6周新西兰白兔右侧股骨外髁部的骺板部分挖除,其面积约为股骨远端骺板总面积的40%~45%。左侧仅切开至骨膜作为自身对照。术后通过X线片、大体标本、组织学等手段观察本方法是否可以造成股骨远端的骨桥以及股骨的畸形情况。结果:手术后4月,通过X线观察,左侧股骨平均长度明显长于右侧,外翻角度明显小于右侧,两组之间差异显著。股骨远端生长长度能更加精确的反映股骨远端骺板的生长情况,结果左侧平均生长2.27cm,约占整个股骨生长的57.6%,右侧平均生长0.45cm,只相当于整个股骨生长的21.4%。结论:本方法建立的模型操作简单、成功率高、应用灵活,对于研究儿童骺板部分早闭的发生机制、病理变化及治疗过程中填充物的选择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5.
牵张成骨增高下颌后牙区牙槽嵴实验动物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目的:探讨用犬建立牵张成骨增高下颌后牙区牙槽嵴实验动物模型的可行性。方法:选用成年杂种犬4只,拔除两侧下颌全部前磨牙和第1磨牙,1个月后用完全埋置的钛镍记忆合金牵张器完成牵张手术。在牵张手术前、术后、术后1周内的每日及牵张完成后1个月,分别测量术区颌骨高度,并在术后、术后1周及牵张完成后1个月无明显变化。X线片可见牵张完成后1个月牵张区骨密度增高,有新骨生成。结论:用犬建立牵张成骨增高下颌后牙区牙槽嵴的动物模型是可行的,本模型稳定,重复性好。  相似文献   

16.
通过结扎家兔冠状动脉左室支造成急性冠脉闭塞动物模型,观察阿片受体阻断剂纳络酮对急性冠脉闭塞家兔的室颤率的影响。结果:纳络酮可降低急性心肌缺血所致的室颤(1/7,占14.3%),与盐水对照组比(6/7,85.7%)P<0.05。显示纳络酮能提高动物的存活率。并对其作用机制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对红藻氨酸损毁Meynert基底核致阿尔茨海默病模型大鼠学习和记忆能力的影响及脑内胆碱能纤维密度的变化。方法痴呆组、痴呆治疗组及痴呆对照组大鼠前脑Meynert基底核注射红藻氨酸制造阿尔茨海默病模型;正常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痴呆治疗组造模后30 min、1、3、5、7 d右侧侧脑室注射bFGF;痴呆对照组同时间注射生理盐水。30 d后Y迷宫测试正常对照组、痴呆组、痴呆对照组及痴呆治疗组大鼠学习和记忆能力;AchE细胞化学染色,并测量基底前脑皮层及海马区AchE纤维密度。结果痴呆组大鼠Y迷宫学习及记忆能力较正常对照组下降(P<0.01),AchE纤维密度减低(P<0.01)。治疗组Y迷宫学习及记忆能力较痴呆对照组有改善(P<0.01),AchE纤维密度亦有所增加(P<0.01),但没有达到正常对照组水平(P<0.01)。结论红藻氨酸前脑Meynert基底核可成功制造阿尔茨海默病模型;bFGF可提高阿尔茨海默病模型大鼠基底前脑皮层及海马区AchE纤维密度,改善其Y迷宫记忆能力。  相似文献   

18.
半乳糖三寡糖及pH值对乳酸杆菌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半乳糖三寡糖对乳酸杆菌的增殖作用及 p H值对乳酸杆菌生长繁殖的影响。方法 :经柱层析分离纯化得到纯半乳糖三寡糖 ,以 1、2、3、4、5、6、7、8g/L分别用于体外乳酸杆菌培养试验。乳酸杆菌厌氧培养时测定菌体浓度与 p H值 ,绘制生长曲线和p H值曲线 ,观察 p H值对乳酸杆菌生长的影响。用碱回调法将乳酸杆菌菌种培养液 p H值分别调至 5、6、7,与 p H4.0菌种生长液作对比 ,分别测定菌种保藏期。结果 :浓度为 5 g/L的半乳糖三寡糖对乳酸杆菌生长的促进作用比对照组高出 3.7倍。 p H值下降到 3.75~ 4.0时 ,乳酸杆菌大量减少。碱回调至 p H6.0时菌种低温 ( 4℃ )下保藏期从 1 2周延至 2 2周。结论 :半乳糖三寡糖能高效地促进乳酸杆菌的生长繁殖 ,p H值 6.0时有利于其体外生长及菌种保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