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华养生保健》杂志是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管、中华中医药学会主办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国家级中医药学术科技期刊。本刊自1983年创刊以来,始终坚持"宏扬中医养生保健学术的巨大宝藏,努力发挥中医养生科学的作用"的办刊宗旨,努力传播中医药为主、西医为有效补充的医药卫生和健康保健的新动向、新成果、新经验,引导人们在精神健康和心身修养,在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生存等方面科学地保健,致力于促进国内外医药健康和医疗保健的学术交流和推广,把中医药和先进的西医诊疗技术走向世界进行国际学术交流服务。  相似文献   

2.
杨璞 《养生大世界》2014,(12):48-49
<正>冬至将至,中医养生理论认为"冬至一阳生"、"阴极之至,阳气始生",简单地说便是这个时候是阳气开始逐渐萌发生长的时机。此时,如果大家保健养生比较科学,有利于健康过冬,甚至能为来年春天的健康贮备能量。为此,中医为您推荐几种适合于冬至的养生方法。冬至阳气生两种"饺子"助养生形象地说,冬至时节,要用好两种"饺子"来帮助自己养生。第一种饺子是用来吃的,俗话说"冬至饺子带喝汤,不怕身上起冻疮"。也许您还不知道,  相似文献   

3.
入静养生是中医传统养生文化的一部分。①入静养生原理也是中医传统养生文化的核心原理。和"入静"一致,中医传统养生文化的核心原理也是减少或解除高层次功能对低层次功能的抑制和干扰,使低层次功能得以"舒展",从而削弱或消除人体这一与生俱来的、重要的内在致病源。②入静养生原理是中医传统养生文化核心原理的典型体现。入静与中医传统养生文化方向相同,但程度要深得多。如中医传统养生文化要求"少思",入静则要求"止念";中医传统养生文化以思想手段为主,入静则还加上重要的生理手段;中医传统养生文化要求在正常生理水平之上不要有应激,入静则要求机体的应激水平低于正常生理水平→低于基础代谢水平→乃至低于睡眠水平。  相似文献   

4.
〈中华养生保健〉杂志是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管、中华中医药学会主办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国家级中医药学术科技期刊。本刊自19臼年创刊以来,始终坚持“宏扬中医养生保健学术的巨大宝藏,努力发挥中医养生科学的作用”的办刊宗旨,努力传播中医药为主、西医为有效补充的医药卫生和健康保健的新动向、新成果、新经验,引导人们在精神健康和心身修养,在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生存等方面科学地保健,致力于促进国内外医药健康和医疗保健的学术交流和推广,把中医药和先进的西医诊疗技术走向世界进行国际学术交流服务。  相似文献   

5.
<正>习近平主席在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中医孔子学院授牌仪式上讲到:"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深入研究和科学总结中医药学对丰富世界医学事业、推进生命科学研究具有积极意义。"现就中医健康养生理念及哲学智慧谈一些  相似文献   

6.
《中华养生保健》杂志是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管、中华中医药学会主办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国家级中医药学术科技期刊。本刊自1983年创刊以来,始终坚持“宏扬中医养生保健学术的巨大宝藏,努力发挥中医养生科学的作用”的办刊宗旨,努力传播中医药为主、西医为有效补充的医药卫生和健康保健的新动向、新成果、新经验,引导人们在精神健康和心身修养,在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生存等方面科学地保健,致力于促进国内外医药健康和医疗保健的学术交流和推广,把中医药和先进的西医诊疗技术走向世界进行国际学术交流服务。  相似文献   

7.
汪猛  翟笑枫 《河南中医》2016,(8):1315-1317
不论是道之"打坐"、佛之"禅定"、儒之"坐忘",还是三家指出的将"我"与自然融合,处世讲究清心寡欲、恬淡虚无,都在中华文化千年的发展历程中相互交融、相互补充,三者的"无我"精神更是对中医养生学的形成、发展乃至成熟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对比现代社会物欲横流、过分强调自我,随着中医养生学的复苏,强调"无我"的养生方式必然会使人们对自己对待生活、工作的态度深刻反省,引领人们重归纯朴,带来新的健康风尚。  相似文献   

8.
现代生活条件下,人们的卫生保健观念愈加丰富,追求中医养生,成为很多医疗卫生领域临床上所倡导的重要医护保健技术,南于中医养生涉及面广,往往会因养生观念出现认识或行为误区而造成养生不科学甚至造成个体身心负面影响,本文针对中医养生中存在的常见误区及方法原则进行了简要分析和阐述。  相似文献   

9.
<正>人物简介翁维健,主任医师,国内"中医养生康复专业"创导者,曾任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教研室副主任、中医养生康复专业主任、中医营养教研室主任、研究生导师等职,并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养生保健学会副会长、中国保健食品协会驻东南亚联络处主任、日本国中医营养学研究会顾问等职。1995年被中国政府授予"做出突出贡献专家"称号,并享受国家特殊津贴待遇。曾多次赴欧美、日本、东南亚和非洲等国家讲学或参加国际学术与技术合作。  相似文献   

10.
中医养生文化传承千年,源远流长,中医灸法更是简单有效,实用性强,有着独特的应用价值。灸法之根本在于顾护、调理人体一身之阳气,而四季的变化、体质的差异与阳气息息相关并有着重要的养生指导意义。本文立足经典,以人为本,对灸法养生进行更为深入的探究,秉承中医天人相应的理念,以四时之阳气为主线,配合各体质的细分,使灸法养生更细致、科学。  相似文献   

11.
宋一男  古继红 《新中医》2014,46(2):236-238
<正>中医养生实际是运用中医的方法保养生命,是采取各种方法达到长寿的目的,《黄帝内经》以"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为比喻,说明"病已成而后药之","不亦晚乎"的道理,突出"不治已病治未病"的预防思想。《素问·上古天真论》提出养生的方法是"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而经文把"法于阴阳"放在了众法之首,可见是十分重视阴阳平衡在人体健康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道家哲学中蕴涵了丰富的贵生、养生理论与实践,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在其理论体系上逐步形成了"医道相通"的哲学观。由于道家以人生的终生修道为实践和练功中对中医学的需要,使其在修练中不由自由地与中医养生融合为一体,身体力行的推动了中医养生学的发展,以"合于道"为准则,主张去欲、主静、守一和调息,从而达到"天人合一","长生久视","全命保生",以尽终其天年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别具魅力的中医养生凭借其自身所特有的文化复杂性和医学科学性,并伴随中医药"一带一路"发展规划政策的支撑和推动,以及来自国内外不断提升的关注度,越来越在国际化传播和海外发展中彰显出独特优势。然而,诸多难以忽略的传播问题和障碍,依然在实际的传播域场中阻碍中医养生在世界范围内的丰富和发展。本文将重点分析这些问题和障碍,明确中医养生国际化传播策略的根本原则应是确立一段时期内相对稳固的长期传播目标,以及细分化的、灵活变化调整的周期性传播目的,同时,针对沿线不同区域特征进行相应传播方式和传播内容等的变化。  相似文献   

14.
气血理论是中医的基本理论,气血是构成人体的最基本物质。人的生、长、壮、老、已的生命历程就是气血由弱转强、继之由盛转衰的过程。气血的变化对于人体的生理、病理、治疗具有重要的作用。《黄帝内经》说:"气血充盈,百病不生。气血失和,百病乃变化而生"。著名医家朱丹溪在《血证论》中说:"气为血之帅,血随之而运行,血为气之守,气得之而静谧"。气血失和是百病丛生的根源,中医养生一贯重视人体气血的动态平衡,强调养生就要做到"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传统中医学家发明了运动、理疗、调节饮食、药物养治等诸多调和人体气血的养生之法,帮助人体气血和谐,"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以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通过部分代表性养生类古籍的整理,对中医养生类技术进行提取、归纳总结,探索各种养生技术的分布规律。方法 对《中医养生大成·第一部》收录的成书于1911年之前的涉及明确中医养生类技术具体操作方法的古籍进行中医养生类技术提取、归纳,对其成书年代、养生技术分布情况进行数据统计。结果 共纳入养生古籍66部,其中唐代及唐以前5部,宋代7部,元代6部,明代27部,清代21部。在养生技术分类上设定一级分类2个,二级分类5个,初步囊括四级分类近50种。养生方法上,药物养生类以内服药物养生居多;非药物养生类出现频次高于药物养生类,以行为活动养生法居多,其次为精神情志养生、外部环境养生;在不同时期中,宋元时期所记载的各类养生技术出现频率较其他时期高。结论 中医养生类技术丰富多样,特别在宋元时期得到较好的记录与传播,基于养生类古籍的整理、挖掘有助于中医养生类技术的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唐代涉及养生的中医书籍的研读,全文立足于唐代社会繁荣、生活富足、追求"长生"历史背景,对养生的理论进行分析,以养生三大法:保精、引气、服饵为主线,从食饵养生、形体养生、精神养生三方面探讨了唐代中医养生理论.  相似文献   

17.
《山东中医杂志》2017,(2):94-96
经络系统是中医养生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经络所通为养生之根本。本文从经络与养生之间的联系、经络的作用以及疏通经络益寿延年三个方面探讨养生保健之根本在于经络疏通,从而使人体达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状态。  相似文献   

18.
当今中医养生越来越受到重视,而人们对中医养生术语的英译关注度却不很高。为了促进中医养生对外交流与传播,规范中医养生术语的英译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通过查阅相关古籍和文献,探寻《黄帝内经》中"德"字与养生关系,揭示作为养生术语的"德"字英译的重要性。然后对比2个《黄帝内经》英译本中"德"字的译文,追根溯源,找出"德"字作为养生术语所包含的意思,参考芝加哥大学人类学系教授冯珠娣(Judith Farquhar)的译法,并借用胡庚申的生态翻译学理论加以分析,给出"德"字的英译。这项研究为中医养生术语的英译提供了一个新思路。  相似文献   

19.
刘娜  刘鲲 《陕西中医》2011,32(10):1431-1432
<正>1中医养生以及调神的概念养生,又称摄生,就是"治未病",养生可分为精神调摄和形体调摄,精神调摄方面,就是调神。调神又称摄神、养神,指通过调节人的精神情志状态与思想活动来保护或促进人的心理健康,从而达到形神协调、祛病延年的养生方法。2历代调神思想2.1古时期—舞动身体,促使气血通畅《吕氏春秋.古乐》记载:"昔陶唐氏之始,阴多滞伏而湛积……筋骨瑟缩不达,故作为舞以宣  相似文献   

20.
孙光荣教授出身于中医世家,幼承庭训,擅长中医内科、妇科等疑难杂症的治疗,对情志病及中医养生亦有精深研究;他所倡导的养生总则是“合则安”,养生要诀是“上静、中和、下畅”,认为“静心是养生的核心”,日常注重中和之道,自创了养生十法,对于中医治未病思想有独到见解,笔者作为其弟子,从孙老的言传身教中初步感受了其养生之大旨,特借此文略作介绍以供同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