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电针足三里穴对胃粘膜保护作用的机制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电针足三里穴对胃粘膜的保护作用机制。[方法]将20只狗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非经非穴组、上巨虚组、足三里组(每组5只)。采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连续监测狗胃粘膜血流量的变化,同步测定血浆及胃粘膜组织中降钙素基因肽(CGRP)含量,并观察其变化规律。[结果]电针足三里穴可使狗胃粘膜血流量增加(与针刺前比P<0.05或P<0.01),使血浆和胃体粘膜中的CGRP含量增加(P<0.05或P<0.01);而针刺上巨虚穴有同样的作用趋向,但未显示统计学意义;针刺非经非穴组未见这一变化。[结论]说明电针足阳明胃经穴位,尤其电针足三里穴可以改善胃粘膜的血流量,这种改善可能与针刺影响血浆和胃粘膜的CGRP含量升高有关,这可能也是电针足三里可以对胃粘膜起保护作用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
电针合恩经复穴位注射治疗顽固性面瘫46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周围性面瘫是针灸科的常见病种,我们经过长期临床观察发现按H-B面神经功能评价系统分级为Ⅴ级以上,且电针断续波刺激面神经瘫痪肌群收缩反应不明显的患者,此类患者预后不佳,常发展成为顽固性面瘫,从而遗留下不少后遗症,影响生活[1]。为减少面瘫的后遗症,我们采用电针  相似文献   

3.
黄清波 《现代医学》1989,17(1):35-36
周围性面瘫的治疗方法很多,但对能否使用电针治疗本病,以及在病程中什么阶段使用电针最好,多年来各医家一直存在争论。笔者自1969年以来先后采用6.26治疗机及G6805治疗仪的电针透穴疗法,治疗周围性面瘫165例,其痊愈率达99.4%。总有效率达100%,并且疗程较短,还可根据加电后面肌抖动情况预测疗程长短。  相似文献   

4.
分期治疗面瘫150例临床总结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观察不同时期采用不同针法结合穴注为主综合治疗面瘫的临床效果。[方法]以体针为主,结合穴位注射地塞米松针、TDP照射治疗150例面瘫病人。[结果]痊愈120例,占80%,总有效率为98.7%。[结论]面瘫在不同的时期采用不同的针刺法,结合穴注地塞米松针治疗面瘫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电针次髎、中髎穴配合超短波治疗前列腺增生致尿潴留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35例患者用电针次髎、中髎穴配合超短波治疗,对患者的残余尿量、尿潴留次数、疗效及随访观察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行电针配合超短波治疗后排尿者29例,不排尿者6例,有效率为82.8%。[结论]电针次髎、中髎穴配合超短波对前列腺增生致尿潴留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6.
周围性面瘫是针灸科的常见病,通过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在临床上已得到广泛应用,效果良好,但如何预测周围性面瘫经治疗后的预后情况一直困扰广大医务工作者。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及自身经验总结,天津中医药大学闫莉等应用电针对面瘫的预后进行预测和江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刘建武选穴后给予患者无不适感的最大强度断续波刺激,以及我们自身发现使用艾条行"热敏化"后判断患者预后情况,上述三种方法简便、有效,值得推广与借鉴。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判断周围性面瘫的预后和疗程的检测方法、方法:依据瘫痪侧面肌对电针刺激的反映程度和神经定位将38例患者分为A组25例,B组8例和C组5例,并采用电针配合TDP治疗、结果:A、B、C3组治愈率依次降低,疗程依次增加。结论:以电针反映和神经定位可以用来判断周围性面瘫的预后和疗程。  相似文献   

8.
电针足三里、上巨虚治疗术后腹胀临床疗效对比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比电针足三里、上巨虚及二穴配伍对术后腹胀患者的影响,及二穴配伍是否存在协同或拮抗作用。[方法]采取随机分组对照的方法将100例术后患者分为足三里组、上巨虚组、配伍组、空白组。观察各组针剌治疗前后肠鸣音、腹胀、伴随症状、体征改变情况及术后首次排气时间。[结果]治疗组与空白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组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配伍组在治疗过程中并没有产生明显的协同或拮抗作用。[结论]电针足三里、上巨虚促进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有重要作用.对因手术产生的不适症状有明显缓解作用。  相似文献   

9.
梅花针叩刺完骨穴放血疗法治疗急性面神经炎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面瘫急性期的最佳针灸治疗方法。[方法]在面瘫急性期采用梅花针叩刺完骨穴放血疗法与常规针刺法对照观察。[结果]治疗3个疗程后,治疗组痊愈率66.7%,对照组痊愈率33.3%,两组痊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急性期面瘫采用梅花针叩刺完骨穴放血疗法有助于缩短疗程,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0.
火针对急性期带状疱疹皮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在带状疱疹急性期的针灸治疗中火针治疗对疱疹皮损的影响.[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对照的方法,将87例带状疱疹患者随机分为电针组、电针+火针组、西药组,电针组予电针阿是穴、夹脊穴、支沟穴、后溪穴治疗,电针+火针组予电针阿是穴、夹脊穴、支沟穴、后溪穴治疗,并以火针点刺水疱疹;西药组予盐酸伐昔洛韦、维生素B1口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金肖青教授防治难治性面瘫的临床经验。[方法]通过跟师临诊学习,收集金教授针灸治疗难治性面瘫的病案,从病因病机、预后判断、分期治疗等角度总结金教授预防与治疗难治性面瘫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并举验案佐证。[结果]金肖青教授认为,难治性面瘫的病因病机为面瘫日久,痰、瘀等病理因素阻滞经络,或正气不足、脉络失养,导致疾病迁延不愈。在面瘫早期即进行预后判断,分期规范治疗,辨证基础上予以祛瘀、化痰、扶正,是金师防治难治性面瘫的关键。所举病案为难治性面瘫,患者证属风痰阻络,面瘫早期预后判断较差,金教授分期治疗,以通络化痰为原则,兼顾整体,防治结合,效果良好。[结论]金肖青教授早期即进行预后判断、分期规范治疗防治难治性面瘫的学术思想与独到经验,临床疗效显著,值得临床医者学习与借鉴。  相似文献   

12.
周围性面瘫急性期针灸治疗的时机和预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针灸治疗面瘫急性期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7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64例,以急性期即进行针灸治疗;对照组63例急性期仅口服西药,至急性期之后开始局部针灸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且两组7d后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面瘫急性期即进行针灸治疗可以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3.
针刺三步疗法治疗周围性面瘫86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针刺三步疗法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86例周围性面瘫患者,按发展期、稳定期、恢复期三个不同阶段,采用三步三期的综合治疗方法,观察疗效。[结果]86例患者总有效率97.8%,其中痊愈81.39%,显效11.63%,有麦24.65%。[结论]针刺三步疗法治疗周围性面瘫具有良好的疗效,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4.
温针足三里配中药治疗顽固性面瘫43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温针足三里配中药治疗顽固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3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3例,对照组40例。治疗组采用温针足三里配中药治疗;对照组进行单纯的针刺治疗。[结果]治疗组的愈显率为79%,对照组的愈显率为35%,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结论]温针足三里配中药治疗顽固性面瘫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电针加温针灸在周围性及中枢性面瘫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00例周围性及中枢性面瘫患者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电针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温针灸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的临床症状改善的总有效率为96.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0.0%(P<0.05)。2组治疗后IgM、IgG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但治疗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的治愈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电针加温针灸治疗可显著改善面瘫患者的免疫球蛋白,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双侧面瘫病因学,探讨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 选取2010 年1 月-2016 年1 月 于本院治疗的33 例出现双侧面瘫的患者,回顾性分析性别、年龄、发病机制及是否使用激素、丙球治疗 与3 个月后双侧面瘫预后的相关性。结果 急性吉兰- 巴雷综合征(GBS)患者20 例,发生率60.6%。两 组患者早期是否使用激素有差异(P <0.05),患者早期使用激素与双侧面瘫3 个月预后呈正相关(P <0.05)。 结论 双侧面瘫大多数情况下是某一种系统性疾病的首发症状,最常见病因是急性GBS。在诊断特发性面神 经麻痹前,需完善相关检查,进行鉴别诊断。早期使用激素治疗会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针罐结合加运动疗法对周围性面神经炎预后的影响及针刺时机的选择。[方法]154例周围性面神经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常规针刺结合患侧面颊区闪罐加面部肌肉运动疗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结果治疗组有效77例,有效率98%;对照组有效67例,有效率89%(P<0.05)。[结论]针罐结合加患侧面部肌肉运动疗法治疗周围性面神经炎疗效优于常规针刺治疗;其预后与病程长短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