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6 毫秒
1.
目的:探讨赤芍-附片对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大鼠的保护作用及其对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48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6只)和ACLF造模组(42只)。ACLF造模组大鼠用牛血清白蛋白皮下及尾静脉注射联合腹腔注射D-氨基半乳糖+脂多糖制备ACLF大鼠模型,将造模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阳性组、赤芍组、附片组、赤芍-附片组,各组大鼠予相应药物干预1周。检测肝功能、凝血酶原时间(PT),ELISA法检测肝组织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HE染色观察大鼠肝组织病理改变,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肝组织PI3K、p-PI3K、AKT、p-AKT(Ser473)蛋白表达水平,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PI3K mRNA、AKT mRNA表达水平。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肝组织出现肝细胞形态变化,呈融合性坏死、点状或灶状坏死,纤维组织增生,汇管区见大量炎症细胞浸润;与模型组比较,阳性组、赤芍组、附片组、赤芍-附片组大鼠肝组织肝细胞排列相对整齐,坏死程度改善,纤维组织减少,炎症细...  相似文献   

2.
<正>肝衰竭是多种因素引起的严重肝脏损害。肝性脑病是严重肝病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以意识水平的恶化为主要表现,是终末期肝病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慢加急性肝衰竭相关的肝性脑病,脑水肿发生率高。严重脑水肿可致颅内压升高引起脑疝,导致患者迅速死亡。现将我科2011年至2013年收治的慢加急性肝衰竭合并脑水肿病人72例临床治疗及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72例患者均为我科2011-2013年收治的住院患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茵陈四逆汤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阴黄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260例慢加急性肝衰竭阴黄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治疗组(各130例),对照组予西医综合治疗为主,治疗组在西医综合治疗基础上予茵陈四逆汤辨证加减治疗,疗程为8周,比较入组前组间基线特征,记录治疗前后患者症状体征积分、肝功能[包括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血清白蛋白(serum albumin,ALB)],凝血功能[凝血酶原活动度(primary trait analysis,PTA)],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model for end-stage liver disease)变化情况,比较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疗效,8周治疗效果及短期(12周)的预后差异。结果:治疗组症状体征积分下降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中医证候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7.90%,对照组为60.83%,差异比较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TBIL,ALT,ALB,PTA,MELD评分改善程度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8周治疗后总有效率比较,治疗组91.54%,优于对照组53.85%(P0.01),两组随访12周,治疗组存活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茵陈四逆汤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阴黄证能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保护肝脏功能,提高存活率,优于单一西医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探讨茵陈蒿汤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的作用机制。方法:利用TCMSP、Uniprot数据库收集茵陈蒿汤活性成分及对应靶点;使用GeneCards和OMIM数据库收集慢加急性肝衰竭相关靶点,并筛选药物与疾病交集靶点;运用STRING数据库获得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Cytoscape 3.9.1软件构建“中药-活性成分-靶点”网络,利用Metascape数据库进行GO生物功能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借助AutoDock等软件进行分子对接验证。结果:茵陈蒿汤治疗ACLF的核心活性成分包括槲皮素、异鼠李素、山柰酚、豆甾醇、β-谷甾醇等,核心靶点有AKT1、MAPK、TNF、IL-6等。KEGG分析主要涉及AGE-RAGE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和TNF信号通路等188条信号通路。分子对接结果显示核心成分与核心靶点具有良好的结合活性。结论:茵陈蒿汤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具有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的综合优势和特点。  相似文献   

5.
中医学从萌芽发展到今天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为中华民族的繁衍和健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医学因其具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广大的药物资源、独特而多样的治疗方法和良好的疗效,故能由古流传至今,历久不衰。对目前西方医学尚缺乏良好治疗手段的一些疾病,例如慢性肝病、肝硬化、慢性肾功能衰竭等,中医药就可发挥其毒副作用小且疗效相对  相似文献   

6.
正肝衰竭是临床常见的严重肝病症候群,病死率高。早在1970年,Trey等~[1]首先提出爆发性肝衰竭(fulminant hepatic failure,FHF)的概念。1995年,日本学者Ohnishi等~[2]提出慢加急性肝衰竭(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ACLF)命名。2009年和2014年亚太肝脏研究协会(APASL)分别发布和更新了《慢加急性肝衰竭共识》~[3-4],2014年世界胃肠病组织  相似文献   

7.
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是在慢性肝病基础上,由各种诱因引起以急性黄疸加深、凝血功能障碍为肝衰竭表现的临床症候群,以慢性肝病急性失代偿、多脏器功能衰竭及高病死率为主要特征,属中医学"急黄""瘟黄"等范畴.ACLF基本病机为"湿热毒邪互结交蒸于脾胃,熏蒸肝胆,肝胆疏泄失司,胆汁不循常道外溢";病位在肝胆,连及脾肾;病机多属"正虚邪实".本专家共识从慢加急性肝衰竭的流行病学现状、中西医结合诊断标准、中西医结合辨证分型及分型论治、中西医结合预防调护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编写,突出了中西医结合的诊治原则.在"病因病机"方面强调了中西医结合对发病原因、病理机制的认识,创新性提出了疾病不同进展阶段的中西医病机演变及虚实变化,形成了"慢加急性肝衰竭"中西医结合病机的新认识.在治疗方面,本共识推荐根据慢加急性肝衰竭的分期进行中医辨证治疗,根据慢加急性肝衰竭不同发病阶段的特点,根据主要病机、主症遣方用药,同时根据次症、兼夹症进行辨证加减,细化和优化了诊疗方案,突出体现了中西医结合诊断、治疗疾病的理念.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茵陈术附汤加减治疗乙型肝炎相关性慢加急性肝衰竭阴阳黄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乙型肝炎相关性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予西医综合治疗,治疗组患者在西医综合治疗基础上联合应用茵陈术附汤加减治疗,疗程为4周.观察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肝功能(TBIL、ALT...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慢加急性肝衰竭中医辨证虚实属性与甲状腺功能等生化指标的关系以及甲状腺激素水平与患者病情及预后的关系。方法纳入符合诊断标准的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76例,结合症状、体征、舌脉对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并分为实证组和虚证组,检测2组肝功能及甲状腺激素等指标,分析其与中医虚实辨证属性之间关系,统计比较2组患者病死率。根据患者住院期间至12个月后的病情转归情况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比较2组甲状腺功能指标的差异。结果虚证组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及血清前白蛋白(PA)水平均明显低于实证组(P均0.05);实证组与虚证组总胆红素(TBil)及血清白蛋白(ALB)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2组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T_3)及超敏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均在正常范围内,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_3)及总四碘甲状腺原氨酸(TT_4)水平均低于正常值,FT_4高于正常值,虚证组TT_3、FT_4水平均明显低于实证组(P均0.05),FT_3水平明显高于实证组(P0.05)。实证组病死率为32.6%(15/46),虚证组为23.3%(7/30),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存活组与死亡组FT_3、TT_4水平均低于正常值,TT_3、TSH水平在正常范围内,FT_4高于正常值,存活组TT_3、FT_3、TT_4、FT_4及TSH水平均有高于死亡组的趋势,但2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慢加急性肝衰竭虚证患者肝脏储备功能下降较实证患者明显。中医虚实证型与甲状腺功能存在相关性,甲状腺功能的改变对于预后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自拟清热祛湿解毒汤辅助西医治疗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前期临床疗效。方法选取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前期患者共7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9例,分别给予西医内科综合疗法和在此基础上联用自拟清热祛湿解毒汤,比较两组疾病进展率(肝衰竭)、总有效率、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总胆红素、总胆汁酸、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谷酰转肽酶、碱性磷酸酶、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水平。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肝衰竭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7、14 d各项评分均明显低于本组治疗前,且观察组治疗后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治疗后总胆红素、总胆汁酸、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谷酰转肽酶及碱性磷酸酶水平水平均显著低于本组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水平均显著低于本组治疗前,而淋巴细胞计数高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自拟清热祛湿解毒汤辅助西医治疗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前期能够有效提高保护肝脏功能,改善临床症状体征,并有助于控制病情进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附子-干姜药对治疗心力衰竭的作用机制。方法:本研究首先构建心力衰竭相关的蛋白互作网络,然后选取附子-干姜药对含有的24个活性成分,预测其作用靶点,进而构建附子-干姜药对活性成分-预测靶点网络、构建与心力衰竭相关的附子-干姜药对活性成分-潜在靶点网络、进行基于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的生物通路富集分析,研究附子-干姜药对治疗心力衰竭的作用机制。结果:与心力衰竭相关的附子-干姜药对活性成分-潜在靶点网络包含23个靶点,关键靶点涉及碳酸酐酶2(CA2),11-β-羟基类固醇脱氢酶1(HSD11B1),基质溶素-1(MMP-3),肽基脯氨酰顺反异构酶FKBP1A(FKBP1A),磷酸二酯酶4D(PDE4D),热休克蛋白90α(HSP90AA1)等。KEGG通路7条,主要涉及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enin-angiotensin system)等。结论:本研究结果初步验证和预测了附子-干姜药对治疗心力衰竭的作用机制,并为进一步深入揭示其作用机制奠定了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测定不同切制方法炮制附子后乌头碱的含量差异,评价附子的炮制方法。方法:对附子采用传统炮制法和先切片后炮制,用HPLC测定乌头碱含量。结果:乌头碱在1.075~5.375μg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8),加样回收率RSD为3.75%(n=5)。结论:本方法简便、准确,重现性好,适用于附子中乌头碱含量的测定。附子的改进炮制工艺中乌头碱含量低于传统炮制工艺。  相似文献   

13.
附子神经毒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传统中药的安全性是指导其临床应用的坚实基础。附子为"百药之长",具有多种功效,但对机体也表现出明显的神经毒性。附子以酯型生物碱为主要毒性物质基础,可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其毒作用机制主要涉及离子通道、神经递质、信号转导和能量代谢等。为提高附子临床应用的安全性,降低神经不良反应,本文基于临床研究和动物实验,从附子毒性物质基础、神经毒作用靶器官和神经毒作用机制3个方面具体阐述附子神经毒性的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14.
附子与人参配伍对急性心衰大鼠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附子与人参配伍前后对急性心衰大鼠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建立戊巴比妥钠致大鼠急性心力衰竭动物模型,以左室内压(LVSP)、左室内压最大上升速率(dp/dtmax)、左室内压最大下降速率(dp/dtmin)、左室舒张末期压(LVEDP)及心率(HR)等为血流动力学检测指标,考察附子与人参配伍前后对急性心衰大鼠的影响.结果 附子与人参配伍前后均可改善急性心衰大鼠血流动力学指标,附子或人参单味给药组作用缓和且时间较短,附子与人参配伍后作用增强,并且随着人参配伍比例的增加,作用强度增强;给药15 min后,附子、人参、附子人参1:0.5、附子人参1:1和1:2组,LVSP分别较模型组上升-0.91±2.21 (P<0.05),-1.96±5.32(P<0.05),0.41±3.22(P<0.01),2.46±2.36(P<0.01),4.39±4.63(P<0.01);+dp/dtmax分别较模型组上升-0.29±2.23(P<0.01),-1.33±7.55(P<0.05),1.91±4.56(P<0.01),2.87±4.32(P<0.01),9.91±9.27(P<0.001).结论 附子与人参配伍能改善血流动力学相关指标,有增强治疗或缓解急性心力衰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综述近年附子甘草配伍研究进展。附子甘草配伍研究包括活性成分变化、作用机制、代谢吸收、药效等,可为新药开发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附子人参有效组分不同比例配伍对阿霉素(ADR)诱导的慢性心力衰竭大鼠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探讨其对心力衰竭的保护机制。方法采用腹腔注射ADR方法建立慢性心力衰竭大鼠模型。附子人参有效组分按2∶1,1∶1,1∶2每天灌胃,末次给药后,用16导生理记录仪记录血流动力学指标;称重法检测心肌肥厚指数;ELISA法检测大鼠血浆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1(At1)含量;实时荧光定量PCR(RT-PCR)法检测心肌组织中At1m RNA的表达。结果与模型组比较,附子人参有效组分配伍各组均可明显改善ADR所致的慢性心衰大鼠的血流动力学异常;附子人参2∶1组可明显降低ADR诱导的慢性心衰大鼠心肌肥厚指数的异常升高;也可显著改善慢性心衰大鼠血浆AngⅡ和At1的异常升高,而且能显著升高心肌中At1m RNA的表达。结论附子人参有效组分2∶1配伍可能通过拮抗神经内分泌系统的过度激活,抑制心肌肥厚,从而阻断心肌重构,达到改善ADR所致的慢性心力衰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附子临床不良反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通过对附子临床不良反应相关研究文献进行整理和分析,归纳总结,发现附子临床不良反应的发生与其毒性成分、超剂量使用、煎煮、药物配伍、炮制、服用方法、误诊误用、个体差异等因素有关。避免附子临床不良反应的发生应从以上因素入手,在医、药、患三方面给予重视。本文通过对附子临床应用不良反应的特点、产生原因作一探讨,为临床用药安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目的:建立大鼠血浆中次乌头碱的LC-MS/MS检测方法,用于研究附子配伍甘草后次乌头碱在大鼠体内药动学的变化。方法:大鼠分别灌服附子单煎液、附子甘草合煎液,其中次乌头碱含量分别为73.29μg.kg-1、34.85μg.kg-1,LC-MS/MS测定次乌头碱血药浓度,采用3P97药动学软件分别计算其药动学参数。结果:血浆中次乌头碱在1.98~198 ng.mL-1范围内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附子配伍甘草后次乌头碱在大鼠体内Tmax显著延长,CL显著减小,AUC/dosage显著增大(P<0.05)。结论:附子配伍甘草后次乌头碱在大鼠体内药动学行为发生显著改变。  相似文献   

19.
附子水溶部分对心律失常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附子水溶部分静注、口服、十二指肠给药均能预防和治疗乌头碱诱发大鼠的心律失常,且作用强度随剂量增加而加强。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附子新型炮制品煎煮液的急性毒性。方法:SPF级KM小鼠50只,雌雄各半,适应性喂养后,随机分为正常组、黑顺片组、高温片组、高压片组、微波片组,每组10只。正常组ig 0.04 m L·g-1蒸馏水,其他各组ig给予高温、高压、微波炮制品及黑顺片的煎煮液,进行最大给药量观察实验。结果:与正常组比较,黑顺片、高温、高压、微波组(48 g·kg-1)小鼠体重在灌胃过程中并没有明显差异,与正常组比较,高压片与微波片小鼠心脏指数有明显的升高,高温片与微波片组小鼠肝脏指数、脾脏指数有明显的降低,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他的脏器指数无明显统计学差异。病理观察显示,与正常组比较,给药组的心肌细胞边界模糊,胞浆肿胀,胞核模糊,心肌纤维排列紊乱;肝小叶界限模糊不清,胞浆肿胀,肝窦数量减少;肾脏切片可见肾小球肾炎,肾小管细胞也有些肿胀变形。结论:4种炮制品的最大给药量为生药48 g·kg-1,相当于临床成人日用药量(15 g·60 kg-1)的192倍。3种新型炮制工艺的附子临床用药较为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