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中药药理与临床》2015,(5):105-110
目的:观察妇平胶囊对大鼠长期给药可能产生的毒性反应,评价其安全性,为临床用药提供指导。方法:将120只SD雌性大鼠随机分为溶媒对照组及受试药高、中、低3个剂量组:2.8、1.4、0.7g/kg,(分别相当于临床拟用剂量的62、31、15.5倍),每组30只。给药体积为1.0ml/100g,每天经口给大鼠灌服1次,每周6 d,连续灌胃给药6个月(24周),停药恢复4周。观察动物的一般体征状况、体质量、摄食量。给药中期(12周)、末期(24周)和恢复期(28周)每组分别剖杀1/3大鼠,检测血液学指标、血液生化学指标,进行系统尸检,计算脏器系数,检查脏器组织病理学。结果:给药期及恢复期各剂量组动物外观体征、行为活动等一般体征状况良好,体质量、摄食量增长正常,血液学、血液生化学虽有个别指标出现异常,但无剂量和时间的相关性,无毒理学意义。结论:妇平胶囊以相当于临床62倍的剂量对SD大鼠灌胃给药24周,未表现出明显的毒性作用,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大鼠连续重复灌胃给予七叶神安滴丸所产生的长期毒性反应.方法 采用SD大鼠,每天按不同剂量( 50、150、300mg/kg)灌胃给予七叶神安滴丸1次,连续30 d,检测大鼠血液学、血液生化指标、脏器系数、脏器组织及重量指数.结果 给药30 d后,大鼠笼旁观察无异常,血液学及血液生化指标、脏器系数及体重与空白对...  相似文献   

3.
目的确定脑心清片在大鼠体内毒性的潜在靶器官和未观察到毒性反应剂量。方法大鼠每天分别ig给予脑心清片低、中、高剂量(生药35、70、140 g/kg)1次,每周6次,连续给药180 d,停药恢复30 d。给药期间和恢复期间观察各组大鼠一般状况,每周测定大鼠体质量及进食量,给药期结束和恢复期结束检测大鼠各项血液学指标和血清生化学指标,并对大鼠脏器进行系统观察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脑心清片高剂量组雄性大鼠的进食量在给药期间有一过性轻微减少;脑心清片中、高剂量组大鼠血清总胆红素(TBIL)与对照组相比有轻微降低;其他各项观察及检测指标均未发生与药物相关的异常改变。结论脑心清片对大鼠ig给药的基本安全剂量为35 g/kg。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地黄和胃口服液对大鼠体重、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对照组、地黄和胃口服液低剂量组(1.3 g/kg,相当于临床用药的16.88倍)、地黄和胃口服液中剂量组(2.6 g/kg,相当于临床用药的33.76倍)、地黄和胃口服液高剂量组(5.2 g/kg,相当于临床用药的67.52倍),每组20只。适应性喂养1周后,开始灌胃给药(生理盐水),各剂量组大鼠分别于每天上午8点至10点、下午14点至16点灌胃,每周定时给药7天,并称重1次,根据体重变化调整给药量,连续给药3个月。各组于给药结束后取10只进行检查,剩余10只大鼠作恢复期观察2周。结果地黄和胃口服液各剂量组(1.3 g/kg、2.6 g/kg、5.2 g/kg)大鼠在3个月试验期及恢复期内,体重增长与对照组基本一致。对大鼠血液学指标、血液生化指标、主要脏器系数的影响,均在正常生理范围之内,其他各组均未见明显差异(P0.05)。结论地黄和胃口服液对大鼠未见明显毒性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清肝化瘀颗粒连续灌胃对不同性别大鼠的长期毒性,为拟定临床人体用药安全剂量提供参考。方法将160只SD大鼠随机分成4组,每组40只,雌雄各半。清肝化瘀颗粒低、中、高剂量组分别予1.95 g/kg、3.90 g/kg、7.80 g/kg的清肝化瘀颗粒灌胃,对照组给予等体积实验动物饮用水灌胃,均1次/d,连续灌胃6个月。分别在给药中期(第91天)、给药末期(雄鼠第182天、雌鼠第183天)及恢复期(灌胃结束后第28天)观察各组大鼠的一般状况、体重、摄食量、尿量及饮水量变化,检测血液常规、血清生化学指标及脏器系数、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各组大鼠实验期间均未见死亡及异常生命活动表现,摄食量、尿量及饮水量均正常,仅清肝化瘀颗粒高剂量组大鼠体重在给药7 d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给药第91天及给药末期,清肝化瘀颗粒各剂量组不同性别大鼠尿酮体、尿蛋白量、尿白细胞计数及血液红细胞计数、血细胞比容(HCT)、平均红细胞容积(MCV)、血红蛋白(Hb)、血糖(GLU)、总胆固醇(TC)、γ-谷氨酰转肽酶(GGT)、总胆红素(TBil)及钠离子(Na+)、钾离子(K+)、氯离子(Cl-)水平出现变化,但无明确的毒理学意义,灌胃结束后第28天尿液指标、血液常规各项指标均正常。清肝化瘀颗粒中、高剂量组与对照组比较部分脏器系数显著增高,清肝化瘀颗粒高剂量组可出现与受试药物相关的病变程度较轻的病理改变;灌胃结束后第28天除清肝化瘀颗粒高剂量组雄性大鼠的甲状腺轻度病变外,其余脏器未见明显的毒性损伤。结论清肝化瘀颗粒对大鼠的长期毒性较低,17.44 g生药/kg(相当于临床拟用剂量的26倍)为大鼠的无明显不良影响剂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考查动物灌胃给予壮尔颗粒的急性毒性和长期毒性。方法:以最大浓度、最大容积的壮尔颗粒给予小鼠,求出最大给药量;大鼠分壮尔颗粒高、中、低剂量组,对照组,连续灌胃13周,停药恢复期2周。观察实验期间大鼠的行为活动、外观体征、体重、摄食量的变化,给药末和恢复期末两次解剖,检测血液常规、血液生化、脏器系数,观察组织器官病理学变化。结果:24h最大给药剂量为72g/kg壮尔颗粒(相当于生药264g/kg,为临床有效剂量31倍);长期毒性实验,壮尔颗粒对大鼠经口给药的高剂量为24.0g/(kg·d)壮尔颗粒(相当于生药88g/(kg·d),为临床有效剂量的15.3倍),无明显毒性反应。结论:壮尔颗粒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彝药我思的长期毒性。方法 SD大鼠80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和彝药我思高、中、低剂量组,每组20只,彝药我思各剂量组分别按10,5,2.5 g/(kg·d)灌胃给予彝药我思水煎液;空白对照组灌胃给予生理盐水,10 ml/(kg·d),均连续给药90 d,每天1次,停药恢复3周。观察一般药物反应,检测动物血液学、血液生化学、组织病理学等指标。结果彝药我思三剂量组动物在给药期结束和恢复期结束都没有出现明显的毒副反应,动物摄食量和体重增长正常,除给药结束生化检测,大、中剂量组K+水平较对照组略有升高外,其余各项检测指标均未发现与药物相关的变化。10 g/kg剂量是安全剂量。结论实验条件下连续灌胃给予彝药我思3个月,对大鼠无明显毒性。10 g/kg剂量是安全剂量。该剂量相当于临床剂量的60倍。  相似文献   

8.
目的:基于抗苗勒氏管激素(AMH)/抗苗勒氏管激素Ⅱ型受体(AMHRⅡ)信号通路,探讨消囊调经汤改善多囊卵巢综合征伴胰岛素抵抗(PCOS-IR)模型大鼠的作用机制。方法:48只成年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消囊调经汤组(11.4 g·kg-1·d-1)、达英-35组(0.21 g·kg-1·d-1),除空白组外各组大鼠通过高脂高糖饮食联合来曲唑构建PCOS-IR模型,给药组灌胃给予相应剂量药物15 d,每给药4 d间隔1 d,空白组及模型组灌胃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治疗期间每天记录大鼠动情周期,治疗结束后记录体质量、Lee’s指数,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测定AMH、促黄体生成素(LH)、LH/卵泡刺激素(FSH)、睾酮(T)、雌二醇(E2)水平,血糖仪检测空腹血糖(FPG),放射免疫分析法(RIA)检测空腹胰岛素(FINS)水平,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胰岛素敏感性指数(QUICKI),全自动生化检测仪测定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水...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黄芪多糖对脂多糖诱导的脓毒血症肾上腺损伤大鼠血清皮质醇、25(OH)D3水平及肾上腺皮质维生素D受体(VDR)、类固醇急性调节蛋白(STAR)、21α-羟化酶(CYP21)、17α-羟化酶(CYP17A1)mRNA表达情况的影响。方法 将60只雄性SD大鼠适应性喂养7 d后,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黄芪多糖高(200 mg/kg)、中(100 mg/kg)、低(50 mg/kg)剂量组及维生素D(3×10-5 mg/kg)组。分别对每组大鼠以相应剂量进行为时7 d的灌胃给药,并在造模前15 min和后6 h腹腔注射给药,12 h后取样。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皮质醇和25(OH)D3水平,HE染色法观察大鼠肾上腺皮质组织病理学改变,RT-PCR技术检测大鼠肾上腺皮质VDR、STAR、CYP21、CYP17A1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 相较对照组,模型组血清皮质醇和25(OH)D3水平显著下降(P<0.05),肾上腺组织皮质区出现较明显的炎症反应,VDR、STAR、CYP21、CYP1...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急支平喘软胶囊对大鼠的急性毒性和长期毒性,评价急支平喘软胶囊的用药安全性。方法:急支平喘软胶囊灌胃,观察其毒性反应、死亡情况和最大耐受量;SD大鼠随机分为急支平喘软胶囊高、中、低剂量组(20.0 g/kg、6.32 g/kg、2.00 g/kg)和空白对照组,雌雄各半,给药组每天灌胃给药1次,空白对照组给予0.5%CMC-Na溶液,连续给药30 d。停药后恢复期2周,观察大鼠的一般状况、体重、摄食量,测定血液学、血液生化学、脏器系数和病理组织学变化。结果:小鼠最大耐受量为240 g/kg,为临床用药的685倍;给药30 d后大鼠外观、行为、体重、摄食量、血液学、血液生化学、脏器系数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未见明显差异;病理检查未见与药物相关的明显病变;停药后也未见药物延迟毒性反应。结论:急支平喘软胶囊临床应用具有一定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1.
斑马鱼在药物毒理学评估中应用及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与其他哺乳动物相比,斑马鱼具有繁殖能力强、繁殖量大、生命周期短、养殖费用低、身体透明等特点.主要从心血管毒性、肝脏毒性、肾脏毒性、神经毒性、脾脏毒性和急性毒性6个方面进行归纳总结,结果发现斑马鱼的多个器官在形态、基因表达及生理特性方面均与哺乳动物高度相似,己被广泛应用于药物的毒性物质筛选研究.药物对斑马鱼毒性研究主要集...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斑蝥素及去甲斑蝥素对小鼠的毒性作用及两者靶器官损伤程度的差异。方法:取Balb/c小鼠,采用概率单位法计算获得斑蝥素与去甲斑蝥素的半数致死量(median lethal dose,LD_(50))。以1/2 LD_(50)作为毒性研究给药剂量,连续灌胃给药2周。2周后取血检测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尿素氮(BUN)水平,取肝、肾、小肠和膀胱进行病理组织学观察比较。结果:斑蝥素和去甲斑蝥素LD_(50)分别为2.045,20.966 mg·kg~(-1)。分别以1/2 LD_(50)给药剂量给小鼠灌胃2周后,血清学检测结果表明,与正常组比较,斑蝥素组无显著差异;去甲斑蝥素可导致ALT,BUN水平显著性升高。肝、肾病理结果表明,与正常组比较,斑蝥素组肝肾轻微病变,去甲斑蝥素组可见肝脏炎性细胞浸润,肝细胞空泡变样,肾小球和小管弥漫性损伤。小肠病理结果表明,斑蝥素组导致肠道淋巴结肿大并分叶,去甲斑蝥素组症状较轻。膀胱病理表明,斑蝥素组发现血管炎症、膀胱移行上皮或黏膜层炎症反应,去甲斑蝥素组轻微移行上皮炎症反应。结论:临床前动物模型结果表明,去甲斑蝥素的毒性主要表现在肝脏和肾脏,斑蝥素的毒性作用主要表现为小肠和膀胱。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肉苁蓉尿囊素提取物的食用安全性,为其后续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保健食品检验与评价技术规范》,对肉苁蓉尿囊素提取物进行细菌回复突变(Ames)实验、小鼠骨髓微核实验、小鼠精子畸变实验、大鼠30 d喂养实验。结果:Ames实验中,尿囊素提取物剂量分别40,200,1 000,5 000μg/皿,无论加或不加哺乳动物肝脏微粒体酶(S9),各剂量组的回复突变菌落数均未出现剂量依赖性的增加,结果为阴性;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实验中,与正常组比较,尿囊素提取物各剂量组中的微核率均无显著性差异;小鼠精子畸变实验中,尿囊素提取物各剂量组小鼠精子畸变率与正常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果为阴性。3项遗传毒性实验结果均为阴性,表明尿囊素提取物无遗传毒性。大鼠30 d喂养实验结果显示,采用不同浓度尿囊素提取物(1.100,0.550,0.275 g·kg~(-1))分别对大鼠连续喂养30 d,大鼠未见中毒症状和死亡,各剂量组大鼠体质量、摄食量、增重、周食物利用率、总食物利用率、脏体比、血常规指标及生化指标与正常组均无显著性差异,脏器病理组织学检查也未发现病理改变。结论:肉苁蓉尿囊素提取物属无毒级物质,未见遗传毒性,具有较高的食用安全性,为其安全性提供了科学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4.
朱砂的毒性研究概况   总被引:20,自引:5,他引:15  
中医药学对朱砂的毒性认识经历了一个从“无毒”至“有毒”的变化过程。长期的中医药学实践不仅使古代医家认识到了朱砂的毒性 ,同时还掌握了朱砂毒性增强的规律 ,并提出了朱砂解毒方法 ,这对朱砂的临床应用提供了安全用药的指导。朱砂的毒性由汞而致 ,不合理的用药方法而导致汞急性大量吸收或汞蓄积中毒是临床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肾脏是汞中毒的主要靶器官 ,不合理的中药配伍或中西药配伍可能会增强朱砂的毒性。因此避免朱砂中毒的关键在于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动物口服芪术胃安颗粒的急性毒性和长期毒性。方法:按临床剂量的370倍或1110倍测定1次或1d最大给药量。以高、中、低三个剂量的芪术胃安颗粒提取物,连续给大鼠灌胃60d,观察给药60d时的大鼠体征、血液学、肝、肾功能、脏器系数、组织病理学变化及停药2周后上述指标的变化。结果:1次/d或3次/d总剂量分别30g/kg和90g/kg(相当于生药238g/kg和715g/kg).此剂量相当于,临床成人(体重按70kg计)剂量的370倍和1110倍。长期毒性实验中,按公斤体重计算相当,临床的46.3~185倍的剂量均无明显毒性反应。结论:芪术胃安颗粒规定剂量下服用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参元片的急性毒性和长期毒性,评估参元片用药安全性。方法:小鼠24 h内1次灌胃给药,测定药物的半数致死量(LD50)。连续观察14 d,记录动物外观、行为活动、精神状态、呼吸变化、中毒反应及死亡情况;存活小鼠每天记录体重及饲料量。参元片3个剂量组分别为生药6.48,12.96,32.40 g.kg-1,灌胃给予大鼠,连续给药6个月,停药恢复1个月,分阶段观察大鼠的一般行为、体重增长、食量消耗、血液学及血液生化学指征、尿常规检查、心电图、系统尸解及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参元胶囊小鼠LD50为生药97.46 g.kg-1,相当于临床成人日用剂量(0.171 g.kg-1)的568倍。长期毒性实验中,与同期对照组比较,参元片低、中、高3个剂量组动物行为活动、进食量、心电图等检查均未见异常;血液学指标、血液生化指标和尿液指标及未发现与供试品有关的异常改变,病理组织学检查发现参元片中剂量仅肝、肾系数高于对照组,恢复期时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无迟缓毒性;高剂量连续给药6个月,肝、肾系数明显高于对照组,并出现软便。结论:参元片低剂量为安全剂量;高剂量连续给药可能对肝、肾功能有一定的影响,建议临床研究予以注意。  相似文献   

17.
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中医已经越来越被研究者所重视,由于其复杂的构成以及特殊的疗效,人们对其持有神秘的态度,所以很有必要对其毒性进行分析。毒性很大部分决定了重要的药效,只有认识这点才能更好的运用中药。  相似文献   

18.
目的:以斑马鱼胚胎为研究对象,观察交泰丸水提物对斑马鱼胚胎的生长发育毒性,心脏毒性及肝肾毒性,为交泰丸临床安全合理用药及新产品开发提供参考。方法:生长发育及心脏毒性实验以受精后12 h(hpf)发育正常的斑马鱼胚胎作为模型动物,以125,250,500 mg·L~(-1)交泰丸水提物培养上述胚胎,于受精后72 h(hpf)观察半数致死量及药物对胚胎心率及心脏形态学的影响;肝肾毒性实验以受精后72 h(hpf)发育正常的斑马鱼幼鱼作为模型动物,以125,250,500 mg·L~(-1)交泰丸水提物培养上述胚胎,于受精后7 d(dpf)观察半数致死量及药物对斑马鱼幼鱼形态学改变,检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活性和肌酐含量。结果:生长发育毒性实验中空白组斑马鱼胚胎发育正常,心脏发育完好,心跳均匀有力。交泰丸水提物对斑马鱼胚胎72 h的半数致死量(LD_(50))为1 023 mg·L~(-1)。与空白组胚胎比较,250,500 mg·L~(-1)交泰丸水提物组可以观察到胚胎头部变小,体长变短(P0.05),眼睛半径减小(P0.05),可见显著心包水肿,心率显著降低(P0.01),静脉窦-动脉球(SV-BA)间距明显增大(P0.05),心房、心室面积均明显减小(P0.05),瓣膜间距(AV channel)距离显著变大(P0.01),入血口距离显著变小(P0.01)。急性毒性实验中,交泰丸水提物对斑马鱼幼鱼72 h的LD_(50)为1 067 mg·L~(-1);与空白组比较,交泰丸水提物可明显降低斑马鱼幼鱼体内ALT活性(P0.05)。结论:该实验发现交泰丸具有明显胚胎发育毒性,主要表现为生长发育延缓及严重的心脏毒性,对孕妇、哺乳期妇女及心脏病患者临床用药时应予以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9.
甲壳聚多糖的药理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对甲壳聚多糖的急性毒性以及长期毒性进行研究。方法:按照中药新药临床前研究指导原则。结果:甲壳质口服最大耐受剂量,分别相当于临床用量的750~1500倍和300~600倍。长期毒性试验表明:大鼠外观、行为、摄食、排便均无明显改变,生理生化指标及病检结果也未见明显变化。用甲壳质80mg/kg,160mg/kg,分别相当于推荐剂量20~40倍和40~80倍,对小鼠神经系统无明显影响;40mg/kg,80mg/kg分别相当于临床剂量10~20倍和20~40倍,对大鼠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均无明显影响。结论:甲壳质在超常剂量情况下,毒性(急毒、长毒)几乎没有。甲壳质是一种安全的天然药物,可以长期使用。  相似文献   

20.
生骨胶囊毒理学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生骨胶囊对动物的急性、长期毒性,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依据.方法急性毒性实验用小鼠以口服给药,测定其最大耐受量(MTD),并推算出相当临床人用量的倍数.长期毒性实验用大鼠,设8.0g·kg-1,4.0g·kg-1两个剂量组和空白对照组,连续给药180d,观察动物的饮食、体重.于实验第90d,180d和停药后15d,分别处死1/3动物,取血测定血常规及其生化指标,并取出主要脏器作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生骨胶囊的MTD>12g·kg-1,相当于人临床用量的90倍.生骨胶囊长期毒性实验,大鼠连续给药180d,低剂量4.0g·kg-1和高剂量8.0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