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白英具有清热祛湿、消肿解毒的功效,是临床常用的具有抗肿瘤活性的中药之一,对多种恶性肿瘤具有明显抑制作用,尤其对肝恶性肿瘤、肺恶性肿瘤、胃恶性肿瘤、宫颈恶性肿瘤等效果显著。本文通过总结近十年白英生物碱(solanum lyratum thunberg alkaloid,STA)抗肿瘤作用的国内外文献,阐述其抗肿瘤的作用机制,明确STA在临床抗肿瘤治疗的意义。白英具有多种化学成分,如皂甙、有机酸、生物碱等,但STA是白英发挥抗肿瘤作用的主要有效成分。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总结:STA通过调控细胞凋亡相关的生存素(survivin)、天冬氨酸特异性半胱氨酸蛋白酶(caspase)、Fas、B淋巴细胞瘤-2(B-cell lymphoma-2,bcl-2)基因和蛋白的表达,发挥促进肿瘤细胞凋亡的作用;通过破坏细胞周期的完整性,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通过调控信号通路,影响肿瘤的发生发展;通过抑制肿瘤新生血管的形成,抑制肿瘤的增殖、侵袭与转移;通过提高细胞的免疫功能,抑制肿瘤的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2.
目的:利用数据挖掘技术,探寻消化系统肿瘤辨病论治的常用有毒中药。方法:收集现代文献中含有毒中药治疗消化系统肿瘤方剂363首,利用频数分析筛选前60位药物,其中涉及到11味有毒中药,利用SPSS Clementine 12.0统计软件做关联分析,挖掘不同肿瘤关联药物。结果:半夏用于食管癌、胃癌、肝癌、胰腺癌;桃仁用于食管癌、胃癌、肝癌、肠癌;蜈蚣、全蝎、土鳖虫、水蛭用于食管癌、胃癌、肝癌,土鳖虫还用于胰腺癌;山豆根用于食管癌、胃癌、肠癌、肝癌;重楼用于胃癌、肝癌、肠癌;天南星用于食管癌、胃癌、肝癌;黄药子用于食管癌、胃癌;川楝子用于肝癌、肠癌。结论:为临床合理选用有毒中药治疗消化系统肿瘤提供了一定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肿瘤的发生是细胞增殖和凋亡失衡的结果。肿瘤抗凋亡的重要调节机制之一是肿瘤细胞通过表达抗凋亡蛋白从而对凋亡产生耐受,近年来以抗凋亡蛋白为靶点的肿瘤治疗研究在临床抗癌药物研发中备受关注。目前已发现的具有抗凋亡作用的蛋白主要有参与内源凋亡途径的B淋巴细胞瘤-2基因(Bcl-2)、细胞凋亡抑制蛋白(IAPs)家族以及参与外源凋亡途径的细胞型Fas相关死亡域蛋白样白介素-1转换酶抑制蛋白(c-FLIP)。寻找高效低毒的抗肿瘤药物一直是肿瘤治疗的研究热点,其中抑制抗凋亡蛋白的中药天然活性成分逐渐成为现代抗肿瘤药物开发的新趋势。文章主要对抑制抗凋亡蛋白的中药及天然药物活性成分从化学成分及作用机制的角度进行总结及综述,为抗肿瘤中药的新药发现和机制研究提供参考及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食管癌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目前,食管癌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虽然手术、放疗、化疗、靶向治疗及免疫治疗等在食管癌的治疗中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仍存在并发症多、不良反应大等问题。中药作为中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众多基础实验及临床研究证实了其治疗食管癌具有较好的效果。同时,中药多成分、多靶点的特点及食管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的现状,决定了中药防治食管癌存在相关作用机制不明等问题,需要从现代医学着手,从分子生物学、网络药理学等层面揭示中药防治疾病的作用机制。中医学认为食管癌的发生多归结于肝气郁结、痰瘀气滞、津亏热结、正气衰败、癌毒胶结等。查阅文献发现,中药复方主要为补益剂如六君子汤、润燥剂如启膈散及清热剂如复方苦参注射液等;中药单体以攻毒杀虫类、清热类、活血化瘀药及理气药等为主;与中医学所认为的食管癌发生的病因病机相挈合。研究发现,中药还可以通过调控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神经源性位点缺口同源蛋白(Notch)、分泌型糖蛋白/β-链蛋白(Wnt/β-catenin)、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核转录因子-κB(NF-κB)、酪氨酸激酶2/转录激活因子3(JAK2/STAT3)等相关信号通路发挥促进细胞凋亡,促进细胞自噬,阻滞细胞周期,逆转细胞耐药等作用治疗食管癌,但缺乏系统认识。该文通过系统总结中药调控食管癌的相关信号通路,利于明确中药治疗在食管癌分子机制发生发展及侵袭转移等过程中的相关作用机制,以期为食管癌的治疗提供新靶点,新视角,新思路,促进中医药现代化发展。  相似文献   

5.
常春藤素是一种从紫草、白头翁、铁线莲等多种草本植物中提取的单枝三萜皂苷类天然活性成分,其因抗炎、抗痉挛、抗氧化、抗利什曼原虫病等多重药理功效备受关注。研究发现,常春藤素具有显著的抗肿瘤生物活性,有望成为潜在治疗恶性肿瘤的药物。迄今为止,多项研究表明,常春藤素可通过促进肿瘤细胞凋亡,抑制肿瘤细胞增殖、转移及侵袭,诱导肿瘤细胞自噬等作用在乳腺癌、肺癌、肝癌和胰腺癌等多种恶性肿瘤中均表现出其有抗肿瘤功效,其抗肿瘤活性的作用机制主要体现在可通过调节胞内磷脂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通路、线粒体中活性氧(ROS)、微小RNA(miRNA)触发肿瘤凋亡;其抗增殖活性主要体现在对细胞周期蛋白(cyclin)和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CDK)的调节作用;其通过阻断上皮间转化(EMT)进程等抑制肿瘤细胞的转移和侵袭。此外常春藤素还可以通过影响肿瘤代谢重编程,诱导肿瘤细胞自噬等发挥其抗肿瘤作用。常春藤素抗肿瘤作用机制广泛,将来可能成为新型抗肿瘤药物,为常春藤素在抗肿瘤领域的研究开拓思路。目前,针对常春藤素的研究较少且缺乏对常春藤素抗肿瘤作用机制的系统性综述,为此,该研究基于常春藤素抗肿瘤作用进行文献综述,以期为科研和临床工作者提供借鉴及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6.
活血化瘀类抗肿瘤中药如莪术、姜黄和延胡索等通过改善血液高凝状态和恶性肿瘤的内环境,发挥其抗肿瘤作用,尤其在抗肿瘤转移方面具有优势,但其有效成分(挥发油等)多存在稳定性差、吸收困难和生物利用度低等缺陷,严重影响了该类中药的临床治疗效果.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新型药物传递系统已使活血化瘀类抗肿瘤中药得到广泛的研究和开发,进一步拓展了活血化瘀类抗肿瘤中药的临床使用.本文针对活血化瘀类抗肿瘤中药的新型药物传递系统,以及对常用的莪术、姜黄、虎杖等3种活血化瘀类抗肿瘤中药的新型制剂进行综述,旨在为该类抗肿瘤中药新剂型的研发提供理论和现实参考.  相似文献   

7.
中药黄芪活性成分毛蕊异黄酮(CA),是从黄芪中提取出的功能性植物雌激素异黄酮,具有高效、毒副作用小、多靶点等特性,包含抗氧化、抗辐射、抗菌、保护心脑血管、增强免疫等多重药理作用。此外,多项研究还发现CA具有显著的抗肿瘤生物作用,有望成为治疗恶性肿瘤的潜在药物成分。研究表明,CA可通过多种作用机制发挥抗肿瘤作用,例如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及迁移及侵袭等,且CA在乳腺癌、结直肠癌、肺癌、宫颈癌、卵巢癌、鼻咽癌等多种常见恶性肿瘤中均有研究表明具有抗肿瘤功效,其抗肿瘤活性的作用机制主要体现于可通过调节B细胞淋巴瘤-2(Bcl-2)家族基因,微小RNA(miRNA),雌激素受体β(ERβ)触发肿瘤细胞凋亡;其抗增殖活性主要体现在对周期蛋白(Cyclin)家族,WD repeat-containing protein 7(WDR7-7)蛋白,尤文肉瘤相关转录物1(EWSAT1)等的调节作用;通过阻断上皮间质转化(EMT)进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基质金属蛋白酶(MMP)抑制肿瘤细胞的转移和侵袭。此外,还可通过调节自噬标志物-1(Beclin-1)诱导肿瘤细胞自噬发挥抗肿瘤作用,且CA还可增强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以加强治疗效果。虽CA抗肿瘤研究基数较大,作用广泛,效果佳,但缺乏对CA抗肿瘤作用机制的系统性综述,为此,本研究基于CA抗肿瘤作用机制进行文献综述,以期为科研研究者和临床工作者提供借鉴及信息参考。  相似文献   

8.
张靖  张瑶  王彦丽  高文远  刘振 《中草药》2013,44(13):1852-1859
肿瘤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和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以毒攻毒法是中医治疗恶性肿瘤的重要手段之一,有毒中药在配合手术及放化疗诊治恶性肿瘤及其并发症的过程中常能发挥意想不到的良效.归经理论是中药药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把药物作用与人体脏腑经络密切联系,来说明药物对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以《中国药典》2010年版收录的、中医临床常用方药以及上市中成药中的有毒中药作为研究对象,系统地总结了其性味归经、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并从其抗癌的研究与应用角度探讨了其与归经的关系,为有毒中药在抗肿瘤天然药物研究与应用方面提供依据与参考.  相似文献   

9.
恶性肿瘤是目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疾病之一,相关报道显示,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临床上放疗和化疗是癌症的主流治疗方法,这种治疗往往伴随着严重的不良反应,给患者带来不可逆的损伤,严重影响了患者治疗后的生活质量。因此寻找新型安全有效的抗肿瘤药物迫在眉睫,中药抗肿瘤治疗因其不良反应小、相对安全性高、抑制作用持久等优点获得了广泛关注。随着近年来医学科研水平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抗肿瘤化学成分从中药里被提取出来。桑黄作为一种名贵中药材,其化学成分主要包括多糖、黄酮、三萜、多酚等物质,具有抗炎、降血糖、保肝、抗肿瘤等药理作用。研究表明桑黄的化学成分对肺癌、胃癌、结肠癌、黑色素瘤等多种恶性肿瘤细胞显示出抗肿瘤活性,通过抑制肿瘤细胞增殖、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抑制肿瘤细胞转移、诱导肿瘤细胞自噬、抑制肿瘤血管生成和免疫调节发挥抗肿瘤作用,此外还可以通过联合放化疗增效减毒、增敏辅助治疗恶性肿瘤。基于中国知网、Web of Science、Pubmed、谷歌学术等数据库,以“桑黄、化学成分、抗肿瘤”等关键词检索近几年的相关文献,通过对桑黄的化学成分及其抗肿瘤作用机制进行分析总结,为其进...  相似文献   

10.
《中成药》2016,(4)
白血病是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中医治疗白血病时常用有毒中药,借其峻猛药性以攻邪。现代实验研究表明,有毒中药可通过抑制肿瘤细胞生长,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分化,逆转肿瘤细胞耐药性等机制发挥抗白血病作用。本文就常见有毒中药对白血病细胞的作用及机制进行综述,增强对有毒中药治疗白血病的正确认识,促进其在临床上的合理开发与使用。  相似文献   

11.
食管癌是恶性程度高、侵袭能力强、预后较差的一类上消化道恶性肿瘤,属中医学“噎膈”范畴。中药复方在抗肿瘤方面具有显著优势。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获知构成食管癌(噎膈)的证素包括气滞、痰、气虚、血瘀、阴虚等,中医临床辨证多分为痰气交阻、气阴两虚、津亏热结、气虚痰湿、痰热互结、痰瘀互结、热毒瘀结、正虚毒蕴等,大半夏汤、启膈散、旋覆代赭汤、六君子汤、沙参麦冬汤、通幽汤等为临床常用方剂,其中启膈散、六君子汤、通幽汤等经体内外实验研究已证明可通过直接抑制肿瘤细胞增殖、或促进凋亡、影响肿瘤微环境、调节细胞能量代谢、抑制血管生成等机制发挥抗食管癌作用,且中药复方通过靶向非编码单链RNA分子(microRNA)发挥抗食管癌作用的研究越来越多,发现临床收效良好的复方大半夏汤、参赭培气汤、小陷胸汤、人参半夏汤、六神丸等尚无深入的机制研究,古籍所载的吴茱萸汤、通关散等复方却于现代少有应用。因此,该文将中医经典古籍中专药专方、现代临床常用复方及实验研究进行梳理,以期推广中药复方抗食管癌的治疗方法,发挥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协同优势。  相似文献   

12.
肿瘤是继心脑血管疾病之后的人类第二大杀手,抗肿瘤药物的研究是目前药物研究的热点。我国传统中医药在治疗恶性肿瘤方面彰显了疗效好、毒副作用小的优势。近年来文献研究表明,含皂苷类中药在抗肿瘤方面疗效显著。现就含皂苷类中药的抗肿瘤作用及其机制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期为该类药物的研究和开发提供进一步的参考。  相似文献   

13.
卵巢癌是一种发病率和病死率高的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目前卵巢癌的治疗主要是以初次肿瘤细胞减灭术联合紫杉醇/卡铂(TC)化疗方案为主,但5年生存率在36%~46%。中医药作为祖国传统医学,以其独有的药物及用药特点,可以针对卵巢癌发生发展的相关环节和涉及的不同分子靶点发挥着一定的积极作用,其中淫羊藿、黄芩、姜黄、银杏叶、柴胡、金银花等中的黄酮类中药单体成分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有大量实验研究证实其具备显著的抗肿瘤活性,已被广泛应用在不同恶性肿瘤的治疗中。回顾文献,通过对多个数据库检索黄酮类中药单体的研究,发现黄酮类中药单体可通过调控卵巢癌的多条信号通路,如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信号通路、Janus激酶(JAK)/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因子(STAT)信号通路、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信号通路、分泌型糖蛋白(Wnt)/β-连环蛋白(β-catenin)信号通路、Notch信号通路、核转录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等,从而发挥抑制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凋亡,阻滞细胞周期,降低细胞侵袭、迁移能力,抑制肿瘤血管生成,诱导自噬,逆转铂耐药性等作用,以抑制卵巢癌的发生和发展。基于黄酮类中药单体调控信号通路以发挥抗卵巢癌作用方面作一综述,以期为研究黄酮类中药单体抑制卵巢癌的发生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桦木酸是一种桦树皮、黄芪、白芍、大枣、地榆、杜仲、甘草、木香、酸枣仁等多种草本植物中提取的羽扇豆烷型五环三萜类天然活性成分,其以低毒、高效、多功能特点备受医者关注。研究发现,桦木酸具有显著的抗肿瘤生物活性,有望成为治疗恶性肿瘤的潜在药物。迄今多项研究表明,桦木酸可通过多种机制途径对恶性肿瘤产生促进凋亡、抑制增殖、转移及侵袭、诱导细胞周期停滞等作用,且在卵巢癌、乳腺癌、胃癌、肺癌、结直肠癌、前列腺癌等多种恶性肿瘤中均观察到抗肿瘤功效,其抗肿瘤活性主要体现在通过调节抑癌基因p53,p21表达,触发活性氧(ROS)生成,下调核转录因子-κB(NF-κB)表达进而调节B细胞淋巴瘤-2(Bcl-2)家族引起肿瘤细胞产生凋亡,此外还可通过调节转录因子(Sp1/3/4)诱导细胞凋亡;其抗增殖活性主要体现在对周期蛋白(cyclin B,cyclin D),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CDK,CDC)等蛋白的调节作用;其抑制转移侵袭功能主要通过调节基质金属蛋白酶(MMP),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物(TIMP),通过上调钙黏蛋白E(E-cadherin),下调N-钙黏蛋白(N-cadherin),阻断上皮-间质转化(EMT)进程等途径实现,此外桦木酸还可通过阻滞细胞周期、影响肿瘤代谢重编程、诱导肿瘤细胞自噬等发挥其抗肿瘤作用。虽桦木酸在抗肿瘤方面研究数量较多,功效作用强,但缺乏对桦木酸抗肿瘤作用的系统性综述,为此,该文基于桦木酸抗肿瘤作用机制途径进行文献综述,以期为研究者提供信息参考。  相似文献   

15.
甘草为我国传统药材,古有“十方九草”之说。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甘草具有抗肿瘤、抗炎杀菌、抗病毒、保肝、抗心衰、调节免疫及抗纤维化等作用。恶性肿瘤是由于多种因素引起的一种发病机制比较复杂的疾病,是全世界面临的重大难题,也是我国居民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呈不断增加趋势,且年轻化,严重威胁人们的健康安全,临床对其治疗主要以放化疗为主。目前临床多数抗肿瘤药物无选择性,在杀灭肿瘤细胞的同时对正常细胞也有严重损伤,对机体重要器官有一定损伤,且长期用药还会降低肿瘤细胞的敏感性,传统中医药辨证论治思想和多成分、多靶点的特性使其在抗肿瘤中具有一定的优势。有研究显示,中药与抗肿瘤药物联合用药在增强抗肿瘤作用的同时,还能降低毒性,故从中医药中寻找新的抗肿瘤药物成为一大热点。近年来,甘草有效成分在抗肝癌、乳腺癌、肺癌、结肠癌等肿瘤及联合抗肿瘤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在此研究基础上,通过对其诱导细胞凋亡、干扰细胞周期、诱导自噬、抑制糖酵解、调节免疫、调控miRNA和信号通路等作用机制,以及联合抗肿瘤增效减毒、增敏进行分析总结,为甘草有效成分的进一步开发和临床应用提供理论基础和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恶性肿瘤已经成为最主要的死亡原因,近年来,恶性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增高,严重威胁人民的生命健康,癌症负担不断增加。恶性肿瘤的治疗,目前主要是以手术为主的外科治疗、放射治疗和以细胞增殖抑制药物为代表的内科治疗,但有很多治疗局限性且治疗相关不良反应较大。而随着生物科学技术的发展,随着人们对肿瘤微环境、免疫学、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等领域的研究,抗肿瘤治疗的热点已经转向高效低毒、目标明确的靶向治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在细胞增殖、存活、分化、迁移、炎症和基质稳态等许多细胞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EGFR通过多种方式促进肿瘤的生长、增殖及转移。中医药在恶性肿瘤的综合治疗中具有独特疗效,中药抗肿瘤具有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的特点,能够发挥增效减毒、延长生命、提高生存质量的作用。目前发现的许多中药及其有效成分具有抗肿瘤作用,其机制与抑制EGFR信号传导通路有关。中药靶向抑制EGFR可以促进肿瘤细胞的凋亡和自噬,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和转移,延缓肿瘤的进展,是抑制肿瘤的潜在靶点。该文总结了EGFR信号传导通路和肿瘤发生发展的关系,并分析中药及其有效成分通过调节EGFR信号通路抗肿瘤的作用方...  相似文献   

17.
赵玉娇  高耀  周玉枝  田俊生  秦雪梅 《中草药》2017,48(21):4546-4551
白术Atractylodes macrocephala为临床常用中药,其化学成分主要包括挥发油、内酯类、苷类,以及多糖和氨基酸等。白术除了具有抗衰老、抗炎、抗肿瘤、调节胃肠功能、保肝等药理作用,还具有治疗和改善多种神经精神系统疾病的作用。通过文献分析,归纳总结了白术在神经精神系统疾病中的药理作用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以期为进一步全面阐释白术在神经精神系统疾病中的作用机制及临床用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细胞凋亡调控异常是白血病发生及病情进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其中,抗凋亡蛋白B细胞淋巴瘤-2(Bcl-2)/白血病蛋白和促凋亡蛋白Bax对于白血病细胞凋亡的调控起着关键作用。相对于经典的化学药物治疗,中医药治疗白血病具有不可替代的优越性,许多单味中药、中药有效成分和中药复方都有很强的抗肿瘤活性,近年来中医药对于白血病Bcl-2和Bax基因表达影响机制的探究成为了医学领域的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19.
文章通过阐述肿瘤相关代谢及免疫特点,结合癌性腹水形成原因,分析治疗癌性腹水常用中药的免疫营养作用,认为许多治疗癌性腹水的中药具有一定提高免疫力、抗炎、调节肠道菌群及抗肿瘤等作用,中药的免疫营养作用对于治疗恶性肿瘤及其并发症可能会起到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究中医药治疗食管癌(EC)的宏观用药规律,为临床应用中医药治疗食管癌提供用药参考。方法:对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WanFang)、维普数据库(VIP)三大中文数据库中有关中医药治疗食管癌的文献进行检索,在Excel中录入文献中方药的信息,建立食管癌处方数据库,对其中的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并对其进行归纳总结,对处方中的用药进行频次统计、关联规则和聚类分析。根据中医对食管癌的证型分类,指出各证型对应的临床指征,将高频药物和药对组合与证型对应分析。结果:共筛选得到136首处方,包含240味中药,累计出现频数1 853次,使用频数排名前5位的中药依次为甘草、茯苓、白术、黄芪、半夏;中药类别以补虚药、利水渗湿药、化痰止咳平喘药为主;性味归经的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以苦、甘味,温、寒、平性药,归脾、肺、胃经药物居多。关联规则分析得出9个潜在组合药对,高频药物聚类分析得到4类组合。中医对食管癌的4种证型分类对应相应的临床指征及治疗药物和药对。结论:补虚扶正、降逆化痰、活血化瘀是中医治疗食管癌的基本法则,辅以清热散结的同时,注重调畅气机;高频药物及关联分析得到的药对组合为食管癌不同证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