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从经典名方开发的角度出发,笔者通过查阅香附相关的历代本草、医籍及近现代文献资料,对历代香附药材的名称、基原、产地、品质、采收加工及炮制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本草考证。结果表明虽有粗根茎莎草、藨草属植物等伪品曾作为香附使用的情况,但香附药材历代主流基原仍为莎草科植物莎草Cyperus rotundus,建议经典名方中使用莎草科植物莎草C. rotundus。其产区自唐朝以来,广东、广西及浙江地区始终为香附的优质产区。其中广东省西部地区产者习称广香附,浙江产者习称南香附。近代以来总结其品质以个大、质坚实、红棕色香气浓者为佳。延续至今常用的炮制方法为醋炙,建议经典名方中未明确注明炮制要求的香附药材以生品入药,注明炮制要求的处方根据方义选择相应炮制品入药。  相似文献   

2.
通过系统梳理历代本草、方书、医籍有关桔梗的记载,笔者对经典名方中所用桔梗药材从名称、基原、产地、品质评价及采收加工炮制等方面进行了考证。结果发现历代本草均以桔梗为正名,因其“根结实而梗直”得名。历代主流基原为桔梗科植物桔梗Platycodon grandiflorus,且明清以来推崇以安徽和县为代表的道地产区。近代以来总结桔梗品质以身干、条粗均匀、体质坚实、色白、味苦者为佳。古代对桔梗的加工炮制方法以“去芦头及浮皮”“米泔浸,焙干”“切片微炒”为主,近现代以来其炮制方法多简化为以去皮、切厚片为主。因此,建议经典名方所用桔梗采用桔梗科植物桔梗P. grandiflorus的干燥根,以生品入药。  相似文献   

3.
通过查阅历代本草及医书典籍,结合现代文献资料,笔者拟对经典名方中竹茹的名称、基原、产地、采收加工变迁进行梳理。经考证,古代医家使用竹类药材仅认可?竹、苦竹、淡竹三类,采取竹叶、竹茹及烧制竹沥入药。不同基原的竹类药材具有不同的性味功效,历代医家经过临床优选,逐渐认为淡竹类为制取竹茹、竹沥的最佳来源。根据历代本草对该类原植物形态描述及附图,认为古代本草中的“淡竹”基原为禾本科毛金竹Phyllostachys nigra var. henonis,已被202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以下简称《中国药典》)收载为竹茹正品来源之一。故经典名方中竹茹药材的基原可选用2020年版《中国药典》规定的P. nigra var. henonis(《中国植物志》称之为毛金竹),药用部位为其茎秆的干燥中间层。姜制可增加竹茹温中止呕的功效,而《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一批)》涉及竹茹的橘皮竹茹汤、温胆汤和竹茹汤处方中均包含生姜,且在原方中并未标注竹茹的炮制方式,故建议这3首经典名方中竹茹以生品入药。  相似文献   

4.
笔者通过查阅历代本草、医籍及方书相关记载并结合现代文献资料对《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一批)》所载经典名方中秦艽药材的名称、基原、产地、采收加工及炮制进行系统梳理与本草考证,以期为包含秦艽药材的经典名方开发提供依据。考证后发现历代皆以秦艽为正名,此外尚有秦胶、秦瓜、秦爪、左拧根等别称。历代本草所述秦艽基原植物主要有4种,即秦艽、麻花秦艽、小秦艽和管花秦艽,其中以秦艽Gentiana macrophylla为主流。南北朝时期推崇以四川北部所产麻花秦艽、秦艽为最佳;唐代初期以陕西、甘肃交界六盘山一带所产秦艽为主流;北宋时期,形成了以管花秦艽为主的甘肃临夏、祁连山一带和以秦艽为主的陕西东部2个新产区;明清时期,秦艽逐步形成了较为丰富的基原及产区。历代采收以春秋两季采挖,经曝干或阴干处理储藏为主;炮制方式以净选切制干燥后的生品为主,此外还有炒制、酒制及牛乳制等方法。对经典名方中秦艽药材建议首选秦艽G. macrophylla,其中以甘肃、陕西所产野生品为佳,建议生品入药。同时建议后续版本《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增加管花秦艽基原。  相似文献   

5.
以历代本草、医籍、方书为基础,笔者对经典名方中所用紫苏类药材的名称、基原、产地、品质、采收、加工及炮制等方面进行了本草考证,厘清古今关系,为相关经典名方的开发与利用提供参考依据。历代本草所载紫苏的主流基原为紫苏(原变种)Perilla frutescens var. frutescens(紫色叶型),其次是野生紫苏P. frutescens var. acuta(紫色叶型),均不选用“白苏”这一类型。现代化学成分研究也多表明紫苏和白苏具有明显差异,为历代区分使用色紫气香的“紫苏”和绿色无香的“白苏”提供了科学依据。虽然植物分类上常将二者作一种处理,但经典名方开发过程中建议选用紫苏(原变种)P. frutescens var. frutescens(紫色叶型),避免选用“白苏”。紫苏分布广泛,但历代本草中多不记载紫苏产区,或以“今处处有之”描述其产地。紫苏的入药部位在南北朝时期就已包括茎、叶、子,明代医家开始重视其叶、梗、子的区分用药。历代采收加工炮制方法与今接近,紫苏子多“炒研入药”,紫苏梗、紫苏叶主要是简单的净制,在实际生产中参考202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即可。  相似文献   

6.
通过查阅历代本草、医籍、方书及近现代文献资料,笔者对仙茅药材的名称、基原、产地、品质评价、采收加工、炮制、性味归经与功效主治、毒性、禁忌等方面进行了系统梳理与本草考证,以期为含有仙茅药材经典名方的开发利用提供依据。考证结果表明,仙茅始载于《雷公炮炙论》,历代均以仙茅为正名,命名多源于其功效与形态特征;历代主流来源为仙茅Curculigo orchioides和大叶仙茅C. capitulata的根茎,近代以来则以仙茅C. orchioides为主要商品来源;古代著录的产地多为西域及我国西南地区,近代以来则推崇四川、贵州等地所产,奉为道地;近代以来总结其品质以根条粗壮、质坚、表面黑褐色者为佳;历代记载的采收加工方法主要为农历二、八、九月采后晒干,现代多于秋、冬二季采收;古代炮制方法众多,主要以米泔水制居多,现代炮制方法则以酒炙为主;性味归经与功能主治古今基本一致;其服用禁忌为忌铁,禁牛乳、牛肉;历代对仙茅毒性的认识虽有部分差异,但大部分本草明确仙茅具有一定毒性。基于考证结论,建议经典名方中采用石蒜科仙茅C. orchioides的根茎为其来源,按经典名方中药物炮制要求选取相应的炮制方法,未明确炮制要求的则建议选取生品入药。  相似文献   

7.
通过查阅历代本草、医籍和方书,笔者对经典名方中所用槟榔的名称、基原、产地变迁、药用部位、品质评价及炮制方法等进行了系统的本草考证,结果表明历代槟榔之名多源于其形态、功效及产地,均以“槟榔”为正名。其主流基原为棕榈科植物槟榔Areca catechu,药用部位为其种子(槟榔)和果皮(大腹皮)。槟榔的道地产区为我国海南省。近代以来总结其品质以个大、体重、结实、无破裂者为佳。历代槟榔的主要炮制方法为净制、切制和炒制。因此,建议经典名方达原饮中槟榔使用棕榈科植物槟榔A. catechu的干燥成熟种子,未明确注明槟榔炮制要求的可选择202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收载的槟榔生品(槟榔片)。  相似文献   

8.
通过查阅历代本草、医籍、方书及近现代文献资料,笔者对款冬花药材的名称、基原、产地、品质评价、采收加工和炮制进行了系统梳理与本草考证,以期为含款冬花药材的经典名方开发提供依据。经考证可知,款冬花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历代本草皆以“款冬花”为正名并沿用至今。历代主流基原为款冬Tussilago farfara的花蕾,此外,古代尚有以蜂斗菜Petasites japonicus的花蕾作为款冬入药的情况。古代采收时间多为农历十二月,现代采收时间为12月或地冻前当花蕾尚未出土时采挖。历代以河南嵩县、甘肃灵台、陕西榆林等地所产品质优良,奉为道地。近代以来总结其品质以个大、肥壮、色紫红、无花梗者为佳。炮制方法由南北朝开始的用甘草水浸到明代的蜜水拌后微火炒,再逐渐演变到现代的蜜炙法。基于考证结论,建议在开发含款冬花的经典名方时,选用菊科植物款冬T. farfara的干燥花蕾,并按照经典名方的具体炮制要求,选用相应的款冬花炮制品,未注明炮制要求的建议生品入药。  相似文献   

9.
通过查阅相关历代本草、医籍及方书,笔者对经典名方中所用紫花地丁药材的名称、基原、产地、品质评价及加工方法等进行了本草考证,发现紫花地丁之名源于其花色及形态特征,其主要基原为堇菜科堇菜属植物,202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以下简称《中国药典》)所规定的Viola yedoensis为我国历代主流。紫花地丁以野生为主要来源,全国各地均有分布。近代以来总结其品质以完整、色绿、根黄者为佳。古代紫花地丁采收加工及炮制方法记载较少,多直接晒干后使用。建议经典名方中的紫花地丁基原、采收加工及炮制等可按2020年版《中国药典》项下规定执行。  相似文献   

10.
通过查阅历代本草、医籍、方书等文献,对古代泽泻药材的名称、基原、产地、采收加工及炮制的历史沿革进行系统的本草考证,为包含该药材的经典名方开发提供依据。经考证,古代泽泻药材主流基原为泽泻Alisma plantago-aquatica及东方泽泻A. orientale。文献著录泽泻最早的产区为今河南一带,之后陕西汉中成为泽泻的优质产区;自明代以来产地扩展至福建,清代时福建建瓯为泽泻的道地产区,民国时泽泻产区增加了四川及江西。基于考证结果,建议经典名方中所用泽泻药材可采用福建、江西等地所产东方泽泻A. orientale或四川等地所产泽泻A. plantago-aquatica的干燥块茎。古代泽泻药材炮制方法多为酒制,当代多数标准及规范中已不再收录酒泽泻的炮制规格,盐泽泻虽为现代常用,但其发展时期较晚,清代才成为泽泻的主流炮制品种之一。参考《古代经典名方关键信息考证原则》与《古代经典名方关键信息表(7首方剂)》,建议经典名方中未明确注明炮制要求的泽泻药材以生品入药,注明炮制要求的处方根据方义选择盐制、酒制等炮制品入药。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中药僵蚕古今制法的解析论述,阐明了中药制药原则中“相喜为制”的深刻含义,指出了“相喜为制”的基本要求是“利于患者服用”,而“药物通过炮制来增加其商品价值”是“相喜为制”的更高要求。这一制药原则有助于指导炮制技术创新和中药深度加工。  相似文献   

12.
从净制费工,药纯力雄;切制有术,视药而殊;水火炮制,辨方而施;炮制诸法,安全效佳等四个方面论述了医圣张仲景对中药炮制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炒决明子最佳炮制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筛选炒决明子最佳炮制工艺。方法:利用正交分析法对炒决明子的最佳炮制工艺进行研究。分别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高效液相色谱法,结合化学成分的含量测定和药效学实验,筛选炒决明子的最佳工艺。结果:优选最佳炮制工艺为200g药材,180℃热锅下药,炒至药温升至180℃,持续此温度10min。结论:为进一步研究炒决明子的炮制原理及制定科学化的炮制工艺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4.
中药材产地加工与炮制一体化(以下简称“一体化”)是将中药炮制与产地加工相结合,通过减少重复加工环节,达到缩短饮片制作周期、提高饮片质量的目的。检索国内外文献数据库,搜集1997—2021年关于“一体化”的文献,通过可视化软件VOSviewer分析纳入文献的关键词、作者、研究机构、期刊类别的特点和变化,探讨不同加工方式对中药饮片有效成分、药理活性、质量评价等方面的影响,为“一体化”研究的深入开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杨俊杰  李林  季德  毛春芹  吴启南  陆兔林 《中草药》2016,47(15):2751-2757
中药材产地加工和中药炮制是中药产业链中2个密切相连的环节。从中药材加工与炮制的历史起源、专业分化、发展3个方面分析二者在历史沿革中的内在联系;从中药材产地加工与炮制的行业界定、一体化的背景分析、一体化的提出、一体化的意义和一体化的进展等方面分析一体化的研究现状。认为发展中药材产地加工和中药炮制一体化符合历史发展趋势,是解决目前中药质量问题的一个很好途径。但目前还存在一体化的行业归属和界定存疑、一体化的品种的筛选和程度的把握缺少依据、一体化研究基础薄弱等问题。建议进一步加强基础研究,深入行业调研,推动行业立法,贯通行业监管,从而保障一体化能够健康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通过古籍、综述文献研读对炆制、糠制、泔制、血制、煨制历史沿革进行简述启发现代研究,通过CiteSpace分析5种炮制方法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方法 对古籍中各法的相关记载进行汇总梳理,同时从中国知网数据库导出主题为炆制、糠制、泔制、血制、煨制的中文文献,对各法历史沿革进行探讨,并使用CiteSpace、Excel软件分别对中文文献的发文机构、关键词等进行分析。结果 通过《炮炙大法》等18部古籍及29篇综述对各法历史沿革进行了简述,同时CiteSpace共纳入相关文献167篇,其中炆制24篇、糠制15篇、泔制26篇、煨制78篇、血制24篇。各法的研究总体呈现增长趋势,相关研究机构以高校为主且具有地域特色。各法词频较高的关键词指向的研究方向为炮制机制、工艺优化两大领域。结论 各法以古法为根本,以江西本土优势为出发点,以各高校研究为推进点,与企业、医院的跨地域、跨领域的合作研究模式推动着各法系统化、智能化研究的进程,为各法的传承与创新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HPLC法分析芫花素模拟醋炙前后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用HPLC法分析了芫花素模拟醋炙前后的变化。结果表明:模拟醋炙前后,芫花素质和量均无明显变化,说明醋酸并非醋炙引起芫花中芫花素含量下降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对历史上石斛的加工炮制方法和用法进行总结以供今天使用石斛参考。经梳理历代有关石斛加工炮制与用法的本草医籍,结果表明:①石斛药用部位为茎,须去根、去芦;②因表皮致密,石斛较难干燥,为缩短干燥时间,古代用"桑灰汤沃"、酒洗、酒浸、"米饮浆晒" 等处理方法进行预处理;③因体坚质韧,古人认为石斛入药须用切、锉、拍打、捣等方法充分破碎,否则难达药效;④古代石斛的加热炮制方法有炒、炙、焙、蒸、煮等(通常用酒共制),其中酒处理后蒸制是主要炮制方法(明代《补遗雷公炮制便览》绘有此法彩图);⑤近现代砂炒、发汗炕黄、硫磺熏等追求药材卖相的炮制方法有违古人炮制石斛的初衷;⑥石斛鲜用、干用均可,泡茶、泡酒是其常见用法;清代强调其入汤剂需先煎久熬,并推崇单味熬膏使用。古人经验对今天使用石斛的最大启示是:应以保证药效作为加工炮制和使用石斛的前提,不应一味追求药材卖相。  相似文献   

19.
杭白芍产地加工炮制一体化技术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研究将杭白芍产地初加工与炮制结合的一体化加工技术。方法:通过采用不同的一体化加工工艺,并与传统的加工炮制工艺进行对比,测定各样品中折干率、水浸提物和芍药苷含量。结果:以“去皮100℃烘20 min半干切片”和“不去皮水蒸半干切片”2种加工方法的芍药苷含量最高;水热浸提物含量也以“去皮100℃烘20 min半干切片”工艺最高,而以传统加工炮制和硫磺熏蒸2种工艺最低。结论:杭白芍产地加工炮制一体化工艺较传统的加工炮制工艺具有减少有效成分流失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20.
党参是桔梗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具有健脾益肺、养血生津的功效,为临床常用中药。历经变迁,党参在山西、陕西、甘肃、四川及湖北等地形成主产区,各主产区因地制宜,形成了独特的产品规格、加工工艺和流程。关于党参炮制方法,清代以来的古代文献较少记载,2015年版《中国药典》及全国各省市炮制规范中关于党参炮制方法包括米炒党参、麸炒党参、土炒党参、蜜炙党参、炒党参及蒸制党参等。因党参的产地加工方法和炮制规范不尽相同,难以建立统一的饮片质量标准。本文通过查阅清代以来收载党参的书籍和部分2000年以后发表的相关文献,对党参的本草考证、产地加工现状以及炮制研究概况等方面进行了归纳和总结,为党参产地加工及炮制的进一步研究,特别是以党参米炒法为切入点的深入研究,提供有力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